彭紫烊整容前后在上海最北边的罗泾,上海港罗泾港区集装箱码头改造一期工程正争分夺秒地进行着,计划年底前完成改造。该项目将集成当下最先进的自动化码头技术,并为上海港未来箱量的增长打开新空间。记者在现场看到,一公里多长的水域内,7台大型打桩船同时作业。要知道建造洋山港时,三公里长的水域内,也只有3台打桩船同时作业。
在上海最南端的临港,洋山港集疏运系统工程已进入最后冲刺时期。这是全球首创的、双层立体交通、立体作业的集疏运中心,将借助人工智能、自动化轨道吊、智能集卡、5G等技术,解决东海大桥的运输瓶颈问题,提升洋山港服务能级。目前,集疏运中心主体工程已基本完成,项目团队已完成全部6台轨道吊的系统联调,并启动试运行。
由北到南,两项上海港的重大工程都处在关键阶段,新的挑战不断涌现。自开展主题教育以来,上港集团抓住契机,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聚焦重点任务和关键环节,用理论学习来指导工作实践,推动实际问题的解决。
上港集团聚焦“把上海港建设好、管理好、发展好”“顺应绿色、低碳、智能航运业发展新趋势”等嘱托,加深干部职工对建设交通强国、海运强国的理解。“绿色、低碳、智能绝不只是口号,工作中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贯彻新发展理念。”上港集团工程指挥部副总指挥郑科是罗泾港区集装箱码头改造项目的现场负责人,他告诉记者,现在项目部每周都有集中学习,大家一起交流讨论,推动实际工作的开展。
在长江大保护的背景下,罗泾港区的煤炭、矿石等散货业务相继停止,将其改造为集装箱码头正顺应了绿色航运的发展要求。不过,改造旧码头比新建码头更难。而且,为贯彻落实绿色、低碳、环保的要求,尽可能避免资源浪费,罗泾港区改造方案选择最大限度利用旧结构和旧材料,而不是全部推倒重来,这也使项目实施难度大幅增加。
“这种旧码头改造思路是全球首创的,我们做了很多研究、动了很多脑筋,设计了一套量身定制的方案,旧结构资源利用率达到70%。此外,拆下来的30%,比如混凝土、钢筋,也都再次利用,让工程对环境的压力最小化。”郑科介绍,截至目前,港口改造工程没有对外出运过一方废料。也正是因为保留了旧的码头结构,围出了单独作业区,才实现了7台大型打桩机同步作业的壮观场景,让年底前完工变成可能。
在智能化方面,罗泾港区改造工程方案也在项目推进过程中不断完善。“一开始还考虑过半自动化方案,现在我们觉得必须顺应智能航运的发展趋势,追求自动化码头技术的最高水平”,郑科说,“比如罗泾集装箱码头将使用最新的AIV自动导引小车,相比洋山四期的AGV小车依靠磁钉导航,新型小车依靠视觉识别系统,通过软件导航,灵活性和效率更高。但在全自动化的情况下,人机混行存在一定潜在风险,因此,我们又想了许多办法,决定拓宽港区道路、重新规划动线,让AIV小车和普通集卡分不同车道进出。”
理论学习是为了指导实践。要解决实际问题,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上海港体量大、基层单位多、分布点多面广,为了抓细调查研究工作,上港集团研究制定了大兴调查研究的实施方案,要求所属各单位深入基层、群众和市场三个“一线”开展调查研究,强调因地制宜。
洋山港集疏运系统工程采用了振华重工为其定制的自动化双悬臂轨道吊,整个轨道吊设备主梁超过了50米。由于集疏运属于内陆域,大型设备无法像在港口安装时那样通过船舶运输,因此运输问题是一大挑战。
“通过调研,我们摸清并协调了从振华南通生产基地到特殊综合保税区之间的众多运输节点,在设备的安装过程中,整个轨道吊在施工未停的情况下交错实施,和土建工程基本做到齐头并进,大大减少了整个项目的完成时间。”上港集团同盛物流公司副总经理周旭旻介绍。
上港集团同盛物流公司负责集疏运中心的建设和运营。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公司领导班子每人牵头一个课题开展调研,组成专项调研小组,通过每周述学交流调研情况,研究对策措施,形成解决问题、促进工作的思路办法和政策举措。
“目前,我正以提升同盛物流生产作业效率,谋求同盛物流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对公司口岸查验业务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情况开展调研。”周旭旻说,按照同盛物流对查验业务的整体发展规划,综合集疏运中心建成投产后场地业务布局调整的工作需要,以及海关“智慧海关、智能边境、智享联通”建设对查验业务提出的新要求,他计划对口岸查验业务现行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分析,寻找解决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