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戮公主的复仇计划一条条铁路公路、一座座产业园区为地方“精准输血”,“筑”力脱贫攻坚;一项项谋生技能、一个个文化书屋让贫困户自食其力,“建”证了致富之路……中铁十八局集团用心、用情、用智,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智慧和力量。
今年全国两会前夕,习对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作出重要指示表示:“得知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乡亲们生活有了明显改善,我感到很高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这让毛南族群众欢欣鼓舞,也让身负毛南族群众乘上高铁、走向更加美好生活重任的中铁十八局集团贵南高铁建设者充满斗志。
绵延千里的九万大山,高低起伏的喀斯特地貌,造就了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奇特景观,却也成为了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天然屏障。
毛南族祖祖辈辈都生活在石头森林里,七分种三分收,包谷洋芋度春秋。几十年来,毛南族群众将“蜂鼓响、唢呐鸣,铁路修到家门口”的期盼植入一支支山歌中,为建设铁路奔走呼吁,编织致富梦想。
2017年12月,连接贵州贵阳和广西南宁的贵南高铁破土动工,寂静的山窝窝再度沸腾起来,兴高采烈的毛南族乡亲们踏着“还愿舞”,迎来第一条扶贫高铁。它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八纵八横”高速铁路主通道的组成部分,途经环江毛南族自治县57公里,也是广西境内第一条时速350公里的高速铁路。建成后南宁到贵阳的车程将缩短到两个小时以内,极大方便沿线老百姓出行。
带着毛南族群众脱贫致富的希望,贵南高铁建设拉开了帷幕。但是,要在喀斯特地貌山区建设高速铁路并非易事。由中铁十八局集团承建的贵南高铁广西段全在崇山峻岭之中,交通闭塞,人迹罕至,全长24.8公里的标段中,隧道占了99%,施工难度国内罕见。
没有路,就披荆斩棘砍出一条路;没有电,就抬着发电机进山;没有物资材料,就靠人扛马背;没有临建场地,就劈山填壑,人工造地。
一年时间,中铁十八局集团贵南高铁建设者新修、改建道路80余公里,不仅满足了大型机械设备进场需要,还将当地30多个乡镇村屯串联在一起,方便了5500多名村民的出行。
在东山村的一处山窝里,借着新修好的施工便道,种植麻竹套种旱藕的扶贫产业园今年建成了。目前,该产业园120亩土地均来自东山村的90户村民,他们以土地入股形式加入,据粗略估算,人均年收入可达到四五千元。
如果说建高铁、修便道是打通了当地交通脉络,助力经济发展,另外一种更直接的扶贫方式便是优先在当地采购生产生活物资。
贵南高铁环江段境内,中铁十八局集团项目部共计约1000人奋战在建设工地,分布在各施工点的数十个食堂每日要采购数万元的肉类、果蔬等生产生活物资,而这些多从沿线村民手中购买。
截至目前,中铁十八局集团贵南高铁项目部已累计采购办公、生活、后勤等物资989.6万元,带动经济增长的同时,提升了沿线居民的收入水平。
一“路”带动千家富,贵南高铁建设让毛南族百姓遇“铁”而兴,山乡巨变。村民们家里的家具、电器逐渐多了起来,孩子们上学再也不用翻山越岭,青年们再也不用背井离乡,老年人也能安享天伦之乐。
建好扶贫工程,造福一方百姓,中铁十八局集团履行好央企社会责任的使命一直在延续。
由该集团承建的全国最大规模生姜产业扶贫项目——贵州盘州市盘南农业产业园区项目是贵州省重点产业扶贫项目,地处盘州市保田镇,规划占地156亩,总建筑面积67314平方米。
因为地质和气候的因素,贵州省盘州市及其周边地区是我国小黄姜的主产区,这种姜以极高的姜辣素含量,多年来一直受到国内外市场的青睐。但是受加工、销售和交通制约,当地姜农只能以低廉的价格将生姜批发给经销商,没有形成产业规模和深加工能力,优质资源无法被充分利用。
盘南农业产业园的建成,使该地区生姜的年加工能力达到了5万吨以上,过去让姜农发愁卖不出去的小黄姜,通过加工包装成了热销货,平均一亩地就可以让姜农增收2000元,周边3万多贫困人口依靠姜产业实现了精准脱贫。
该集团承建的贵州省第二大农产品市场——盘州农产品交易中心是盘州市重点民生工程。“农贸市场2019年全面建成后,交易、展览、加工、储存等功能一应俱全。我们的土味农产品的销路不愁啦。”一位来自盘州山区的农户在农产品交易中心包装贩卖自己种植的刺梨时说到。
被誉为“绿色发展百强县市”的贵州省盘州市,优质特色农产品远销国内外,即便是在4月果蔬普遍稀缺之时,位于盘州市两河新区的盘州农产品交易中心内,也是果蔬齐备,清香鲜嫩。这些果蔬将经过盘州农产品交易中心发往全国各地,为当地带来了全新的功能效应,极大促进了地方经济。
如何让脱贫致富迸发出持续的生命力?中铁十八局集团在帮扶脱贫的同时,变“输血”为“造血”,通过就业技能、文化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增强贫困户谋生技能和文化水平,助力他们从“根”上脱贫。
34岁的毛南族姑娘谭晓琼曾经在深圳打工,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她没有再去深圳,而是在中铁十八局集团贵南高铁项目五号拌合站应聘就业。经过专业的培训后,谭晓琼已经能够熟练操作拌合站的搅拌机,每天由她负责生产的混凝土可装满70个砼罐车,一时间成了项目部小有名气的“技术能手”。
项目上场以来,累计吸收当地农民工就业600多人次,组织农民工培训2200人次,支付工资475.86万元,沿线村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改善。
在拉萨林芝,中铁十八局集团拉林铁路江木拉隧道内,已是支护班班长的朗县朗镇其次村村民赤列朗杰,带着10余名工人娴熟地加固模板,俨然一副工地“老手”的他,在三年前还在为生计而焦虑。“之前在外面开铲车,有时有活干,没活就闲在家里,很不稳定,在这里上班每月工资有6500元,加班的话能到七八千块,收入有保障。”谈到工作和生活现状,赤列朗杰满脸自豪。
中铁十八局集团负责拉林铁路朗县境内17.8公里的建设任务,自2016年6月进场,项目部就积极吸纳当地农牧民参与到工程建设中,拓宽当地百姓就业渠道。对新入场村民,项目部指定技术骨干进行一对一专业指导,手把手现场教学,让其掌握一技之长。“我们对当地农牧民进行技能培训,帮助他们‘富口袋’的同时,更是教给他们一项技能,已累计培训吸纳330余人次。”项目经理赵健介绍。
三年前赤列朗杰刚到工地,面对复杂的机械设备一脸茫然,只能“打杂”,经过几年的学习历练,如今的他不仅学会了立拱架、喷锚、电焊等技术活,还成长为支护班班长,又把自己的技术教给同村朋友。
“都说在这里上班不仅待遇好,还能学技能,这样这个工程完工后我们还可以到其他工地打工,不愁挣不到钱。”在赤列朗杰推荐下,桑珠也来到工地,专心学起了电力设备操作。该标段复工后,陆续又有7名农牧民走进隧道上班。
在天津市滨海新区,小王庄镇东湾河村村民李明祥吃过晚饭便来到村民书屋“充电”,这里面积不足30平方米的小书屋却让村民们读出了大天地。中铁十八局集团五公司作为天津市文明单位,主动承担起了该村的帮扶工作,与东湾河村建立精准文化帮扶机制。
东湾河村现有村民202人,主要以务农为主,该村虽有可耕种土地1100亩,但土质均为易开裂的红黏土,且耕地分散,主要农作物玉米、冬枣产量较低,为天津市困难村。考虑到村内文化阵地比较薄弱,该公司首先协助村党支部建立了农村文化书屋,修建文化长廊,丰富村民农忙之余文化生活,通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升村民精神风貌,推动物质文明同步进步。
“你们线多册图书种类很多,既有文化教育类,又有儿童读物,考虑到我们都是农民,还捐了很多农业种植技术和家畜饲养的图书,用惯了‘土办法’,再一看书中介绍,还真是大开眼界。”李明祥兴奋地说着。
屋内村民聚精会神读书,屋外文化小广场上孩子们认真学习着用漫画展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展板。如今,东湾河村的家长们不再担心孩子暑假期间到处乱跑闯出啥祸来,因为书屋和小广场就成了孩子们最喜欢的去处。
“文化书屋不仅让村民增长了知识、掌握了技能,也给村民提供了一个交流谈心的场所。如今,村民都加入了村集体农业合作社,耕地聚散为整,统一管理,灌溉、除草、杀虫,全都进行机械化作业,农作物产量明显提高,村民干劲也更足了。”东湾河村党支部书记祝介勋说道。
把扶贫工程建好不仅意味着要高效履约,更代表了我们肩负着帮扶贫困群众走向更加美好生活的责任。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通过培训实践,贫困群众在中铁十八局集团找到了致富的门路,待工程完工那天便不会“恐慌”,而是能靠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走上通往全面小康的光明大道。
输血扶贫、造血致富,中铁十八局集团将持续履行帮扶责任,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