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晕儿说起二战期间的美军坦克,第一个想到的基本上都是M4“谢尔曼”系列中型坦克,美国人还为此还拍了一部叫《狂怒》的电影,但在二战期间最早参战是却是美军M3型轻型坦克。因为M4坦克到1942年才服役,产量没多少,所以美国参战初期时大量使用的是M3型坦克。
参加“阿拉曼战役”的美制M3“斯图加特”轻型坦克,它是根据1941年美国国会通过《战时租借法》提供给英国的,首批84辆从西海岸运抵埃及再通过“苏伊士运河”到达北非。这批坦克装备给了英军第七装甲率和第八骑兵团。
1941年11月,英军发动“十字军战役。战前英军集结了165辆M3轻型坦克、213辆“玛蒂尔达”步兵坦克和370辆“十字军”巡洋坦克。与隆美尔率领的德军“非洲军团”相比,英军不仅在坦克数量上占优,在坦克性能上也不比德军的Ⅱ和Ⅲ号坦克差。其中M3坦克的53倍长身管37毫米炮不亚于德军Ⅲ号的37毫米炮,虽然M3坦克装甲很薄但在沙漠地带机动能力非常强,深受英军喜爱。第七装甲旅的装甲兵亲昵的称它为“沙漠棒小伙儿”(Desert Mod),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这些M3轻型坦克配合巡洋坦克和步兵坦克,沉重的打击了隆美尔的“非洲军团”。尽管在北非战役第二阶段双方互有胜负,但在战役中M3坦克确实立了大功!正是这一次战役,英军第七装甲旅打出了威风,获得了“沙漠之鼠”的美称,从此这只“小老鼠”成了第七旅(师)的标志。
由于M3/5“斯图加特”轻型坦克性能优良,可靠性高,易于大量制造,它成为二战期间量产最多的轻型坦克、二战期间装备国家最多的坦克、参战地域最广的轻型坦克,在世界坦克发展式当中留下浓重一笔。
M3系列坦克生产数量高达13859辆,改进型M5系列生产了8884辆,加上先前属于同一系列的M2A4型,总数为23118辆。在1940年之前世界上数量最多的轻型坦克是苏联T–26型轻型坦克,从1932年生产到1940年停产共制造了10972辆。而1941年~1945年间,M3/5则成为世界上数量最多的轻型坦克。
M3/5坦克在我国抗战期间也是战功显赫,“驻印远征军”就得到了美国的武器援助,图片里是远征军的M3坦克群。
驻印远征军有M4和M3/5两型坦克,共编制成7个坦克营,大部分都是M3/5型坦克,缅甸原始丛林茂密,河流、小溪、泥潭众多,30多吨重的M4坦克不便于这种环境下作战,而10多吨的“斯图加特”坦克在这种环境下适应能力要好的多,即便是陷车了拖拽它也会很容易,两辆“美十轮卡车”就行。
1943年12月远征军38师坦克营突袭了日军18师团在瓦鲁班的指挥部,在击毙敌两名大佐和大量日寇后将指挥所捣毁!缴获了日寇十八师团官防大印(上面图片里那个),这是抗战历史上首次出现的坦克围歼战!
同时在太平洋岛屿争夺战当中M3/5轻型坦克也表现良好,它的对手是日军的94式和95式两型轻型坦克,虽然都是轻型坦克,但M3/5由于整体可靠性和主炮方面由于日本两型坦克,对它们形成了较大的优势,使得M3/5从瓜岛争夺战→塞班岛…菲律宾战役→冲绳战役当中都全面碾压94式和95式轻型坦克。
到了太平洋战争中后期“谢尔曼”中型坦克不断的配置给陆军和海军陆战队,美军登陆部队的火力又得到了加强,这时的M3/5不但配合M4坦克攻克坚固堡垒,还利用车体重量轻的优势,经常深入到丛林当中给美军搜索队提供火力支援,它除了一门37毫米主炮外,车身上还安装了3~5挺M1919型7.62毫米机枪,这些机枪当中有2挺可以拆卸由跟随的步兵班使用,多挺密集的机枪火力在丛林战当中是很有效的,丛林当中植被茂密,十多米外看不到人,而且坦克炮这么近距离也发挥不出来什么作用,唯有听见不正常的响动后“泼子弹”最有效!所以M3/5才安装了多挺轻机枪,近距离火力强悍又使它获得了亚太丛林战场“突击兵”的好名声。
M3系列坦克的战斗全重为12.6~15.6吨,因型号而异。乘员为4人:车长兼装填手、炮长、驾驶员兼前机枪手和副驾驶。
M3坦克主要武器是一门M5型37毫米坦克炮,炮管长为53倍口径,属加农炮类型。由于是加农炮其炮口初速大、弹道平直,穿甲威力大于“玛蒂尔达”坦克和“十字军”坦克上的40毫米坦克炮。因此获得了“沙漠棒小伙儿”的美誉。
M5型坦克炮发射穿甲弹时炮口初速为884米/秒,发射速度15~20发/分钟,射速很快,炮弹基数为103发,大基数量的炮弹在战场上打击敌方简易土木工事和机枪、掷弹筒…一类的目标火力持续性很高。
M3的辅助武器是3挺7.62毫米机枪,由于特殊战场环境需要必要时可以增加2挺,可携带8270发的机枪子弹,200~600米距离火力支援非常强悍!
还有就是M3坦克的发动机很特别,它主要使用了一台W670–7A星型航空汽油发动机(另一款是T1020柴油机,使用量很少)最大功率为250马力/183.8千万,发动机为后置式,通过一根传动轴将动力传递到车前部的变速箱→差速器→侧减速器→主动轮,M3坦克有5个前进档和1个倒挡,其悬挂装置为平衡式螺旋弹簧悬挂装置,两个负重轮为一组,每一侧有两组(4个)负重轮和3个拖带轮,主动轮在前,诱导轮在后且着地,即诱导轮兼有负重轮的作用。M3坦克最大公路速度70公里/小时,这个速度在二战期间是非常快的。
坦克履带为钢板制成,可挂橡胶板减震和减少履带磨损。早期的M3坦克的车体和炮塔为铆接工艺制成,后期采用焊接工艺,装甲厚度12.7~44.5毫米,车体正面装甲和炮塔装甲最厚。装甲太薄是M3坦克的最大弱点,它这种薄皮坦克也经常被日军“肉弹”的集束手榴弹摧毁,要不然为啥被M4“谢尔曼”坦克占据了主力的位置。
M5型坦克是在M3A3坦克基础上进行改进的,1943年底服役。它的战斗全重增加到15.62吨,乘组仍为4人。
M5坦克外观上与M3/M3A1有较大差别,与M3A3接近,其特征是车体前装甲倾角较大,炮塔尾舱加大车体尾部的形状也有较大变化,整车的高度有所降低。
M5的主装备升级为M6型37毫米坦克炮,和M3的M5型坦克炮相比有些许改进,采用了半自动立楔式炮闩,液压助退器和弹簧式复进机…等。坦克炮直接瞄准时可使用M70D和M4A2式潜望瞄准镜。火炮的弹药基数增加至147发。辅助武器仍然是3挺M1919轻机枪,备弹6750发,近距离火力没有减弱。
由于战争的需要航空发动机供应紧张,M5坦克使用了2台技术成熟了“卡特彼勒公司”的V8汽油发动机,单台功率110马力。传动装置改为液压机械式变速箱,包括:2个液力耦合器、2个液力操纵的行星变速箱、2根传动轴、一个传动箱、一个行星减速器、一个双差速转向机构和2个对侧单齿轮对侧减速器…机械复杂程度高于M3系列坦克。
由于单位功率下降,M5坦克最大行驶速度降为58公里/小时,最大行程160公里。即便是这样它也比当时其它的轻型坦克快了很多,图片上就是M5与日本94式坦克玩儿飙车,M5一骑绝尘!
M5坦克的装甲厚度大体上与M3没有多大的差别,只是装甲的倾角有所优化,防弹性能比M3系列略有提高,但总体上仍然不尽如人意,在非洲战场和欧洲战场上与德军中型坦克对抗时1500米外像罐头一样“被打开了”!当然这也是所有轻型坦克的主要弱点,并不只是“斯图加特”独有。
和所有坦克一样“斯图加特”的车体也被改装成了大量的变形车,有十多个型号,不过它们大多没有服役,只有M5A1喷火坦克和M8自行火炮列装。
M5A1和M4A3型喷火坦克,两型喷火坦克在太平洋岛屿争夺战的中后期被较大量的使用。
喷火器在二战期间的攻坚战当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特别是太平洋岛屿争夺战,由于日军构筑了大量的地下坑道和暗堡,给美军登陆部队造成了重大伤亡,美军对此只能采用爆破、火烧、掩埋、烟熏…这些办法消灭在暗处的日军,其中喷火器作用最好,由于它温度高、燃烧时间长、清除效果佳、火力点复活率低…等特点深受美军的喜爱,但当时的喷火器射程很低,通常都在15米左右,由喷火兵抵近日军隐蔽的洞口…危险性太大,为此美军迅速的研制出喷口坦克这种大杀器,喷火坦克喷射距离远,有装甲保护,还有机枪自卫,日军当时也没有火箭筒很难将喷火坦克摧毁。
M5A1喷火坦克用压缩空气喷火,在使用液状燃料喷火距离为27米,使用胶状燃料喷火距离为90米(液状和胶状燃料配方是一样的,只不过击中原料混合搅拌时,搅拌机的转数和搅拌时间不一样,转数越快,搅拌时间越长粘性越大),喷火持续时间为20秒,首次用于作战是在菲律宾战役,在以后的冲绳战役也被大量使用,由于燃烧温度高达2000℃,烧毁了日军大量的武器装备和大量日军,起到了很好的杀伤效能。
M8超短身管自行火炮,用M5坦克底盘改装,战斗全重15.5吨,乘组4人,炮塔上安装了一门M2或者M3型75毫米短管榴弹炮,炮塔可以360度旋转,高低射界为–20~ 40°,火炮最大射程超过8000米,它的主要作战任务就是要消灭隐藏工事内的敌军迫击炮阵地,它所使用的炮弹与M1型75毫米榴弹炮相同,配备杀伤榴弹、燃烧弹…等弹种,其威力超过日军92式步兵炮,由于有装甲防护,日军轻武器、掷弹筒/迫击炮对它没有多大伤害,除非是大口径火炮直接命中…M8型自行火炮也在欧亚战场上发挥出了应有的作用。
被装载到“自由轮”或者“胜利轮”上的“斯图加特”轻型坦克,它被军援到了英国、苏联、加拿大、自由法国(戴高乐)、中国、波兰…等国,仅援助给苏联就有1676辆之多,它的作战地域从冰封的苏联冻土地带,到北非灼热的沙漠,再到东南亚泥泞的雨林,都有它的身影,或是侦察敌方部队布防的情况,或伴随突击队进入密林当中剿灭残敌,虽然说它的火力打击能力和装甲防护水平远不如德国的虎和豹,也不如苏联的T34,但是作为轻型坦克它的机动型和战场环境适应性要大大好于那些世界著名坦克,正是这一点也让它位列世界著名坦克的行列当中,更是为世界赢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在北京的坦克装甲车辆博物馆当中就有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缴获的M3/5坦克,如果有机会参观一定要看看这型知名度小坦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