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王草胶囊博物馆对于构建美好生活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博物馆是我们所共有的社会结构中值得信赖的机构和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处于独特地位,能够创造连锁效应,促进积极变革。博物馆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助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从支持气候行动和促进包容性,到应对社交隔阂和改善心理健康。
在“5·18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为充分发挥博物馆致力可持续发展与美好生活,小编特为大家整理出我社博物馆相关主题书单,以飨读者。
博物馆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博物馆工作制度的完善,依法合规、有序繁荣更是博物馆科学发展的应有之义。自2008年博物馆免费开放以来,我国博物馆事业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本书将十几年来发布的与博物馆事业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的文件汇编成册,以进一步指导今后博物馆各项工作的发展。该书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综合,第二部分是博物馆管理,第三部分是藏品管理,第四部分是陈列展览,第五部分是社会教育,第六部分是开放服务,第七部分是安全保卫,第八部分是附录(文物、博物馆领域相关国家、行业标准清单)。其中关于文物、博物馆领域相关国家、行业标准清单对当下文博领域开展工作具有更重要的参照意义。
博物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组织特性和业务特点,分析和解读这些特点,有助于博物馆工作者适应纷繁变化的工作环境,满足社会和公众的多元需求。本书从博物馆是社会组织系统的认识出发,对当代公共博物馆及其主要活动的概念、特性、任务和方法进行系统解读,对当代博物馆学理论体系的结构体系、研究方法和主要课题进行讨论。
虽然脱胎于宝物仓储,但博物馆不仅是典藏之地,也是建构认同和知识的场所,更是意见表达和协商的空间。本书因而采纳思想史视角,以通过馆舍、馆藏和展陈等表达的知识结构为切入口,梳理博物馆在中国的诞生和早期成长历程。中国早期博物馆既有从无到有的创造过程,也有从旧到新的改造过程;既与风云诡异的政局欲说还休,又与新生的实证科学同声共气;既有域外观念和实践的移植,也有独特本土实践和经验的总结。从殖民主义到国家主义,从帝制孑遗到新生政体,从都会形象到民众教育,不同情境导致各类特色鲜明的博物馆次第登场。在经历了漫长的缓慢发展后,中国博物馆在20世纪30年代早中期进入井喷期,数量激增,类型完备,博物馆干预社会生活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社会可见度也显著提升。中国博物馆迎来了第一个黄金时代。
近代是中国博物馆产生及初步发展的一个特殊历史时段。博物馆从无到有的创建过程中,不但从根本上冲击了中国古物私藏秘守的固有模式,同时宣扬了新的公共文化观念,拓展了公共服务空间,对此后中国博物馆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本书在中西文化冲突及交流的背景下,分析近代中国博物馆产生及发展的社会环境,国人自主建馆的历程及学界对博物馆体制化建设的探索等,进而从公共文化角度重新审视近代中国博物馆的特性。以期还原博物馆在近代中国文化转型过程中的独特贡献。
博物馆是致力于全球和谐,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机构,通过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未来公民的终身学习和审美素养,从而增强国家和民族认同感。21世纪以来,中国的博物馆事业突飞猛进地发展,博物馆事业已经前所未有地被上升为国家战略,博物馆学研究也随之逐渐被从业者和学术界所重视。《博物馆研究入门》就博物馆学的基础概念、国际国内的博物馆行业理论与实践等方面出发,介绍了博物馆与博物馆学的形成,并结合作者多年的博物馆工作经历,对博物馆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做出了预期,为读者初步了解和深入学习博物馆学提供了参考。
本书结合当前博物馆发展趋势,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较为全面地阐述了博物馆学的相关内容,既系统介绍了博物馆学的基本理论,强调了多学科交叉在博物馆研究方面的积极意义,又论述了博物馆陈列设计、观众服务、文化产品开发与经营等博物馆实务,对新技术、新理念在博物馆工作中的应用前景以及高等院校文博人才的培养,本书也做出了展望。
正所谓海纳百川,博物馆便是汇聚人类文明成果的海洋,肩负着对藏品按学术价值、艺术价值等标准予以分类研究的任务,承担着为公众提供知识介绍、学术教育和艺术欣赏的使命,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文化设施。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的博物馆已超越收藏、研究与展示等功能,开始向沟通、经营和专业人才的培养、努力与参观者建立互动关系等目标迈进。多元化的使命仿佛让博物馆从让人膜拜的知识殿堂变成了无穷奥秘的大千世界,博物馆的内涵与外延获得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
本书既有对博物馆源流与历史的全面梳理,也有实践经验的总结,可帮助读者走进博物馆欣赏知识之美,体会博物馆动人心弦的魅力之所在,探知博物馆背后的理念,享受“发现”的愉悦。
本书以博物馆建设、征集、典藏、陈列、研究和宣传为主要对象,从新时代博物馆如何建设与发展的角度,解答了博物馆构思筹划、立项审批、空间设计、制作展览、建立馆藏、智慧博物馆、运营保障、宣传推广、引进展览及外展的100余个核心问题,系统汇集了博物馆建设、运营、发展的重要规范性信息,希望对博物馆从业者、爱好者及筹建新馆的同仁有所帮助。
生态博物馆自诞生之日起,就因其对历史资源的继承和当下结构的整合,构成了一个内含思想、理论与实践的相对较为完整的体系。为理解生态博物馆的总体表达和整体图景,本书将生态博物馆现象置于思想史、知识史和事件史的总体视野中予以考察。具体而言,“思想”引向生态博物馆的社会面向和浪漫气息,“边缘叙事”“乌托邦”等隐喻让生态博物馆在思想层面充满革命性和批判性色彩;“理论”导向生态博物馆的知识谱系与历史遗产,“定义演进”“阐释话语”等要素让生态博物馆在理论层面充满过程性和开放性特质;“实践”指向生态博物馆的经验事实与操作过程,“接触空间”“地方感”等架构让生态博物馆在实践层面充满商榷性和场景性意味。
作者:(加)迈克尔·埃姆斯(Michael M. Ames) 编著;尹凯 译
本书是博物馆人类学领域的奠基之作,作为一位人类学家和博物馆馆长,迈克尔·埃姆斯(Michael Ames)兼具实践与理论、博物馆内外两种视野,既批判了传统博物馆的实践,又开展了有针对性的行动。在博物馆的管理过程中,埃姆斯将人类学视角带入到博物馆的收藏、研究、展示、教育、服务等各个环节,真正落实一种“在博物馆实践的人类学(anthropology practiced in museums)”。他结合新博物馆学、去殖民化和土著运动的最新思潮,将博物馆作为一个他者进行分析,真正发展出了一种基于批判与反思的“关于博物馆的人类学(anthropology of museums)”。
本书的研究主题包括博物馆民主化、公共服务与学术研究之间的关系,博物馆与第一民族之间的关系,以博览会和麦当劳为代表的“日常生活的博物馆(museums of everyday life)”的研究,文化表征与政治议题等。这些广泛话题关涉到人类学家和博物馆学家普遍谈及的博物馆认识论问题,充分揭露我们习以为常的文化观念和政策。
藏品管理学是博物馆学的基础学科,是一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结合,自然科学渗透到社会科学的综合性新兴学科。本书力求全面反映当前博物馆藏品管理学理论研究若干前沿课题、热点课题的进展情况和博物馆藏品管理实践发展趋势,结合国内外博物馆藏品管理相关案例,对博物馆藏品管理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展开论述。全书共分为十二章,其中第一章总论部分系统阐述了藏品、藏品管理、藏品管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学科理论问题,第二章到第十二章则分别对具体问题及其原则方法进行了系统论述,修订并增补了有关我国博物馆及藏品管理等领域近年来新的实践及研究成果,同时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随着博物馆事业的不断发展,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书是博物馆藏品包装环境控制领域的理论与技术丛书之一,内容涉及藏品管理与保护的理念、原则以及包装、运输、存储、环境考量方面的技术细节,附有大量照片、图表和实用信息,是保护工作者、展览组织者、技术人员和运输专家们的实践手册。
《儿童博物馆建设运营之道》既是一部指导手册,也是一本启发新思路的工具书。它的内容包括了儿童博物馆行业的实操和标准,以及一些前人的成功案例。这些由专业人士撰写的文章所提供的方法,稍加调整就可以满足具体的需求。尽管建立儿童博物馆并没有唯一的正确途径,但仍有一些专业实践值得每位创建者参考。
本书从传播学、教育学、心理学、美学及哲学等跨学科研究角度,综合分析了全球范围内诸多博物馆的儿童美育案例,同时结合作者在博物馆从事儿童美育的实践,从展览解读、文化传播、情感互动、品牌建设、文化创意、馆校合作等方面,对博物馆儿童美学教育进行了创新性理论总结。作者从儿童观众的心理、生理特征出发,提出尊重儿童观众需求,为儿童设立独立展线,在展览策划、教育活动过程中,用探究性学习方法,引导儿童在博物馆感受美、发现美、探索美的儿童美育策略,期望对业内美学教育实践工作有所启发和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