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空武界中国最早的棉纺厂(上海机器织布局),中国历史最悠久的纺机厂(青岛纺机厂),中国第一个 8小时工作制的工厂(天津宝成纱厂)都诞生其中。
自从清朝末期机器纺织业兴起,纺织厂就高度集中在这三个城市。在100多年的历史中,“上青天”的纺织产能,高峰时曾经达到全中国的70%。
一,航运便利。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没有一家纺机厂能够生产纺纱主机设备。所有的机器都需要从欧美购买,海运是唯一可以选择的途径。因此,将纺纱厂建在有港口码头的“上青天”,有利于机器与棉花的运输。上海的地理位置,更是有利于将纱布通过长江运送至内陆地区销售。
二,城市开放。“上青天”在当时都是中国最为开放的城市,特别是与西方国家的联系非常紧密。著名的青岛八大关之所以有万国建筑博物馆的美称,就是因为当时置地造房的业主多数来自于欧、美、俄、日等外国人。
中国最早的纺纱厂,不仅机器设备要依赖进口,连技术和管理人员都需要从欧美聘请。
三,经济发达。置办及运营纺纱厂需要大量的资金。“上青天”由于较早对外开放,经济发达,资本丰富,对纺织产业的发展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支持条件。
事实上,当时的清朝官员一开始并没有明白这些道理。他们以为只要有银子购买西洋设备,就可以在他希望的任何地方兴办纺织厂。
中国第一家纺织厂是“兰州织呢局”,左宗棠大人兴办。花巨资在兰州这样一个远离沿海的内陆城市办厂,千辛万苦把机器拉到黄河之滨,却请不到优秀技术人员,导致管理混乱,质量低劣,很快无法维持,走向破产倒闭。
因此,“上青天”现象的出现,绝非是主观愿望所致,而是那双“看不见的手”在自动引导的结果。
20世纪初,青岛纺纱业的大发展,带动了机器维修以及配件供应需求的快速增长。
1920年成立的华昌铁工厂就是民族资本家隋石卿在这种背景下投资建立的。这个工厂,就是青岛宏大的历史源头!
从民族资本的华昌铁工厂到利生铁工厂,再到日伪时期的丰田式铁工厂;从民国时期的中国纺织建设总公司青岛第一机械厂到新中国时期的青岛纺织机械厂,最后通过资产重组成为今天的青岛宏大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100年的历程,既有艰辛也有屈辱;既有低迷,也有辉煌。
在过去的一百年里,纺机与纺纱可以说是皮与毛的相互依存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11月17日,青岛宏大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百年华诞纪念在青岛宏大生产现场隆重举行
但是在纺织产业已经远离“上青天”地区,逐渐西进发展的今天,青岛宏大的生存空间会受到影响吗?它的百年辉煌还能再延续吗?
从青岛宏大自身的发展来看,他们通过一代一代的积累与传承,筚路蓝缕,科技创新,清梳设备与自动络筒机两大系列产品已经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从外部环境看,中国纺纱产业占据全球半壁江山。尽管逐渐远离沿海城市,但是借助傲视全球的完善基础设施,特别是新时期下的互联网、高速公路、高铁、航空,纺机产业的服务半径,可以跨越数千公里甚至渗透到世界各地。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上青天”虽然已经成为一个历史名词,但是中国的纺织与纺机这一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产业,还将走向更为辉煌的时代。
您可以发表评论,也欢迎为老王提出漫谈话题建议,字数不在多少,在于真知灼见!老王邀您一起共同打造行业人都爱看的《老王漫谈》,欢迎大家多多参与!
我们每周将从评论里选出1—3名“最佳评论”,获奖的粉丝均可获得微信红包!2020年底还将从中评选出2020《老王漫谈》年度十佳评论奖,将获得由中国纱线网总编王果刚颁发的获奖证书及重磅奖品。(每周获奖者都将在下周《老王漫谈》文章中公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