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孝感与中华孝文化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3/2 21:37:08 | 【字体:小 大】 |
宅男躲艳记txt下载“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首德,是中国传统社会维系其稳定、凝集其力量的道德基础。孝感历来就有“孝廉之乡”的美誉,是全国唯一一个因孝命名、以孝传名的城市。
孝感是孝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因“孝行感天”而得名。孝感、孝昌的县名是因孝而置,因孝而立。《中国人名大辞典》记载,东汉时期,浙江人董黯“事母孝。比邻王寄之母以黯能孝讽寄。寄忌之。伺黯出,辱其母。黯恨之。后母死,斩寄首以祭母。自陈于官。和帝释其罪,旌异行,召拜郎中,不就。”“南朝宋析置孝昌县,以孝子董黯立名。”
300多年后,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长子刘劭弑父篡位,三弟刘骏打出孝旗,号召军队,以孝讨逆,夺得帝位。为了彰显自己以孝治天下的仁政,刘骏改年号为“孝建”。当他听说安陆东境孝子辈出,孝行昌盛,尤其是董黯因孝杀人与自己因孝起兵相仿时,大加赞赏,特地把这个地方从有关县分离出来,设置新县,取名“孝昌”,隶属荆州江夏郡。五代后唐时,李存勖为避皇祖“国昌”之讳,又因董永、孟宗、黄香三大孝子孝行感天动地,改“昌”为“感”。
据《孝感县志》记载,孝感因“董永卖身葬父、孝行感天”而得名。西汉时“卖身葬父”的董永,引得“仙女下凡配孝子”,“七仙女下凡配董郎”的故事,流行甚广,对劝人行孝具有积极的意义。东汉时“扇枕温衾”的黄香,其子黄琼、其孙黄琬的众多事迹也都很有影响力。三国时“哭竹生笋”的孟宗,少时丧父,母亲教子有方,“南阳求学”、“腌鱼沉池”、“竹岗清风”、“庐墓三载”与“孟宗哭竹”都是其感人故事。元朝人郭居敬的《二十四孝》以及坊间流传的《二十四孝图说》收编中华民族五帝至宋约3000年间共24孝子事迹,孝感市以其弹丸之地而独占其三,可见此地孝子辈出的典范之多在全国是著名的。明清时期记载的有名有姓的孝子就有493人,在应城还留下了欧阳修的孝故事和守孝堂,为孝感孝文化特色品牌打下深厚的基础。这些传说和故事有着“孝之为德,天人共与”的蕴意。人们期盼甚至相信“行孝之人终有善报”,其价值在于劝人行孝尽孝,使孝道世代相传,不绝如缕。
2006年孝感市委制定了“中华孝文化名城”的总体规划,通过开展孝文化教育和表彰,举办以孝文化为主题的各种节庆活动,建设孝文化名城人文景观等活动,将孝感打造成国际孝文化的讲台;展示中华孝文化的舞台;全国孝老爱亲和思想道德建设模范评选表彰的平台;从而为孝感的发展与繁荣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同时,中华孝文化在新时期得到了大力弘扬和发展,为营造家庭和睦、团结友爱、开拓进取的社会风气,建设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
|
栏目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