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书奇谈刀枪不入1976年9月9日,主席愕然长逝。著名画家李可染接到中央通知,为毛主席纪念堂创作 巨幅国画《井冈山》。李可染时年70岁,又有脚病,接受了为毛主席纪念堂创作国画的任务后,为了能亲身感受革命摇篮的秀丽风光,体验中国工农红军在井冈山艰苦的革命武装奋斗精神,他到医院做手术,截掉了3个左脚趾,两个右脚趾。 井冈山正值雨季,山高路滑,但他在同行帮助下,3次登上黄洋界、朱砂冲怀着对毛主席的深厚感情潜心创作写生画作《井冈山》。
1976年的中国农历龙年是个不平凡的一年。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中国人民衷心爱戴的三位领导人先后与世长辞。1月8日周恩来总理逝世;7月6日,向周恩来敬过最后一个军礼的总司令朱德元帅走到了人生的终点。
9月9日,主席愕然长逝。噩耗传来,震惊了中华大地,震惊了整个世界。顿时,举国上下,一片呜咽,一片悲痛,世界震惊。
人们在悲痛之中,心中有一个迫切的愿望,就是要为伟大领袖主席建立一个纪念堂。
关于身后问题,毛主席多次谈到过,1959年6月16日,毛主席回到了阔别32年的韶山,韶山滴水洞凉风习习,气候宜人。他对前来汇报工作的湖南省委周小舟说:你们省委研究一下,可以在山沟里修几间茅草房,省委里开个会,其他领导可以在这里休息一下嘛。然后又说,我老了可以回来住一住。在前往长沙调研期间,毛主席表示,最后希望落叶归根,回到韶山。
毛主席还曾经半开玩笑地对身边的护士吴旭军说:我在世时吃鱼比较多,我死后把我火化,把骨灰撒到大海里去喂鱼。你就对鱼儿说:鱼儿啊,给你们赔不是来了,生前他吃了你们,现在你们吃他把,吃肥了好去为人民服务,这叫物质不灭定律。
1956年4月27日,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中央工作会议期间,秘书根据提议拟写的关于倡议死后火葬的倡议书上挥笔写下了“,1956年4月27日”的签名。
不过也有例外,将军生前曾经许下诺言,“生前尽忠毛主席,死后尽孝老母亲”,1985年将军逝世后,根据将军遗愿,经过邓公特批回到河南新县许洼村土葬。
可以看出毛主席在正式场合和非正式场合的言谈之间,是希望自己在百年之后火化的。
以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人民建设了一个人民江山,使广大人民群众翻身做了国家的主人,留下的民族精神财富永远鼓舞指导人民群众继续前进。
为了寄托中国人民对伟大领袖的无尽哀思,人民群众心中的愿望是建立一个纪念堂永久瞻仰伟大领袖的遗容。这与毛主席的革命精神,永远与人民群众在一起是相符合的。
1976年10月8日,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和“应全国各族人民的要求”,作出“关于建立伟大的领袖和导师主席纪念堂的决定”:(一)在首都北京建立伟大的领袖和导师主席纪念堂。(二)在纪念堂建成以后,即将安放主席遗体的水晶棺移入堂内,让广大人民群众瞻仰遗容。
然而纪念堂地址究竟选在何处供人民群众来瞻仰伟人遗容,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按照中国传统陵墓安葬理念,陵墓应建在山陵之间,但是设计组又将方案一一排除。
北京北面的群山山麓可供选择,历史上也建有皇家陵寝,但距北京市区较远;香山较近,那里风景好、面积大,但这样又像南京中山陵了,在政治上也不妥当,玉泉山同理,也不行;景山的位置倒是不错,坐落于南北中轴线上北京市区中心,雄伟秀丽,但此处是明末崇祯皇帝上吊自尽的地方,安葬在景山显然也不合适。
自古以来,事死如事生,依山傍水是最佳方案,既然在山陵之间建立纪念堂没有合适的方案,设计组又想到了水。基于此便设计出“水上日出”的方案:浩浩碧波,霞光绚丽,一轮红日,跃出水面,光焰万丈,毛主席纪念堂在霞光万照之下,光芒万丈......。
于是选址设计组成员开始四处奔走,寻找合适的水域。中南海、昆明湖……走了一水又一水,渐渐地,不知为什么,他们总觉得“水上日出”的方案还是不能表达人民的心意。
设计组的成员很快又提出“山顶红星”的方案——毛主席安卧在苍松翠柏、山花烂漫的白云深处;夜晚,高高的天际,一颗永不陨落的明星熠熠闪光,照耀我们今后的征程。于是设计组又去攀山。香山、景山、玉泉山,走了一山又一山,越选越觉得“山顶红星”的方案还是不够理想。
选址一时陷入僵局,一名睿智的设计组成员认为,毛主席的伟大身躯,江河湖海容不下,三山五岳载不起,只有安卧在人民群众之中,才是最合适的。
也有人主张在瀛台,瀛台环境优美,是海中仙岛,但那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的地方,在办公之地选址造纪念堂,显然不合适。
为了选好地址,设计组走了群众路线,征求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后,最后形成一致意见,将毛主席纪念堂建在广场。
这一意见上报后,中央政治局当即作出了“毛主席纪念堂建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南面”的决定。
一、纪念堂紧靠纪念碑。但这样设计,会使两个不同内容的纪念物形成一个整体,从而失去各自独立的政治含义。
二、纪念堂位置偏南。建议拆除正阳门,将纪念堂建在正阳门的位置上,意图是使纪念堂和处于南北对称的位置,人民英雄纪念碑恰似一座天平的支点。但这样布局,纪念堂受南面交通的干扰较大。
三、纪念碑紧靠正阳门。但这样,由于正阳门城楼高达42米,会有压倒纪念堂的感觉。
最后,中央集合三个方案的优点之后又重新设计了一个完美的折中方案,决定在不拆除正阳门的前提下,将纪念堂放在纪念碑与正阳门的正中,等距各200米,也就是原中华门的位置。
规划设计人员首先考虑到,站在下、金水桥畔正视纪念堂时,避免纪念堂正面重叠着一个正阳门城楼的剪影,这就要求纪念堂高度要恰如其分,既能遮挡住正阳门楼顶,又不能过高,否则又会压倒纪念碑。
关于纪念堂的建筑形式,当初设计时绝大部分成员认为,只有宏大的建筑才能体现毛主席的伟大和崇高,所以设计都偏大。只有南京工学院杨庭宝教授提出的方案是50米见方的建筑。杨庭宝交手的方案给人以很大的启示。
这种正方形的建筑,平面布局平整,造型简洁。建筑形式是对称而立,由于它是在广场中轴线上,中轴线是对称的中心。对称的正方形建筑,从视觉上给人以稳重平衡 ,和谐统一的美学效应,具有强烈的中心感和庄严肃穆的艺术效果。
1976年11月24日下午,主席纪念堂奠基典礼在广场纪念堂工地隆重举行。工地上竖立着毛主席的巨幅彩色画像,画像正面矗立着84米长的巨型横标,上面写着“热烈拥护中央关于建立伟大的领袖和导师主席纪念堂奠基!”
大型的推土机、打桩机、载重汽车、吊车和电铲等施工机械,整齐地排列在各个施工点上。参加奠基仪式的首都工人、农民、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和其他各界代表,以及参加施工建设的工程技术人员共8000多人。
下午4点30分许,中共中央主席、国务院总理、中共主席发表了充满革命热情的奠基仪式讲话。
讲话完毕后, 党和国家领导人依次走到早已插在黄土里的奠基石旁,挥动崭新的铁锨挖起一小撮黄土,虔诚地撒在基石上。农民出身的国务院副总理陈永贵铁锨用得最顺手,他向还未完全退去老茧的掌心上吐了一口唾沫搓了搓手后,熟练地操起铁锨,只三下,就把奠基石盖了近一半。他朝身后看了看,见还有不少人等着盖土,便放下铁锨,依依不舍地离开。
奠基仪式刚刚结束,一支精神抖擞的建筑工人队伍来到城楼前。他们仰望毛主席的巨幅画像,举起右手庄严宣誓:“毛主席啊,毛主席,我们要让全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早日瞻仰您的遗容,让子孙万代永远铭记您与日月同辉的丰功伟绩,我们要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质量,为您建造纪念堂……”
这支朝气蓬勃的施工队伍是北京市第四市政工程公司第六施工队,他们代表所有参加施工建设的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在毛主席画像前宣誓后,立即投入了紧张而有序的战斗。
1977年5月4日,仅仅用了6个月的时间,毛主席纪念堂便以高质量的规格而正式竣工。在毛主席纪念堂建设过程中,创造了诸多奇迹,是无愧于时代的一座伟大建筑。
毛主席纪念堂底部长宽各105.5米,总高33.6米,总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
建成后的纪念堂位于人民英雄纪念碑和正阳门城楼之间,即在原“中华门”的位置上。“中华门”是在广场的中轴线上,把毛主席纪念堂建在这个位置,纪念堂和城楼遥遥相对。四周的高大建筑如同“众星捧月”,突出了中国人民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伟大形象。 纪念堂的中心点,在纪念碑和正阳门等距各200米的位置上。
在当初设计时,有人提出,正门朝北,如果在广场进行群众集会时,群众面向,背对纪念堂,会使人心里不安。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设计组领导成员之一的赵鹏飞提出一个想法,把纪念堂庭院东西两侧向里收缩,使两侧广场面积扩大,一旦举行群众大会,在纪念堂东西和南北方向都有群众环绕,这样就形成了毛主席永远和广大人民群众在一起。也就解决了背向问题,也就不会产生心里不安的问题。
现在,纪念堂与纪念碑面向一致,与城楼遥相对应,更加突出广场的中心位置。纪念堂庭院四周,是新辟的广场,每当前隆重集会,毛主席纪念堂就被一片人海所环抱,毛主席永远与人民群众在一起。
步入纪念堂庭院,首先映入眼帘的牌匾是精心题写的5个厚重大字:“毛主席纪念堂”。
大厅正中,安放着3米多高的汉白玉雕塑的毛主席坐像。毛主席安详地坐在沙发上,栩栩如生,仿佛是在同人们亲切交谈。
雕塑家们经过一锤一錾,精确地雕刻出用料40多立方米,3米多高的毛主席汉白玉坐像。
当然,也有人认为,毛主席跷腿坐在沙发上,太随便,人们来纪念堂瞻仰他,他却跷腿而坐,会给人造成毛主席太不谦逊、太自大了的感觉。
在设计毛主席雕像过程中,中央领导在看了小样之后,立即给雕像设计组带来话:说这件坐姿的方案“好就好在表现了毛主席的常态,主席平时最喜欢这样坐在沙发上与人亲切交谈。”坐下来跷一条腿也是我们中国人一般的习惯,好就好在自然。
汉白玉石料来自于北京房山, 因这种石料自汉代起便被征为皇家御用,故称“汉白玉”。
1976年11月20日,中共房山县委接到了为毛主席纪念堂开采1500立方米汉白玉的任务。
汉白玉常常深埋于地下二三十米,在挖掘过程中地质构造十分复杂,开采困难程度可想而知。采石工徐福存等人凭着丰富的采石经验,确定了一个石质较好的采集点,这是一个长约30米、宽约20米破烂不堪的坑塘,塘内积满了10多米深的废水。
采石工首先安装了6台抽水泵抽水,昼夜不停,连续排水20多天。与此同时,又从村里调集150名石匠、200名壮劳力组成采石队伍,在塘口的北面由东向西进行阶梯式挖掘。
采石工人突破种种困难,在挖到40米深的第二层时,发现厚厚的一层花岗石,在这层花岗岩下竟料想不到地发现了有1米厚的汉白玉,而且洁白无瑕,银光闪烁。但是,美中不足的是这块汉白玉雕刻坐像仍不够尺寸,只能用于雕刻纪念堂的甬道石廊。
在挖掘的1977年2月份,天气特别寒冷,气温达-22℃。但寒冷的天气阻止不住热心的采石人,大家充满信心,坚持不懈,继续向深处开采。挖到第三层时,一块质量上乘、洁白无瑕的汉白玉出现了。
经测量,这块汉白玉长6米、宽2米、厚2米,正是理想的毛主席坐像的石料,全场一片欢腾。大家的努力没有白费,汗珠与泪珠在喜悦的脸上流淌,一双双大手紧握在一下,开采任务终于如愿以偿完成了。
1977年5月24日,毛主席纪念堂落成,并于9月9日主席逝世一周年时正式对外开放。 毛主席坐像是中国汉白玉文化史和中国现代艺术史上的巅峰之作,也凝聚着北京房山石窝人的辛勤劳动与汗水。
人们在高兴之余常常讲起:有史以来大石窝所产最大最好的两块汉白玉都是为毛主席预备的。”
毛主席纪念堂内陈设、摆放悬挂的物品,件件都是国宝,是人们怀着悲痛的心情,怀着对毛主席的虔诚精心完成了每件作品。
毛主席坐像背后,所衬一幅气魄宏大的壮丽绒绣——《祖国大地》,是毛主席纪念堂里珍品之一。 整个画面以其雄浑明快的艺术风格,使人心潮澎湃,浮想联翩,深感毛主席的形象将同祖国大地一样千古永存,万世不朽。
绒绣《祖国大地》是根据著名画家黄永玉、袁运甫等创作组的人员经过3个月绘制的油画《祖国大地》为范本由山东烟台绒绣厂进行了再创作。
山东烟台绒绣 厂严格挑选出来的担任绣作任务的43位女工,眼看彩色画稿,日日夜夜飞针走线,发挥了绒绣的特长,一针一线,精心研究,精心绘制。
过去这个厂的产品,最多的不过用了300多种颜色,而绣制《祖国大地》却用了1200多种颜色,还第一次使用了金线和彩色丝线,使画面的受光部分更加灿烂辉煌。
毛主席逝世后,由北京玻璃总厂研制的第一个用光学玻璃制作的水晶棺在北京问世,但这个不是线厂完成了真正的水晶棺的组装,水晶原料是国家地质总局选定的全国最好的江苏省东海县105矿的水晶 。东海县先后为水晶棺研制提供了约52吨一级熔炼水晶。
水晶棺庄重大方,气魄雄伟,而且有很高的清晰度,使人们从各个角度都能清楚地看到毛主席遗容,并且没有人影反光;在材质上是名副其实的水晶棺,坚固耐用,经过模拟实验,可以抵抗8级地震;棺内符合遗体保护要求,低温隔氧、保湿防干、净化无尘。
著名画家李可染接到中央通知,为毛主席纪念堂创作巨幅国画《井冈山》。李可染时年70岁,又有脚病,接受了为毛主席纪念堂创作国画的任务后,为了能亲身感受革命摇篮的秀丽风光,体验中国工农红军在井冈山艰苦的革命武装奋斗精神,他到医院做手术,截掉了3个左脚趾,两个右脚趾。 井冈山正值雨季,山高路滑,但他在同行帮助下,3次登上黄洋界、朱砂冲怀着对毛主席的深厚感情潜心创作写生画作《井冈山》。
时已65岁的著名画家关山月,曾两次去井冈山。这次,为给纪念堂作画,他又一次到井冈山、韶山、遵义、延安等地方进行实地调查,搜集创作素材,攀登高峰毫不畏惧。
1977年8月18日,水晶棺移入纪念堂。8月20日,毛主席遗体进入纪念堂。
1977年9月9日,逝世一周年纪念日,毛主席纪念堂落成典礼在纪念堂北大厅隆重举行。
大会由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主持。下午3时,宣布大会开始,全体肃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队奏乐《东方红》。
在肃穆的气氛中,、、、、缓步走到纪念堂北大厅毛主席坐像前敬献花圈。中共中央委员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也都献了花圈。
瞻仰厅正面墙壁的白色大理石上镶嵌着金光灿灿的大字:“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永垂不朽”。厅中央是嵌着金色国徽、党徽、军徽和题着1893—1976年的黑色花岗石棺座,周围是盛开的鲜花,棺座上安放着晶莹透明的水晶棺,毛主席的遗体安放在水晶棺内。他穿着灰色的中山装,身上覆盖着中国党旗,遗容像生前一样安详。
献花圈以后,全场肃立默哀,沉痛哀悼中国、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主席。
大会在高昂的《国际歌》声中结束后,与会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步入瞻仰大厅,瞻仰主席遗容,向主席的遗体鞠躬致敬。这是毛主席纪念堂落成之后第一批瞻仰者。
此后无数外国元首、政要 ,人民群众先后都到毛主席纪念堂献花瞻仰 、纪念这位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的伟大领袖!主席是在世界范围内都有极其重要影响力的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
2022年2月5日上午,来华出席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阿根廷总统费尔南德斯参观瞻仰了毛主席纪念堂,并敬献花圈。
自1977年开放以来,前来瞻仰的人民群众达到2.4亿人次,每逢纪念堂开放日,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民群众,在广场上形成了一条“思念伟大领袖的河流”,这条河流永远不会干枯,用不停流,就像人民群众对伟大领袖的思念一样,绵延不断,永不停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