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拉利haobc据史料记载,1468-1469年,西莱丁地区所产的呢绒约3000匹,而同期约克城只产1972匹,也就是说,西莱丁地区所产的呢绒是约克城的大约1.5倍。
根据希顿的研究,西莱丁地区呢绒平均年生产量15世纪70年代比14世纪90年代增长了300%。西莱丁广大农村地区因呢绒业的发展而使得一些乡镇迅速崛起,比如,利兹和韦克菲德在都铎时期都已经成为全国著名的市场和商人聚集地。
西莱丁地区为什么后来者居上,成为英国新的呢绒生产中心,其原因大体上可归纳为三点:第一,摆脱行会的束缚,可以根据市场需要自由发展。西莱丁地区位于农村地区,城市行会的清规戒律对它几乎没有什么约束力,因而,这一地区毛纺织业的手工业者可以根据市场的需要扩大生产规模、改进生产技术、更新呢绒品种,其结果是乡村毛纺织业比城市行会控制下的毛纺织业更具有竞争力。第二,严格把握质量检验关,以确保出口的呢绒质量。16世纪,西莱丁地区对出口到德意志、波兰和俄罗斯的呢绒规定了严格的质量检验制度,以便确保出口的呢绒质量。这一做法,使得西莱丁地区的呢绒在欧洲大陆赢得了良好的声誉。第三,水力资源丰富,有利于建立漂洗磨坊。
西莱丁地区水力资源十分丰富,艾尔河和考尔河流经这里。都铎王朝时期,约克人在河流附近建立起了许多漂洗磨坊,使得这片昔日的荒野变成了繁荣的呢绒生产基地。西莱丁地区呢绒制造业到伊丽莎白时代已经获得长足的发展,成为英国一个重要的经济中心。都铎王朝时期,这一地区生产的克瑟密呢物美价廉,受到普通百姓的欢迎,在欧洲中世纪享有盛誉。
西莱丁地区呢绒业发展的特点:第一,劳动力充足,但是比较贫困。与其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英格兰西南地区,那里的织工相对比较富裕。第二,小呢绒商人数比较多,呢绒业的资本主义成分相对少一些。在西莱丁地区的呢绒商中,中、小呢绒商占绝大多数,他们的资产在整个英国的呢绒商中所占的比例不大。这些人因为本小利微,无力到远处购买大宗的羊毛,所以,他们经常从羊毛中介商人手中购买,这样就使得西莱丁地区的羊毛中介商人的势力发展很快。又因为小呢绒商的生产规模狭小,雇佣工人较少,所以他们本人往往从事生产劳动。他们生产出的呢绒又无力运往伦敦市场销售,因而,经常就近出售,这就使得西莱丁地区的地方集市十分发达。第三,呢绒商与约曼的关系十分密切。西莱丁地区的呢绒商与约曼的关系十分密切,呢绒商不但从事呢绒制造业,而且还经常从事农业;同样,约曼不但从事农业,也经常从事呢绒制造业,因而,在西莱丁地区呢绒商与约曼很难区分。在当地,人们经常把约曼作为呢绒商的同义语。
东盎格里亚地区主要包括诺福克、萨福克等郡。萨福克郡的呢绒生产在东盎格地区具有典型性,这个郡早在12世纪就有了关于漂工和织工的记载,到15世纪末,这一地区的呢绒生产量占到全国的1/4左右,成为当时英国呢绒的主要生产地之一,这一点可以从萨福克教堂所遗留下来的历史文物加以证明。16世纪后半叶,英格兰东部呢绒生产的特点是:传统呢绒生产几乎绝迹,而新呢绒生产却蓬勃发展。萨福克郡所生产的新呢绒是一种经过梳毛的粗毛呢,由于做工精细,看上去很像精纺呢绒。这种新呢绒的优点是重量较轻,外表美观,价格便宜,因而很受平民百姓的欢迎。
新呢绒是由佛兰德尔某些城市织工首先发明的。16世纪末,西班牙的阿尔法公爵对尼德兰人民实行高压统治,强征高额税,使工商业受到沉重的打击,许多有技术的织工逃离尼德兰,来到英格兰,并带来了新呢绒的生产技术。东盎格里亚人对这些尼德兰移民表示热烈欢迎,给予妥善安排。英国政府也对尼德兰移民给予优惠政策,在移民进入英国初期,免征税,直到1594年,都铎政府才对新呢绒建立检验制度,并且开始征税。
16世纪,由于尼德兰织工给萨福克郡带来了新技术,使得这个郡原来濒临倒闭的呢绒生产又恢复了勃勃生机。根据英国学者描述,当时萨福克的一些农村兴起了许多以生产呢绒为主的新城镇,城镇的主要居民是受雇于呢绒业的手工业者。都铎王朝时期,萨福克郡是生产精纺毛线的重要基地。许多手工业者将羊毛精梳后,纺成毛线,然后,由商人运往国内外市场进行销售。根据康沃尔研究,16世纪,萨福克郡从事毛线、呢绒买卖的人很多,他们当中许多人受雇于大商人,以挣工资为生。
英国毛纺织业的发展与税收政策紧密相连。英国政府对羊毛和呢绒征税的政策由来已久。英国王权通过税收这一有力的杠杆来调节呢绒生产和销售,目的在于发展民族工业,增加财政收入。
英国对呢绒所征的税目有好几种,下面仅举二例。其一曰:印章税。这种税实际上是一种检验手续费。当呢绒商要将手中的呢绒出售时,必须请检查员来验收。检查员根据规章制度,对呢绒的质量进行检验,主要检查呢绒的尺寸是否符合规定。如果被检验的呢绒合格,检验员则在呢绒上加盖印章,然后,收一笔数目不大的检验费用。这种税收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出售呢绒的质量。这种税最初征收可能是在爱德华一世统治时期(1272-1307)。16世纪时,税额为每匹宽幅呢4便士,到17世纪初,增至6便士。都铎王朝时期,这种税制对质量的监督作用已经丧失。各郡的地方官员往往把此税的征收权通过“招标”的形式,承包给出价最高的投标人,然后,这些投标人以权谋利,他们利用手中掌握盖章权,向呢绒商索要相应的好处,好处到手后,即加盖印章,对呢绒的质量根本不予过问。
这种税收额度一般比较小,对英国政府来说不是重要的财源。根据史料记载,16世纪中叶,英国财务署所征收的这种税不过几百镑。其二日:海关税。中世纪时期,英国政府对羊毛、呢绒等所征收的海关税是政府重要的财源之一,例如,1421年,政府对出口羊毛所征收的海关税占当年全部海关税收的74%。
15世纪中叶,英国王室收入明显下降,为了增加王室岁入,英国在都铎王朝时期,进行财政改革,其中政策之一是提高关税,这一政策使得英国财政状况明显好转。英国政府通过调节关税率来保证本民族毛纺织业的发展,主要政策之一是不断提高羊毛出口关税,从而降低呢绒制品的出口关税。
根据记载,15世纪初,英国商人出口一袋羊毛需要纳海关税6便士。到15世纪末,提高到每袋羊毛纳税2镑。不到一个世纪,羊毛出口税上涨了5倍多。而和它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呢绒关税从1347年之后,基本被固定在每匹14便士上,这个税率到16世纪基本保持不变。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呢绒是一种没有经过染色的绒面呢。
都铎王朝时期,英国毛纺织发展的主要特点:一是生产中心从城市转移到农村;二是发展速度达到空前的高度。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两个特点,第一,农村有着丰富的水力资源,为漂洗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都铎王朝时期,英国人广泛推广利用水力漂洗呢绒的方法。这种方法优于传统的方法,它省工、省时,能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因而,获得呢绒商的欢迎。但利用这种方法的先决条件之一是必须有充足的水利资源。这一点,农村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比如,英格兰西南部地区有埃文河;约克郡的西莱丁地区有艾尔河和考尔德河;东南部地区有陶尔河。这些河流水量充沛,为建立漂洗机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地理环境,所以,人们纷纷在这些过去人烟罕至的河谷地带建立呢绒生产基地。漂洗机在都铎时期挤满了河谷,一派繁荣景象。
第二,雇佣劳动力充足。都铎王朝时期,英国封建生产关系已经出现解体的迹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的母体中孕育发展,农村中出现大量的雇佣劳动力。早在14世纪末,英国的农奴制开始瓦解,农村中已经形成了雇佣劳动力市场,到都铎王朝时期,雇佣制度更加发展,据瑟斯克研究,16世纪英国约有半数的人口在农闲时从事手工业生产。
乡村毛纺织业自然采取雇工方式从事生产,许多家庭手工业者受雇于呢绒商,他们的生产与市场相隔绝,逐渐成为完全意义上的雇佣工人,换句话说,也就是成为手工工场工人。这实际上完成了从传统的封建家庭手工业向近代资本主义手工业的转变。分散手工工场的工人,在呢绒商的支配下,进行社会分工,从事呢绒生产,他们的生产效率比以前大为提高,这就有力地推动了毛纺织业的发展。
此外,都铎王朝时期又是英国的圈地运动迅猛发展时期,这场运动经历了三次高潮,使得数以万计的农民失去土地,这些“剩余劳动力”又为 毛纺织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廉价的劳动力。保证了呢绒业的高速发展所需要的劳力。
第三,摆脱了行会的束缚。都铎王朝时期,主要的毛纺织中心都是在农村地区发展起来的,这些地区很少受到城市行会规章的束缚,织工们可以根据市场的需要,调节生产,采用新技术、开发新品种,而不必顾及行会的那些清规戒律。所以,乡村毛纺织业要比行会控制下的城市毛纺织业更富有生命力,更能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第四,原料充足。农村地区有着大片的牧场,饲养着大量的羊群,这就为乡村纺织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许多从事毛纺织业的人,可以就近取材,不必受羊毛中介商人的盘剥。这样可以降低成本,有利于纺织业的发展。
第五,生产力的进步。都铎王朝时期,毛纺织业的生产力的进步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织工本身生产技能的提高;二是生产工具的改进。起初,英国毛纺织业的技术在欧洲是比较落后的,远远不能和尼德兰相比。英国政府引入大量国外技工来本国,这些织工带来了先进的毛纺织生产技术,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英国纺织工人的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使英国纺织业后来者居上,在欧洲列前茅。
毛纺织生产工具的改进主要表现为简单机械的普遍使用和水力漂洗机的推广。英国最早的毛纺织业纯粹是手工劳动,用纺锤纺线,生产效率十分低下。到15世纪,英国织工普遍采用纺纱机,最初的纺纱机是手摇的,后来改为脚踏的,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大约在16世纪初,英国织工引进了“起绒机”,比以前用起绒果起绒提高效率许多倍。16世纪末,英国又从荷兰引进了回旋织布机,可以同时织出十多种织物,使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欧洲人最早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由什么人使用水力漂洗机,现在还无从考证,据说,11世纪在诺曼底就出现过水力漂洗。据记载,英格兰在 12世纪,在威尔特郡、林肯郡、约克郡等已经出现了漂洗机。13世纪,这种漂洗机获得广泛的推广,许多漂洗手工工厂设在农业或半农业地区,而远离手工业城市。漂洗机的广泛使用,引起了呢绒制造业的深刻变化,从此,呢绒工业在英格兰城乡各地的发展过程已经确立起来了。
第六,政府的支持。英国政府知道毛纺织业的发展与王权的加强有着直接的关系,因而,在中世纪时期,英国的历代国王对毛纺织业都十分重视,都铎王朝更是如此。首先,英王颁布法令,要求英国非特权人士必须穿本国所生产的呢绒。例如,1258年,英王就曾发布过“牛津条例”,规定英国人须穿本国所产的呢绒制品。又例如,1326年,英王又颁布敕令,普通英国人不得穿戴外国的衣物,但是,贵族和年付租金30以上者除外。其次,英国政府制定一些政策,保护本国纺织业的发展,例如,提高羊毛出口关税,规定本国所产的羊毛必须在国内加工,授予漂工、织工、染工以政治上的某些特权等。再次,采取优惠政策,吸引外国技术工人移入英国。
英国政府意识到要想使英国的呢绒打入欧洲市场,必须提高呢绒的质量,而提高质量的关键措施之一是提高织工的技术水平。于是,早在1331年,英王便邀请尼德兰呢绒业巨匠约翰·肯帕赴英国传艺。1337年,英王又颁布法令,规定凡是进入英国的外国织工都受到英国政府的保护,享受优惠的待遇。到都铎王朝时期,历代君主都沿袭这一政策,以更加优惠的政策吸引外国优秀的织工移入英国。例如,爱德华六世时期,向移居英国的外国织工提供贷款,并且拨给每户4英亩土地,使他们能够在英国安居乐业。
16世纪后半叶,西班牙为了扑灭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的烈火,对尼德兰在经济、政治上实行高压政策;在宗教上实行迫害政策。大批优秀的尼德兰织工不堪忍受西班牙封建专制的统治,纷纷逃往英国。英国政府以十分热忱的态度接纳了他们。这些尼德兰的织工将最新的毛纺织技术传授给英国织工,使英国毛纺织技术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能够生产出约30种新式精细呢绒。
其一,都铎王朝时期,由于呢绒业的生产中心从城市转移到农村,使英国原来一些老的呢绒生产城市走向衰落,比如,约克城、贝弗利、惠特比和塞尔比在1550年之前都明显衰败了,而同时,在农村产生了许多新的城镇,例如,利兹城就是一个例证,这个城市原址是农村,都铎时期,由于呢绒业的发展,商业交换逐渐活跃起来,人口不断聚集,形成一个新的城镇。在这些城镇中,常住有许多大呢绒商,他们开办分散的手工工场,使用雇佣劳动,这就使英国的资本主义经济获得空前的发展。
其二,都铎王朝时期的呢绒业发展,使英国经济最终走出中世纪阶段,完全摆脱了单纯向欧洲大陆国家提供原材料的初级生产阶段,进入了一个对原材料进行深加工,向欧洲出口成品的新阶段。英国通过纺织业的发展,使生产技术不断革新,为工业革命打下了基础。英国学者认为,16-17世纪的英国已经站到了工业革命的门口了。
其三,都铎时期呢绒业的发展,促使英国的农业生产关系的转变,由封建农业逐步过渡到资本主义农业。这是因为呢绒业的发展,推动了圈地运动的发展,许多圈地者在圈占的土地上实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办资本主义的大农场或大牧场。
其四,都铎时期呢绒业的发展,促进伦敦城市的发展。英国大部分地区生产的呢绒都要运到伦敦出口到国外,这样,伦敦城在呢绒贸易的推动下,使它在全国的经济中心地位进一步加强。
其五,都铎时期呢绒业的发展,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例如,加速了住宅建筑业的发展;促进了国内采矿业发展;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等等。
总之,都铎时期呢绒业的发展,使英国已有的资本主义萌芽获得迅速地发展,为英国率先进入近代资本主义社会打下了经济基础,也为文艺复兴运动在英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