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良妖皇山东淄博陶土矿,始建于1956年6月,坐落于博山区山头街道李家池52号,为地方国营(全民所有制)市属企业。类型为国有中型重工业(资源型)单位。1996年9月依法宣告破产,历时四十余载。
博山山头地区是淄博陶瓷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和传承地,陶瓷生产源远流长。陶土是陶瓷生产的主要原料,当地人把生产陶土的矿井称为“土井”,生产煤炭的矿井称为“煤井”。山头地域内的许多矿井既生产煤炭,又生产陶土,故有陶土煤井之说。
新中国成立前,山头地区的陶土生产方式非常落后,以人力挖掘为主,生产工具为锨、镐、条筐等,配备简单机械转辘把等。生产能力低,劳动强度大。新中国成立后,随着陶瓷生产的不断发展,陶土的使用量日益增多,个体、单干式的生产作坊已不能满足陶瓷生产的需要。
1952年,山头地区诞生了第一家以生产陶土为主的互助组织,取名为“双胜组”。1954年,由“双胜组”过渡升级为“联胜社”(高级社组织)。
1956年,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了进一步优化生产资料配置,统筹整合区域陶土生产资源,在“联胜社”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了“山东淄博陶土矿”,定性为地方国营市属企业,隶属淄博市地方工业一局主管,高明远出任淄博陶土矿第一任矿长,矿部机关设在博山城区内的鱼市街。
淄博陶土矿成立伊始,即显示出国有企业的优势及竞争力。1956年6月,新打青土斜井1眼,年底即投入生产。为统筹陶土有序开采,1956年9月先后接管了五龙、山头两个土井合作社。1956年底,淄博陶土矿已拥有职工(包括临时工)612人,共有大小青黄土井18眼,另有新打青土井2眼,黄土井1眼。月生产陶土能力10700吨。1957年,实现生产原煤9000余吨,陶土10万余吨,工业总产值112万元。
1958年,淄博陶土矿职工人数从610多人增加到3110多人,除从市内的博山、淄川两区招收职工外,还从省内的沂源、莱芜、平邑、惠民、章丘、广饶、沾化、博兴等近三十个县市大量招用农民合同工、临时工。其次,陶土采掘生产由山头、五龙、李家窑等井区,发展到石炭坞、良庄、西河、渭头河等井区的二十多眼矿井,兼并石炭坞炼焦厂。陶土、煤炭、焦炭产量及当年工业总产值均创历史纪录。
自1959年开始,职工人数逐渐减少。1960年后,大量农民工被精简回乡。仅1963年一年内,职工精简人数达1000余人。许多矿井及焦炭生产撤并关停,陶土、煤炭生产急剧下滑,工业总产值与1957年持平。
1964年后,淄博陶土矿进入相对较长的调整稳定时期。职工人数保持在500到1000人不等。工业总产值100万元左右。采矿业受矿产资源的限制,不断关停旧矿井,开采新矿井。
1965年,接收小店焦宝石矿,开采生产焦宝石(俗称“瓷石”),并烧制熟焦产品。
1967年,崇山焦宝石矿井开发筹建,陆续生产生焦、熟焦产品,并不断扩大。
1972年,在尖谷堆新投资筹建的半机械化立窑水泥生产线万吨。同年,小店矿井因资源枯竭关停,人员大部安排到水泥车间。此即为淄博陶土矿由传统矿业向建材行业转型的标志性开端。后续不断对水泥车间进行改造升级,使水泥年产量提高到5万吨。
1974年,在陶土矿矿部东投资建成自应力水泥管道车间,主要用于水利工程,1979年停产。后利用管道车间房屋设施,筹建一条小型回转窑水泥生产线万吨,名曰“水泥二车间”。原立窑水泥生产车间称为“水泥一车间”。
1982年,水泥产品正式注册为“兴华”牌,一车间为425号普通水泥,二车间为525号早强水泥,畅销市内外。
1990年,建矿以来开采生产时间最长的窑广井区,因雨季透水骤停关闭。井区职工安排到两个水泥车间和崇山井区。1991年,崇山井区萎缩相继关停。由此,淄博陶土矿结束了以生产陶土、焦宝石、煤炭为主要产品的采矿历史,转入以生产建筑材料水泥为主导产品的轨道。
1991年,在崇山矿井曾自行设计建造轻质碳酸钙生产车间,终因成本高,质量差,未形成生产能力,于1993年停产夭折。1991年对水泥一车间进行升级改造,由4.4万吨改造成8.8万吨水泥生产线年,山东淄博陶土矿更名为“山东省陶瓷公司水泥厂”。
1995年8月,山东淄博陶瓷机械厂租赁山东省陶瓷公司水泥厂一车间,1996年9月,因资源枯竭经淄博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事裁定,依法宣告山东省陶瓷公司水泥厂破产,企业职工分流安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