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传浣碧结局历史上,湘江犹如一道“天然屏障”,成为长沙的“东西分界”,河东是城里,河西是乡下。
在没有桥的年代,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出行只能依靠轮渡,过江要1个小时左右,要是遇到湘江涨水,轮渡停航,人们还得冒险搭乘小舢板“到对河去”。
橘子洲大桥(当时称长沙湘江大桥),是这个城市第一座横跨湘江的大桥,也是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双曲拱桥,它彻底结束了长沙人靠渡轮过江的历史。
风风雨雨半个世纪,橘子洲大桥已不是一座普通的双曲拱桥,它满载人们的记忆,是一座凝聚着历史、文化的桥。它走过的历程、发生的故事,正是长沙城发展的历史缩影。
时代在变,人们的生活也在变。一座座大桥横跨湘江,一条条隧道“猛龙过江”,长沙形成了“一江两岸、比翼齐飞”的城市发展大格局。
除了数条地铁、城铁“长龙”静卧江底外,长沙已在湘江上建成12座桥梁隧道,已形成高铁、航空、水运、轨道交通、高速公路等于一体的立体交通体系。畅通快捷的交通“内循环”让市民出行更便利,长株潭一体化30分钟“交通圈”加速三市融城步伐;四通八达的“外循环”辐射全国、连接世界,这些都使得长沙这座大都市愈发彰显实力、释放活力、充满魅力。
“湘江边,搭轮渡,一搭搭到五一路。”这是一首老长沙童谣,线年前长沙人过湘江的交通方式。
在今年74岁的纪实摄影家罗斯旦记忆中,小时候人们往来河东河西,必须去渡口坐船。当时他的姑妈在橘子洲(当时称水陆洲)上的小学教书。从十来岁开始,罗斯旦每个月都要从袁家岭去橘子洲上看望姑妈,送些生活用品,“当时从长沙轮渡码头乘船到洲上,要20分钟左右,船票每人3分钱,过河则要到洲那边再换乘一趟,加起来要1个小时。”
人过河可以搭船,汽车过河怎么办?罗斯旦说,除了搭人的轮渡外,还有专门搭货车和长途客车的汽车轮渡。汽车轮渡在搭人过河的轮渡北边,靠近中山路的西头。汽车轮渡用的是大渡船,早上9时开,下午5时停开,半小时一趟,船上可载10余辆汽车。
橘子洲大桥的建设,给长沙人的过江方式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不少老长沙人仍记得,1971年9月6日,连接长沙市主城区五一路(今五一大道)和岳麓山下溁湾镇的第一座湘江大桥正式动工修建时的情景。
“我是1970年10月来到长沙湘江大桥工程指挥部的,当时长沙市革委会政治部发了个文件,向全市各单位征集技术人员,我们学校便选派我来参与大桥的筹建和设计工作。”今年81岁的周义武清楚地记得,指挥部刚组建时仅60多人,他所在的设计组平均年龄只有30多岁,主要来自全省科研、设计、高校等十多个单位。
“最开始交通部给出的建议是桥长1250米、宽16米,后来我们通过分析,觉得16米不够宽,通过反复调研和汇报请示,最终改为现在的20米,保证中间14米的车道为双向四车道,人行道每边为3米。”周义武回忆说,当时他们一边设计一边施工,有时施工单位要等着设计图纸出来才能施工,全体设计和施工人员都是从早忙到晚,通常是白天施工,晚上12时组织开会,凌晨两三点才睡觉。
橘子洲大桥于1971年9月开工修建,到1972年国庆时便竣工通车,前后仅用1年时间;修桥预算1800万元,这在当时远远不够,仅够用来购买材料和设备。于是,政府号召全体市民参与大桥建设义务劳动。
提及橘子洲大桥建设场景,当时在现场担任技术员的吴崇实至今记忆犹新。 “当时我们3支工程队,每支队伍仅10名技术人员加100名左右施工人员,一共才300来人,怎么把这么大的桥建起来?”吴崇实老人回忆说,当时每天都有上千名市民自发前来挑土运石子,全市一共有80万人次的机关干部、厂矿工人、大中学生参与其中,“可以说湘江一桥是人们肩挑背扛手提集体修建出来的。”
当年24岁的罗斯旦也是义务劳动者之一。“当时我们七八个知青听说长沙在修大桥,便跑到现场去看热闹。”罗斯旦说,他们到工地一看,现场密密麻麻都是人,周边插满了某某学校义务劳动队、某某单位青年突击队的旗帜,被这种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所感染,他们七八个人也挽起袖子投入到义务劳动中,扎扎实实干了一天。
橘子洲大桥的建成通车,使长沙彻底告别了千百年来乘船过江的历史,它也承载着长沙几辈人的大桥情结。
吴崇实老人说,大桥建成后,当时长沙市放了4天假,东西南北四个区每个区的市民都被安排一天时间到大桥上参观,大家为长沙终于有了第一座湘江大桥而欢欣鼓舞,有人甚至当场流下了泪水。
2018年,橘子洲大桥正式挂牌为长沙市第三批历史保护建筑。得知大桥将作为历史保护建筑保护起来,吴崇实老人感到十分欣慰,他说,50年前用“人海战术”修建的这座湘江大桥,确实到了该重视它保护它的时候了。
从1972年长沙建成第一座跨江大桥以来,长沙城也拉开了大建设、大发展的序幕1991年1月银盆岭大桥(湘江二桥)通车,8年后,月亮岛大桥建成通车;2000年,猴子石大桥(湘江三桥)建成通车,4年后的2004年5月27日,黑石铺大桥建成通车,长沙三环合围。湘江两岸居民的穿梭越来越便利,经济往来也越来越频繁。
“1994年,长沙市委市政府确立了六桥三环交通架构,1994年12月26日二环线破土动工,我们公司承建了其中多个项目。”曾参与二环线建设的江学文告诉记者,1994年到2006年的12年里,中铁大桥局五公司在长沙共修了14座桥,其中4座跨湘江、4座跨浏阳河、2座跨捞刀河,二环线座。
当时长沙提出“一桥一景”的构想,比如双塔单扇面斜拉桥的银盆岭大桥、连续钢构的月亮岛大桥、V形斜撑连续梁的猴子石大桥和三跨连续钢管拱的黑石铺大桥等,如今这些桥梁都已成为长沙靓丽的风景。
作为二环画圆的“最后一笔”,2004年9月,三汊矶大桥破土动工,江学文回忆说,三汊矶大桥是二环线上最大的桥梁,工期仅两年,70根钻孔桩必须在一个枯水期内完成,任务十分艰巨。“当时我们创新工艺方法,研究出冲击钻反循环法钻孔,上千名施工人员不顾严寒,大冬天在寒风凛冽的江面上坚持作业。”
说到长沙过江通道的建设,必然绕不过2010年。正是那一年,长沙“两桥一隧”福元路大桥、湘府路大桥和南湖路隧道同时动工,成为当年轰动全城的一件大事。
随着“两桥一隧”建成通车,不仅解决了市民过江难题,使长沙市区过江通道间隔距离缩短到3公里以内,而且长沙加速推进沿江建设、跨江发展,彻底改变过去“西文东市”的城市格局,实现“一江两岸、均衡发展”的目标,对长沙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作为中铁隧道局集团一名建设者,四川人魏利2007年来到长沙工作,今年是他来长沙的第14年。他先后参与修建了浏阳河隧道、营盘路隧道、长株潭城际铁路湘江隧道、麓景路南延线隧道等。
在魏利看来,长沙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相当大,老百姓出行越来越便利,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河西的发展,我刚来长沙时,河西很多地方还是农村,现在已蝶变成梅溪湖国际新城、洋湖生态新城等,变化实在太大了。”
实际上,除了城市桥梁和隧道,地铁、城铁也来助力过江交通。地铁2号线年建成通车,搭载乘客穿江而过;长株潭城际铁路2017年全线通车,河西居民前往株洲、湘潭只需半个多小时;随后地铁3号、4号线也通车了,长沙城市骨架进一步变大变强一条条过江通道的建成通车,担负起长沙过江交通的重任,连接着湘江两岸一条条主次干道,如同城市的动脉,承载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今年1月15日,在长沙城北,“湘江之钻”香炉洲大桥正式动工。项目建成后可以将长沙高铁西城、大泽湖、月亮岛、丁字湾等片区串联起来,成为湘江长沙段跨度最大的独塔斜拉桥。
3月9日,在长沙城南,暮坪湘江特大桥开工建设,其主桥结构采取钢桁架飞燕式拱桥形式,造型就像飞燕展翅,建成后将完善长沙南部“六横八纵”交通骨干路网格局,对促进长株潭融城具有重要意义。
3月30日,在长沙中心城区,湘雅路过江通道工程实现盾构始发,直径15.01米、长130米的“星盛号”盾构机开始吞石嚼土,穿越湘江。作为长沙首条双向六车道过江隧道,其将极大减轻银盆岭大桥和营盘路隧道的交通压力。
位于城北的兴联路过江通道也将于今年动工,届时长沙将有4条过江通道同步施工。
根据在编的《长沙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长沙目前共规划了26座过江通道,从北到南分别为铜靖大桥(规划)、岳临高速湘江大桥(已建)、湘江航电枢纽大桥(已建)、丁白大桥(规划)、香炉洲大桥(在建)、月亮岛大桥(已建)、兴联路过江通道(规划)、三汊矶大桥(已建)、福元路大桥(已建)、坦山路过江通道(规划)、银盆岭大桥(已建)、湘雅路隧道(在建)、营盘路隧道(已建)、橘子洲大桥(已建)、人民路隧道(规划)、劳动路隧道(规划)、南湖路隧道(已建)、靳江路过江通道(规划)、猴子石大桥(已建)、湘府路大桥(已建)、黑石铺大桥(已建)、清风南路过江通道(规划)、学士路大桥(规划)、暮坪大桥(在建)、伊莱克斯大道过江通道(规划)、暮云大桥(规划)。
意气风发的长沙人正朝着争当实施“三高四新”战略领头雁,建设现代化新湖南示范区的目标砥砺奋进,中部重要增长极必将成为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