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血天骄”建设的前沿领域……广东加快海洋强省建设步伐,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为共建“一带一路”注入了强劲动力。
十月的东莞港,暑气尚未消散,空气里带着淡淡海腥味。来自各地的货轮在码头边靠泊装卸货物,56米高的岸边集装箱起重机(简称“岸桥”)有条不紊地进行作业操作,五颜六色的集装箱错落有致堆放在码头堆场。
沙田港区是东莞港的主港区,东莞港务集团有限公司企业管理部李小利犹记得2008年刚来到这片港区时,目之所及一片荒凉。
凭借着差异化发展的定位,位于珠江入海口东岸的东莞港与香港、广州、深圳等大港形成资源互补,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群的重要拼图之一。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年轻的东莞港更是在谋新思变中开辟新的赛道,迅速成长为集装箱吞吐量居全省第三的亿吨大港。
10月1日,76台大巴在东莞港一期码头顺利装载上货轮,前往沙特阿拉伯吉达港。两个多月前,三一重工的140辆国产工程车和84个设备箱也随着货轮驶出东莞港,开往阿联酋迪拜的杰贝阿里港。
据李小利介绍,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国产挖掘机、自卸车等工程车辆的出口需求不断扩大,加之东莞是先进制造业城市,东莞港以货源需求为导向开通了多条大宗货物定制化专线,为往来印巴、中东、非洲等地的大件货物包括新能源汽车、储能设备、重型设备等,提供更便捷高效的海运通道。
“今年我们已开通6条专线。”据李小利介绍,东莞港还聚焦打造内联外通的航线网络,开通“点对点”直航航线,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短、平、快”的灵活航线服务。目前,东莞港航线个主要港口。
“我们也希望借着共建‘一带一路’的东风开通更多航线”,李小利补充道,东莞港将继续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基础设施、经贸等各领域的务实合作,抢抓市场机遇,共筑繁荣之路。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广东港口带来新的发展契机,而业务模式的创新发展、枢纽能级的不断提升也使得港口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与东莞港隔海相望的广州港南沙港区巨轮往来穿梭,不仅上演着千年商都“不打烊”的贸易故事,还诠释着“一带一路”贸易畅通背后的科技密码。
在南沙港区四期自动化码头,只见红蓝相间的巨型岸桥林立,无人驾驶的智能导引车载着集装箱不断穿梭……作为“一带一路”中的重要枢纽港,南沙港区不断完善港口基础建设,并通过智慧港口建设提供更高效、更便捷的航运服务。
作为支撑“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基础,港口是实现海上互联互通的重要载体。十年来,广东全面对接“一带一路”建设,发挥沿海港口集群的优势作用,使港口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出海口和区域性航运枢纽,初步形成以珠三角港口群为主体、粤东和粤西港口群为两翼的集群化港口发展格局。十年间,全省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从2013年的14.94亿吨增长到2022年的20.48亿吨;集装箱吞吐量从2013年的4932.57万标箱跃升至2022年的7064.83万标箱。截至2022年,全省港口累计开通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多个港口。
广东还积极推动港口多式联运提质增效,加快海铁联运、江海联运建设,打造立体畅通、内联外通的综合物流网络体系,实现“陆上丝路”与“海上丝路”无缝衔接。2022年完成集装箱铁水联运量67.8万标箱;“大湾区组合港”“湾区一港通”改革被列入国务院营商环境创新试点改革项目,截至2022年底累计开通航线万标箱的货物通过该模式运输。
不断畅通的内外运输通道,进一步拉近了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距离。截至2022年,全省已缔结国际友好港口89对,其中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港口结对50对。
随着丝路航线的持续织密,“朋友圈”的扩大为广东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注入强大动能。十年来,广东对共建国家进出口规模从1.92万亿元增长至3.01万亿元,十年间增长56.3%。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在广袤大地上落地生根,广东制造业也在浩瀚海洋中乘风破浪,成为广东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前沿领域。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广船国际有限公司,是华南地区重要的现代化造船核心骨干企业和保障船研制基地,建造了全球近三分之一的半潜船,国际豪华客滚船交船数量和手持订单量列全球第一。2023年4月,由广船国际为意大利的MOBY Line航运公司建造的客滚船“MOBY FANTASY”号轮在广州南沙龙穴岛启航。
在“一带一路”合作框架下,同属中船集团旗下的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出口援助了埃及苏伊士运河75吨拖轮系列、巴基斯坦海事安全局2艘1500吨海事巡逻舰等船舶装备,为共建国家的海洋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开发提供技术支持、注入高质量发展的活力。
十年来,一艘艘巨轮在造船厂完成技术设计、焊接成型、舾装海试等一系列流程,络绎不绝地从广东港口启航,奔赴新加坡、希腊等共建国家。
蔚蓝之下,广东正加快把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活力持续激发,高质量发展的“蓝色引擎”随着“一带一路”的友谊飘带走向更远的远方。
位于珠海高栏港片区的番禺珠江钢管(珠海)有限公司(简称“”)凭借着3500米超深海底管道研制累积的技术实力和业绩口碑,于今年拿下全球最长加热原油管道项目大单,为东非地区绵延1500公里的能源“大动脉”提供总量26万吨直缝埋弧钢管。据介绍,该项目是“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下的重要能源项目,也是近年国际能源市场最重要的管线项目之一。项目建成后峰值容量为24.6万桶/天,将极大地推动非洲东部区域经济发展。
开我国油气输送直缝埋弧焊管行业先河,填补1500米—3500米级超深海管线用直缝埋弧焊钢管制造技术空白,率先实现国产大口径直缝焊管替代进口的梦想……在研发制造中不断创造多个行业领先,而这些高性能钢管也随着“一带一路”的东风走出国门、扎根世界。在沙特、伊朗、迪拜、尼日利亚等产油大国的海底管道项目都能找到珠江钢管的身影。如今,珠江钢管在亚洲、非洲、欧洲、南美洲都有出口业务,产品遍布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
作为国内一家能够提供海洋通信全套解决方案的企业,珠海的烽火海洋网络设备有限公司承接了“一带一路”倡议重点布局的菲律宾电信运营商骨干通信网项目。该项目涉及海洋路由近20段、连接岛屿10余个、登陆站点近30个,建成后的通信骨干网络将覆盖菲律宾全境岛群大部分区域。
从海底到高空,广东的“蓝色力量”也将目光投向苍穹。专注于海洋地理信息领域的广州市中海达测绘仪器有限公司(简称“”),以北斗高精度定位装备、高精度时空信息解决方案两大产品体系为基础,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全方位的海洋地理信息服务。
在省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发展)海洋六大产业专项资金的支持下,由牵头的《面向海洋测绘的北斗星基增强系统研制及应用》项目通过突破北斗星基增强实时精密单点定位关键技术,建立北斗多模星基增强精密定位系统,建设自主可控的北斗/GNSS高精度位置服务基础网。基于该项目的相关成果,中海达携手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合作开展“一带一路”高精度位置服务协作项目,着力推动卫星遥感、地理信息和北斗技术在共建国家减少灾害风险和救灾领域等方面的应用。此外,该项目还为相关国家、地区的海洋测绘、远海工程等海上作业提供厘米级海洋定位服务。
当前,广东正全力推进海洋强省建设,打造海上新广东。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院长毛艳华认为,结合“一带一路”倡议,广东不仅要以海洋为载体和纽带更加密切地开展市场、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交流,还应培育海洋产业国际合作新引擎,发挥海洋在“五通”方面的重要支撑作用,同时加强海洋科技创新交流研发与人才培养的合作,使海洋合作朝多元化、高层次发展,为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蓝色伙伴关系奠定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