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冒险物语原先需要300人完成的物流工作,现在150人即可轻松搞定;以往转运吨级货物只能依靠 人工“吊龙门”,现在一条轨道自动运输装配;不再需要工人于酷暑中焊接,一根根机械臂让工作效率提升2倍……
提质增效、减少浪费, 在这些高效转型场景的背后,我们总能见到中车数字的身影。 自成立以来,这家企业就 频频出现于各大“智造”榜单,并在去年7月,成功入选南京市第一批“智改数转”服务商。听说,他们还能提供“独家定制”的数字化转型服务。
带着好奇,小北走进了这家企业,在其 副总经理徐修俊的介绍中,了解了一个 “大象起舞”的故事。
走在中车数字的展厅,无论是满墙的专业术语和架构图,还是样板工厂的模拟沙盘,都让人不禁感叹其业务之庞杂。“现实中的制造工厂,远比这宏伟又复杂得多。”似是看出我们的震撼,徐修俊笑着补充。
正如徐修俊所说,以轨道交通等为代表的离散制造业,生产环节多、零件品类多、难以量化作业,制造模式多为人工重复劳动。他举例,某些行业的大型结构件重达几吨,转运工序却只能靠人工“吊龙门”完成,劳动强度大,效率很低。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浪潮的到来,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企业的“必选项”。但对离散制造业来说,加工工序的不连续,让数字化转型成为难点重重的庞大工程,用行话来比喻,无异于让“大象起舞”。
作为一家以工业软件为核心的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中车数字就在做着让“大象起舞”的事情:
通过向传统制造企业输出适用的数字化解决方案、信息化软件产品,将原先庞杂的生产环节精简、理顺,帮助工人更好更快完成生产。自2018年成立至今,中车数字已为许多传统制造企业提供解决方案。
三一重工的18号工厂,是其王牌产品泵车的核心生产基地。这里贡献着全球首位的产量,但由于生产物料“粗大笨重”,需要多人高强度作业,地面堆码式存储,场地无法周转及时,整体效率受到影响。
针对这些问题,中车数字为其“量身打造”智能识别、自动分拣的大型综合物流整体解决方案,通过在立库与焊接岛之间架设“桥梁”,疏通车间物流这根“血管”,保障“一张钢板进,一台泵车出”的生产节拍。
与此类似的,还有中车数字为大连机车打造的自动化构架焊接产线,突破过去的人工焊接,使得生产效率提升2倍。
在新区,距离中车数字2公里的雷尔伟,其组焊车间也在助力下实现了全流程信息化,产品交期速度“跃升”……
“让工艺数据‘开口说话’,让设备具有‘自省能力’。”用一个生动画面,徐修俊描绘了公司正在做的事,“简单来说,我们就是通过平台、产品和服务,创新助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当前,中车数字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已应用于全国200多家企业,其中不乏各行业龙头。此外,中车数字还连续两年入选南京市培育独角兽企业,顺利完成2.2亿元B轮融资。
中车数字为何能做到让“大象起舞”?徐修俊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点,他认为,如果仅仅是数字化技术很强,其实并不能系统解决“智造”难题,关键是要懂客户在业务上的痛点,这样才能“对症下药”。
“懂行,是最大难点,也是我们最大的优势。”据徐修俊介绍,中车数字现有员工600余人,其中资深行业专家100余人,技术专家400余人,既有理解工业场景需求的“老师傅”,又有优秀的IT“新血液”。
基于对制造业的深刻理解,团队 将“中车6621精益管理体系”作为业务指导思想,开拓出智能制造、智能运营和智能产品三条业务线,以工业互联网平台串联其中,为客户转型升级“量体裁衣”。
不久前,中车数字收到一封来自柳工装载机制造公司的感谢信,信中点赞其团队服务。作为国内装载机制造龙头,在柳工公司的车间,从部件上线分钟一台装载机,生产节奏极快。与此同时,物料存储数量庞大、品种繁多,实际生产中工位物料经常供应不及时,空间利用率低。
接到合作需求第一时间,中车数字即开始紧张的业务调研,因业内鲜有先例可循,团队在近40度高温高湿的夏季驻扎当地半个月,完成15000个品种的物料盘点,最终为其开发了一套智能物流管理系统。通过智能立体货柜及配套系统的应用,将最初的“人找料”转变为“料找人”,最终有效减少仓储占地面积60%,将拣配效率提高1.5倍。
像柳工这样的案例,在中车数字5年的发展中,还有很多很多。如此“懂行”的专业服务,正是企业得以快步前行的关键。
2月底,第二届工业数字孪生大赛奖项揭晓,中车数字凭借《轨道交通装备制造数字孪生解决方案》拿下了“创意赛三等奖”。
“我们是唯一一个在离散制造业做数字孪生方案的公司。”提及奖项,徐修俊非常自豪,“在我们公司,数字孪生是已经在做的方向。之前的服务案例中,我们就构建过一个与现实车间完全一致的数字世界,技术人员点击虚拟模型,现实车间即可运转。”
AR、VR、MR,面向未来,中车数字正在积极研发当下火热的扩展现实技术,根据行业需求刻画应用场景。 实时掌握车间动态信息,多人跨地域远程设计,通过AR设备完成质检……智能工业“沉浸式”生产图景已然就在眼前。
“我们希望着眼于前瞻性技术,将制造业先进业务理念与新一代数字技术深度融合,为制造业企业带来更多、更适合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以此助力他们更超前完成数字化转型。”徐修俊表示,这既是为了产业升级,也是为了让广大劳动者更有尊严、工作更有品质。
此外,据徐修俊介绍,未来,团队还希望逐渐扩大业务范围。根植于离散制造业的同时,在电子、半导体、新能源等行业不断拓展,将自动化、数字化产线装备的“智造”送往各行各业。
“比如在新区,集成电路产业和生命健康产业,都是我们想尝试的方向。当然,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加速提升自身数字化实力。”说到这,徐修俊笑道,“我们公司的使命,始终是创新助力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