嫂子抱紧我结局一条条大道,挺起壮阔的胸膛,黝黑的肌肤虽然伤痕累累,却毅然在崇山峻岭间穿行,时而昂首凌空,亲吻着洁白的云朵,时而下沉谷底,与大渡河比肩前行。它们是“9.5”泸定地震灾区的“生命通道”,承载重托,托举希望。
几天时间,仿佛一夜之间,崩塌的山体,滚落的巨石、塌陷的路基……没了踪影,通往震中的三条国道、两条省道、数十条村道,总长近千公里,迅速抢通,堪称奇迹!
北纬29.59度,东经102.08度,镶嵌着西蜀明珠——磨西镇,它在四川省甘孜州全域旅游的历史机遇中,生机勃发,活力四射,是海内外游客热捧旅游景点,是泸定的骄傲。去磨西吧,那里美景名胜令人醉。
9月5日,泸定的天空,还是那样湛蓝,泸定的山川,还是那样翠绿,大渡河扬波,滚滚向前。
震感波及大半个四川,成都平原失去平静,在疫情“静默管控”之下的成都人惊呼:楼板跳舞了,花瓶掉下来了,吊灯摔碎了……大家都清楚:地震了!
瞬间,地震消息手机刷屏。震级6.8地,烈度9度,区域面积达280平方公里,覆盖甘孜州泸定县、雅安市石棉县的7个乡镇,分布在大渡河两岸,房塌、路断、人员伤亡……灾情十分严重。
地震发生后,习高度重视并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把抢救生命作为首要任务,全力救援受灾群众,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
四川省委书记王晓晖第一时间连线灾区,了解灾情,作出批示,对抢险救援等工作进行部署安排。
路况决定速度。四川交通人立下铮铮誓言:最大限度挽救生命,最快速度抢通“生命线”!
按照《地震应急预案》,第一时间启动,科学有序推进。四川交通系统上千名人员在行动,他们自动赶往各种所在的单位,从办公室取出应急包,转身奔向集合地点,跑步登上应急车辆。半小时后,各路人马,齐刷刷向震中泸定磨西方向开进。
边开进,边指挥,四川交通前线指挥部超前行动。了解灾区道路情况,及时沟通和协调,迅速建立微信群,让信息化手段为大集结提速。荧屏闪亮,各救灾小组负责人通过手机向指挥部报到,它们分别是综合协调组、灾情核查组、抢通保通组、后勤装备保障组。
一支队伍从广元出发。领队叫朱明,四十出头,模样清秀,四川省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他带队在广元,刚执行完交通运输部重点项目送审任务,准备午饭后启程回成都,说好了晚上回家吃火锅。可还没坐上车,地震来了,剧烈的震感,让他改变了主意。“我们马上去灾区!”他对同行人员说。接着,跟上级沟通,跟家里挂电话,成都疫情风声紧,老婆孩子多保重啊!
一支队伍从彭山县出发。这里是国家区域性公路交通应急装备物资储备中心,囤聚着公路交通施工和保障的各种大型设备,被称为“公路重器”,“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是它们的本分。40多名车辆保障人员,挥手告别家人,从成都龙潭寺、都江堰、广汉、温江等地启程,匆匆向彭山集结。俗话说得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中心主任刘建带领后勤组率先行动,天黑前要赶到灾区扎营盘。大队伍跟在后面,分别是应急桥梁分队、应急舟桥分队、通信保障分队。中心副主任罗强大步跨上车位,随着“出发!”一声吼叫,“轰隆隆”的发动机应声响起,激情回荡。5点准时出发。好抢眼的“交通重器”!金黄的色彩,浩浩荡荡的运送车队。17名米多长的超长臂吊车,庞然大物般的舟桥、装载机、挖掘机……10多种机具和设备,一样的金黄,一样的闪亮,一样的气派。“灾区有救了!”那阵势,激荡着沿途围观人群急切的心。
一支社会力量救援队伍在跟进。12辆大件车组成的车队,来自四川省大件运输公司,他们根据交通系统的《地震应急预案》行动,组成抗震救灾突击队,队长是大车驾驶员、员邓建新。1965年出生,他在北京部队当过兵,敦实的身材,军人的锐气不减当年。在他看来,踏上油门,就在冲锋。他的车,载着超长臂挖掘机,数十吨的重量,压得大卡车有点喘不过气,时速最高只能开到50马力。灾区有多急,他心里就有多急。可他不断在心里提醒自己:沉住气,把稳方向,用足脚力和手力。穿过二郎山干谷地,进入灾区,他多次挑战险情。冒着余震、塌方、飞石,星夜兼程,赶到泸定县城,已经是次日凌晨四点。看到大型救援装具及时投入抢险路段,他疲惫的脸上露出了微笑。
9月5日,四川前线抗震救灾指挥部通报显示:交通系统派出抢险救援队伍19支、734人次,挖掘机、装载机等救援机具设备169台,储备客货运车辆936台。
一串“突突突”的马达声,划破山脚下晨雾弥漫的湖面。一艘冲锋舟拖起雪白的浪花,飞速到达岸边,跳下七个身穿红色救生衣的人,他们提着大箱小包,爬上陡峭的山路。路上铺满了震塌的山石。
走在前面的是朱明。他步履急切,一双眼眶红着,昨晚的应急协调会开到凌晨4点。泸定地震发生后,交通救援前线指挥部提出一个口号:精准施策,精准投放!以最快速度抢通受灾道路,保证伤员和物质运送。
然而,省道217线震中磨西到石棉段损毁严重,沿途路上有多少个卡脖子的垮塌点?需要多少机械投入?需要多少时间?能否确保“黄金救援”?一个个沉重的问号,坠着决策者的心。
作为省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朱明深感责任如山,舍我其谁?他接受了去石棉与泸定交界段受灾道路“盲区”的勘察任务。
朱明是四川交通勘察设计战线一员虎将。当年就读于四川大学土木工程专业,2004年入职,在外资企业打过工,跟踪工程科技前沿,对建筑信息模型软件开发造诣颇深,他带领团队打拼多年,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行业领先水平的应用系统。这套系统,给他这次挺进“盲区”侦察,平添了几分底气。
虎将上路,虎虎生威。朱明率领7名相关技术人员,沿着石棉至泸定界段道路,一边开进,一边作业。无人机“呼呼”升空,航拍采集灾害点全景图,地质、桥梁、隧道等专业人员现场展开检测,通过BIM抗震救灾APP,即时同步上传第一手资料,实现前后方信息数据畅联。
行走这长达22公里的侦察路,朱明说,这是他人生最“精彩”的一段经历,因为充满悲壮与豪迈。
他们坐过“火三轮”,搭乘过被困司机的卡车。他们无数次翻越山路上的塌方体,无数次经历飞石的威胁,无数次攀岩,过绝壁,看着巨大的石头滚下万丈深渊。
他们走过的最艰难的一个灾害点,是大渡河上的大岗山电站。放眼望去,坝体恢宏,旁边是一处巨大滑坡,山顶上大石头不停地往下崩塌,山顶高度有七八百米,整个河谷塞满了“轰隆隆”的响声。朱明嘴里蹦出一句:这个“背景音乐”听起来蛮震撼!
他们迎上去。先爬上一个小的崩塌体,到第二个乱石堆,朱明突然觉得双腿打颤。似乎走进了“生死线”,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大家都做好了最坏的打算,朱明开始想到给家里人说点什么,可是手机没有信号。
为了摸清道路受灾实情,就是鬼门关也得闯!朱明扶着一块石头,说,“大家跟我上!”领队人的脚步不停,队友们的脚步就不会停。
9月6日,雨城雅安夜里放晴。雅安交通局大楼,会议室灯火通明,指挥部救援紧急会再次召开。朱明第一个汇报,他掏出电脑,点开无人机航拍的三维高清图,对堵点形态、具体位置、工程体量、如何作业等,都一一道来。指挥部专家组综合石棉和泸定各方勘察数据,提出了一个具有创新意义的建议:在大渡河上用动力舟桥开辟“生命通道”!这是国内首次应用动力舟桥运送道路抢险设备。
“这个方案好!”第一个拍手叫好的是四川路桥交建集团总经理章志高。交建集团的高速公路修建项目就在震中,按照交通厅的指令,该集团第一时间投入救援。转身就是战场,两千筑路大军嗷嗷叫!然而,因道路损毁严重,如果仅从石棉和泸定两端开展作业,挖掘速度慢、效率极低;如果想拓展更多作业点,面对垮塌的山体,不但大型设备无法运输,人员也根本不能进入。“水陆联运”,这是各路侦察兵冒险换来新招,将打破抢通工作僵局,迈入新局面。章志高一下子兴奋起来。
同样兴奋的还有刘建,他作为国家区域性公路交通应急装备物资储备中心主任,近几年,在参加交通厅的多次应急演练中,架设动力舟桥项目多次出彩,这次进入实战,正好是个检验。
作为有着16年党龄的员,于建华带领党员先锋队冲锋在前,在码头和便道施工中,克服了施工点靠近震中心、余震不断、地质松软、持续降雨等诸多不利因素,经过13个小时的连续作业。9月8日22时08分,码头建好。
9月9日,天边刚吐出一丝鱼肚白,储备中心舟桥组组长陈行达带队出发,由8名党员组成的突击队,迅速将舟桥模块通过码头运至水中,他们曾经多次参加过拼装应急演练,基本功扎实,上午8点,舟桥拼接完毕。晚上10点,他们又奉命连夜赶回彭山储备中心,再将10台动力舟桥运送到泸定两河口发电站水库。
宽大的舟桥,载着一辆辆大型挖掘机、装载机,承载着30多吨的重量,在湍急河流上稳步向前。已有5年党龄的陈行达,带着党员突击队连续几天驾舟,在15公里长的大渡河两河口电站库区航行,高原紫外线强烈,晒伤了皮肤,队员们毫无怨言。
这些施工“重器”,在金竹林、芝麻坨、松林坪、郑家坪、紫雅场等五个码头登陆点,精准投放到大渡河下游省道217线个受灾点位,在垮塌路段实现“多点开花”、同时掘进,开启救援抢通施工“加速度”。
交建集团的王强,是第一个乘坐舟桥前往登陆点的挖掘机手。到现场,眼前的景象是惨烈+危险。两侧的山体几乎全部垮塌,不时还有巨石滚落,落进水里溅起几米高的水花。余震频发,导致山体二次坍塌,坍方体越来越大,幸亏精准投放,及时赶到,为清理“生命通道”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王强机火力全开,奋力挖掘。
舟桥还持续用于陆地断道抢通前的人员、设备、物资运输,全力保障“生命通道”畅通。
雅安交通前线指挥部统一部署,震后第一时间,数百名交通人、近160台机具设备组成抢通队伍,分段作战,各就各位。观察哨、标识标牌、分队红旗、交通管制,闪现在现场。
随着省交通指挥部数字侦察和“水路联运”的投入,大量的路灾“盲点”被“透视”,大量的抢险机械运送到位,于是,双向同步作业,“蛙跳式”抢通掘进的新招数,在灾区道路抢险中被广泛采用。
石棉县交通运输局与康藏路桥公司,组成两支抢通小分队,分别进入国道549线线线, 抢通难度最大、危险程度最高。担负泸石高速公路建设的蜀道集团和雅安市公路建设服务中心联手打硬仗,开展双向抢通。
雅安市公路建设服务中心主任马永强一马当先。马永强在交通战线余年,是个老党员,大家都叫他“老马”。果然是老马识途,甘当“开路先锋”。他不顾自己50多岁的年纪,把高血压、糖尿病的药物塞进背包,带着雅安中心的一群“小马”,第一时间奔赴省道217线多处。而现场的情景,比他们预想的要惨。有的路段龟裂出“蜘蛛网”,有的路段被全部冲毁,余震和落石不断,前方还是“孤岛”。
困难如山,但老马面无惧色。省指挥部的勘察信息,公路建设单位及时送来的大机械,指挥部专家提出的救援新招,让他心里有底。
在最短时间内,让每一台机械都动起来!老马果敢决断,立即运作。先挖出机械通道,打通一段,投放一辆,让挖掘机、转载机梯次跃进,实现“多点开花”,迅速拓宽作业面。
“蛙跳式”推进,多点作业,马永强在每一个点位都派了观察员,严守安全底线。
一台挖掘机正在一堆塌方体作业,突然,一声尖利的哨音响起,观察员大声喊道:“退!快退!”司机闻声,迅速操控,挖车刚退出几米远,一堆泥石,从山腰滑落下来,一阵轰响,尘土飞溅,人车安然。老马说:“抢通是生命与生命的接力,任何一个生命都不允许轻易消失。”
多点开花,面宽而不忙乱。哪里该垫高压实,哪里该减坡降高,老马总能准确研判。
在老马的指挥下,9月5日下午,连接石棉县城到龙头石水库的国道217线,部分打通,海巡艇、冲锋舟得以运送到龙头石水库,为后续水上救援通道的开辟亮起“绿灯”。
震区交通救援一盘棋。甘孜公路建设服务中心震后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抢险方案,多点同时展开救援。
点多线长,考量着甘孜州公路建设服务中心主任四郎益西。员、43岁的四郎益西,从小在高原上奔跑,练就一双铁脚,从地震的那一刻起,他就马不停蹄地奔走在救援路上。第一时间查核省道434线康定至磨西震中道路灾情;带队徒步21公里,核查磨西至彩虹桥受灾最严重的路段,将第一手资料报告给州前指,为科学制定道路抢通方案提供了有效依据;及时集结应急力量,带领6支222人公路应急抢险队伍进入现场,调配大型机械设备43台,多点突击。4小时打通国道318线泸定至二郎山段大坝处便道,6小时打通省道217线复线段泸定至猫子坪大桥便道,27小时打通省道434线金光村至磨西镇段便道。
泸定县磨西镇通往海螺沟景区的道路被山体滑坡阻断,救援告急,地震当天,李明自告奋勇赶往现场。他是甘孜州公路建设服务中心机驾组一员,父亲是一名老公路人,名副其实的“路二代”,他扎根基层公路近20年,没少参与道路应急抢险,汶川大地震时参加了漩口中学道路疏通工作,还参加过海螺沟特大泥石流灾害抢险,这次再进海螺沟,心情有些特别,他知道那里抢险有多难。一连几天,李明开着挖掘机,夜以继日奋战在一线。天黑了,就在驾驶室打个盹儿,养足精神再干。有时实在累了,就由同事替换一下,让挖掘机满负荷运转。李明说:“我多挖一点,救援人员就能早一点挺进灾区,被困群众就能少受一点罪。”
33岁尼马汪都,是泸定县公路分局的一名装载机手,2016年4月入党,壮实的康巴汉子,黝黑皮肤,倔强的性情。分局领导组织抢修泸定到磨西最近的一条生命线,他主动请战。出发前,他对怀孕7个多月的妻子说:“余震不断,保护好自己,保护好孩子,等路抢通了再回来照顾你!” 20分钟后,他赶到公路养护点,驾驶装载机往救灾地点赶,沿途多次躲过飞石。在抢通作业点,尼马汪都把艰险置之脑后,从下午三点一直干到夜幕降临。第二天早上5点,天还没亮,尼马汪都的装载车又出现在现场。下午四点,这段应急通道终于抢通,比预定时间提前了半天。接着,他又赶往其他山体垮塌路段抢险。
垮塌的山体,龇牙咧嘴,像狰狞的巨兽,一个接一个,耸立在悬崖绝壁。震中地处川西高原,公路在高山峡谷中穿越盘绕,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悬崖,抢险救灾面临巨大挑战。
位于震中位置的海螺沟,名声赫赫,游人和居民密集。地震当天,从磨西镇通往海螺沟景区唯一一条通道中断,滑坡带长达3公里。四川交通前线指挥部彻夜难眠,火速组织抢险力量。
9月6日,一台装载机和两台挖掘机,连夜翻越海拔3800米的雅家埂山峰,经燕子沟风景区,火速奔赴震中,他们是四川路桥交建集团康定项目部的员工。“90后”机手王令和唐鑫,驾驶救援机械,在不足五米宽的绝壁上,沿着坡道驶上塌方体。余震不断,不断还有石块滑下,他们毫不犹豫地向前掘进。
王令年仅30岁,早已是一名挖掘机“老机手”了,得知下方掩埋着被困车辆时,看看悬崖绝壁,定了定神,深吸一口气,操作着常年在隧道内施工已被熏得漆黑的挖掘机,快速挖开一个缺口,挺进滑坡山体作业。这种掘进被称为“蛙跳式”,是提速的妙招,在这次交通抢险中普遍采用。
25岁的唐鑫,长一副娃娃脸,他开的大型装载机,轮胎有1人多高,一层厚厚的铁链子,裹在前面两个轮胎上。王令在前面挖掘,唐鑫跟在后面,不断将塌方铲起,不断掀到一边。突然一声轰响,一块巨石顺着斜坡滚下来,砸在车后一米多远的地方,幸亏唐鑫及时稳住刹车,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90后挖掘机手刘金梦,是个藏族女娃,一位娴熟的挖掘机操作手,被称为川藏线上护路的“格桑花”。地震那一刻,她正在甘孜雅江公路分局养护站三楼午休,剧烈的震颤,让她即刻感觉到使命来了。顾不得多想,第一时间在微信群向上级申请去灾区。随后收拾行囊,取出睡袋,她相信自己会被选中的。果然,不到十分钟,通知来了。震后一小时,甘孜州公路建设服务中心组成的救援分队,紧急奔赴震中泸定县磨西镇。
一连几天,刘金梦一直在泸定大渡河畔高山峻岭的公路上抢险,吃住在工地。9号,她被派去海螺沟“生命通道”救援。作为天路上的护路工,刘金梦从炉霍转战雅江,尽管多次参加绝壁抢险,可如此大面积的塌方现场,她头一回遇到。一侧是碎石峭壁,一侧是百米悬崖下奔腾的激流。有一段山体与路基垂直相交,飞石滚落的速度和力度让人心惊胆战。刘金梦顾不得多想,打开车门,一步跨上驾驶室,发动机器。黄颜色挖掘机舒展长臂,发出尖利的呼啸,高高扬起挖斗,奋力扎进塌方体。
我问刘金梦,害怕吗?她说:“没有留给自己害怕的时间,只能一心思考下一步该怎么做。”她说起话来慢条斯理,柔声细语,很难将她与眼前的坚硬和铿锵联系在一起。
和刘金梦一起去的救援女队友,还有石彩霞。她是甘孜泸定公路分局的装载机手,比刘金梦大三岁,两个孩子的母亲。“5.12大地震”时,她在绵阳四川职业技术学院上学,经历灾难,她选择了与抢险打交道的护路机械手。入职以来,夏顶骄阳,秋套雾罩,冬迎雪花,有多少次在悬崖绝壁历险,她说已经记不清了。
装载机像一头决斗的猛牛,迎着乱石堆冲上去,铲起垮塌的岩石,向上举起,吊离悬崖。石彩霞说,车臂的举力,与踩刹车、轰油门的脚力成正比,在陡峭的路面上,要想多铲、快装,就得下大力气。有时载体太重,马达发出巨响,机身剧烈抖动,悬崖又近在咫尺,心里打怵,“但一想到排队等候救援的医护人员、消防、武警官兵堵在路口,心里特别急,就顾不了那么多了。”石彩霞说。
在这段抢险路上,挖掘与装载,刘金梦与石彩霞携手,这不仅是工种合璧,更是救援合力,爱心同聚。两个橙黄色的身影,如山花顽强地开在绝壁。
9月9日18点,磨西镇通至海螺沟大桥桥头的受灾路段成功打通。至此,泸定地震灾区的主干道全线抢通,迎来了阶段性的胜利!
这几天,细雨纷纷,流沙碎石裹着雨水,一次又一次袭击被抢通的路面。甘孜公路抢险小分队昼夜坚守现场,他们除了“抢通”,还要“保通”,随断随抢,即抢即通。
9月10日,夜幕降临,天放晴了,朦胧的山顶上,月亮像一个擦亮的铜盘,缓缓升起。中秋之夜,万家团圆,刘金梦、石彩霞和队友们终于可以歇下来,他们站在桥头,情不自禁地赏月。皎洁的月光洒下来,这是对他们的最高奖赏。他们纷纷掏出手机,和家人在微信圈里团圆。
刘金梦丈夫的老家,就位于此次受灾严重的泸定县,这几天她一直冲锋在抢险救援一线,只有夜里休息的时候,才能与丈夫和8岁的女儿通话,互报平安。
石彩霞的爸爸参加电力战线抢险,此时还在大山深处抢修高压线钢塔,丈夫一直在通信保障抢修线上穿梭,两个孩子,一个交给老师,一个交给同事,此刻,一家人终于可以在微信视频里相见了。石彩霞奋战绝壁没有流过泪,此时悄然泪下……
生命的引力,不只是体现在他们义无反顾奔向灾区、勇闯绝壁、挑战极限,还包含了藏在心中的那份深深的牵挂和思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