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感想第1页:首农奶牛找到大牧场第2页:首开股份:公司2014年净利润同比增长28%,销售恢复显著,未来将在京津冀一体化中受益第3页:天房发展:结转推动业绩增加,启动异地扩张第4页:荣盛发展: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第5页:华夏幸福:天时地利人和第6页:庞大集团:战略转型服务行业
采访河北定州市高蓬镇,我们又听到一则“红手印”的故事:这里两个村的144名党员希望将自己的土地适度流转,参与首农奶牛养殖项目。
首农到河北养牛,这已不是新闻,10多年前,首农就开始在河北、天津等地布局现代农业、畜牧业基地,目前其京外项目规模,已远超北京本部。而新落成的定州项目,更是让沙荒地变身世界先进水平的“智能养牛”大牧场。
首农跨区域发展,除了政府部门大力推动,更重要的是遵循了市场规律,实现了与当地深度融合,企业攒足后劲,农户得到实惠,政府调了结构,市场提了品质,三地受益、四方共赢,成为区域产业合作成功的关键。
先看牛棚。长366米、跨度61米,每个牛棚可饲养960头奶牛,是目前全国跨度最大的牛舍。让人叫绝的是可伸缩牛棚顶,按下开关,牛舍屋顶缓缓打开,阳光照射,奶牛悠闲吃食。
这种滑动顶棚,是首农首创,可防止雨水落入,可减少细菌滋生。旁边连着露天运动场,牛儿可以像操场上的儿童一样,随时撒欢。“相当于奶牛的别墅。”园区负责人郑建华笑言。
牧场月产小牛2000多头,小牛吃奶,耳环与奶嘴自动感应,既定量供应,又随时体检。挤奶设备则可同时为数百头奶牛挤奶,每个奶位均有电子显示屏,上面清晰地显示入位牛只的编号、出奶量以及出奶持续时间等,对每头牛实现“数字化管理”。鲜奶通过专用管道流入位于地下的储存罐,温度瞬间降到4℃以下,然后直接运到大容量奶罐车,运往乳品加工厂。
定州牧场达产后奶牛存栏6万头、肉牛2万头,日产鲜奶1000吨,目前完成的一期工程存栏1.5万头。奶牛的生活环境相当讲究,园区引进了益生菌,与牛舍里的沙子混合在一起进行生物预处理,这种活性微生物发酵代谢可抑制有害菌繁殖,保障牛栏卫生;而牛舍的周围,是大片标准化种植的牧草,既做饲料田,也是隔离地;上岗人员,每天要洗澡、换衣、换鞋,然后蹚过消毒池,才能进入牛舍工作。
吃着“配方”饲料,过着“贵族”生活,产奶质与量怎能不高?有数字为证:出自首农定州牧场牛奶的菌落数,常年保持在3万个/毫升,远低于200万个/毫升的国家标准,也比欧美等国家10万个/毫升的标准低了2/3多。
如果说,这些先进的设备在北京也能办到的话,那么,养牛场外占地近1万亩的牧场,在北京无论如何是不可想象的!这片地原来是干涸河道边的沙荒地,首农租下后,通过有机肥将其改造成良田,种上了作为奶牛饲料的紫花苜蓿。
首农的种植养殖基地,原来不少处于北京的郊区远郊区,而现在“全都变成市区了”。无论是发展空间还是环境压力,都不允许他们再扩大生产规模。
奶牛养殖和乳品加工放在河北,种牛培育和技术研发留在北京,打造奶牛种源之都。“预计到‘十三五’末,所有奶牛都将搬家离开北京!”
就在距离首农定州牧场20公里的新乐经济开发区,首农投资建设的河北三元食品工业园正加快推进。
“我们是先有牧场,后有奶厂,再有市场,这样才能确保产品质量完全可控!”北京三元食品总经理常毅说,这个项目差点落户北京大兴,当时甚至连环评都已经完成,“但是现在来看,要想更好发展,必须走出北京!”
今年29岁的白卫平家住高蓬镇西牛村,离首农的定州牧场只有10分钟的路程。过去她在北京打工,去年她回到定州当上了一名挤奶工。“现在每天工作8小时,每月能挣3000多元,比过去强多了!”
不仅带动就业,首农的牧场落户定州之后,清洁饲养、环境友好型生产逐渐走进农民的视野,提高了当地奶农的养殖水平。孙家庄养殖户杨社田到首农牧场参观后,连说“开眼界”。如今,他家也用上饲料搅拌机和自动化给料设施。
“过去秸秆处理是个难题,一到麦收时就焚烧秸秆,到处烟雾弥漫,现在秸秆直接交给园区,省事多了,空气质量还好了。”高蓬镇党委书记张新峥说,仅提供青储一项,农民每亩地每年增收200元。
尝到甜头,就有劲头,高蓬镇两个村以党支部的名义发出联名信,希望村里的土地流转给首农定州园区二期项目使用,联名信上按了144名党员的红手印。
目前,定州市已决定支持首农以入股的方式,对当地的奶牛养殖场进行升级改造,3年内全市奶牛规模养殖量由现在的5.3万头增加到10万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