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锁销售与传销的区别中超联赛最后一轮,南通支云主场1比2不敌天津津门虎,但因保级竞争对手大连人2比3输给了上海海港,南通队惊险保级。比赛结束后,俱乐部投资人范兵来到死忠球迷区,拿起喇叭,哽咽着对看台上的球迷喊话,说“活下来”,“老子就是命硬”。
在范兵看来,“命硬”是指经常遭遇各种坎坷,却总能扛过去,怎么也折腾不死。坐在办公室里,他嘴里的香烟一根接一根,始终没有停下来,向懒熊体育讲述俱乐部过去8年的成长经历。
2016年年初,他花1000多万元,为南通市“买来了”第一家职业足球俱乐部。历时8年,投入6亿元,将它从中乙带到中超。
进入中超第一年,他曾因在微信朋友圈炮轰裁判、足协,被禁赛1场、罚款1万元,还曾因球队遭受不公正判罚,在联赛工作群里怒斥管理人员。金元足球时代,他搞小本经营。足球投资人近些年集体沉默,他却多次向管理者们开炮。作为民营企业老板投资足球的代表,特立独行的范兵给沉闷的中国足球带来了些许新鲜空气。
但他也知道,“命硬”、有独立人格的人常会孤单,尤其是在中国足球的大环境里。
今年49岁的范兵出生于南通,后到上海创业,主要从事电力、国际贸易和能源物流,曾任上海寰亚电力运营管理公司、南通寰亚投资有限公司法人。多年经营为他积累了一定财富,在上海、南通的商圈人脉甚广。
因父母生活在南通,他经常回来探望。从小喜欢足球的他发现,南通市居然找不到一块适合踢足球的场地。
2007年,他花几百万元在南通市区建了两块灯光足球场。球场平时不对外开放,只满足他回老家时和朋友们踢野球。
“那个年代嘛,比较浮躁。”回想起当年的任性行为,说话直来直去的范兵有些扭捏。不过他话锋一转,立刻又说:“我这人除了足球、高尔夫,没其他爱好。不像有些朋友,喜欢泡夜场,动不动就去趟澳门,花的钱更多。”
2012年,范兵成为南通市足协主席。他说,地方足协没编制,没拨款。“体育局局长是我的朋友,硬拉我来做。无非就是每年出点钱,为南通市办些比赛。”
在范兵的牵头下,南通市当年办过全市联赛、足协杯赛,还与巴西世界杯同步举办过“小世界杯赛”。范兵的公司每年投入几十万元。自那时起,南通的足球氛围开始变好。
2015年年初,《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出台。作为体育之乡,南通被江苏省确定为足球改革试点城市。而此时的南通市,还没有一家职业足球俱乐部。
为让足球试点城市名副其实,南通市政府决定组建球队,从最低级别联赛打起,一直到中超。范兵和他的公司,是这个计划的执行者。
市里的最初计划是把江苏省1997、1998年龄段全运会队伍整合起来,再从外面引入一小部分球员,从中冠联赛打起。但苏宁集团那年刚好将江苏舜天足球俱乐部收购,这支全运会的队伍被留在了南京,成为苏宁俱乐部的预备队。
计划落空后,范兵他们只好再想其他办法。那时的中国足球还未限制职业俱乐部异地转让,他们将目光瞄准了来自乙级联赛的宁夏队。就在当双方谈妥条件,准备办理交割手续时,转让被当地政府叫停。理由是足球改革已开始,宁夏不能没有职业队。
他们后来还与天津火车头、江西联盛、四川隆发俱乐部接触过,都没成功。几年过去后,除江西联盛改名为江西庐山,继续生存下来外,另两家俱乐部都已解散。
连续收购失败给范兵带来打击,他说自己那时已失去信心。2015年11月,足协杯决赛在上海虹口体育场上演,上海申花主场迎战江苏舜天,范兵和广西龙桂达足球俱乐部老板吕文波都在看台上。朋友听说广西这家足球俱乐部有转让的打算,当天晚上撮合饭局,让范兵与吕文波见了面。“他在饭桌上没完全同意,我第二天就派律师、会计师到广西,必须说服他。”
2015年年底,经过半个月的沟通,在各种社会关系的助力下,双方终于在收购合同上签了字。广西龙桂达足球俱乐部2014年获得广西足球超级联赛冠军,2015年征战了一年中乙联赛。
虽然踢了一年中乙联赛,但队中的球员是由警察、保安、老师、学生组成。“等于花1000多万收了个中乙俱乐部的壳。”范兵说。
面对懒熊体育的提问,范兵说:“当时根本没想过理想。作为市足协负责人,有义务帮市里完成任务。”
按最初计划,他以私企的名义将俱乐部收购到南通,再转交给国资企业,然后自己继续做生意,生意不忙时为南通市办些民间足球赛,和朋友踢踢野球。在范兵看来,那是一种自在的生活方式。
可没成想,收购完成后,市里换了领导,很多当初的想法无法按照原计划施行。有朋友说,白收购了,俱乐部砸手里了。
“我当时都懵了。”范兵强调,为收购俱乐部,自己花了一年时间。他公司的业务在上海,收购的俱乐部却在南通,“我之前没有任何管理职业足球俱乐部经验”。
可是,队伍已迁移到了南通。因是政府主导,所以俱乐部的名称要用中性名。基于此,俱乐部一个多月前便开始向社会征集队名、队徽,而且留的是范兵的私人邮箱。某天晚上,也就是想要放弃的那些日子,范兵打开邮箱,发现收到了几千封邮件。球迷除了给队伍起名、设计队徽外,还说了很多支持和鼓励的线多岁、祖籍南通的医生后来定居上海,成为申花队死忠球迷。他在邮件里说,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听到家乡有职业足球队的消息,将来一定要到现场为球队呐喊助威。
“我真是为领导办的这件事吗?”范兵说,看到球迷发来的几千封邮件,自己转变了想法,“我应该为球迷去干这件事”。
为经营好俱乐部,范兵全家于2016年下半年从上海迁到南通。于他而言,这意味着落叶归根。于爱人和孩子而言,意味着放弃原来的工作和学校,重新开始。
8年前那个为球队征集队名和队徽的邮箱已不再使用,但邮件被保存下来。俱乐部将来建博物馆时,范兵要为这几千封邮件留一面墙,“把它们全贴上去”。
我的座右铭是:成功没有奇迹,只有轨迹!在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里,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支云是为数不多的没有欠薪且能准点准时给球员发放工资的俱乐部,我相信所有的球员以及工作团队都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稳定工作平台,从而上下同欲,竖立了坚定的保级信念。我们从进入中超的第一天起就给自己有准确的定位,支云就是平民球队,保级将是我们未来几年的常态。所谓态度决定一切,只有我们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在态度上、精神维度上以及价值观上与俱乐部同步。
纵观我们全年的比赛,我认为支云还是有其实力,有其拼搏、有其精神的。否则,不可能幸运永远站在你这边——不自救,天难救,我们配得上保级成功。当然,更重要的是我们身后还有强大的支云球迷一直以来无怨无悔的支持,这也催生了俱乐部强大的凝聚力。
从汉语词语的解释来说,“命硬”是指经常遭遇各种坎坷,但总能扛过去,怎么也折腾不死。回顾这一个赛季,我们遭遇到了各种情况,比如误判失分、各种打压,以及所谓豪门俱乐部球迷对一支平民球队、一个中超新军球迷的藐视。最可气的是最后一轮比赛还在进行中,在形势对我们保级不利时,竟然在其他场次的看台上出现了欢唱“支云降级了、支云降级了”的闹剧。所以在保级成功的那一刻,我除了送他们一句“老子就是命硬”,还能说什么呢?当然,命硬的人有时会很孤单,但命硬也许就是支云的气质,天生一股豪气,永远值得我们支云球迷信赖。其实我更想和所有球迷分享的是,好好热爱自己追随的球队,用心珍惜中国足球来之不易的发展环境。
支云信奉的是,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从2016年进入中国职业足坛以来,我们已经目送了50几个同行者的离场,其中不乏所谓的豪门。作为中国足球的从业者,这很令我痛心,但愿这样的悲剧越来越少。
最开始搞职业足球时,我是门外汉。喜欢足球和搞职业足球,差别很大,特别是在国内足球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太差、缺乏高素质管理人才的情况下。我的运气比较好,找到了可以学习的榜样——德甲霍芬海姆俱乐部,它的投资人是全球著名的ERP软件公司SAP的老板,他们的培训中心设在南通,我们建立了联系。2016年,我去霍芬海姆俱乐部学习了20多天。
在我看来,既然要玩足球,就不能瞎玩,不能搞得稀里糊涂。疫情前,我几乎每年都到国外学习职业足球俱乐部经营理念。
首先搞明白了职业俱乐部具有企业性和公益性的双重属性,企业性要求俱乐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与其它企业一样来经营运作。公益性要求俱乐部为丰富群众的娱乐生活,提升城市或地区的影响力做出贡献,是企业就要找到它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很多人讲,职业足球要尊重足球的行业属性,我觉得这个理解是不全面的,既要尊重行业属性也要尊重行业规律和它的企业属性。职业俱乐部不是体工队,不能单纯靠拨款生存,也要靠自身造血生存,所以俱乐部投资人要尊重企业发展规律。而俱乐部的公益性需要政府给予重视和支持。
当然,这要看俱乐部在社会公益层面为城市和地区所做的贡献大小来制定相关扶持奖励政策,或者从培育体育品牌、放大体育综合效应的角度出发,参照对工业、服务业领域重大产业项目提供优惠政策的做法,对职业俱乐部这一文化体育领域的重要IP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和个性化服务措施。
既然职业足球俱乐部首先具有企业属性,就不能盲目烧钱,要考量投入产出比。我不知道原来那些投资足球的人,为什么那么敢烧钱,哪里来的胆量?从俱乐部的企业属性角度来说,一个企业如果不赚钱不能产生盈利,其旗下的员工该如何生存?是否增加了社会的就业压力?作为一个企业,如果最终不能自负盈亏,就是对其员工、对社会的不道德。不计成本的投入,最后导致经营不善倒闭,造成员工失业,既坑了国家和纳税人的钱,还伤害球迷的感情,最终也阻碍了中国足球的发展。
金元足球时代,有人说我们俱乐部花钱少、抠门。为什么抠门?我没用一分钱银行贷款,花的都是自己的血汗钱,怎么能不“抠门”?
古人说过:智者顺势而为,愚者逆理而动。明知是不理性的投入还要盲目跟风那是对所有人的不负责任。每一个员工后面都有家庭,你得保证他们可以在一个稳定的环境里工作,这是起码的社会责任,否则可以选择不干,其实也没有人拿枪逼着你干。所以现在看,那些人盲目投入,要么动机不纯,要么就是对企业、对球迷没有敬畏心。
我的企业叫寰亚。我想说,那些用企业名字给俱乐部冠名的人,连职业足球的基本要义都没搞清楚。纵观全世界,百年企业有多少?百年俱乐部有多少?从五大联赛到日本联赛,所有俱乐部都实现了名称中性化。职业足球,一定是扎根城市,扎根社区的。我们的理解是职业俱乐部首先属于城市和社区,其次属于球迷,最后才属于投资人。中国那些解散的俱乐部,是中性名称的问题吗?但凡他们遵循俱乐部的企业属性和行业规律,都不会倒闭。有些人目的不纯,想借助砸钱在短时间内出成绩,让俱乐部变成自己和政府谈判勾地,搞房产开发的筹码。
我一直想不明白,花几千万欧元买一个球员,在当下的中国足球环境里,他能创造什么价值,能给俱乐部带来匹配的营收吗?
尤文图斯俱乐部当年同C罗签约,首先是因为球员在俄罗斯世界杯有高光时刻,其次是当时的C罗本人就是自带商业属性的巨量IP。决定签他时,就已算清可以在全球卖出多少件他的球衣,能够获得怎样的收益。如果去中国、日本、韩国踢商业比赛,有了C罗,能赚到多少出场费和给俱乐部带来的其他商业收益。
反观我们所谓的大牌球员,凭什么拿那么高工资?是他们带动了联赛的版权价值,还是让俱乐部的营收得到了保障?其实投资人根本搞不清楚。反而把球员的价值观带偏了,也把这一代年轻球员的家长带进了误区,无论是为俱乐部还是为国家出战,完全丧失了集体荣誉感和使命感。
我们可以看到在巨大利益的包裹下,让中国足球一直都处于畸形的状态下。当然,这中间也有中国足协的懒政和腐败导致了俱乐部的营收不佳。
搞职业足球这8年,来找我的人很多,包括在国内排名前5的地产公司。我会问他们,你们来找我的目的是什么?搞房地产?弄块地?我本身就可以拿钱拍地,为什么要让你来,绕那么大一个弯?在球队里,我不允许任何人关注赌球盘口。如果想挣这个钱,我把自己的钱全部放进银行拿利息不比这个稳妥吗?
我们把所有征集来的意见做了集中优化处理。队徽中足球的深蓝色部分是南通地图和俱乐部成立的年份。南通这座城市的特点是滨江临海通运河,水系、浪花代表城市的区位优势。长江边上有狼山,狼上山有支云塔。支云塔建造于北宋年间,公元996年,是整个城市历史最悠久的建筑物。狼山虽然不高,海拔100多米。但在没有高楼大厦的年代里,是城市的最高点。以支云塔为起点,到市区的钟楼,是城市的中轴线,支云塔是整个城市的风水门户,它要出现在队徽里,也是球队名称。我们用江水飞溅起的浪花,衍生出狼图腾,首先是因为支云塔矗立在狼山之巅,其次是想告诉大家足球是团队运动,需要狼性精神。最初定稿时,狼头朝右。后来一位搞国学的朋友建议狼头朝左,因为左边代表着阳,右边代表着阴,我们要永远向阳而生。
狼嘴里最开始上下共5颗牙,但足球分主客场制,我们主场要3分,客场也要3分,所以后来把上下改成各3颗牙。
队徽从远处看像个京剧脸谱,代表着俱乐部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一线队以球员为本,后备队伍以青少年为本,市场经营以球迷为本。
当时处于金元足球时代,不算收购的钱,运营成本大约2000多万。那个年代的主要运营成本是一线队工资奖金,我们成绩不理想(乙级联赛排名第16位),一年下来没赢几场球,节约了很多成本。
当时政府决定不参与了,我自己搞俱乐部,肯定要找些朋友一起弄。苏润集团的老板喜欢足球,经常和我一起踢球。我把他拉了进来,占俱乐部40%的股份,我占60%。苏润集团当时每个月为俱乐部投资近百万。苏润集团最初是国资的三产企业,后来越做越大,市场规模做到了几十个亿,投资俱乐部没问题。但这个企业是非上市的公众公司,公司每个人都是股东,公司财报要发到1000多人手上。董事长喜欢足球,不意味着公司所有人都支持投资足球。年中开股东大会时,投资足球这件事被否决了,只能撤资。投资几个月就撤资,很遗憾,但我能理解。
那是金元足球时代,我一个人投资压力太大,政府促成了如皋本地企业“中如建工”进来一起搞足球。它是建筑和房地产企业,后来因众所周知的原因被恒大拖垮,确实投不动了,也没办法。
卖房。第一次股东撤出时,俱乐部出现了五六百万的资金缺口。我不能因此把主业停掉,挪用业主经营资金,否则明年就更没着落了。2016年,我卖掉了自己在深圳和广州的两套房,卖了1000多万;2019年,我又把上海的房子卖掉了,卖了2000多万。也算老天帮忙,两次卖房都在房价的最高点。如果按照现在的房价和市场行情,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处置。
什么亏欠不亏欠的,男人嘛,总要找到平衡点。身边那些去澳门的人,多少个亿都没了,你怎么弄?
那时是对中国足球有点迷茫。俱乐部征战中乙时没收入,我能理解。毕竟球迷市场需要培育,票房收入可以忽略不计,另外中乙也没有版权收入。我本以为到了中甲会有所改善,但并没有。我们在中甲不但没有版权收入,还要一年花几十万向制作方购买版权,然后花数百万元向江苏台体育频道购买占频费,只有这样球迷才能在电视上看到我们的比赛直播。
除经营问题,球场上也有不好的情况。那些想要冲超的球队,把工作做到我们主场来了,这是让我最难受的。
这种思想斗争肯定是有的。还好,3年疫情把所有人的心态重新梳理了一遍,而且随着金元足球的退潮,所有俱乐部的投入都降低了。我们倒没什么变化,冲上中甲后,因为有了地方政府对我们的支持,没出现生存问题。
他们用伪造的虚假合约、协议向我索取利益时,不就冒出来了吗?比如我们俱乐部与祝一帆(前南通支云俱乐部球员)的官司。2018年底,中国足协明确颁布过禁止签阴阳合同的文件,我们俱乐部之前的管理者李某与他私下串通签了安家费(250万)协议,这算不算阴阳合同?跑到中国足协仲裁他们说这和中国足球无关,这不是开玩笑吗?我们已向最高人民法院申请再审。这样的仲裁结果起了非常不好的示范效应,才会导致我们后期又有行政人员沈某伙同俱乐部原职工崔某某以捏造的事实、盗用公章,伪造了年薪100万的虚假劳动合同,意图非法占有俱乐部的财产200余万,并利用司法资源意图恶意侵占俱乐部利益的案例发生。
在俱乐部向司法部门举报沈某等人的违法行为后,为混淆视听,逃避打击,其又四处抹黑污名化俱乐部,并多次以捏造的不实信息向各级纪委恶意举报、诬陷俱乐部负责人,严重扰乱俱乐部的正常经营。他们都会为自己的无耻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的。
是被对方收买。我们2021年就向中国足协相关人员通报过了,案件终审时就会揭晓答案。
直到今天,中国足球的转会注册系统还没有实现无纸化办公。在转会窗口期,俱乐部公章会被带到省足协办手续,然后再去北京,到中国足协做球员的注册转会。在这个过程中,公章是“失控”的。有人会在公章脱离监管的时候做一些见不得人的事情。另外,球员、管理层和教练、经纪人存在相互勾结虚抬工资等情况,有些俱乐部管理者甚至会私下里搞个经纪公司来运作这些事。
太普遍了。但凡监管不够,就会层层加码。在金元足球盛行时期,一些所谓大的集团,下面报预算时会说今年要夺冠,预算20亿。今年要保级,预算10个亿。我就不明白,以中国足球行业的投入产出比,有这个必要吗?投这么多钱,到底怎么用?何时收回成本?我真搞不明白他们把钱花到哪里去了。有这个钱,多建几个专业球场增加球迷的观赛体验感,给孩子们多搞些训练基地,多投入点在青训不好吗?再举个例子,俱乐部每年都会安排冬训。以目前中国俱乐部的水平和营收现状,冬训需要去欧洲吗?需要去迪拜吗?球队冬训的目的是球员休假回来,重新储备体能,然后找些高质量的热身对手,教练员通过训练和热身赛考察球员,磨合阵容,为新赛季准备。我们所在这个区域,有这么多高水平的队伍,还需要去国外拉练?去欧洲、中东拉练,被人家打得稀里糊涂,有什么意思?根本达不到拉练的价值还增加预算。究竟是想出去玩,还是有什么其他想法?
我们俱乐部有一次在昆明冬训,我去探班时发现场上踢热身赛的球员,有一半是陌生的,全是经纪公司送来试训的。俱乐部花那么多钱冬训,应该是让我的主力球员去锻炼,最后成了利益交换的平台,这不是开玩笑吗?后来,我们俱乐部冬训连昆明都不允许去,并且会在赛季结束时按照俱乐部计划确定引援目标,不会没有目的的引援。
中国足球现在最缺的是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和一群有使命感的从业人员。很多俱乐部管理者对职业足球的认知、对足球体系的底层逻辑认知是缺失的。以为踢过几年球,转个岗,就能成为管理者,那是扯淡。职业足球对管理者的知识储备和品行操守有着较强的要求,不仅对足球要热爱还要有企业管理经验,涵盖的面挺广,但是最重要的是职业操守和对行业的敬畏心及为振兴中国足球的使命感。
不多,一年小几百万。都是些生意圈的朋友,给个球衣胸前背后、广告的赞助费。
那是整个行业的生存环境问题。首先是我们的职业联赛管理部门对足球产业没有准确的认知,没有站在联赛可持续发展和促进俱乐部良性运营的角度做好顶层设计,导致中国职业联赛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失位和估值受损,也影响了地方政府对足球产业的理解不够。其次是我们多数俱乐部投资人和管理者对企业没有敬畏心,没厘清自己的市场主体在哪里,或者是压根也没想过要按照职业俱乐部的发展规律去做市场运营。也许花的不是自己的钱吧。其实职业足球的消费者无非就是四个层面:第一层消费者是球迷,球迷可以观看比赛或者购买相关特许商品;第二层消费者是媒体,通过支付转播费而取得转播权;第三层消费者是企业,企业通过支付赞助费或者广告费取得在特定区域或时间进行企业宣传的特权;第四层消费者是地方政府,地方政府通过给予职业体育一定的扶持政策或资金奖励,谋求通过职业体育振兴地方经济和文化等社会效益。说实话,我还是挺感谢支云的球迷和我们地方政府的,这些年来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
在欧洲,一座体育场租给俱乐部很多年,很多都是象征性收取一些租金,甚至0租金来支持俱乐部发展,而我们这里没这个概念。
算上主场、训练基地、球员驻地、办公室、安保、医疗保障等费用,一年将近500万元。
升入中超后肯定比以往好多了,一两百万的收入没问题。不过我们很克制,在俱乐部的竞技成绩还没稳定以及商业服务体系没有完全构建好的情况下,不能盲目去扩张。如果一个球迷到现场看球,连球衣和围巾这些刚需都没有备齐,我们再去扩展其他周边产品,那就是神经病,最后全部变成库存堆积起来。
今年我们预计会有近1000万的票房,还有广告收入和政府购买服务的收入,以及中超公司的年底分红。全部加在一起,大概有6000万收入。
是,但我们今年有了征战中超联赛的财务模型,对于未来的经营会更有底气。在低级别联赛时,我们主场的比赛日收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是我相信,留在中超平台,且有稳定的竞技成绩,我们的收入会有大幅提升,球迷需要和球队一起成长,也终将和俱乐部形成命运共同体。俱乐部只有给球迷持续提供高质量的竞演产品,球迷才会愿意购买消费,为俱乐部带来营收。为了让更多球迷到现场看球,我们年初对主场进行了扩容,增加了近一万个座位。平均下来,每个主场的上座率在一两万左右。比赛日收入是我们目前唯一可以把控的,也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当然提升竞技成绩也至关重要。如果我有当年那些砸钱俱乐部的预算,肯定要先建专业球场,而不是买物超所值的外援,哪有俱乐部不考虑造血功能的?你有了好的球场,为球迷提供好的看球体验,才能有更好的票房,才能让俱乐部进入一个良性的发展轨道。
江苏苏宁俱乐部当年买特谢拉,据说光转会费就花费了5000万,那可是欧元。有这5000万欧元,我可以建一个很漂亮的专业球场。江苏这么大的省,没有自己的专业球场,这不是笑话吗?恒大砸了那么多钱,为什么不早在广州建个专业球场?那么多所谓的豪门,当年为什么没有想过给自己的球迷建一个专业球场?这是我一直没有想通的。如果不是申办亚洲杯,估计今天的中国球迷还是难得一见专业球场,专业球场本赛季呈现出的火爆球市足以证明中国球迷对它的渴望。
我敢说,再给我10年,或者是政府能够有强力的支持,我们肯定会拥有自己的专业球场,并且能通过比赛日收入把我的球队养活下去。
6个多亿,这中间还包括这两年地方政府给予我们的扶持资金。当然,我们这点投入还不及现在有些中超俱乐部一年的投入,但是我会坚持我的运营理念。
如果不是金元足球的冲击,应该比这更少,这才符合中国职业足球目前的大环境。我认为没有完全市场化的职业足球是没有能力支撑高投入的,盲目投入只能恶化中国足球的发展环境。时至今日,听说有些俱乐部一年给3至5亿预算,还说不够,我只能羡慕,不会嫉妒,但我不看好他们的未来。
因为支云的目标是百年俱乐部。尊重行业规律,有序发展,是我们始终秉持的理念。球员最开始不能理解,但自从诸多俱乐部出现问题后,大家慢慢理解了。在我的俱乐部,至少可以保证所有员工每个月能准时准点拿到工资和该发的奖金。你到其他俱乐部拿了个大合同,最后拿不到钱,有什么用?在这个世界上,最难管理的就是人。每个人都会犯错,当你对犯错的人施加管理时,人家会说:把工资发了再说。你怎么办?球员也有家庭也要生活,但是一家俱乐部不仅仅只是球员、教练的工作平台。作为投资人,我坚持理性经营不仅是保护球员的工作平台,还要保护众多其他非足球专业的人,比如行政、后勤、医疗、商务、传媒等工作人员,他们每一个人的背后都有家庭,给他们一个安全稳定的工作平台是我的责任。
吹牛画大饼谁不会?但我思考更多的是俱乐部可持续健康运营,所以,对我们这样的俱乐部而言,活着是最重要的。我们是在做事业,不是忽悠人。忽悠半天,就是在忽悠自己。如果真是为了忽悠,我干脆不搞了。
我老婆经常调侃我:是谁多事种芭蕉?风也萧萧,雨也萧萧。是君闲的太无聊,种了芭蕉,又怨芭蕉!自己拿钱出来惹一大堆麻烦,然后再拿钱出来解决这些麻烦,你累不累?怎么办?我总不能撂挑子,只能继续往下扛。
这个就不细聊了,太敏感,会触及到很多俱乐部的神经。我只能说我们的预算首先是考虑到我们能力所及,其次是要对市场做准确预判,投入产出比要做严格测算。如果没有很好的财务收入模型做支撑,都是不负责任的盲目投入,就会导致俱乐部欠薪、解散、员工失业等本可以避免的情况发生,这对球迷、投资人、地方政府以及中国足球的发展环境都会带来严重伤害。这几年,我们也通过摸索,逐步制定了符合城市精神以及球迷所期待的比赛风格,有了这种DNA做标准,俱乐部不至于在转会市场上漫无目的地找人,不会在意球员的名气。
中国这么大的国家,中国国家队的DNA是什么?我感觉没有,国家队教练原来用的是里皮,他的血液里流淌着意大利足球哲学。国奥队弄个希丁克当教练,他的血液里流淌着荷兰足球哲学。然后青年队、国少队一会儿国内教练、一会儿欧洲教练,在这样的体系下,各级国字号的球员能启承转合吗?这样的国字号队伍能好得了吗?
我们首先是尊重市场规律,参考市场公允价值以质论价,再辅助一些数据和球探系统寻找到匹配的球员。熬过今年后,明年会适当增加投入。一家俱乐部要有属于自己的DNA,我们希望球员在比赛中必须展现出狼性精神,用自己在球场内外的表现来提升俱乐部和自身的IP价值,市场消费主体会给予他们最真实的认可。这样俱乐部能够更好的开源节流,提高收入模块,球员们才能相应的增加收入。
如果所有从业者没有这样的正确认知,中国足球好不了,盲从跟风只会让自己死得更快。最近和一个有意向明年引入的新援聊天,得知近4年,他连续效力的3家俱乐部都严重欠薪,甚至导致未婚妻不愿和他结婚,这简直就是中国足球的悲哀,也是行业管理部门的罪过。
肯定是足协的人发现我朋友圈的内容,然后恶意扩散。后来我在朋友圈里把足协的人都屏蔽掉了。他们不找自己的问题,总找外因。我所经历的足协的会议,几乎没有一个人敢提问题,每次都是“好的”、“收到”,然后结束了。
足协动不动就发个通知,通知大家去哪个酒店开会,但有些会开得没有意义,可以说是毫无价值。三年的疫情告诉我们,很多会议其实是可以通过线上解决的,既不浪费时间也节约成本。不能为了开会而开会。进入中国足坛8年来,几乎没有参加过真正意义上的研讨会,我们的政策制定都是拍着脑袋就定下来了,几乎从不与投资人、管理人商量。
日本足球的快速崛起,除了是顶层设计比较科学,更重要的是他们每年都会有各种大型的研讨会复盘自己的不足,甚至邀请足球发达国家的专家来为自己出谋划策。而我们的“足改方案”颁布至今,没见足协邀请大家一起坐下来复复盘,看看我们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如何调整优化我们现行的政策。“足改方案50条”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执行的时候偏差了,我甚至怀疑相关部门人员自己都没好好研究过。
我为什么要向中国足协提出异议?主要原因是进入中国足球8年来亲身经历了太多乱象,有的甚至是匪夷所思。我用自己辛辛苦苦挣的钱在探索中国足球改革,要对得起南通这个足球改革试点城市的称号,不能随波逐流,否则连自己都对不起。要想改变一些东西,就要有人站出来说“不”。都盲从,会变好吗?
中国足球需要一场彻彻底底的革命,需要有吹哨人,更需要所有中国足球的从业者共同努力,为之付出,这样中国足球才能有更好的未来。令人欣慰的是,最近我似乎已经看到一些想努力改变行业未来的同行者出现了。
(抽了一口烟,沉思了一下)你觉得公平吗?如果没有公平的机制,怎么能公平?要打破这个机制,就要从足球发展规律、职业足球的发展规律、足球人才的培育规律这些底层逻辑认知清楚。在没有成熟的商业收入模型的前提下,我们当前的职业俱乐部投资主体,要么是国企的大手笔投入,要么是拿着银行贷款肆意挥霍,虚抬球员身价,特别是外援的身价。替补席上随随便便做一个人可能都是百万以上薪资,你让民营企业投资主体怎么去竞争?
举个例子。中国的裁判委派方式肯定不公平或者说不合理,当然这也许是过往职业化改革不彻底所造成的。裁判没有职业化,而是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且隶属于各地方协会。我不是说谁会受贿,吹黑哨,但相互打个招呼吹软哨,偏哨,怎么办?因为处罚了他们大不了回原单位继续上班,不会有很高的犯错成本。可是对中国足球的伤害谁买单?
今年初听到更可笑的是,我们这么大个国家,现在能吹罚职业联赛的裁判员竟然只有三百多人。德国一个和江苏省人口体量相当的国家去年在册的裁判员就已达五万多人,难道我们还不需要反思我们行业人口的培养方式吗?
必须尽快成立中国职业足球联盟,将过往的模式推倒重来,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情。为什么过去这20年时间,换了那么多足协领导,最后都出事了。而这期间业务层的工作人员迭代了多少?我认为中国足协很多业务部门的工作人员称不上优秀人才,有的甚至根本就是外行,反而真正懂足球规律、认真研究中国足球发展的人在足协无法立足,这不是见鬼吗?
把联赛交给职业联盟才是正道,这也是“足改方案”里明确的,但是我相信中国足协里多数人是对职业联盟的作用及概念缺乏理解的。
我认为职业联盟应该是职业足球俱乐部联赛市场的合作共同体,是俱乐部之间自发成立的用以约束各俱乐部行为,并进行合作生产的利益共同体。职业联盟董事才会应该是其最高的权力机构,董事会应该由确定的各级别俱乐部的投资人或其代表构成。中国职业足球联盟的所有重大问题都要通过理事会来决定,其主要职责和任务涉及联盟发展的各个方面,主要包括:(1)为联盟制定战略规划;(2)确定联盟的中心问题;(3)监督和审议财政预算;(4);任免和评估联盟总裁的工作;(5)代表联盟处理有关重要问题和事件;(6)受理和审议诉讼;(7)召开代表大会;(8)授权立法表决和投票;(9)确定职业队的数量及其合理分布;(10)决定运动员的合理分配和流动;(11)确定比赛规则,决定比赛日程;(12)与媒体谈判,出售赛事转播权及确定收入分享比例;(13)处理与商业活动有关的事务。
高手在民间,中国这么多地方协会,完全可以从全国招募足球管理人才,甚至向全世界招募。你们干不了,不代表别人干不了。我相信,如果联盟成立了,当投资人能有话语权的时候,肯定会毫不犹豫的广纳贤才,吸收足球专业、体育管理、经济、法律、国际专业交流等领域优秀人才充实联盟工作队伍。
包括在联赛的商务运营层面,现在中国的联赛处在一个培育期,完全可以充分发挥国家的制度优势,将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让央企、国企多为职业联赛投入,而不是一味的去单一投资俱乐部,一旦整合资源,形成合力的话中国职业足球联赛的估值将会重新定义,这不仅会吸引更多的真正意义上的投资人蜂拥而至,也会促使联赛的发展更健康。
联盟有收益,俱乐部有收益,不仅拉动经济,更能大幅增加足球从业者的就业岗位。而俱乐部更愿意主动投入青训发展,国家的后备人才就会更有保障。所有的一切都将重回正确的轨道,中国足球的腾飞也将指日可待。最后我想说,足球也应该尽早推出,这也会为中国足球的加快发展助力。
如果天一直是黑的,还留下来干嘛呢?在给他们做陪衬吗?江苏省的人口和德国差不多,南通这座城市也能匹配欧洲不小的国家。如果我们改变不了中国足球,就回来改变江苏足球,如果改变不了江苏足球,我就回来改变南通足球。我们如果真的退出,可以回来搞自己的联赛。
今年我们虽然艰难的保级成功,但是太折磨人了,球迷也跟着受罪,所以会在外援的引进上增加预算,以确保竞技成绩能够让球迷满意。大概会增加两千万的预算。加上主场还有一些软硬件的改造投入,力争将预算控制在1.5亿内。
我很羡慕成都凤凰山的场馆,每场比赛上座率四五万人,是我们的三倍体量。如果理性经营,这个票房收入将会极大的改善俱乐部的生存压力。我们未来会有对场馆进一步的改造计划,不管是新建还是改造,明年至少要完成设计方案。现在还有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预备队比赛,很多替补球员包括预备队球员都没有高质量的比赛踢,对球员和俱乐部都是损失。我们每年花几百万养梯队,没稳定的高质量比赛打。小孩长期没有高质量比赛,激情会被消磨掉。这不是培养人,是害人。没比赛,我们的教练员就没法证明自己的执教水平,俱乐部也没办法去考核他。
接下来我们会与南通大学共建足球学院,目的就是解决青训球员、教练员的出路问题。足球学院今年已立项,那些进不了一队的球员可以去足球学院进行教练员、裁判员、技术分析、赛事管理等相关门类的再教育,毕业能拿到学位证书,不仅能解决就业还能最终反哺到中国足球。我们会从欧洲请些学院派的讲师过来,对他们进行培训。只有把年轻球员的出路问题解决,才能更系统地建设梯队,家长才愿意让孩子选择足球,否则就是糊弄孩子家长。
能容纳四五万人的规模。当然,前提是中国职业足球环境能够得到彻底改善。我们可以算一笔账:如果足球环境变得更健康,主场平均上座率三万人,平均150元一张球票,一场比赛的门票收入就是450万。中国球员的比赛相较于足球发达国家的球员实在是太少了,所以我们的球员在国际大赛上的表现才会不尽如人意。中超联赛未来一定要扩军到20至24支球队才能供给球员适量的比赛,这样我们每个赛季加上杯赛至少有二三十个主场,就会有超1亿以上的收入。这个收入和球场广告收入应该是对应的,这样一年收入大概有一两个亿。如果这样,球队还会出现运营危机吗?
当然,除去比赛日收益外,场馆的非比赛日收益也是要考虑的,可以植入球迷酒店、康复医院、博物馆等业态。如果按照这个收入模型来考虑收益和产出比例问题,就可以概算出场馆造价预算。我们不能只希望建一个高大上的场馆,不考虑收回成本,那是不现实的。
应该可以。这就要看俱乐部在球迷社群建设上做得怎样了。南通有800万人口,这数字在欧洲是个很大的国家,还承载不了一支球队吗?
那是因为我对我们这个国家充满希望。我非常认同一个观点:如果从“经济”和“文化体育”的关系来看,按照规律来说,经济增速放缓时期,也正是文体复兴时期。而文体复兴恰恰是经济的酝酿筑底时期,进而引导经济的下一次飞跃。中国传统的物质文明进展步伐已经开始放慢,因为工业化已经将社会各项硬性设施布局完善,物质的野蛮增长期已经过去,而互联网又已经把所有的链接搭建完毕,柔性内容开始凶猛增长,所以文体产业的红利期正在到来。
在国家实行内循环的大战略下,文体产业就是个巨大的待深度开发的内需市场,其中体育产业将是一个增长点,它不仅能拉动投资、促进就业还能催生诸多相关行业快速发展。而足球又是体育产业里占比达40%以上的单项运动,中国K12的在校生总量为1.83亿,在校大学生2695.8万人,而美国的总人口不过3亿多。但美国的体育产业却占它的GDP总量将近4%,我国的体育产业占GDP的总量1%还不到。
按照中国未来中国体育人口和2022年全年GDP120万亿来换算,至少是近5万亿的市场空间。我认为我们遇到了一个最好的时代,因为弹簧被压的越深,起跳的就会越高,即使现在经济处于低谷,与其徘徊不前,不如好好给自己定个位,然后在这个最好的时代里做一个最好的自己,尤其现在就是重建中国足球产业生态的时候。
当然,我还是建议中国足球的行政管理部门,不要再去标新立异,好好贯彻执行《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就行。其实“方案”对各级政府、体育主管部门、教育部门等各个板块应该做什么都描述得很清楚了,只是要看他们有没有认真学习理解,或者是想不想贯彻执行而已。
那是本身就不喜欢足球的人说的。当然我们也要反思,我们的政府官员为孩子们建了多少可以参与足球的场地?我们有多少教练员愿意沉入社区、学校?所以,支云要改变思路,走进社区,走进校园,让孩子接触足球。一旦孩子喜欢,来球场看球,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就会陪着来看,这是“1+N”的效果。两场球看下来就爱上了足球,我们这里有很多类似的例子。
打造百年俱乐部是我们坚定不移的目标。所以,再苦再难首先是要保证活着,然后再朝着“建立一支强大的、有魅力的球队,一支南通甚至江苏人民引以为豪的球队,一支有责任的球队去努力。我们要让足球成为市民的信仰,周末观赛成为市民新的生活方式,支云俱乐部成为城市重要的文化符号。当然,对于支云俱乐部来说,想要成为百年俱乐部,盈利和成绩都是重要的,并且它们之间存在相互影响。
首先是盈利的重要性。一个职业俱乐部必须要盈利才能持续发展,这是俱乐部运营的基础和保证。盈利才有可用于俱乐部设施、员工薪资、队伍管理、球员薪资、赛事支出、营销费用等等的开支,如果不能有效盈利,这些方面的投入难以为继,进而影响俱乐部长期发展和竞技成绩。任何一个地方政府不会无止境的去扶持培育一个不求上进的巨婴企业。
因此,未来我们会始终秉持提高盈利能力和提升竞技成绩并举同行。在经营上要坚持稳健和可持续的原则。一方面实现资本的回报和促进经济生产,提高球队运营的市场竞争力,不断为构建一个良好的行业生态环境做出努力;另一方面要加强人才培养、团队建设、赛事策划和营销等方面的实践探索,增强俱乐部的竞争力,推进俱乐部成绩的提升。
我始终很庆幸南通支云拥有最好的球迷,他们对职业足球的规律有着理性而清醒的认知,也一直都在给俱乐部出谋划策,鼓励并坚定的支持俱乐部的战略,后面静待环境改变,如果环境能朝着我们期待的方向改变,可能会做一系列的股改,让球迷当家作主。时机成熟后,会推动俱乐部证券化,变成真正意义上的球迷可以持股的公众公司。
应该还可以,当然这也得益于整个行业都在趋于理性的背景下。目前虽然有点累但问题不大,毕竟地方政府还是比较支持我们的。况且,上帝是公平的,我投资的其他几个项目目前还可以,每年有些不错的分红。这些年也有投资人想进来,但我更关注的是双方的价值观是否一致,他们是否真心愿意为这座城市和球迷守护住这个精神家园,毕竟现在的中国足球产业还处于一个培育期,需要时间和耐心,更重要的是情怀和使命感。
有些意向投资人虽然不差钱,但你和他沟通后,发现他们连职业足球是怎么回事都不知道,让他进来干嘛?引入股东的目的是为俱乐部助力赋能,而不是消耗。如果进来后就想着弄块地搞地产开发,那没意思。
等中国足球环境彻底改善后,或者能遇到真心愿意和我们一起为中国足球产业拓荒的投资人,我们会考虑引进战略投资人,但我更乐意见到的是等到中国足球能盈利了,让我们的球迷能参与进来,分享这些红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