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月魔力沿山路而行,通向后家楼村山顶,放眼望去,绵延数里的山坡上,高矮不一的松树、侧柏,错落有致,山坡上的鱼鳞坑鳞次栉比……昔日,这里荆棘密布,杂草丛生,被当地的人称为“四荒”山。然而,在这里却留下了张记有的一串串足迹。
在北山的半山腰上,张记有手握镰刀,正砍伐荆棘,虽然身躯略显伛偻,动作却十分麻利。一会儿的工夫,眼前便是一堆杂草和荆棘。
看到记者的到来,58岁的张记有从70度山坡上匆匆跑下,顿时,身后扬起阵阵尘土。
1999年,43岁的张记有响应国家号召,承包荒山,植树造林。量面积、定价格、签合同、颁证件,他买下村北390亩荒山的50年使用权。从此,便开始了他的荒山铺绿之路。
2000年一开春,张记有独自一人,扛锨上山,开始植树造林,起初,购买树苗200余棵。他利用春耕、春播时,利用有限的耕地,播种一些大秋作物,以保证全家人的生活;农闲时,只要一有空他就上山挖树坑,冬天,只要不封冻,就不停止劳作。
狭窄的小道,让人很难保持平稳,他下山时还不停地清理着杂草,仿佛如履平地。一棵树旁,他停住脚步,“这棵松树,有些年头了。”他用一只手轻轻抚摸着树干,就像抚摸自己的孩子般,眼神里满满的都是回忆。
当张记有准备大规模植树时,这些问题逐渐显现,“刚开始,哪里有土就栽哪儿,后来就有个想法,能不能在石头上种树?当初只着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于是,他开始摸索着怎么凿坑,先用钢钎将石头凿碎,然后用镢头挖掉碎石,凿好一个深50公分的坑,起初一天能凿5、6个,后来成10多个……没土,他跑到山下,把土装进袋子里放进筐内,用扁担挑上山;没水,他跑到村里挑水,沿着蜿蜒曲折的小道一桶水一桶水抬上山。为了能延长树苗的成活率,他自费到省城,向专家咨询、学习,如何制作泥浆,亲自去绛县、隰县等多个地方挑选树苗。
挖坑种树,张记有每天吃完早饭就投入到这项计划中,村民看着满是石头的山,认为他没事找事,还说风凉话,“老大哥,你干这个有啥用,平地上都没人种,你还在石头上种树,这能成功?”可是一段时间后,他的小树苗成活了。他看在眼中,乐在心头。随后,他从村里放弃治理权的农户手中转包荒山900亩,准备全部将其绿化,这样一干就是15年。张记有的这一举动,慢慢的感动了家人,兄弟姊妹,慢慢开始支持他,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一起买苗、护理、打坑……2008年,掀起了“家族”植树的高潮,当年春季,从外地调回侧柏、油松苗12000余株,除家族外,在周边村雇佣30名劳务工,用了2个月的时间,只要大地不封冻,他就会早出晚归,在自己承包的荒山辛勤劳作。
如今,绿化面积达到了390亩左右,这片荆棘丛生的山坡变成芳草萋萋的绿洲,孩子们劝说张记有出去旅游,放下这座山。他直接拒绝,理由很简单,“冬天还要劳动,我要提前挖好坑,打春后就能多种一些树,这片山就早点绿。”他手上厚厚的茧子、至今留下的伤疤、无法伸直的胳膊……证明了这么多年的辛劳,提起是否受过伤时,他爽朗地笑了起来,“山坡上一不小心滚下来,是再也正常不过的事情,经常是一个人爬起来拍拍身上的尘土,继续干活。”在绿色治理的15个年头里,以绿缘的执着追求和挖山不止的愚公精神,精心管护,把村民们认为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变为现实,目前,共栽植侧柏(1.6米以上)3万余株,0.7米以上的油松1万余株,其他树木5000余株,林下、林间蔬菜,连续4年均在2.5万斤左右,大秋作物1.5万斤,既保护了生态,同时也增加了社会和经济效益,真正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美好前景。
当记者问及张记有当初植树的初衷,他这样说道:“我只希望为我的子孙后代留个念想,让我在晚年时能看到一座绿油油的山就行。”记者 段小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