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铸天宫十月十一日,久未谋面的阳光灿烂地温暖着徐沟镇高花村,村外田野里的大棚、温室在积水的浸泡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和坍塌,来不及收获的庄稼浸在没膝的水中。象峪河水依旧汹涌,在两岸坚堤的护持下滚滚而去。从十月二日下午到现在整整八天多的时间,这个普普通通的小村庄经历了风雨洗礼的煎熬,桥头、河堤上依然有三三五五的村民来回巡查,观察水情。
“八天,我们村扛了整整八天,要不是县里及时救援,调配物资、组织队伍,还有武警官兵冲锋陷阵,恐怕就更危险了。”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高森疲惫的神情中抑制不住激动的情绪。十月二日下午,汛情告急,村委会立即向村民发布信息。这是一场无需动员的战斗,人群密密麻麻站满了堤岸,婆姨们张着口袋灌沙包,男人们提着沙包冲向险工险段。
风雨如织,波涛如怒,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高花村人人奋勇,个个当先,奔跑在被洪水浸泡、随时可能垮塌的堤岸,穿梭在深一脚浅一脚的泥泞中。危急时刻,县工作队连夜驰援,大型挖掘机、装载机,装满沙石的五十余台运输车辆蜂拥而至。
没有现成的路,村民们领着车辆从自家还没有收割的玉米地里过去。笨重的大型机械陷在松软的泥土中动弹不得,村民宋烈梅把自己家紧靠着堤岸的温室大棚后墙拆了,砖头扒出来一块块垫在挖掘机的履带下。续兴文家的温室挡了抢险车辆的路,直接推倒做了防汛的地基……
来不及流泪、没有一丝怨言,除了劳作听不到一点点以外的声音,全部五名村两委干部、三十二位村民代表带领着村里的五百余人轮番上阵。象峪河高花段沿河有二十六户村民的温室、大棚和耕地,在土地确权中精准测量邻河长度每户十七米到十八米不等,这条不到五百米的堤防,到处都是无私的奉献和付出。
赵春和续丽梅两口子在村子的中心地带经营着一家小超市,因为人数够了,挤不进抢险队伍里。每到餐点,他们带着自家门市的方便食品,带着暖水瓶,定时给大伙送吃喝。高花村一千五百余人的村子,有十几家便利店、小卖部,家家如此。
汗珠滴进土里,泪水留在心里。不停息的四个昼夜,22000吨沙石把险工险段的外沿夯实成一道无法逾越的防线。大雨成了小雨,桀骜不驯的洪流不再暴躁,堤防保住了,家保住了。
“1998年的时候,高花也发生过一次汛情,那时候的流量是十五立方/秒,这次的防汛,紧急的时候每秒钟都在‘破纪录’,最高时达到了的30立方/秒。”高森说,象峪河长期少水,有关部门统计日常平均流量仅为0.151立方米/秒。“这次前所未有的汛情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幸运的是,危急关头,村党支部、村委会经受住了考验,高花村群众团结一致的向心力得到了检验。”
村外三十亩面积的退水渠里,两台每小时六百五十吨吸水功率污水泵依旧在日夜不息的工作着,高涨的水面看不到下降的痕迹,灾后重建工作体量巨大。
高花村的街头,已经到处是来往的车流、摆摊的小贩和闲谈的人们,清新的空气中、干净的街道上,已经没有了洪水的气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