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龙骑兵如果说钢铁工业是一座雄伟的“金字塔”,那么高精尖的技术、产品和工艺就是它的“塔尖”。山钢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中学带领研发团队,以创新的精神、自立的勇气,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打造系列拳头产品,多次登顶这座“金字塔”,为山钢技术进步和新产品开发倾注了满腔热情和全部心血。
近年来,王中学先后主持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项,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1项;荣获省部级科技奖励15项,授权发明专利67件、国际专利5件。他成功入选2019年泉城产业领军人才、2021年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前不久,他又荣获了“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殊荣。
在科研的道路上,困难是“常客”。每当遇到挫折,选择敢为人先、勇于创新,是王中学一以贯之的追求。“核心技术的攻关很难,但等不来、要不来,唯有依靠自主创新,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助力企业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王中学深有感触地说。
2016年,作为北极圈海洋油气工程用耐低温型钢的领衔开发人,王中学带头推进的亚马尔项目一举成功,不仅有力支撑了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也让山钢声名大振。
亚马尔项目是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在俄罗斯实施的首个特大型能源合作项目。但该项目位于冰天雪地的北极圈,恶劣的环境对钢材耐低温、高强韧、抗疲劳、抗层状撕裂等力学性能指标,都提出了极其严苛的要求。
“该钢种研发的最大难点在于要克服零下52摄氏度的超低温环境。常温下坚硬的钢材,在超低温环境中会像玻璃掉地上般易碎裂。但韧性和强度又是一对‘冤家’,提高钢材超低温环境韧性,钢材强度就会降低。”王中学和团队经历了一段曲折迂回的“颠簸路”。
当时,实现超低温环境下强度和韧性的合理匹配,仍是世界性技术难题。在没有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王中学打破传统思路,立足最新前沿技术,从关键工艺参数入手,对冶炼工艺、内控成分等参数进行反复研究和优化。
经过数不清的理论模拟和10余次试验试制,研发团队“5+2”“白+黑”盯在试制生产现场,最终研发出零下60摄氏度以下超低温环境下的高强型钢,成功供货亚马尔项目,树立了山钢“耐低温钢”在世界重大海工项目的优势品牌。3年后,凭借过硬的品质,山钢海工钢又成功供货北极LNG2项目,山钢成为该项目国内海工钢产品的重要供应商。
披荆斩棘,久久为功。近10年来,王中学带领研发团队先后研发成功了海工钢、风电钢、高强耐磨钢、齿轮钢、门架及F型钢等一系列独具技术优势、行业领先的特色产品,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唯一、专一的“三一”产品,实现了产品高端化、差异化、系列化。
今年2月份,工信部发布今年第三批行业标准制修订和外文版项目计划,由山钢研究院和山钢股份莱芜分公司技术中心团队联合东北大学、宝钢股份等单位推进的“钢板轮廓在线项标准化项目成功获得立项审批,产学研的紧密联合将助力山钢在智能制造行业标准领域实现新突破。
“现代科技创新绝不是靠单打独斗能完成的,必须集聚各方资源,充分利用各方智力。”作为山钢股份技术研发部门的负责人,王中学坚持奋战在研发一线,牵头完成多项重大科研项目,丰富的研发实践和管理经验也使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持续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必须产学研用协同发力,在合作共享中实现共赢。
为激活研发资源,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王中学充分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用户和政府等资源,构建新型科技创新平台,推进产学研用无缝对接。立足破解科技资源孤岛化问题,带领团队积极构建研发数据、设备、智力、成果的资源共享机制,助力推进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创新平台的高效运行,提升山钢的整体创新效能。
“在政府各级科协组织的支持与指导下,我们先后与钢铁研究总院、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安徽合力等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战略用户,构建起27个‘产学研用’创新联盟。”王中学说。
2021年,由王中学牵头组建的高端风电用钢铁材料及装备协同创新中心全产业链联盟,成功开发出420MPa高强韧风电钢板,支撑了大功率装机容量风电制造与产业发展。
创新流程更加完善,研发效率不断提升。近年来,王中学不遗余力加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发挥技术创新的强力驱动作用。如今,由他策划建设的冶金全流程夹杂物分析与控制实验室,拥有聚焦离子束双束扫描电镜等世界最先进的试验检测设备,为夹杂物在冶炼过程中形成溯源机理机制研究,提供更为有效的研究手段;与国家济南超算中心共建的先进钢铁材料数字化研发中心,正立足山钢需求,为数字化转型注入强大创新活力。
在技术研发人员看来,王中学不仅是一名出色的科研专家,更是一名优秀的团队建设专家。“‘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全面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水平必须有一支强大的高水平科研队伍。”作为科研团队“领头雁”,王中学注重锤炼团队成员“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超越自我、勇担责任”的担当精神,团结带领大家对标先进、瞄准前沿,不断向国内技术空白和世界前沿技术发起冲击。
作为未来高端H型钢的发展方向,超厚规格H型钢一直处于行业空白。王中学瞄准这一技术,带领团队聚力冶金全流程集成创新,突破现有装备、工艺的生产极限,攻克了近终形超大规格异型坯稳定生产的世界性难题,首次开发出超厚规格含铝H型钢,且产品成功应用于中俄“元首项目”——阿穆尔天然气加工项目(简称AGPP项目)。
“激情四射的团队才能成就卓越、创造奇迹。”去年,王中学创新组织实施山钢研究院“揭榜挂帅”研发机制,搭建“谁能干、谁来干”的“赛场”,创新性推行科研项目“一项一表、一表到底”清单式管理模式,为科研项目“保驾护航”,全方位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潜能。
头雁引领,群雁高飞。在王中学带领下,山钢研究院各团队成员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相互支撑,团队研发能力显著提升,研究成果层出不穷。2016年,首次开发高强韧耐磨蚀钢,推动了能源高端装备国产化进程;2013年,首创多元耦合服役环境下疲劳性能表征和可靠性评价方法,在国内率先开发了高铁电力接触网专用型钢;主持开发全系列大型机械装备用高强度钢板,全面替代进口,市场占有率行业第一;自主研发超薄异型坯高强钢和镁处理洁净钢绿色生产关键技术,攻克了耐低温海工钢组织性能精准调控等“卡脖子”难题,推动高端装备用先进钢铁材料技术发展与进步……
一次次突破自我,一次次攀登高峰,一项项荣誉也纷至沓来。近年来,王中学团队研发的产品荣获了“中国工业大奖提名奖”“中国钢铁工业产品开发市场开拓奖”等国家和行业重大奖项;科技成果、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专利申请与授权数量等不断刷新着历史纪录。
长安何处在?只在马蹄下。王中学说,科研创新容不得半点懈怠,必须坚守初心、坚定向前。目前,他正带领团队瞄准风电用钢铁材料创新升级减量化发展的大趋势,积极推进500MPa级高强风电钢研发与推广应用,加快推动该产品实现全球首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