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梦莹果照地區生產總值8.6萬億元的東部經濟大省江蘇,近年來“高點起跳”“扶強補短”,將富民惠民作為深化改革的“第一導向”,出台聚焦富民33條意見,持續提高城鄉居民收入,經濟發展更有溫度,民生福祉更顯厚度,人文底色更見氣度。
元宵節剛過,位於昆山沿滬產業帶的福立旺精密機電(中國)股份有限公司一號廠房生產車間裡,一片忙碌:員工們有的聚精會神操作機器設備,有的在本子上記錄相關數據,有的對剛剛生產出來的彈簧零件做測試……
這家從事精密五金零件研發和制造的企業,2017年實現銷售額2.7億元,同比增長超過40%。“年初七開始,就進入‘忙碌模式’,訂單多了,生產熱了。”電腦科三組組長何建均說。
企業開足馬力忙生產的背后,是生產關系的重塑和革新。2017年,江蘇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超過3.5萬億元,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佔比分別提高到42.7%和31%。
在曾經發展相對滯后的蘇中、蘇北地區,“互聯網+”“生態+”“創意+”“文化+”等新理念競相涌現,延伸了產業鏈條,拓展增收渠道和空間。
宿遷宿城區王官集鎮萬林村,過去種稻麥的“低產田”,眼下種起了“8424”西瓜,收獲后還可改種甜玉米,一年兩茬,茬茬高效。耿車鎮大眾村則辦起日韓多肉植物園,花花綠綠的小盆景,日銷售流水二三十萬元。村民們說:“我們沒法用傳統畝產來計算效益,大棚就是流水線車間,長出來的都是錢。”
2017年,江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5024元,是2012年的1.56倍,城鄉居民收入比由2012年的2.37︰1降至2.28︰1。
近年來,江蘇把創業作為群眾致富的最大潛力源,扶持創業近26.7萬人,城鎮新增就業136.8萬人。
“闖出來的就是路。”今年38歲的徐鬆,是徐州市睢寧縣沙集鎮的一名農民電商。自2009年“觸網”在天貓、淘寶等平台銷售家具起,現在已擁有2萬多平方米的廠房和家具品牌“西楚家私”,2017年實現實木家具網銷交易額近8000萬元。
在徐鬆等先行者帶動下,沙集鎮崛起農民電商1.3萬余家,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5萬元,形成了“農戶+網絡+公司”的“沙集模式”。
在淮安市盱眙縣,47歲的余國治至今仍保留著自己的第一張餐館營業執照。“辦這張照跑了9個窗口,各種收費7000多元,還得去稅務、公安、銀行,一趟下來少說用了個把月時間。”余國治說。
余國治的商業版圖從小龍蝦販賣和餐飲起步,拓展到養殖、調味品研發,繼而跨界到廣告市場。每涉足一個新領域,免不了跑審批。“現在真是變了,一個窗口半天就能辦結,還不用花一分錢。”
營商環境的優化,有效激發了市場活力。2017年江蘇平均每天新增市場主體4200多戶,其中企業1500多家。
江蘇提出新目標:到2020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人均年收入6000元以下的農村低收入人口全部脫貧目標。
江蘇把公共服務作為最大民生普惠,保障75%以上的公共財政支出用於民生事業,並陸續出台基本公共服務功能配置標准,教育、醫療、社會保障、養老、體育等民生事業強力推進。
南京市玄武區小衛街社區居民繆三寶精神4級殘,妻子張美麗肢體2級殘,一家3口生活十分困難。2016年,繆三寶腦梗復發,加之糖尿病、高血壓等多種疾病,一年花掉醫藥費32452元。社區主動幫其申請為低保邊緣家庭,即時享受民政醫療救助,獲醫藥費補助22637元。
66歲的淮安市民郭靜蘭說,醫療費用報銷比例提高,看病治病就能少掏錢,萬一遇上大病大災,不用擔心因病致貧,省下來的就是賺。
同時,江蘇將改善環境作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推進“兩減六治三提升”專項行動,讓群眾既富“口袋”,又富“生態”。
“河道通了,流水清了,污水治了、環境美了,這些政府兜底的社會保障和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不一定是進口袋的錢,但‘隱性福利’同樣值得重視。”昆山市委書記杜小剛說。(新華社南京3月9日電 新華社記者 劉巍巍)
人民日報社概況關於人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合作加盟供稿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ENGLISH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証(廣媒)字第172號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証書(京)-非經營性-2016-0098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証0104065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証 京網文[2020]5494-1075號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証(京)字258號京ICP証000006號京公網安備008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