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市场】2018年起重机行业看似皆大欢喜赚钱的背后其实暗藏玄机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9/30 12:11:37 | 【字体:小 大】 |
吕加平事件原标题:【市场】2018年起重机行业看似皆大欢喜,赚钱的背后其实暗藏玄机
2018年,业内人士普遍感觉到,中国吊装行业在一片欢快祥和的环境中过得很幸福。反应最明显的是吊装施工企业和私人老板,一年下来,台班不断,吊车资源严重紧张。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吊装人的心情,那毫无疑问是:累并快乐着!
而从起重机制造商而言,2018年的起重机市场绝对是一块大蛋糕!国内汽车起重机规模总量近3万台!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一家的日子都好过。但无论如何,吊友们最关心的还是产品的竞争力,以及自己购车和经营过程中,最适合自己的起重机产品。
但凡对起重机行业有所研究都会发现,最近几年,徐工完全换了一套打法。叱咤江湖十余年的经典K系列已经成为吊装行业的情怀。同样,G一代产品在近三年的市场磨合中,显示出了强大的统治力,而从市场反馈来看,徐工各方面的领先优势正在进一步拉大!曾经低门槛的市场竞争,把这个行业老大也被拉得苦不堪言,所以这样的教训,对于徐工而言是刻骨铭心的。所以,徐工发狠劲瞄准德国一线品牌发力,仅仅从技术研发和制造优势上,徐工毫无争议的领先国内一大截。也就是说,国内其他厂家,和徐工已经不在同一竞争平台上,因此不能用价格或者简单的性能表来进行比对。但是徐工有点执着过头了,同行都在打降配低价战,偏偏徐工就信自己是对的,把大把大把真金白银投在品质升级、服务升级上,让一些想买徐工产品但又觉得价高的客户们心理实在纠结。2019年价值战和价格战的对决,应该很好看。
其实不得不说,中联还是比较老道的,无论在产品还是服务上,过去十年间,在起重机领域是唯一能和徐工较量一番的品牌。但是2015年“去工程机械化”的战略布局,让中联在起重机研发上放缓了脚步,因此与徐工的差距被进一步拉大!但是从2016年下半年起,市场瞬间升温,好在中联及时调整策略,2017年开始加速抢道,先从量大面广的25吨、50吨、80吨切入,随后覆盖全线产品,在产品上实施减配和统一外观的策略,新品再加上价格、商务上的诱惑力,吸引了不少的老客户重归中联怀抱,而且眼看着竞争同行紧贴着想上位,中联势必要寸土必争,在2019年有一搏,相信会有精彩可观。
作为一家1994年才涉足工程机械的民营企业,真正量产起重机也就十几年,虽然比不上徐工75年的悠久历史,但是三一从研发设计到生产制造,再到市场营销,每个环节似乎都做的有板有眼。尤其近几年,三一起重机在市场上的销售政策非常灵活,一改以往以“品质改变世界”自居的面孔,和中联赛着比产品配置、比价格、比促销手段,在营销花样上做足了功夫。但是不得不说,在低价低门槛的政策下,三一能否把握好制造成本、资金流以及产品品质和安全性,至关重要,因为在起重机用户群体中,很多人从事吊装的年头,比三一制造起重机的年头还长,大家都会算这笔账。一旦在产品上出现纰漏,就会很难收场。现在已经有不少的声音在说,三一服务“唱得不错,做得不好”,2019年三一还会坚持这种做法么?
柳工和雷萨两个品牌,虽然市场体量较小,但是既然坚守在起重机领域,所以也是一心向好发展,2018年1000台左右的规模,只能说在夹缝中生存。想要实现逆袭,短期内难度还是很大的,但是越是这样的处境下,两家都期望通过更低的价格更低的配置来维持自己的发展,当然在产品研发制造上,也不敢有半点马虎。
通过对各家制造商的简单分析,我们还是要落脚到吊装用户的发展和购机的选择上。作为安全性要求最高的工程机械设备,选择购买起重机的第一要素还是安全性。从长远发展考虑,徐工起重机的安全性、耐用性、保值性和维护便利性,还是最值得信赖的;其次是中联,毕竟在起重机领域打拼多年,产品的底气还是有的;三一起重机这几年在高品质和低端低价上出现定位上的摇摆,势必会影响客户口碑,但三一始终将客户的注意力牵引到服务上,这点做法还是受到很多客户的认可;另外,如果新入行或者把价格因素看的很重要,雷萨和柳工,也是可以考虑的。
|
|
栏目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