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契约老婆本期“放管服在行动”栏目采访报道的是东莞一家搅拌站涉嫌无证施工、未批先建、最终获颁规划许可证的事情。市民质疑当地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管得太松,放得太活”,事中事后缺乏监管。
比如当地城管部门从市民举报该搅拌站违建之初,就接手监管,并承诺“每天必巡查”,但仍任由其在未取得规划许可证之前,建起搅拌机楼框架和储料仓墙体。
而在这种情况下,当地规划局“放得太活”:给这家未批先建的搅拌站颁发了规划许可证。而此证的“遵守事项”上显示:未取得本证进行建设的,属于违法建设。“给违法建筑颁证”,成为当地知情市民的笑谈和无奈。
“我一再讲,只有管得好,才能放得开,也只有放得开、减下去,政府才有更多的精力创新和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这是今年李克强总理在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电视电话会议中讲的一句话。
同样的道理,李克强总理2016年在上海主持深化“放管服”改革座谈会时也讲过:放与管相辅相成,更有效的管就可以更多的放,管得好才能放得活。
所以说,放得活的前提是管得好,如果没管好,“放”就不是“放活”的“放”,而是“放任”的“放”了。而“更有效的管”,指的是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并不因为简化了事前审批程序,而降低了职能部门的责任。恰恰相反,职能部门的管理重心由事前审批移至事中事后监管,责任变得更加重大。
或者说,“放得活”不是让政府职能部门当甩手掌柜,而是要在落实放权责任的同时,也落实监管的责任,防止出现“监管真空”。
“在放权的同时,事中事后监管这一手必须硬起来。这犹如足球比赛,首先要有明确、严谨、周密的公平竞争规则,如果规则本身含混不清或者漏洞百出,那必然会导致比赛的失序和结果的不公。”
深刻理解总理的话,避免“违建了还能拿证”,以创新监管管出公平和秩序,明确监管职责,包括多部门联合监管,东莞相关职能部门在“懂管”的道路上,还需进一步迈进和深入。
●记者跟踪半年拍照证实涉事搅拌站“未批先建”,东莞规划局复函称“未发现”,并涉嫌向违建主体颁发规划许可证;
●东莞住建局称涉事搅拌站未取得施工许可证,而环保分局称其属于“合法施工”;
●涉事搅拌站涉嫌撕揭城管封条“破门抢建”,城管分局回复可能“大风吹落”,市民质疑“执法软弱”;
●东莞住建局复函笔误“穿越调查”,规划局复函笔误“有限公司”为“邮箱公司”,环保分局复函笔误连续两个“搅拌站”
搅拌站建在城市快速干道边,搅拌车进进出出会阻碍交通;搅拌站建在青山脚下,施工开挖会破坏山体植被,投入生产后可能造成粉尘、废水、废浆等环境污染;搅拌站建在商住区旁,噪音可能对市民工作和生活构成影响。
日前中国经济导报先后接到多位市民反映情况称,东莞一搅拌站就具备了上述可能出现的“三重负面影响”。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实地调查了解到,这家搅拌站位于东莞樟木头樟洋社区内的樟深路快速干道边,紧邻山体。
也许市民猜测是对的,这家搅拌站“紧挨着青山有靠山”,不仅拿到了环保部门环评报告,还取得了规划部门的规划许可证。而让市民“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是:这家搅拌站在取得规划许可证的半年前,未批先建,已经把三层高的搅拌机架子及储料仓主体结构建成了,并在场地内焊接吊装了8个巨型搅拌罐。
图说:2017年11月28日,涉事搅拌站未取得规划许可证,巨型搅拌罐已经进场组装。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刘延春 摄影
图说:2017年11月28日,涉事搅拌站未取得规划许可证,搅拌机楼框架已经搭建成形。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刘延春 摄影
图说:2017年11月28日,涉事搅拌站未取得规划许可证,储料仓水泥墙体已经建成。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刘延春 摄影
也难怪有资深媒体人评论:搅拌站这么大胆,违规抢建,且最终取得各种相关审批证照,“背后一定有猛人靠山”!
遏制这种无证违建,应该归城管部门管。依据是《城乡规划法》第五十三条,其中规定了城管执法职权:有权责令有关单位和人员停止违反有关城乡规划的法律、法规的行为。
其实知情市民早在2016年5月底,即涉事搅拌站违建之初,向东莞政府服务热线进行了举报。之后,东莞市城市综合管理局樟木头分局(以下简称樟木头城管分局)接手调查,发现该搅拌站无法提供规划许可证等相关报批手续,定性其为违建,并承诺列为重点监察对象,做到“每天必巡查”。
但涉事搅拌站还是在没有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情况下,且涉嫌撕揭城管封条“破门抢建”,“硬是把搅拌机楼和储料仓主体架构建成”,由此市民质疑樟木头城管分局“执法软弱”。
而更令知情市民感到蹊跷的是:今年5月4日,东莞市城乡规划局(以下简称东莞规划局)竟向涉事搅拌站颁发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而在之前,当地的镇规划管理所认为:涉事搅拌站并不符合相关规划许可条件。
这一点,樟木头城管分局对本报采访函复函中给予证实。其称,2016年6月29日曾发函至当地规划管理所,就涉事搅拌站相关情况进行查询。该镇规划管理所复函说明:该建(构)筑物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未办理相关报建手续,同时不具备补办规划许可手续的条件。
镇级规划部门认为涉事搅拌站不具备补办规划许可条件,并未浇灭该搅拌站的“希望”。其反而采取了“先斩后奏、无证违建”的策略。两年后,搅拌站的主体结构基本建成,东莞规划局还真给它颁发了规划许可证,市民调侃这是“未婚先孕扯证,生米真做成了熟饭”。
图说:2017年11月底,记者拍摄到涉事搅拌站搅拌机架、储料仓墙体等已经成形,搅拌罐已经入场组装。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刘延春 摄影
市民质疑东莞规划局给违法建筑颁证,审批程序涉嫌违法违规。市民的质疑,采取的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依据——据东莞规划局对涉事搅拌站颁发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上“遵守事项”显示:未取得本证进行建设的,属于违法建设。
对此,东莞规划局在《关于市民质疑搅拌站规划许可涉嫌违法违规》的采访函回复中称:“根据资料显示,该项目用地符合各项规划要求……办理程序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我局办事指南要求”。
以上回复内容还紧跟着一句话:“未发现存在‘未批先建’的违法建设情况。”猛一看,这句话没什么问题,但稍加思索,即可知道其与事实形成出入,在市民的质疑中“露出马脚”。
如果再仔细分析,东莞规划局这句“未发现存在‘未批先建’”,还是有一定的“回复技巧”和“技术含量”的。但实质上,这样的回复,隐藏着一些歧义和不确定性——“未发现存在‘未批先建’”,那涉事搅拌站到底有没有“未批先建”的事实?还是说,规划局“未发现”,涉事搅拌站就不存在“未批先建”的事实?
东莞规划局使用如此“耐人寻味”的回复,其实是想证实涉事搅拌站用地不存在未批先建,没有违法建设,其规划许可的用地上没有违法建筑,其更没有“对违建主体颁发规划许可证”。
然而事实是什么呢?先看下樟木头城管分局的调查,其在对本报记者采访函复函中至少三次明确提到,涉事搅拌站在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情况下进行了违法建设。
其中包括:第一次是2016年6月初,涉事搅拌站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而违法施工,樟木头城管分局于当月14日责令其停工;第二次是2017年11月29日,城管人员到现场进行调查,现场已经放置多个搅拌罐罐体,已经建成多面混泥土墙、一层钢结构构筑物,总建筑面积为1894.5平方米,地上有部分基础建设;第三次是2017年12月涉事搅拌站仍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而擅自开工建设,樟木头城管分局对涉事搅拌站大门贴上封条,实施查封。
图说:东莞城管部门证实涉事搅拌站“未批先建”,工地内并排摆放着已经组装好的巨型搅拌罐。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刘延春 摄影
图说:樟木头城管分局复函证实:2017年6月初涉事搅拌站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而违法施工,并于当月14日被责令其停工。
事实是,获颁规划许可证半年前,涉事搅拌站场地内搅拌机楼和储料仓的主体结构已基本成形,本报记者于2017年11月28日在涉事搅拌站现场拍摄到以上事实。
图说:2017年11月28日拍照取证,涉事搅拌站搅拌机架已经成形。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刘延春 摄影
图说:2017年11月28日拍照取证,涉事搅拌站下沉式储料仓主体基本成形。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刘延春 摄影
城管部门的调查复函,加上记者的拍照取证,已经证明了涉事搅拌站在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之前,已经开始一定规模的违法施工。但东莞规划局却对此否认,称未发现涉事搅拌站存在“未批先建”的违法建设情况,并向其颁发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让市民感到荒诞的是,今年5月4日东莞规划局对涉事搅拌站颁发的两份《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中的建设项目名称,分别是搅拌机楼和储料仓,而这两个项目主体架构早已在颁证之前矗立在工地上。
广东东方金源律师事务所金焰律师认为,东莞规划局没有正面回复市民和记者的采访质疑,只是笼统的答复,没有公信力。记者采访函中称,去年曾就市民反映情况介入调查,当时涉事搅拌站并未取得《建筑工程规划许可证》,但其涉嫌通过违建形式,使得今年5月东莞规划局才许可建设的搅拌机楼和储料仓等结构已经成形。东莞规划局应该就采访函上记者的实地调查进行针对性回答。
金焰律师说,但东莞规划局既没有回复记者调查是否属实,也没有回复己方实地调查的具体情况,而只是简单的一句“未发现存在”,“有点打官腔”。并且,东莞规划局对已经建成主体结构的搅拌站颁发规划许可证,涉嫌把未批先建的建筑合法化了,“生米做成熟饭”,存在争议。
值得一提的是,东莞规划局对本报采访函复函之《关于市民质疑搅拌站规划许可涉嫌违法违规》中出现了笔误,两次将涉事搅拌站所属公司名称中的“有限公司”,写成了“邮箱公司”。
无独有偶,东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以下简称东莞住建局)关于涉事搅拌站涉嫌违法施工采访函回复意见的函中称:“针对你报社2018年7月16日向我局来函”,“我局于2017年7月19日派出人员进行了现场调查”——针对2018年收到的函件,却于2017年派人进行了现场调查,语句不通,令人一头雾水,难道调查也能“玩穿越”?再仔细想想,应该是该局复函将“2018年7月19日”笔误为“2017年7月19日”。
其实,无独者有三。东莞市环境保护局樟木头分局(以下简称樟木头环保分局)在对本报采访函复函之《关于搅拌站涉嫌违法施工的采访复函》中,也出现了公函行文不严谨、草率而出现的笔误。
其复函第一句话中即出现“东莞市金胜混凝土有限公司搅拌站搅拌站项目未取得……”一句话并列出现两个“搅拌站”词组,干扰了复函内容表达。
而该分局复函第二段中,出现的一条冗长句子,因为没有合理使用标点,更是让人阅读感觉不畅:“(涉事搅拌站)已领取工商营业执照和2016年7月20日通过东莞市环保局樟木头环保分局批复同意《东莞市金胜混凝土有限公司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批复文号:东环建〔2016〕6352号。”这句话,如果在“批复文号”前使用标点,会便于阅读理解。
除了文字和语句的瑕疵,其实樟木头环保分局复函的内容,也存在“选择性回复”的问题。其中包括:本报对东莞市环境保护局的采访函提到,据市民称,涉事搅拌站紧靠绿色山体,紧挨樟深路快速干道,周边还有居民区,如建成并投入生产,会对山体环境污染、破坏,并对樟深路交通及周边居民生活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而樟木头环保分局就此复函称:现场检查发现,该单位尚处于建设阶段,也尚未投入生产。目前没有明显的粉尘、生产废水、废浆等污染物产生。由于尚未投入生产,不存在投诉者所称的预拌混凝土生产废水和固体排放。
广东东方金源律师事务所金焰律师认为,樟木头东莞分局复函内容涉嫌“选择性回复”,是因为该分局并未回复涉事搅拌站建成投产后可能带来的环境污染或影响——而这部分内容,应该列为该分局对涉事搅拌站环境影响评估的重要内容,否则其已经通过该搅拌站的环评批复,涉嫌程序和环节不完整等问题。
樟木头环保分局复函的综合结论是:涉事搅拌站属于合法施工。而东莞住建局派出人员现场调查的结果是:涉事搅拌站现场并未提供环保批复文件和《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东莞住建局同时回复称:我局也未向该搅拌站所属公司颁发《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
由此市民及律师分析认为,涉事搅拌站涉嫌违建,没有施工许可,也意味没有工程质量监理环节,已建成的主体构筑物安全性难以保证。即便东莞规划局后来对其颁发了规划许可证,但因为其“未批先建”,如日后生产运营,存在安全隐患。
其实,早在去年11月,东莞当地就有多位市民通过相关视频、图片及多家媒体的报道,反映涉事搅拌站顶风抢建,工地上甚至出现了“城管封条被撕、违建搅拌站‘四停四开’违法复工”的情况。市民质疑涉事城管部门执法软弱,存在包庇、渎职等行为。
图说:涉事搅拌站获颁规划许可证之前已经被多家媒体报道违法施工及顶风复工。
对此东莞市城市综合管理局及樟木头城管分局给予否认。其回复本报称,“一停一开”情况基本属实,但“两停两开”、“三停三开”、“再贴再撕”等情况“基本不属实”。他们同时回复称,其是在违建工地开工几天后接到投诉的,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进行处理。之后几次接到投诉,也都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进行处理,并履行相关职责,同时将该宗违建列为重点监察对象,做到“每天必巡查”。
那么,既然是“第一时间”发现违建,且“每天必巡查”,现场大面积储料仓水泥墙体、居住和办公使用的铁皮棚户区是如何出现的?10多米高、三层钢架结构的搅拌机楼架子是如何拔地而起的?如果城管执法严格,那只能说违建“抢建神速”,堪比“雨后春笋”,或者是“从天而降”了。
图说:2017年11月底,涉事搅拌站工地内的铁皮棚区。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刘延春 摄影
另外,关于贴在搅拌站大门上的城管封条涉嫌被人撕毁、目的在于违法复工的质疑,东莞城管分局称并未掌握人为撕毁证据,其复函上称封条从初封到市民投诉,已经整整一年,“期间经历多个台风考验”、“封条被雨水打湿”,“可能是被风吹掉”。
以上市民反映封条被毁、城管分局回复的时间发生在2017年11月。随后,该分局重新对涉事工地贴上封条。但几天后,封条又被毁,市民反映有工人进入搅拌站场地内违法复工。
对于这次事件,该分局回复称:现场封条的确处于断裂状态,但是执法人员看到现场大门是2扇铁门结构,铁门张合不是完全稳固状态,大风天气很容易造成封条裂开吹落。
该分局经过调查称,工地里确实有工人在维护设备,但是工人们声称是从侧门进出,而非经过大门进入。被投诉者也声称,只是派工人对设备进行常规维护,由于可以从侧门进出,并不需要从大门进出,因此不存在撕毁封条的行为,称封条是由于大门被风吹动引起的张合而导致裂开。
其实,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曾在该分局这次回复几天前,在现场拍到图片证明:工人并不一定是从搅拌站侧门进入的,有可能是从大门进入的;而封条断裂,有可能和大门被打开有关。
因为涉事搅拌站大门上的插锁处于打开状态。两扇大门错开了一条狭窄门缝。贴在大门上的封条在两扇大门关合处损毁。封条上显示“东莞市城市综合管理局”字样。
当时工地内并排摆放着8个巨型棕色搅拌罐,紧挨着的是已经建成的三层搅拌机楼钢架。工地南侧,是已经建成、占地约千平米的水泥主体墙,还有下沉式负一层建筑,拟用作搅拌站沙石料仓。在工地大门及靠近山体处,还有水泥建筑的办公场所及大面积铁皮房。记者现场看到工地内有人骑摩托车离开,有保安在现场巡查。
图说:去年底,涉事搅拌站工地建设初具规模,有保安巡逻。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刘延春 摄影
这样的场景出现在2017年11月28日的涉事搅拌站场地内。5个多月后,这家搅拌站才取得东莞规划局颁发规划许可证。而东莞规划局对涉事搅拌站“未批先建”的书面回复是:“未发现存在‘未批先建’的违法建设情况。”
图说:如今涉事搅拌站基本建成,在门口为搅拌车进出而铺设的路面,外延占用了人行道,遭市民投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刘延春 摄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