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fp点是什么:27年前,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南通人韩凌经过层层选拔、筛选,被录取为中国赴德高级进修生机械维护专业学员。在德国一年半的进修留学生活,韩凌和众多留学人员一样,在潜心钻研学技术之余,积极融入当地社会,同时利用周末时间走访德国的城市和周边国家,与当地人交朋友,了解欧洲的历史文化、人文地理、风土人情,让其开拓了视野、扩展了思路,开启了新的人生轨迹,成为一笔难能可贵的人生财富。德国的留学生活也让其见证了中德友好一家亲,回忆起来,格外暖心。
1980年6月,先生在一次接见外宾时说:“我国在国际上实行开放的政策,加强国际往来,特别注意吸收发达国家的经验、技术包括吸收国外资金来帮助我们发展。” 中国第一次将“对外开放”作为对外经济政策公之于世。随着改革开放进程加快,国家敞开了向外国派遣留学生的大门并接受发达国家提供奖学金培训高级专业人员的援助,南通作为我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也迎来了对外交流的上升期。
1991年4月4日《南通日报》刊登一则消息:市科协受国家科协指派,将选派首期15名赴德高级进修生,奖学金由联邦德国经济合作部指定的卡尔杜伊斯堡协会基金会Carl Duisberg Gesellschaeft(简称CDG)提供。CDG是德国一个资助国外进修、深造以及开发人才的非盈利机构,致力于全世界范围内实施面向实际的训练、交流和外语教学计划,其深造资助三个重点项目之一就是对发展中国家的专业和领导人员进行培训。
其时我在通棉二厂技术科工作,获悉后向厂里提交了报名申请表,经一番周折,终于在报名截止日当天下午获准同意。随即赶去市纺织工业局换主管单位推荐信,局长签字盖章时说了句:“终于有人报名了”。我紧赶慢赶地将材料送达了市科协,此时距下班仅5分钟。若干年后,许多可能比我条件好的人都说看到过这则启事但未敢报名,最后只能羡慕嫉妒恨了。
接下来是在全市各系统众多报名者中层层选拔、筛选:英文考试、德国专家组来通面试、去北京参加由中国对外应用技术促进会举办的考试,过关斩将,最终如愿以偿地被录取为中国赴德高级进修生机械维护专业学员,启程赴京再接受一年的德语强化学习。临行前,接受厂党委、干部科领导的公派留学进修“出国人员预教育”自然少不了。
外语强化学习在北京对外经贸大学德语系北京中德语言培训中心进行。鉴于以往许多学员德语不过关仍被派出国进修培训,严重影响了受训交流效果,德方对此很有意见。主办方决定从这批学员开始,必须通过严格考试才能获得签证,因此我们一入学就进入了填鸭式、超负荷的德语强化训练。
德语教学采用小班授课,每班12-15人,从德文字母开始。外教老师上来就是德语对话,不管你听得懂还是听不懂,叽里呱啦赶鸭子上架,浓烈的学习氛围一下子将学员们带进德语场景。每天,大家眼睛一睁开就开始听、读、背、写、默,晚上睡觉也戴着耳机,伴着德语入眠,感觉连做梦都在讲德语。
学语言一定不能害羞,要多讲才能提高自己的口语水平,这方面女生似乎比男生优势明显,她们可以凭借着同样的词汇量将它们融会贯通,煞有其事地跟德国人沟通,而男生似乎欠缺一些。同行的南通同学,有好几个要么吃不了这苦而中途退学了,要么虽然努力但不善开口,结果考试不及格未能过关,4个班共有8人被淘汰。国家科协又安排他们去北京外语学院继续学习,但最终仍未获通过而丧失了宝贵的赴德进修机会。
当年学外语流行用Walkman,一种产自日本Sony公司的微型磁带收录机,别名“随身听”。事先需将课程或对话翻录好,有空随时戴耳机跟着听读。Sony磁带音质好,我一下子买了20盘,翻录各种德语情景对话,反复听、仔细辨、跟着读,努力弄懂里面的对话内容,锻炼听力蛮有效果。那时的磁带只能单面录音,听课必须反复来回倒带,我居然“听”坏了一台随身听,赶紧又买了一个。
为了帮助学员尽快了解德国,中德语言培训中心时常提供德国驻华大使馆举办的周末活动信息,我都积极报名参加,将它视作了解外面世界的一扇窗口。德国使馆文化处通过电影、杂志、酒会、专题报告等形式,让学员们接触德国历史、认知德国文化、感受中德友谊、了解交流情况。为了练习口语,同学们还自发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个德语角,认识的和不认识的都可自由加入,我一般会参加高学期学员的德语角,反正我脸皮厚,尽量多说话、找语感,受益颇多。
著名歌唱家刘欢当时就是北京对外经贸大学声乐系兼职教授,常常开大课,很受广大师生的欢迎,遗憾的是我因学习任务太紧而无暇去蹭课。
经过2个学期10个月的强化训练,我们总算跌跌爬爬地过了关,从初级班和提高班结业,顺利的获得签证开始了赴德进修生活。
25年后赴德进修部分同学故地重游,在当年学校宿舍前合影,时过境迁依稀还能见到当年的影子
1993年5月1日,我们乘国航747-400飞机从北京出发,经10小时飞抵德国法兰克福国际机场,当地实行夏时制。法兰克福机场当年是世界上三大空港之一,平均每三分钟起降一架飞机,现在仅位列欧洲第三位。在机场候机5.5小时后再搭乘汉堡航空经25分钟抵达目的地--萨尔布吕肯市(以下简称萨氏市)。那天恰逢周六,德方接待人员给我们安排住宿的同时还附上一大包食品,第一感觉好温馨。
萨尔州是德国除了直辖市州外最小的州,毗邻法国,二战后曾一度被划入法国版图,上世纪50年代初因大多数人的要求经公决后加入联邦德国,萨氏市(Saarbruecken)是萨尔州的首府。
中国科协同批赴德进修的有2个组--机械维护专业12人、外贸经济专业12人,另外加萨尔州政府资助项目组2人,合计26人。
次日睡醒后我和同学傍晚外出散步,因为时差和方向辨别有误走进了大楼后面的森林,结果走了1小时到达一个小镇,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最后只好请当地人帮忙叫了TAXI送回来,因奖学金还未发只好请培训中心接待员代付了。这是我留学生涯的第一个小插曲。
第三天上午就开始上课,德籍台湾人秦女士介绍了在德居住、生活、交通、学习、旅游的注意点和便利店等基本情况。
我插班的专业德语课共16名学员,分别来自于巴西、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阿尔巴尼亚、韩国、菲律宾、阿根廷和中国。老师是一位住在法国的德国人,开一辆法国车,人很随便,上课的表情、动作、语调非常滑稽,很有喜感,根本无师道尊严。按惯例,来一批新学员就会在周末举办国际晚会,这次的表演大军是中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学员,大家都拿出了各自国家的小节目,随意唱歌跳舞。
在德留学的专业培训、课程安排、实习单位和进修项目等,都由德方有关专家与我们学员充分沟通、互相协商、共同制定,课程最大限度地结合各国学员的工作实际和发展需要。沟通、协商就花了2天时间,可见德方安排的十分慎重。
我们是工程师进修班,德方在教授专业德语和相关专业理论课的同时,时常安排参观博览馆、专业展览会和相关工厂,让大家更直观地了解德国的传统历史、科技成果、新产品动向等,现场感受各类企业生产、运行和管理情况,同时缓解学员紧张的学习压力。
由于我们是小组培训,因此语言课和专业课都是以集体培训形式进行。虽然已有了一定的德语基础,听课交流没有问题,但同学们在一起则会自然而然地回到母语状态,不利于德语水平改善。而实习期间则基本碰不到中国同胞,语言环境大为改善,个人的德语口语能力被逼大增,与德国人朝夕相处,连思考问题都开始用德文思维了。
我们的奖学金是1450马克/月,扣除400食宿费,到手为1050(当时1马克兑换5.5人民币),德方以此保证学员学习、住宿、购物、交通、旅游等基本生活,希望留学生更多地了解德国的方方面面,学员无需也不允许打工。领到首月零用钱后上街,花50马克买电线马克汽车月票及若干邮票,随后在卫生检测中心和劳动局体检身体,去外国人管理局办理居留签证,完成留德的必要程序,至此正式开始了在德国一年半的进修留学生活。
伊瑟隆市隶属梅克思县,靠近科隆,是德国行政区划分下最低层的城市,地理位置属丘陵地区。市区海拔高度190米,最高山头430米,离多特蒙德市30公里,居民8万。中国工程师进修组在伊瑟隆市有6个月专业学习和1个月实习时间,具体由梅克师高等学院费舍尔教授所在的设备管理研究所承担。培训项目邀请几位退休工程师授课,其中包括原德意志设备管理委员会正副主席。
专业学习期间,我们先后造访了大众汽车修理部、电厂、水厂,萨尔布吕肯市报及设备先进、自动化较高的印刷厂,也参观了洪堡的机车修理厂、油泵油缸检测仪器厂等一批小企业。
德国制造业的主流是中小企业,约占到德国经济贡献率的99.6%,占德国企业总数的92%,而这些中小企业往往以家族企业居多,虽从业人员少,但都潜心于某一产品的制造,这些产品都有着极高的科技含量和单位产值。
Walter Becker GmbH就是一个家庭企业,有4个子公司,职工350人,当时年销售额7、8千万马克,主要生产矿山机械和电控箱,我对他们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机器零部件系统(CAD)和仓库自动存储系统很感兴趣(现在全球已普遍应用)。
我们见识的这些典型家庭工厂虽然规模不大,但管理都井井有条,德国人办厂的严谨态度和生产制造的精益求精可见一斑,难怪德国的制造业世界一流,并一直保持长盛不衰。
由林森博士带队,我们还参观了创立于1915 年的德国采埃孚集团(ZF),它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传动系统产品专业制造厂家之一,工厂工长领着参观并介绍情况。ZF公司在全世界有37家工厂、5家合资公司,集团生产的齿轮变速箱、操纵杆等部件可配套中高档轿车,变速能力为6-7秒内达到100Km/s以上,并且耗能低。
德国人认为:人都会犯错,特别是在生产环节。人为误差带来的负面影响经过流水线每个环节逐级放大,最终必然影响产品的品质。德国人在生产环节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提高生产的自动化水平,把人为影响降低到最小。他们把每件事情分解简单,让机器来执行或者人像机器一样操作。德国的工匠们花费更多心思研究各类高端装备,以确保生产和品质始终如一。在德国,大到汽车生产线,小到牙刷植毛机,都能找到相应的业内顶尖机械制造商,这些正是我们需要考察、学习和研究的重点。
德国的奔驰汽车享誉全球。在戴姆勒奔驰集团接待大厅,我们看到了1912年生产的奔驰-300(绿色)和1935年生产的L6500(白色)、LD2000(黄色)等车型。在奔驰载重汽车的生产线上,现场许多机器人和机械臂有条不紊地工作让我们大开眼界,产品生产管理的准确性令人叫绝。我惊奇地发现:一条生产线上可以同时装配不同型号、不同品牌的汽车,全部按用户订单来下达计划、装配生产,每条生产线几乎没有完全相同的车子,猜测这一定有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在帮忙。现在,随着中国不断引进、消化、吸收世界高端制造技术,当年看到的这一切在我国早已实现,根本不算啥新鲜事情了,许多技术甚至已经超越。
在杜伊斯堡的曼内斯曼公司HKM炼钢厂电教培训中心上课时,听设备管理负责人和工程师介绍企业采用计算机辅助维护管理的方法。曼内斯曼股份公司创建于1890年,起初是由曼内斯曼兄弟俩将钢锭轧制成一根根无缝钢管,以后发展为煤钢企业集团,上世纪60年代转向多种经营。现在除了制造机器和设备外,还为汽车工业制造系统提供设备和零件,生产液压、电气和气动驱动以及控制技术产品,开发和提供测量、自动化和信息技术,供应通讯服务、制造钢管,同时还在国际贸易市场上纵横驰骋。该企业有13.7万员工,年营业额280亿马克。值得一提的是:公司股本为16亿,股东就有20万人,其中约5万是本企业在职和退休职工,将企业发展与职工利益紧紧相连,也许是它成功的秘笈之一。杜伊斯堡曼内斯曼公司仅为股份集团之一部分,为曼内斯曼-德马格(Demag)公司,主要生产机器和全套制造设备。
伊瑟隆是座小城,平静的生活里突然冒出来一帮亚洲面孔的骑车族,引起了人们的好奇:这些外国人谁?来干嘛的?这天我们去电厂参观,大门口有三名当地报社的记者早早的等着,专程来采访中国学员。按记者的要求,我们推着自行车跟企业头头们拍了合影。第二天,照片配合题为“Lagerhaltung mit chaotischem System”的一文就登报了,文中还点到了科尔总理访华。记者带着问题采访,解答市民疑惑:哦,原来他们就是前段时期报纸上介绍的中国工程师进修组。
去多特蒙德Hoesch钢厂实习维护由G教授陪同。这家钢厂真叫一个大,设备虽不光鲜亮丽,工人衣着普通,环境也很脏,但钢厂生产流程实行轧钢一体化,产出的钢板质量很好。给我们讲课的几名教授都曾长期在Hoesch公司和钢厂工作,课后维修负责人R博士陪同参观了工厂的生产流水线,这是我平生第一次见到钢厂的生产流程。这里除了技术先进外,企业管理确实一流。据介绍,该厂经常用快车(火车罐)装钢水直接去杜伊斯堡的曼内斯曼厂,钢水出炉温度1500?C,凝固温度1064℃,可以想象快车保温罐材料的要求需要绝对的高,否则一路上不但危险,而且早就凝固了,到底怎么做到的?百思不得其解,真是太神奇了!
Hamm市的Du Pont化纤厂是美国杜邦在德的分厂,主要生产60-180cm化纤丝。维修方面广泛采用了计算机管理、红外线故障诊断技术,各种设备关键部位都运用监测联网计算机分析管理维修工作,借助于红外线诊断摄影(探测结果),计算机能很快分析找出故障所在部位和部件,使得各种设备和部件都处于定量监测控制状态。
德国的焊接技术世界闻名,汉堡焊接协会颁发的资格证书在国际上更具竞争力,许多经德国培训的焊接专家每每会在国际比赛中取得佳绩。德方认为焊接技术在机械维护领域的地位非常重要,也是制造业先进的标志之一。例如,这里的散热板都是由1毫米钢板经冲压、焊接组拼起来的,散热片面积又大又薄又轻。大面积的整面点焊,对焊接电流的控制、焊点的均匀性以及不渗漏性要求极其严格,焊接质量如此高超,实在令人叹服。
德国的焊工职业永远吃香,报酬等同于工程师。我们在职业培训中心(BBZ)学习焊接一个半月时间,由H. Meier担任教师和师傅,受益匪浅。报社记者还专门发了图片报道,介绍Meier先生兢兢业业的工作精神和一丝不苟的严谨教学。学员们受训后调侃说,这下回家不愁没饭吃了,至少可以去当焊工呀。现在南通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修造船基地,焊工行业发挥的作用毋庸置疑。回国后,我也凭此经历加重了应聘外资企业的权重,进入一家在华的德国独资企业工作了一段时间。
按照出国进修前的单位和工作需要,我原本申请去几家纺机厂实习,但一直没有满意答复,鉴于德国已没有纺织厂,我又提出去服装企业,理想地是慕尼黑、纽伦堡、法兰克福和柏林,最后去了奥格斯堡。
ABB集团(ABBGroup),是全球最大的电力和自动化技术公司之一,产品多样化,规模位列全球500强。在ABB服务的多特蒙德公司实习时,我在老城区拍摄了钢铁工业产业工会(IGM)组织的示威集会,示威主要目标是反对资方度假期薪水减少或部分取消度假,ABB的许多工人也参加了。
科隆所有桥面的颜色均用绿色,这是联邦德国第一任总理、原科隆市长阿登纳定下的。科隆高速公路一座桥梁的防腐工程由勒沃库森市一家专业公司承担,工程造价5000万马克,25人作业历时2年。该公司共有4000员工,营业额4亿/年。参观后,主人请大家在宁波人开的中餐馆吃饭,人均消费50-60马克,好久没有吃到像样的中餐,这下大饱口福了。给我们讲课的老先生是公司原来的经理,特别友好,曾在香港、深圳待过几天。饭后每人被赠介绍该公司的录像带(20min),公司在港有办事处,香港新机场的防腐工程也由他们承担。
在德期间,我先后去了多特蒙德参观劳动保护展(DASA)、纽伦堡参观FAMETA 1994 国际金属加工展、科隆参观休闲运动、泳池设备专业展等等。
一次,我和实习单位2个同事在杜塞尔多夫将展台、展品进行拆卸装箱,虽说参观过无数各类展览会,但其幕后的准备工作还是首次接触。从参展报名、预订展位、付场地费、租车装箱,展品运输、安装拆卸等等,事无巨细,不容差错。有些虽未亲历,但能想象其繁杂,料想国内配套服务尚不齐全,今后中国举办各类国际展览一定更不轻松。
在艾森市参观RWE能源股份公司和生活垃圾发电厂时,听维护负责人斯奈德先生介绍说,德国的环保工程由来已久,成果显著。德国自1986年实行垃圾处理法以来,各地都完善推行了垃圾处理系统,从法律和规定上对分类、收集和处理做了划定和细分。就某一家庭而言,以一中型垃圾桶为单位,每户需缴纳处理费1026马克/年;对于住高层大楼的则按大桶收费,分摊到人头。
Edelhoff垃圾处理公司有职工1000人,1992年产值2.4亿,有500辆清理车,旧型车30万/辆、新型车(能自动铲倒桶)50万/辆。企业由国家付费,国家再向市民收费,负责此工作的是税务部门。收集桶1次/周,每家2只桶(其中黄盖桶免费,用于可回收利用物)。公司经理D女士说,该企业为社会创造了良好的就业机会,至今未有1人被解雇,在失业率空前高的当时尤为难能可贵。
当年非常著名的SAP(大型计算机软件设计公司)座落在海德堡,我们在那儿进行了一周的计算机软件操作培训,对计算机应用、设备维护软件(程序)有了初步的认识,达到了此行目的。
来德一年后,我开始在奥格斯堡的E+L公司实习。德国莱默尔E+L(ERHARDT+LEIMER)公司在纺织、造纸、瓦楞纸板、塑料、轮胎、橡胶、金属薄膜和无纺布等导正控制装置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其产品包括位置控制系统、纠偏系统、图像及表面检测系统。
国际合作部经理皮特先生介绍公司、产品和发展情况:在世界各地有子公司和分公司,销售额1.3亿。生产为服装工业码布整理机和造纸成型机配套用的定位监控器(机),传导装置在所有布匹精整机、烘干机、染整机上都有应用,从30年前的机械导向型,到最新的电子监控型应有尽有。
和我一起听课的日本J. Yamada法律专业毕业,其父是教授。Yamada将代表日本生产布机织物测控仪的企业--北村制作社驻香港办事处,并领导该公司在深圳的合资企业。他的护照上盖满了近两年世界各地的出入签证章,商务旅行、休闲度假,外国人出入境的方便当时很让人羡慕。现在,中国护照免签国家也有几十个了,国人出国访问、商务考察、贸易洽谈、旅游观光、留学深造等早已成为全球第一大主力。
实习单位E+L公司成立75周年纪念活动“开放日”当天,员工可以携家属、亲友在工厂里到处参观,以增强员工的认知力和亲和力。在开放日前,E+L集团邀所有分公司一起开年会。
我在E+L公司4-5个部门实习,了解公司的发展历史、产品设计、生产管理、客服和新产品特性等以及市场开发观念。实习结束临别时,公司老板H. Leimer女士赠送我一块价值115马克的瑞士机械表留作纪念。
1994年10月2日,朋友Adriano和Johanno开车送我至奥格斯堡火车站。那天下着小雨,老天似乎也恋恋不舍。到法兰克福机场乘中国国航CA369航班,票价1110马克。晚上19:30起飞,次日北京时间13:10到达上海虹桥机场。至此,为期一年半的德国留学进修生活结束。
留学生活让我开拓了视野、扩展了思路,开启了新的人生轨迹。除了学习了专业的德国机械维护理念和方式、参观了众多企业和专业博览会,更增加了其它方面的知识,也结识了许多朋友。其间,还参与了《德汉设备管理和质量管理体系术语》德汉对照手册的讨论和意见,这是一本高水准的专业语言词汇手册。德国人严谨的思维方式、办事理念、劳动保护和环保意识,对我以后的行为准则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无论是回国后不久调到市纺工局发展部负责“三外”工作,还是应聘到外企做管理工作,抑或自己辞职下海办企业,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将学到的理念、经验以及对员工的劳动保护和人文关怀运用到实践中去,这些都是人生难能可贵的财富。
刚到德国时,培训中心利用星期天组织亚非拉第三世界各国来研修的新生游览萨尔布吕肯市容,由中文名叫马龙的老师当导游,他在中国留学2年,学习中文和地理,汉语讲得非常流利。初来乍到,第一印象是德国人很注重保护历史古迹,并且引以为豪。
第二天课后,我和两位同学就迫不及待地去德法边境处溜达,在边境钱币兑换处换了10马克共33法郎硬币作收藏。在越过边境约50米处碰到了巡逻的法国警察,之前有传闻说法国警察会暴打偷渡者,所幸只是要求我们退回去。返回的路上步行游览了萨尔河,见许多人在河边草坪上休息,很悠闲地晒着太阳。
在萨尔州立歌剧院看了一场芭蕾剧,该剧属现代派风格,演员演技一般但观众涵养很好,每段场结束演员都要在掌声中逐个谢幕几次。剧场内有一些中学生在做义务服务,这是法律规定的社会性工作,也可到医院、老人院等地做义工,直至服兵役。
德国人一般的家庭娱乐活动很少、生活枯燥无聊,休息天大多在家陪陪老婆孩子、修修花园或者出去跑跑步,锻炼锻炼身体,基本没有夜生活。但德国人喜欢汽车、度假,年轻人常常刚度完今年的假期,又开始规划来年去哪儿,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的房子、汽车和度假。德国的足球水平世界一流,我在州体育场看了一次萨尔州队主场对阵斯图加特队的足球比赛,买的最差区域球票,售价12马克。结果客队4:1大胜萨尔州队,现场深切感受到德国人对足球的那股狂热。
德国邮局的存款账户是一种介于零存活期和整存定期之间的储蓄方式,起存3000马克,利息2.5%,超出3000马克部分利息是5%,我和汪同学将第一个月的津贴加起来,合开了一个存款账户。中国人有勤俭节约的传统,大都省吃俭用地存钱。而南美洲、非洲的同学则很想得开,发了响就去消费,许多人都是月光族。
去萨尔路易市Wiesen村观看马术比赛和城堡儿童节,捡到别人丢弃的一辆自行车,之后出行就方便了。经常骑行15-20km去周边城里转悠,后来又捡了台有图像没声音的电视机;还捡了德文打字机,功能正常,仅色带不行,新的要售100多马克。
周末跳蚤市场是个淘便宜货的好地方,随便逛逛既是休闲又开眼界,见识了许多老玩意。我曾花5马克买了件春秋衫,10马克买了件皮夹克,回来后发现皮夹克口袋里还有2马克;我也时常去练摊,有一次将带去的南通产风油精等在跳蚤市场卖了47马克,经历和收获都出人意料。
德国是西方文明的代表,各种社会保险制度健全。曾经碰到一个福建来的难民,五十岁左右,自称以前是村支书,花了13万元人民币求助蛇头,经俄罗斯、东欧偷渡到此,出逃的统一口径是因为违反计划生育,为逃避国内坐监一样生活处罚。现在他单独住5-6M2单间公寓,很小但有卫生间,这里的救济机构发300马克/月,基本生活足够了。有一次在一家中国餐馆吃午饭,店主姓彭,江西人,上海同济大学毕业,在德读完博士后借口“”滞留,自称还与一德国人合办了家咨询公司,负责对华投资等方面的咨询。
德国的夏天不热,气温有时达17度时宿舍里居然还有暖气。广场上老年人也在跳舞,看来广场舞并非中国大妈专属,只不过人家比较优雅。
专业培训课在伊瑟隆维护研究所进行,那天绕道CDG科隆到达目的地时坐了7小时大巴,和一同学寄宿于Kemper先生家,所里还聘请了联络员为我们服务。K先生是法国人,早年当兵时曾在越南驻扎过。
伊瑟隆市离多特蒙德市30公里,隶属梅克思县,属德国行政区划分下最低层的城市,山地小城人口8万。市区海拔190米,最高山头430米,属酸性区域丘陵地区,没交通工具出行很难。当地汽车票很贵,单程2.4-3.1马克,月票78-101马克,为了省钱我们骑自行车,尽管很累也没办法。外面最低温度已至-1度,但感觉不太冷,主要是温差大。
在德留学那年圣诞节前后一直下雪,雪厚20-25cm,景色迷人,我时常到屋后的山上散步、赏雪、拍照,当地人说有七八年没下过这么大的雪了。
在杜伊斯堡曼内斯曼厂实习的10天都住在“Zum Angertal”酒店,其时德国各地发大水,情况犹如1991年夏天的中国。由于近几个月来连日下雨,萨氏市、特利尔、科布伦次、科隆等地“水漫金山”,街区最深漫水区深达3-5米,至今在科隆还能看到当年洪水留下的水印和水位标记。后来听说有机灵的商人将洪水高位处的水制成啤酒,牌子就叫“洪水”。
也许是第三世界国家的新鲜力量给德国带来了真正的雪,学习赶超也对传统的德国制造业造成冲击,犹如洪水来袭。其实,改革开放引进现代化技术就像打开窗户看世界,既看到鲜花,也飞进苍蝇,文明与糟粕共生,事情总有两面性,矛盾永远存在。
以前德国高速公路是唯一不限速的国家,只要你有本事,汽车时速开到200公里以上也没人管,高速公路也无收费。据说当年有个美国的篮球明星为了过把高速公路飙车瘾,特地飞来德国驾车,结果却命丧黄泉。
从奥格斯堡到杜塞尔多夫612公里,开车需时6小时,一般车速140-160公里,最快时190公里。那天去杜塞尔多夫,外国同事开160-180码感觉有点飘,但左边仍不时有车刷地一下子超过,这情形让来自于中国的我很是提心吊胆。其实,德国行驶有规定,超车只能在超速道,变道必须留足距离,所以不用担心左右车的威胁。2000年我又出差德国,一次去比利时,我的同事、比利时人在路上开了160码,嘴里说:今天下雨开慢点。晕,这还算慢呀?在中国早就超速罚款了。而在国外,只要行车守规矩,就有安全保障,交通事故少见。后来由于排气污染及飙车危险遭市民反对,德国许多州开始限速。
1994年春节,CDG杜塞尔多夫(CDG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分会)邀请我们和越南学生一起到佐林根庆祝春节。庆祝会由州国务秘书、州经济部提供赞助。CDG佐林根负责人主持、州经济部官员和佐林根市长致辞、中国使馆商务参赞(公使、教授)和越南使馆参赞讲话。
江苏、四川和山西是德国北威州的友好省州,春节庆祝会上苏川晋三地来的州计划项目培训生几乎占了到会两国进修生的一半。会上我见到了给排水专业的郭同学,她是去年圣诞节在R女士家作客给我们写贺年卡的执笔人,以前还以为是位男士呢。中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二秘、原经贸大中德中心主任杨清元老师也来了,他那年陪同梅林霍夫到南通来面试我们考生,也算是老熟人了。
在SAP大型计算机软件设计公司学习时,我们住在海德堡Walldorf的Holiday Inn 四星级酒店,住宿费263-273马克/天,价格不便宜,健身房、室内游泳池、桑拿浴等一应俱全,可尽情享受。SAP Walldorf部有2000人在一幢楼里上班,午餐时能感觉到人多,但一点不嘈杂、不乱哄哄,而是井然有序。
休息的时候我们在酒店看电视。电视直播巴西和意大利争夺足球世界杯冠军,最后巴西3:2胜意大利;电视里播放的北朝鲜悼念金日成的场景,使我想起1976年的中国;英法英吉利海峡隧道通车仪式也是看的电视,英女王、英首相、法总统参加首航仪式,15000工程人员参与了建设。
进入七月以来,德国各地都有青年在闹事--汉诺威、柏林、慕尼黑、埃森等地,尤其是东柏林区域,起因是失业等经济不景气引起人们的情绪不满。政府出动15000名警察参与平息骚乱,甚至动用了防爆装甲车、高压水龙头等。
9月下旬以来,德国因受国外煤炭和价低质好钢材的冲击,导致许多矿山、钢铁厂关闭,大批工人失业。电视里经常报道各地工人上街游行,有一次示威者徒步20公里前往一个城市,在市政厅门口集会,与市长对话,人们情绪激昂但次序很好。
1994年1月,德国失业率还很糟糕:西部8.1%、东部15.1%,370万失业者。但WDR台在1993-11-25新闻报道,通货膨胀率3.4%。经过多年的努力,德国的失业率2019年11月底已下降到5.0%,创下两德统一以来的最低水平,很不简单。
德国饮食单调、生活简单,工作日正餐也就是一块肉、一堆煮土豆和一些配菜,面包大多是有点硬的酸的,不像中国的面包那样松软可口。德国没有什么夜宵摊,小吃种类很少,几乎全国一样,就是那几样烤肠、汉堡、炸薯条等,但面包圈很好吃,口感好有嚼头。人们不讲究吃穿、不互相攀比,没人在意你买什么名牌包、开什么豪华车。
德国的生活我还蛮习惯的,作息简单规律。周末去超市或便利店,调味品也可去亚洲商店,骑自行车出去买足一周的食材。起初买东西都要将价格换算成人民币来比价,觉得贵,一段时间思维方式改变后全无此感觉了。家里也邮寄了2次国内的食品,不仅仅是为了省钱,而是德国吃得实在太简单。我工作日一般是早上稀饭、鸡蛋、牛奶、面包,中午实习公司有工作餐,晚上黄芽菜加红烧肉面,意大利的spaghetti,一种口感爽滑不会糊的面条。周末外出到周边骑行,中午在外吃便餐。住公寓(一房一厨一卫,房租和水电费统一代扣)很舒适,基本生活费统计结果120-150马克/月,其它大的花费都用于旅行和朋友聚会。(在德国,难民因房租和水电费免费,300马克/月救济金肯定足够了,难怪现在有大批人想逃难到德国)国内事先准备的小礼品出国派了大用场,有中国特色的比较受欢迎,T教授很喜欢我送的京剧脸谱剪纸,被放在其新办公室的玻璃台板下。
为了方便和家人沟通,出国前家里新装了住宅电话,当时电话初装费很贵,装私人电话的还不多。但是国外往回打国际长途电线马克左右,因此我很少打电线马克,信件路上要走一星期。
德国超市的鸡最便宜,有些同学为了省钱几乎每周都吃鸡,一年半下来倒了胃口,实际上也节约不了多少钱,反而错失了享受德国美食的机会。公派和自费出国留学的感受是绝对不同的,自费留学生蛮辛苦,要设法弄钱啊,他们体验生活和适应能力会更强些,但他们接触其它事物和人的机会就少点。有得必有失,看你的追求并如何找平衡点了。
市场上的商品,工业制品便宜,手工制品和农产品比较贵,大众蔬菜在超市便宜,一般家庭都是一周采购。每周六上午有个集市,附近农民开着拖挂车早早入市,打开挂车货架就可以卖货,集市一般11:30结束。追求小众、新鲜自然菜品的可以去选购,当然价格会贵许多,正如我们国家现在追求纯天然、原生态食品的价格自然也很贵。
早就听说在德国理发很贵,一般20-30马克,于是有人带了理发工具,同学间相互帮助解决,既节约了经费,又增加了友谊。
回国后,我还用留学证明及出国留学免税指标购买了桑塔纳轿车和大件进口家电,省了不少钱,也算一个收获。
德国1965年就实行了五天工作制,我国三十年后才开始试行。在德期间,许多留学生都想利用周末双休去周边城市和国家旅游,由于那时还没申根协议,周边出国游还需要签证。
去外国人管理局办居留签证一个半月后,我从Thieler女士处拿回护照,随即去城里找旅行社预订巴黎旅游,拿着旅行社的证明到法国领事馆办签证,等待期是8天。
材料递上去后即赶到火车站跟同学们汇合,前往德国西部的多特蒙德市出差。火车沿着萨尔河、莫赛尔河和莱茵河迂回向北,车速100-120KM/h,乘火车旅行的感觉是不挤,顶多位置坐满,沿途可观风景。
一路上临窗眺望风景,发现越往北风景越差。行驶中沿河见到许多度假的人们,开着房车、支着帐篷,尽情享受着大自然的美好景色,人们或开小游艇,或划皮划艇,或骑自行车。沿途山坡大片的草地和葡萄园,牧场上自由自在漫步吃草的奶牛和骏马,乡间的小路上疾驶着一辆漂亮的小轿车,其画面就像一张风景照片和美国乡村电影场景。
第二天返回途中在三处地方换、下车,到Koblenz和Trier城转转,莱茵河边休息,游览特利尔古堡,参观Karl-Marx(卡尔-马克思)故居。
拿到签证后,我和2个同学乘6:10的旅行社大巴开始周末巴黎一日游。法国是欧洲唯一高速公路收费的国家,公路基本是私人投资修建,高速公路的限速小车130公里、大巴90公里。
坐在旅游大巴上,沿途可见大片的农田、草坪和牧场,田园风光特好。路旁的房屋、花园的档次不如德国,看上去尽管陈旧有破损,但却具有典型的法国风格--乡村牧园式。
经4.5小时高速公路、过5处收费站,抵达了世界著名城市--法国巴黎。埃菲尔铁塔高324米,原以为离巴黎很远就能看到,然而即使到了市区也不是处处可见。车一进入市区,一股世界大都市的气息立刻扑面而来,这就是欧洲的中心、国际大都市和服装中心,高大、豪华、摩登!
大巴载着我们首先在周边街道观光,绕戒备森严的一周,在凯旋门见到一群老战士身佩胸章由军乐队开道举行纪念仪式。眼前这古老而雄伟的欧式建筑,不由得让人联想起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拿破仑、雨果和巴尔扎克,看着笔直的巷街就浮现出高老头和他的女儿们;再由近代第一次工业革命、巴黎公社,联想到美丽时装、摩登女郎和雪铁龙汽车。巴黎,这座许多人心神向往的城市,今天我们终于来了,尽管只是走马观花。
为了能多看一些景点,确切地说是多拍点照片,我们马不停蹄去了埃菲尔铁塔、巴黎圣母院、卢浮宫、凯旋广场、凯旋门、巴黎歌剧院、圣心大教堂、塞纳河等处。虽说都是蜻蜓点水,但浏览了欧洲流派的风格,感受了法国建筑雄伟壮观的气势,拍摄了几张永久纪念的照片。只恨时间流逝太快,只怨脚下步子太慢。
巴黎是座国际旅游城,随处可见的旅行团中还没有中国人的身影,不像现在的华人遍天下。街上有各种各样的人--街头演出队和表演艺人,展示机器人、塑像、小丑、绘画等艺术和技艺,还有乞丐和妓女,加上满街的小餐馆、外币兑换处、酒店、时装店等等,真是一个资本主义极乐世界的万花筒。
不知是由于缺钱还是风格所致,巴黎建筑与德国相比,除了凯旋门,许多古建筑和雕塑整个色调呈灰色,街道也较脏,秩序也较乱,到处人多、警察也多。
晚上8点打道回府,到达萨氏市的德法边境下车已是午夜12:30,附近公交巴士没有了,我们只好步行好长一段距离才搭乘到公交车,凌晨2点回到宿舍。
巴黎之行共花费了91马克,其中公交车5马克、签证费19马克、旅游费基数49马克、巴黎市区乘车游览市容费12马克、纪念品6马克(埃菲尔铁塔模型10法郎和明信片6法郎)。经与基数159马克、共计200马克的巴黎2日游比较,我们的游览景点更多、价格实惠。
在萨市城里参观了第19届老城节。买了张周末票,这是6周内有效的学生交通网卡,可乘巴士和火车,只有35马克,仅限周末使用,到达距离周边一定公里内的地方免费,就像市辖县范围。
萨尔州居住着110万德籍和5.8万外籍人士。在Ulm陪Thomas Buerchner参加第39届德国某工业展,展示他负责设计的用于纺织物的测量系统,顺便游览Ulm市容,登上世界上最高的教堂塔楼Ulm Muenster。教堂始建于1377年,完工于1890年,占地总长139.5米、宽59.2米,主楼(塔)高161.5米,共有768级旋转式台阶,楼梯间为直径2米的圆柱形旋转式台阶梯。在塔楼顶可饱览Ulm全景,Ulm是伟大的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出生地。
去卢森堡旅游没办签证,在卢森堡市也未碰到警察。卢森堡大公国是个靠旅游和农业生活的国家,以自然景色尤其是大峡谷风景为主,面积和萨尔州差不多,从德国特利尔(Trier)乘车1小时就到了。
卢森堡在欧洲不算富,房子陈旧,和法国差不多,沿途未看到什么工业,农业机械似乎没有法国多,奶牛却很多。卢森堡是个君主立宪制国家,采用自己的文字。
从特利尔到卢森堡虽然距离很短,但每趟列车过境都要交接班,各检票一次。整个行程共花费24.6马克,其中车费11.4马克。手上有周末票,萨氏市至萨尔堡一段路程免费,仅需付萨尔堡至卢森堡的车费。周末票让我周游了7座城市,不含特利尔。转车时参观了特利尔大教堂,顺着狭小的旋转石阶楼梯登顶张望外面,视野蛮好,印象很深。
1994年1月底去了汉堡和不莱梅。在汉堡参观了金属加工展、海港、市政厅、Alster内外湖和圣保罗大桥。因下雨的缘故,感觉汉堡的市容状况没有想象中的好,没那么繁华,也许时间太早,特别区域里没有多少闲人在逛。实际上圣保罗是以性、舞和玩乐而著名,有一家艺术博物馆门票要15马克。
汉堡是个水城, 主要有易北河Elbe和Alster河二条河,还有许多支流,就像威尼斯那样,全市共有2125座桥、20个博物馆、17座剧院。汉堡是德国第二大城市,人口近150万,其中8万人在港口工作,每年有2万条船进出和6亿吨货物进出,汉堡因海员来自于世界各地而闻名于世。
住的旅馆是德国著名的青年旅社,要求26岁以下的青年入会后方可入住,旨在鼓励年轻人多旅行、多了解世界。我们是以CDG名义集体订的,31马克/天(含早餐、洗漱自理),相当便宜,一般旅馆至少80马克/天。乘地铁S-Bahn和Bus买一张日票(可4人一组,至24点)。
不莱梅是座自由港城(Bremen),建于一千多年前,虽比汉堡小但宁静。我们回程绕道去了一下,参观了市政厅、老街道。老城的古街道保存、保养、维修的非常得体,漫游老街仿佛能听到马车的嗒嗒声,将老城和新老城分开的是一条河,水很干净。不莱梅的造船工业世界上首屈一指,酿造的啤酒也很有名气。
跟一位同学去慕尼黑游玩来回都是乘坐的夜行卧铺火车,20:20从伊瑟隆出发,在多特蒙德候车45分钟,经杜塞尔多夫、科隆、科布伦次、曼海姆、斯图加特于次日7:15到达慕尼黑。德国铁路为鼓励夜行实行的价格政策是:从晚9点到次日2点,无论多远均价49马克(含卧铺)。在慕尼黑,我们住在外贸组留学同学CDG慕尼黑楼处。
我们参观了奥林匹克公园、德意志博物馆、玛丽广场(新市政厅、旧市政厅)、乡村公园,以及阿拉伯古文物展。因天气原因迟到了10分钟,错过了5月前每周日11点敲钟的盛况。
恰巧当地有个手工业展在德意志博物馆举行,我们借机去参观。展会共25个展馆,中国在18A馆有6-7个展台。德意志博物馆展示的文物显示,欧洲在科技和工业发展方面确实大大领先于其他洲,来自自行车王国的中国人尤其对自行车的发展过程很感兴趣。透过天文、地理和工业革命的先期文物,人们确实可以感到德国人为自己辉煌的过去和今天的灿烂而骄傲。
1994年是欧洲选举年,德国5月选新总统、10月选新总理。在波恩,我们从总理府、、外交部外面经过,在波恩大学的草坪上待了片刻。一次,西蒙先生找熟人预订了去波恩参观联邦议会的机会,遗憾的是当天没有会议。我们与许多同样好奇的德国人一道,坐在联邦议会大厅的旁听席,听讲解员介绍联邦议会开会情景、席位分配、座位分布。
捷克1992年改革开放后发展很快,路上常常可以看见德国车。那次去布拉格,一车的德国人只有我一个“老外”混在其中,因为没有签证,一路提心吊胆,生怕边防警察不让我入境,身上便多带了些钱,预防受阻时立刻返回。所幸捷克边防警还算客气,见我虽没签证但有德国学生证,仔细核实身份就盖章放行了,耽搁了20分钟,德国人只看身份证就行。
去布拉格的路上山道较多,属丘陵地带,盘山公路转得我晕头转向,因此一直闭着眼“装睡”,也懒得看两边风景,直到接近目的地换上了捷克导游方才抹点清凉油,振作精神进入游览角色。
布拉格是欧洲中部的著名城市,几经摧毁而重建,人口300万,也是天主教的重要地之一,雄伟的教堂大都集中在老城区。街上到处是冒着酷暑旅游的人群,提着饮料、挎着相机,随意选购、到处拍照。布拉格也是座旅游城市,许多人以此为生,见多识广的小摊主一般都会几句英语。在一座著名的老桥上,到处都摆满了出售工艺品、装饰品的摊位,布木偶、彩绘石颈、项链是布拉格旅游品象征。
中午酷日下,露着晒黑皮肤、衣着尽量简单的主人们向游客热情地兜售着各种旅游商品,有的女人甚至只着三点式,一切的一切都提醒你这里是旅游圣地,只可惜逗留的时间太少,意犹未尽。打道回府的路上重回昏昏沉沉的状态,直至进入德国境内方才慢慢苏醒。
布拉格一日游感觉是:1、不愧为著名旅游城市,许多教堂均有悠久的历史,建筑也较漂亮;2、公路状况明显差于德国,盘山公路弯道太多,叫人头晕,这种山势在德国则用大坡直线、边防官比较友好,没有申根协议前未签证也可获准一日游;4、政府充分发展旅游事业,各种工艺品遍地都是,市民冒着酷暑露天在桥上做生意,但维护工作较差,一些建筑物和塑像上结满蜘蛛网;5、东西便宜,捷克货币与马克比价为17:1,香烟较德国便宜一半。如一盒万宝路,德国5马克、捷克2.5马克; 6、从房子上看,这里生活水平可能和法国差不多,姑娘漂亮性感、小伙英俊潇洒。
去苏黎世的一日游也很有意思,我逗留了5小时。早晨6点乘旅行社大巴出发,晚上7:40回来,来回行程花了5小时,穿越奥地利境内16公里,2次过边境司机办手续耽误了一些时间,在著名的波登湖河边经过奥地利和瑞士边卡时未被检查。
苏黎世是座美丽城市,在著名的苏黎世湖上游弋着无数的小艇和游船。那天天气线?C ,湖水十分清晰,巴掌长的仓鱼时常可见,有老人驾着小艇垂钓。有一张明信片这样表现苏黎世风光--富有诗意般的建筑依立在Limmat河两边,苏黎世湖上飘荡着无数的小白艇,远处群山顶上的积雪在阳光照耀闪着迷人的光芒。
苏黎世旅游工艺品很有民族特色,做工相当精致。在一家旅游品商店里,布谷鸟钟、挂铃、登山杖、银具杯、雕刻柄小匙....样样叫人爱不释手,若不是价格问题我真想每样都买几件。走出商店200米后想想还是回去买了个挂铃,这是瑞士山区人家节假日或喜庆日子里挂在牛颈上的,以增添节日气氛的吉祥物。
在Limmat河边小憩时,一群群的天鹅、野鸭、海鸟漂浮在河上,人们投食时鸟禽欢快地争抢。附近工作的一位女士说她每天中午都会来此城中公园,依傍着河岸吃快餐,享受这罗曼蒂克的情调。
苏黎世是世界一大金融中心,苏黎世银行早在二战期间就已闻名遐迩,战后更因纳粹藏匿的财产而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旅行资料上介绍说苏黎世是个购物城,但东西要较德国贵一倍,你若没钱或不敢花钱的话,那她对于你只能是一个梦。
柏林作为德国首都,二战中遭到严重的破坏,战后重建工作卓有成效。东西柏林合并后,东部地区也像莱比锡那样建筑业正方兴未艾,一片发展中的景象。因为参加中国赴德高级进修生结业座谈会,有幸去了一趟柏林。
从奥格斯堡到柏林全程652公里,历时7.5小时。与去布拉格一样,火车一进入原东德地区就发现路边的房屋、公路和风景就差了,不时能看到东欧典型的小汽车。
去程在莱比锡(Leipzig)逗留了2小时,匆匆地游览了市中心。莱比锡是个美丽的城市,各种建筑当时都在重修或重建,林立的吊车就是一大特征,据说全市有50多部大型吊车在工作,似乎想告诉人们,莱比锡正在拼命追赶西德。
在柏林,分散在各地实习的同学们汇合后一起作了环城游,看了柏林墙、盖世太保大楼、勃兰登堡等著名建筑。大家兴高采烈地在勃兰登堡门前留影,纪念柏林相会,预祝在德进修圆满成功,期待早日学成回国。由于好长时间没有碰面了,每天都能聊到深夜才入睡,白天还要抽空进城遛腿,因此非常疲劳但很亢奋。
柏林回程时,我又绕道波茨坦去参观了Sanssouci宫殿,尽管天下雨,但我还是完成了3小时的绕宫一游。
慕尼黑十月啤酒节在欧洲非常著名。开幕的那天我想看啤酒节传统的游行,可惜到晚了仅看了尾巴,游行队伍由几家啤酒厂的马车组成,每个酒厂都将一辆辆马车装点得花枝招展,马儿都披挂盛装,匹匹风度翩翩。好在我去的是啤酒节主场地,得以领受浓郁的节日气氛和巴伐利亚人喝啤酒的豪情。
每个酒厂大棚里都坐满了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坐下来就是一升杯的啤酒,伴随着音乐喝啊闹啊,尽情地享受节日的欢乐。据说每当这个时节,晚上街上喝醉的人到处都是,啤酒节真正是酒鬼们的节日。送酒的德国大妈很有特色,一出场怀里就抱着16杯1升/杯啤酒杯,在拥挤的人群中左右划拉着就将酒送到了各个角落,真是胆大心细又泼辣。来自于世界各地的参观者蜂拥而至,但真正参与喝的人并不多,毕竟一升啤酒不是每个人都能对付得了的。
慕尼黑啤酒节最热闹的时刻是穿着当地民族服装和近代战服的各地组团游街,最大的方队有近300人,穿插各啤酒厂的马车,在巴伐利亚州长和慕尼黑市长的率领下浩浩荡荡地穿过市区主要街道。
那天我与一位身着黑色民族服装的女士合了影,从电视转播中获悉,她自1987年以来每年都充当游行队伍的引导,游行队伍中还有来自奥地利、瑞士的队伍,当年是结合了保卫节游行,所以比以往更隆重。
后来,我还参观了德国二大著名酒节之一的葡萄酒节。葡萄酒节在每年收获葡萄酿出新的葡萄酒之后在B市举行,节庆场地上搭了许多大棚,很多人从外地赶来端坐其中,伴随着乐队演奏的民间舞曲,尽情地干杯、跳舞。节日里还有许多娱乐设施和游乐活动。由于时间太短,仅匆匆游览了一下场景、拍了一些照片,品尝了半杯酒,粗略感受了一下就离开了。B市在莱茵州临近曼海姆,该州以盛产葡萄和葡萄酒而闻名欧洲。
去科隆看狂欢节游行也是蛮有趣的,那天跟着游行队伍捡了一大包抛撒的点心、巧克力和其它糖果。值得一提的是游行大军过后,留下的皮壳、盒盖、垃圾和马粪随即被跟在队尾的环卫车清理干净,街道很快就恢复了往日的整洁、清爽。
狂欢节在德国有二种形式,一种是庆祝晚会:唱歌、跳舞、讲笑线周。另一种是上街游行,持续1周,人们走上街头游行欢呼、载歌载舞。据说真正的狂欢节游行应该是在11月11日11时11分,活动都由狂欢节协会这样的民间组织主办,每年出自兴趣而募捐、规划、组织,参加者多为协会成员,也邀请奥地利、瑞士的爱好者参加。
留学生尽量与当地人交朋友,是了解所在国历史文化、人文地理、风土人情,尽快融入当地社会的最佳途径。在德国留学期间,我有机会都会想方设法结识驻地或实习单位的德国人,一方面更好地练习口语,一方面熟悉风土人情。
莱因哈德女士(以下称R太太)是我晨跑时结识的,当时这位德国老太太正在遛狗,交谈中得知我来自中国有点惊奇。此后,热情好客的R太太开始关注中国,经常到CDC大楼来结识和关心中国学生。
有一天,老太太邀请我去家里聊天喝红酒,第二天又来电话告知电视播放的有关中国的节目 --“从上海到西藏”、“无锡城”、“太湖的人们”。
R太太的老伴是位退休制造工程师,开车带我去看过矿井陈列馆、信号旗广场及滑翔机表演。有时老夫妇俩还邀我去作一天客,午饭和晚饭均在她家吃,热情好客、令人感动。
为了答谢他们的盛情,也让德国老夫妇俩品尝一下中国美食,我有时也会使出浑身解数,在宿舍烧一顿中国家常饭菜进行回请。尽管我不是大厨,但烧出的中国佳肴还算可口,满足德国人饮食简单的味蕾也足足有余。
一天晚上,R夫妇接我去女儿家作客。她女儿是音乐学校的教授,教德语、法语和英语,女婿8年前病故。按西方的标准,她家准备的东西很上档次,仅从-套精美的餐具就可以看出。主菜是法国产的各种高档奶酪,虽然并不适合中国人的口味,但出于礼貌我都尝了个遍。我回赠的北京京剧脸谱剪纸,女主人很感兴趣。
我还随R夫妇去临近莱茵州的一村庄她亲戚家作客,主人与她是同一个外公,退休前负责森林动植物保护与研究工作,家里工作室墙上挂满了动物,尤其是赤鹿的角和头骨,动物毛皮等。回程路上参观了一个飞机展览厅,晚饭后才回家。公路上无路灯,路边立柱上嵌有反光灯标,汽车灯光照上去信号标记和车道都十分明显,偶而几个骑行人的自行车也都带有反光尾灯,很安全。
1993年全德退休工程师协会年会期间,R太太随丈夫到多特蒙德开会,主要是为了参观“中国的黄金时代--唐朝”古物展览,之后又赶到伊瑟隆来看我。热情、健谈的R太太与我聊了一个下午,再乘2.5小时的车回去。一个德国老太太大冷天从临近汉诺威的小城,不辞辛苦、大老远地转车来看望中国留学生,真的令人感动。
回国后的2年里,我们一直保持通信。她还邀请一帮中国留学生在寄给我的生日贺卡上签名,可惜后来不知是因为我搬家了,抑或是她搬家了就失去联系,非常遗憾。
1993年底的最后一天晚上,房东Kemper夫妇邀请邻居夫妇和我一起喝着葡萄酒守岁,当钟声敲过12点时满街响起了鞭炮声、燃起了烟火,大家举杯互祝新年快乐。Kemper先生是法国人,早年当兵时曾在越南驻扎过。几个月前跟太太吵架后回了法国老家,前些天刚回来,他是连续开了1000公里直接回来的,厉害。
我很中意房东家的加热器,牌子是Voillant(兔牌)68年的产品,至今正常。原理跟国内的燃气加热器一样,但循环管道多1-2道,故加热效率高点。Kemper先生很友好、健谈,有一次心血来潮请客,吃他烧的中国菜,烧菜架势像模像样蛮有意思。他还驾车带我们去了附近的城市--波洪(Bochun)的亚洲商店买东西,但我只买了1壶酱油(1.68升)仅4.99马克,太便宜了,这里200ml要2.98马克。未看到我们买多少东西,房东有点失望:花这么多时间、耗费油钱,只买这么点,出行的性价比太差。唉没办法,中国人节约嘛,哈哈。(前几年,我还用谷歌地图,查到了当年居住的几处房屋,包括房东家房子:Kampstr. 35,Iserlohn. 现在科技手段线年农历除夕,我们高级进修班学员借座研究所举行春节晚会,邀请所里的教授和工作人员以及CDG(多特蒙德和杜塞尔多夫)的工作人员、任课老师一起喜迎中国农历新年。各留学生小组每人做2道菜肴,共24种花色,丰盛美味的中国菜肴引来客人一片赞誉。我烧的五香肉和五香鸡胗基本被吃光了,带去的南通剪纸也深深吸引了大家的眼球。席间,多特蒙德外办的二位女士朗诵了2首德国描写春天的诗,另一家研究所的教授也带了瓶酒不请自来,研究所和西蒙先生给我们送了礼物,晚会从下午4点一直到至8点半,气氛很是浓烈。我刚买的索尼摄像机派了用场,浓浓的师生情谊、现场的欢乐气氛被真实记录、一一定格。
在一家漂染厂Martini MCA公司实习期间,我认识了Adriano Francis Andriani (意大利裔),一次参加他家的朋友小聚会,席间的话题都是度假。
德国的小家庭(夫妇或男女同居)大都不肯早生孩子,或者干脆不生育,方便到处游玩度假。德国人业余生活从事各自的爱好活动,挂在嘴边的话题总是房子、汽车和度假,Adriano酷爱玩摩托车和自助帆船,他女朋友Johanno则喜欢骑马。两人也都喜欢旅行度假,他们有辆大众三箱车。旅行前将后排椅子拆掉,装上帐篷、日用品和食物,外出半个月。在德国,喜欢房车旅行的一般是有条件的中年人。
参观新天鹅堡和原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王宫,我就是跟Adriano和Johanno去的。据说路德维希二世是个极富浪漫情调的国王,宫殿建造前请许多建筑大师搞了多种设计方案,经比较后选定了现在所看到的结构和风格。
王宫建于半山上,周边有阿尔卑斯山脉的唐海姆山和天鹅湖、阿尔卑斯湖,依山傍水,地理位置尤其理想。宫殿内部建筑结构十分的豪华精致、金光闪闪。据说路德维希二世身高1.9米,国王的床宽2.4米、长2.6米,真是一张王床。
回程途中绕道一个小型村落,拜访了Johanno的姑姑。她家是农民,养了14头奶牛,一家四口人住三层楼,其设施和厨房条件简直跟城里人一样,如果不是摆放了一些农具,你压根感觉不到这是农民家,午餐吃了一顿新鲜的蘑菇汤。
我回国后,Adriano来过信,告知他和女朋友Johanno分手了,我随即去信Johanno劝和,但未果。再之后Adriano来信说有新的女朋友了,祝福他。
随着我国的进一步对外开放,中德交流合作也日益深入。1993年9月5日,我从报上看到,天津塘沽区经济开发区主任率代表团来萨氏市洽谈矿山机械、能源等方面的合作,由萨氏市工商会(IHK)接待。我还去G市参观了北京籍画家韩立熏个人画展,展览开幕由市长亲自主持。
G市位于萨氏市东面,居民2.3万。市议会由39人组成、市长1人,均为业余和兼职。我的培训中心老师P是G市人,属于绿党,为市议员,他开展活动仅限业余时间,每月开一次会,补贴40马克/次。去G市回程路上,我看到了 P老师推荐的欧洲最古老的石柱--砂石柱,高7米,据说距今4000多年,可惜二战前为保护它,在放倒时不慎发生事故而折成了4段。
留学生活能让人极大的开阔视野、真实体验他国的多元文化、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坦然面对胜利和失败的心态,并且以更全面的眼光理解人性和社会。若干年后,我积极鼓励儿子出国留学,去了留学圣地--英国攻读了硕士研究生学位。
笔者以为,要想深入了解一个国家,首先必须熟练掌握外语,能与当地人无障碍沟通,在那儿生活工作一年半载。而真正融入当地社会,没有十年八年根本不可能。
27年前我去德国留学时我国改革开放刚刚10年,中国人还不富裕,出国留学潮还未像现在这么汹涌和便利。当时德国各地还鲜见大陆游客的身影,见到的亚洲面孔多为日本、韩国和港台地区人,如同当年国内见到洋人一样,德国人看到中国人也有点稀奇。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人越来越富裕,出国去看看外面的精彩世界已成常态,这点可从世界各地随处都可见华人而被证明。与此同时,世界也更加关注中国的崛起,外国人来华观光旅游、贸易交流、就业定居的也成倍增加,中国人民与五大洲朋友的友谊日益加深。
我们国家正在高速发展,环保意识的加强使得越来越多的地方呈现出了青山绿水的生态环境,硬件方面已经缩小了跟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但软件方面如文化文物、城市特性、环保意识、服务理念等尚需努力。相信经过勤劳、智慧的中国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奋斗,中国的明天一定会越来越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