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兽显血器国际经济受疫情影响,各行业市场发展增速都在放缓甚至出现负增长,特别是原材料供应短缺所带来的问题,影响着制造业的方方面面。
从去年开始,汽车零部件行业受到疫情、芯片短缺等因素影响,整体迎来一波涨价潮,轮胎、润滑油等领域相继涨价调整。另外,芯片短缺也导致不少主机厂停产停工,说明上游产业的变化对中下游企业和市场影响较为深远。稳住企业效益,“生存”下去,成为目前很多中小企业的现状。但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生产秩序趋向稳定。彼时,国外疫情却是加剧状态,工厂大面积停产停工,由此,编者认为针对国内制造业新一轮的市场机遇正在悄然来临。
大家都知道,建国以来,中国的汽车工业仅短短几十年。对比国外知名汽车厂商,他们之中不乏百年品牌,在零部件制造领域也是位于技术顶层的。按照这几十年整体的发展情况看来,这种差距短时间内很难拉近缩小。
其实,中国在经济层面早已超过日本,跃居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并且有望在十年内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2020年初,始料未及地爆发了新冠疫情, 各行各业都遭受到显而易见的冲击,全球经济显著下滑,结合芯片短缺问题,汽车产业链影响沉重,到目前为止,也仅是中国回复了完整的工业产能。
本次全球市场的“黑天鹅”事件,导致非常多的跨国汽车零部件企业不得不做出决策,裁员减产已是常态,加码中国市场成为他们保证企业收益的最佳途径,这从我们上一期关于主流跨国零部件企业发布第一季度财报的推文中可见一斑 。
由上,编者认为 中国本土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拥有了先天的地域及政策优势,完全可以抓住时机,打响品牌知名度、扩大渠道及企业。
以整车制造企业为例,截止2021年5月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约占全球新能源汽车总保有量的50%。经过10多年来的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下游有效贯通,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技术基本实现自主可控,产业总体发展水平处于国际前列,属于“弯道超车”的典范。
对标传统汽车主机厂,国内传统造车企业无论是技术储备还是品牌知名度都要逊色于进口品牌,毕竟我们只有几十年的发展历程,要去赶超一个技术研发到极致的百年企业,是相当困难的。
而新能源汽车属于跨时代产品,像传统汽车上有关键的发动机、变速箱、底盘三大核心技术件,我们新能源汽车只需要在底盘上角逐国外厂商就可以拉近差距,其他的重要部件都是处在同一或相近起跑线的。因此,无论是研发还是设计,我们已经在成为标准制定方的路上了。
再说到汽车零部件产业,现有的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中,除了大家熟知的几家大型企业,更多的是中小型易损件制造企业,市场更多呈现的是小而散的一个境况,大部分企业生产的是一些缺乏技术含量的加工类产品。当然,民营企业受制于资金、技术、人才等限制,大家绝大多数的核心动力目标是怎么做出好卖的产品,价格战被动打响也是常有的事。目前的市场环境决定了大部分企业都是挑容易且赚钱的产品来做。
在中国乃至全球庞大的汽车保有量背景下,易损件产品的市场需求量非常庞大,产品技术也非常成熟,但涌入市场,想分一杯羹的制造企业也同样多。我们可以想一下,这类细分市场中,我们的产品品牌在国际上是否有竞争力?产品的质量能否与其他制造企业抗衡?价格呢?
如果以低价换市场,缺少了核心竞争力,企业终究是生存不下去的,早些年融资融得风风火火的ofo、摩拜等企业的退去都印证了这一点,但这却都是国内多数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的现状。现阶段由于其他国家产能下降,国内企业的产品出海销量增加,我们此时就需要思考:到底怎么做才能抓住新机遇,抢占并稳住国际市场呢?
传统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未来定然是要跟随市场趋势变化的,新能源汽车目前在汽车市场中还不能算主流群体,但新能源汽车产业可以带给零部件制造企业立足未来产业的入场券。有专家预测,2035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将超过传统燃油车,政策扶持下,很多主机厂公布了燃油车的停产计划。未来汽车零部件的研发定是以新能源汽车为主的方向,所以现有零部件企业需要提前布局市场,才可以树立大众认可的品牌形象,打通未来市场的光明道路。
目前在互联网模式的驱动下,汽车零部件企业想要获得良好的效益,除了关注自身产品性价,就是渠道问题。如今品牌口碑驱动销售,企业面对的不仅是传统渠道了,还有各个新媒体、自媒体、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和自媒体拉近品牌和车主的距离;短视频平台令车主开始了解汽车后市场;网络平台普及保养知识,让车主可自行选择配件......
综上,汽车零部件具备越高的性价比,越能产生良好的传播和口碑积累。因为性价比高,车主才会选择,车主选择了,修理厂卖得好就愿意多进货,产品也能逐渐产生品牌效应。汽车零部件企业想要立足汽车后市场,长久地发展下去,产品品质、价格、品牌打造必然是最重要的因素。
国家发展战略已经迈入十四五阶段,中国汽车产业走至一个新的十字路口,汽车零部件企业未来的发展需要提高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掌握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转型升级、向高质量发展迈进成为不得不予以正视的一道命题。在国家政策导向下,自主品牌整车企业带动下游零部件制造企业发展,可以增大国产品牌的市场份额。当然,利好政策的扶持还需要看汽车零部件企业自身的实力能否搭上“顺风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