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氓师表txt为深入推进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2023行动,进一步抓实房屋市政工程施工安全生产工作,近日,住房城乡建设厅印发《全省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百日攻坚行动工作方案》,决定自昨日起至2024年春节前,在全省组织开展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百日攻坚行动。
各地要强化《安全生产法》《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专项施工方案编制指南》《四川省工程质量安全手册实施细则(2023版)》及“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十五条措施”等法律法规和制度文件落实落地,推动企业建立健全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细化梳理全员岗位责任清单,认真落实建设单位首要责任和施工、监理等单位主体责任,压实监督机构监管责任。
要抓牢项目负责人、专职安全管理人员以及总监等“关键少数”,强化对关键岗位人员履职情况检查,重点检查项目经理带班、监理旁站巡视、“安全日志”和“监理日志”填报等制度,以及隐患问题整改闭环落实等。对长期脱离岗位、履职不力的管理人员要严肃处理。
各地要全面对标对表《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2022)版》,提升重大事故隐患辨识“精确度”,督促责任主体聚焦高支模、深基坑、起重吊装、地下暗挖等危大工程,以及临电作业、高处作业、动火作业和有限空间作业等危险作业环节,加强安全风险管控,动态摸排并掌握重大事故隐患底数,分类分级推进整治措施落实,确保重大事故隐患及时清零。
要结合“强安2023”监管执法专项行动和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2023行动,采取挂牌督办、联合惩戒、媒体曝光、集中通报等举措,对重大隐患拒不整改的单位和个人,要依法处理,情节严重的向司法机关移交问题线索。
各地要督促涉及隧道施工的建设单位合理管控工期、造价,不得随意压减工期压缩造价,影响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
严格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检测、监测等参建单位安全生产履约管理,强化分包安全管理。
严格隧道专项施工方案编制及审批,落实关键工序施工前参建各方审查核验责任。
隧道作业面要配备通信装置,安装有毒有害气体监测报警设备,使用防爆型电气设备。
针对高风险市政隧道要开展专项安全设计和综合风险评估,充分设计辅助措施,风险区段严格落实“有疑必探、先探后挖、不探不挖”,地质灾害未治理不得继续施工。
应用信息化监测手段,提升风险管控能力,健全应急准备和响应机制,如遇重大事故或自然灾害前兆,立即预警、停止作业、撤离人员,严禁冒险作业。
各地要根据冬季地域气候条件、项目工程特点以及高坠事故发生规律,督促企业提前做好冬季施工安全防范准备,遇到恶劣天气时,及时清除施工现场的积水、积雪,加强防冻、防滑防火措施,严禁雨雪和大风天气强行组织施工作业。
充分辨识高处坠落危险源,从严把控“四口五临边”和围栏、盖板、架网、主体封闭安全网等防护措施设置,严格安全帽、安全带、安全网等安全防护用品质检和使用,严格关键作业环节安全员和监理员全程跟班旁站,强化作业人员岗前教育,纠正习惯性违章,坚决遏制住高坠事故易发、多发苗头。
各地要督促在建项目“逐项目、逐设备”对起重设备开展自查自纠。重点排查建筑起重机械实体安全、检测检验、安拆单位资质、设备操作人员证书、专项方案制定和执行等情况,坚决纠治设备“带病”运行。
各地要全面摸排区域内的起重机械和相关主体责任单位,掌握现状底数,建立排查台账,紧盯安拆、顶升等高危环节,坚决查处特种作业人员未持证上岗、不编制专项方案、设备拼装套牌、提供虚假检测报告、超资质承揽业务等违法违规行为。
要针对冬季特点,增加机械设备维修保养频次,确保制动装置和安全装置灵敏可靠,全力防范起重设备安全事故发生。
各地要督促施工单位建立和完善安全教育培训制度,依法定期、按时组织安全教育培训,提高从业人员遵纪、守法、照章安全作业意识。结合高处坠落、物体打击、坍塌等事故类型和成因开展针对性教育培训,强化架工、电工、塔吊(施工升降机)司机、司索信号、安拆等特殊工种人员实操技能培训,未经教育培训或考核不合格的人员,不得上岗。
各级主管部门要将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列为监督抽查、安全巡查重点,对安全教育不到位的责任单位、责任人依法依规严肃处理,确保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取得实效。
各地要结合“双随机”检查,聚焦起重机械、市政隧道、预防高坠事故等重点整治内容,组织工程项目开展“拉网式”隐患自查自纠,督促各方责任主体对安全风险隐患通过智慧监管平台进行建账挂账,严格按照隐患整改“五落实”(落实整改资金、落实整改责任、落实整改时限、落实整改措施、应急预案)要求整改闭环。
在责任主体、监督部门全面排查的基础上,开展层级督导检查,紧盯危大工程,聚焦重大隐患,集中整治安全责任不落实、关键岗位不履职、排查整治不彻底、防范措施不到位等突出问题,确保隐患问题发现一处、消灭一处、查处一起。
各地要在前两阶段排查整治的基础上,适时对本辖区企业、项目落实攻坚行动开展情况进行“回头看”,对久治不绝的问题,要一律严格调查、严格查处,并列为反面典型案例。同时针对发现问题,进行全面梳理总结,深入剖析原因,不断完善常态化管理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