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三中贴吧时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隶属轴心国的德国战败百业待举,1937年由纳粹德国政府工会“德意志劳工阵线”所扶植成立的大众汽车也是如此,战后并由英国政府负责托管这间车厂,被指派任务的英国少校Ivan Hirst,原有意直接拆除位于德国狼堡的品牌生产基地,并将相关资源移交给英国,作为战争赔偿代价。但是,英国这方对于大众先前所制造的后置引擎汽车没有太大兴趣,另一方面Ivan Hirst也意识到大众对于德国工业复甦与同盟国军事设施重建之重要性,于是最终通过大众于二战时留下之既有资源,尝试让大众重回正轨,其中厂内临时研发、专作运输用途的板车(Plattenwagen),无意间成为催生大众 T1诞生的重要契机。
打开百度APP看高清图片1946年荷兰大众代理商Ben Pon到访位于狼堡的大众组装厂时,当时就被这款驾驶座位在引擎后方、前方有宽大置物空间的板车所吸引,并开始考虑是否能直接将这款工具车引进荷兰,不过最后荷兰当局并不允许这类车辆上路,于是Ben Pon开始在脑袋里构思一款厢式外观、驾驶舱位于前轴前方,车身后方并搭载内燃引擎/后轮驱动、具备荷重750kg的乘用车款,这也是T1的最初设计雏形。(图为Ben Pon设计草图)
而这样的设计概念也获得当时大众执行长Heinrich Nordhoff(1948年上任),与品牌研发经理Alfred Haesler的赏识,并且直接进入产品研发阶段(内部开发代号称为Type-29)。然而由于当时大众将产能都放在生产Bettle甲壳虫参数图片)(厂内代号Type-1)身上,因此间隔一段时日才正式将Type-29开发案付诸实行。不过他们很快就察觉车身刚性上的问题,直接挪用Bettle底盘并不可行,于是重新开发一组梯形车架结合车体重新打造而成。再加上搭载同样源自Beetle的一具1.1升水平对卧四缸引擎,带来25hp输出表现,极速可达80km/h。
由于Type-29在空力方面表现较差,设计与工程团队便借助德国布伦瑞克工业大学(Technical University of Braunschweig)的风洞实验室进行设计改良,改良版本称为Type-2。Type-2也从原先较偏扁平之车头造型,改成较为圆润,并搭配分离式前挡之设计,且车头钣件也换上V字造型设计,成功让风阻系数自先前Cd=0.75降至Cd=0.44,甚至较Type-1之Bettle的Cd=0.48更为优异。Nordhoff对于此成果颇为满意,于是就在1949年5月正式批准Type-2迈向量产阶段,并将此新作命名为“Transporter”(或称T1)。首部Transporter试装版本也在1949年11月12日对外亮相。至于量产时程则落在1950年3月。(图为1949年试装版本于德国杂志封面首曝光)
上市后,最初T1仅提供Kombi与Commercial两种版本,Kombi版本后排配有车窗与第二排、第三排可拆式座椅,满足载客之需求,至于商用版本后车厢则单纯做为载物使用,并且无后车窗配置。
1951年,更豪华的载客版本“Samba Minibus”登场,结合双色车身、可折叠式车顶与21个窗户,开始可嗅出淡淡的旅行车风格,1952年货卡版本接着问世。后方提供4平方米大的货物平台,并配有防水布及钩环,平台下更附有加锁的载货空间。
不过热销供不应求的景况也让产能不足成为一大隐忧,因此大众决定除了原先狼堡组装厂外,又于1955年于汉诺威建造专属Transporter生产工厂,并于隔年4月正式启动生产线。随后更在海外南非等地设立组装工厂,解决产量问题。
另一方面,1960年代初期,专以改造露营车的德国改装品牌Westfalia与大众进一步合作,打造出T1 Camper露营车,结合收纳餐桌、水槽、冰箱、衣橱等功能,以及Pop-Up可上掀的车顶,也成为当今T1玩家炙手可热的收藏标的。
1962年,第100万辆Transporter在汉诺威工厂下线年停产之际,已累计生产180万辆T1,堪称当时最畅销的厢型车作品,当然在这数10年间,也无形的替后继作品T2打下良好市场基础与品牌口碑,让大众Transporter车系就这么绵延6代车型、70年之久,也成为世人眼中最具代表的箱型商旅车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