霹雳mit小说习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强调,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根基在实体经济,关键在科技创新,方向是产业升级。作为“共和国长子”,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和农业基地,具有维护国防、粮食、能源、生态、产业“五大安全”的重要战略地位,关乎国家发展大局。东北地区要牢牢把握“五大安全”的重要使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将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畅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渠道,为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注入不竭内生动力。
东北资源条件好,产业基础雄厚,区位优势独特,发展潜力巨大。就产业基础而言,东北地区具备完整的产业体系,是“大国重器”和“强国利器”的重要支撑,在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把推动东北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放到实体经济上,有必要利用并夯实地区雄厚的产业基础,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构建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方面,应巩固东北地区的特色优势产业存量,拓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量,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开拓未来产业,增强发展动能。另一方面,不断促进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加快向产业链和价值链中高端不断迈进。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促进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要牢牢扭住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依靠科技赋能产业升级。应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期,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加快整合和优化科技创新资源,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掌握更多关键核心技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应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锻造更多科技领域“撒手锏”。完善创新生态,高效集聚创新要素,在巩固存量、拓展增量、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上下功夫,促进东北地区走出一条发展环境优越、科技资源汇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顺畅的全面振兴之路。
从企业的角度而言,要通过自主研发提升创新能力,从而进一步推动产业创新,为构建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添砖加瓦。具体而言,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东北地区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实施国有企业振兴专项行动,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国有资本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强化战略支撑作用。创新央地合作模式,促进央地融合发展,更好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与此同时,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是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支持、鼓励、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实施更多面向中小企业的普惠性政策,加快壮大民营经济规模和提升民营经济质量,形成多种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是东北的首要担当。要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位,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平时产得出、供得足,极端情况下顶得上、靠得住。要加大投入,率先把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同步扩大黑土地保护实施范围,配套实施河湖连通、大型灌区续建改造工程,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建设适宜耕作、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化良田。同步推进科技合作,依托东北地区的各级各类产业园区,充分利用好对口合作机制,促进科技成果在东北地区落地产业化,为东北全面振兴增添新动能。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坚持以习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习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