晟天电影网曾经的美国网讯公司创始人,如今的赛伯乐公司董事长,屡次荣获福布斯中国最佳投资人,这位古稀老人半生创富经历,属实精彩!
酷似宋小宝的朱敏一生曾多次转换赛道,不畏惧“从头再来”,屡屡逆袭,到底有什么不一样的创富密码?
朱敏,1948年出生于浙江宁波,年少时的偶像是华罗庚,梦想着考师范大学的数学专业,毕业后也像华罗庚那样,做一名数学老师。
1969年,21岁的朱敏下乡后结识了徐郁清,二人情投意合,结婚生子,过起了地道的农民生活。
后来,朱敏去做了运输工,运输工作的内容是用手拉车将硫酸、硝酸、汽油等危险品,从城市运到农村。
因为路途漫长而颠簸,木制的手拉车经常爆胎、或者破损,修车,费钱又误工,朱敏感觉修车也有赚头,于是主动提出要“承包”修车的工作。
朱敏想了一个好办法,他将车队用于修车的经费,拨出一部分作为奖金,谁的车子全年无修,就可以分享奖金。
自此,运输队的工人都小心推拉,精心维护,哪怕有小毛病,也自行修理。所以,运输队几乎没有修车成本,奖金之外的经费,就是朱敏承包修车的额外酬劳了。
彼时的朱敏只是觉得自己“小小的脑筋”,提高了家庭收入,改善了家人的生活,他也许并未意识到,这是优秀的成本管理思维。
然而,这种写进基因序列的优秀,每每到关键时刻,都会被激发出来,继续发挥作用。
多年以后,朱敏在美国硅谷创业,网讯公司在2000年上市后,旋即经历纳斯达克崩盘,股价从51美元跌到9美元。
尚未盈利的公司,每季度要烧掉2000万美元,按照这个烧钱的速度,用不了一年时间,这家公司就会面临破产。
朱敏炒掉了CFO,从未学过金融的他,亲自接手财务工作,通过学习“天书”一样的书籍,朱敏发明了两个“小办法”,成功“节流”。
朱敏考量,公司在困难时期,如果解雇大量员工,势必影响士气。另外,毕竟项目的研发、运营是需要人手的,节流不是目的,开源才是前程。
于是,1000多人的公司,朱敏仅仅解雇了一个人:报童,公司上下从等待报童送信,转变为自发到前台取件,他用这个小小的举措,提醒员工成本节约意识。
接着,朱敏寻找到每一个部门成本失控的小事件,予以提醒,甚至是斥责。很快,公司需要签字的支票数量缩减为之前的1/3。
如果说后来朱敏在美国硅谷的创业,是构建一艘巍巍巨轮,那么上个世纪70年代,宁波乡下的“修车业务”只能算是一叶扁舟。
“承包修车”以后,朱敏在当地小有名气,1974年前后,江浙一带已经有不少人开始尝试办厂,朱敏成为了宁波东乡的技术厂长人选。
工厂从事机械、塑料、胶墨等小五金生产,朱敏面对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没有原材料,无米下锅。
当时,采购生产材料必须通过物资局,国家物资局统管全国资源调配,宁波东乡一家刚刚起步的草根工厂,根本够不着国家物资局的资源调配。
听说甘肃白银有中国最大的铜矿,朱敏从宁波到白银去采购,他没有先提出自己的需求,只是先询问对方的需求。
上个世纪70年代,计划经济年代,商品流通并不畅顺,在地处内陆地区的甘肃白银,想吃上一口鱼肉成为奢侈。
朱敏心想,我们宁波靠海,很多人为生,你们有铜,我们有鱼,如果互相交换,双方的需求都得到了满足,这不是正好么?
同样,他听说江西南昌有钢材,到了南昌,朱敏观察到当地孕妇有吃墨鱼干的习俗,但是他们每家每户只分配不到2斤的墨鱼干。
当地墨鱼干的需求缺口,又给了朱敏灵感,朱敏又用浙江舟山渔场的墨鱼干,在南昌换到了钢材。
当时宁波东乡一带的工厂里,朱敏就是“创新”的代言人,他总能有些新思维、新办法,解决别人难以攻克的难题。其实,他的“新”从来不是空穴来风。
朱敏擅长从工作、生活的细微之处着眼,去真正观察合作方的需求、员工的需求。以小见大,通过需求管理,解决看似又大又难的问题。
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为朱敏的下乡生活增添了色彩,积累了经验,然而他却没有沉浸在这份成功里。
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清零,这种勇敢清零的性格底色,在他后来的人生中,一次又一次浓墨重彩地展现出来。
1976年,回到宁波的朱敏,从“技术厂长”一下子变成了“建筑工人”,只能从头再来,他负责混水泥,然后用桶搬运到脚手架上。
身份的落差,他也有情绪,但是很快他就在盖房子的过程中,找到了新的兴趣点。朱敏毛遂自荐成为“技术工人”,甚至为工程队设计并自制了水泥搅拌机。
学习到建筑技术的朱敏,为解决全家的住宿问题,找到一套老房子,以450元买下,在原有位置上加盖了两间,转手将另一间以500元卖出。
这次成功的交易,再次给了朱敏灵感,他想将宁波郊区的旧房买下,或拆掉重盖,或加以整修后卖出。
如果这个计划在1976年开始实施的话,兴许朱敏也就成为了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地产大亨。
但这时候,国家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朱敏不假思索地报名参加,朱敏再一次告别“职场”,在离开学校8年后,回归高考赛道。
29岁高龄的朱敏,考上了大学,学习拖拉机生产制造,这是当时最热门的行业之一。
没想到,等他大学毕业以后,拖拉机已经被时代甩在了后面,他被分配到冰箱厂。
在当时,迎来这个“铁饭碗”,也许换了别人就认了,但朱敏又一次放弃了,次年他考入浙江大学读研究生,主修管理学。
在这里,朱敏结识了他的贵人许庆瑞。许庆瑞是留美学者,曾在美国麻省理工和斯坦福大学作交流学者。
上个世纪80年代回国,致力于将国外创新管理的新思想、新技术带回国内,培养一批拥有先进管理理念的人才。
很快,朱敏这个“高龄”的学生,引起了许老师的注意。许庆瑞没想到,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30多岁的“老学生”,还有英语这么出众的,听说读写都很好。
其实,朱敏学习英语,翻译文献,没有什么天赋,就靠死记硬背。手里时时刻刻拿着小卡片,正面是英文,反面是中文,吃饭、睡觉,走到哪里,背到哪里。
多年以后,朱敏回国投资,说起普通话,还是宁波口音,可是英语却十分纯正,没有宁波味儿。
随着许庆瑞和朱敏的来往愈加密切,他发现朱敏家里,都靠他的太太徐郁清支撑,朱敏半工半读,能帮助家里的太少了,他们的生活面临着具体的经济困难。
于是,许庆瑞安排朱敏勤工俭学,缓解经济压力,与此同时,在学习上经常给朱敏“开小灶”。
两年后,朱敏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成为第一批公派出国的留学生,被送往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工商管理博士。
初到美国,朱敏的生活捉襟见肘,每个月可以领取360美元的补贴,但光是学校一个月的住宿费,就要355美元!每月就剩5美元,根本不够干啥。
一个人连衣食住行都难以维持,媳妇徐郁清当时在宁波老家,独自带着一双儿女生活,按照原定的计划,朱敏到美国几个月后,将全家接过去团聚。
生存问题,迫在眉睫。擅长想办法的朱敏到校外找了一个公寓,这家公寓的房东有16套房,需要日常管理。
朱敏提出帮房东管理15套房子,换取1套房子的居住权,就是这样,住宿问题迎刃而解。
为了腾出时间出去找工作,朱敏用一年时间,完成了2年的课程,并且门门功课都是A+。
恰好此时IBM公司到斯坦福大学招聘,朱敏出众的学习能力,让导师看到了他的潜力,直接为他引荐。
导师是典型的美国人,坦坦荡荡的自信,直接向IBM公司介绍:“这是斯坦福最聪明的学生。”就这样,IBM委任朱敏为课题研究组组长。
原本朱敏只是为了谋生,看中了IBM开出的高薪,没想到学习管理学的他,误打误撞进入了计算机、互联网领域。
但这一次,似乎是朱敏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更换赛道”,并奠定了他后来在硅谷打工到创业的行业基础。
儿子朱磊继承父亲的优良基因,是个超级学霸,尽管朱敏一直在忙碌,但是他的太太徐郁清相夫教子,都做得十分出色。
朱敏进了斯坦福,14岁的朱磊被保送清华大学少年班,15岁又考入斯坦福王牌的计算机系,和父亲成为了师兄弟。
朱敏在朱磊这个“小老师”的带领下,从头学起,发愤图强,很快他就胜任了课题组长的工作。
后来,他曾在多家公司就职,业内形成了一个良性共识闭环,围绕的关键词就是:朱敏=人才。
朱敏的美国之路越走越顺,就越走越顺,普华会计企业的副科技官,软件设计公司的副总裁。
到美国7年之后,他成为了“打工皇帝”,拥有着不错的薪资,安稳地生活,如果就是这样继续下去,后半生也是安逸幸福的。
当时朱敏在一家公司做技术顾问,他们设计了一个非常先进的产品,老板并没有将产品投入生产,而是经过运营,去实现利润,再转手卖出去,这给了朱敏灵感。
在朱敏看来,这不是一家小公司被大公司吞并、覆灭的故事,恰恰是一个致富的“捷径”。
这家小公司的老板因此赚到了第一桶金,抽身出来继续做研发,再开公司,再被收购。“只要你永远专注研发,永远能做出好东西,就形成了财富循环。”
至此,上个世纪70年代,在宁波郊区买旧房、建新房、转手卖出的思路,又续上了前缘。
尽管朱敏的身份已经从宁波的建筑工人,转换为硅谷高科技公司的副总裁,但是财富积累的核心理念,却穿越14年,从中国东海岸来到美国硅谷。
当时,电子邮件还没有被普及,朱敏打算设计一种能及时传递图像数据,以及网上交谈的工具,类似于咱们现在的各种聊天软件,能打字、发图和文件。
这在90年代是非常前沿的想法,朱敏打算从这里着手,开启创业之路。没有钱租办公室,朱敏在自家车库搞科研,一边再学习,一边再实践。
美国创业初期,他再次独自捣鼓出一种单机对单机的简单系统,相当于如今社交平台的初始形态,成立起人生第一家公司“Future Labs”,成为全球最早做多点式实时互动的软件公司之一。
此时的朱敏已经年近半百,但享福并不是他拿到的剧本,朱敏花200万美元,把第一次创业卖出去的专利,又买了回来。
他找到一位印度投资人,成立网讯公司,全力开发网络多媒体系统,开始了长达11年与微软的竞争。
网讯公司定位为“一个知识工人用的可视的呼叫中心”,产品将构架于微软的视频会议平台之上。
理论上虽然很理想,现实是微软的视频会议技术自身仍不成熟,继续依附于微软,前景难料;如果想加速发展,则要成为微软的敌人。
“只有在同一个领域,创造出崭新的模式,才会开创属于自己的蓝海。”转换思路的网讯以游击战的方式,逐个游说大公司的小部门。
并以低于该部门自行运营微软Netmeetings的成本销售更高质量的服务,等到小部门被渗透到一定数量,再争取该公司的完整合同。
就这样,网讯用农村保卫城市的方法逐一击破波音、通用电气、通用汽车等微软大客户,宣告了反击微软的成功。
2007年3月,网讯以32亿美元出售给思科,两次创业成功后,朱敏已身家过亿。
2005年,朱敏成立赛伯乐投资公司,59岁的他再次更换赛道,转型投资人,这一次,他不再是为了个人“追求卓越”。
尽管他没有像华罗庚那样学成回国,教书育人,却以另外一种方式,帮助着有梦想的年轻人。
今年的朱敏已经74岁,他半生漂泊海外的创富经历,无数次清零,无数次站在崭新的赛道,既是个人选择,也是时代的召唤。
我们生活在瞬息万变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比朱敏经历的时代拥有更多的机会。
但是想要像他那样抓住机会,一次又一次逆袭、超越,也需要更努力、更坚定。要敢想、更要敢干,将梦想与实践真正结合起来,才能书写属于个人的故事。
2、徐龙建.行动的天使投资系列之一 积极董事长朱敏[J].互联网周刊,2006(36):30-32.
3、杜若洋.华源会:彼岸,此岸——一代硅谷中国创业者的两世人生[J].创业家,2010(12):38-44+46+48-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