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尔解说优酷空间新华社北京11月1日电(记者王敏)备受瞩目的我国载人航天工程首次交会对接任务即将拉开大幕。作为改进型长二F火箭、神舟八号飞船和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三大关键系统的研制单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童旭东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首次交会对接任务将呈现三大特点,分为四大步骤,并向记者阐述了“组合体飞行”等带来的新考验。
据童旭东介绍,和前7次载人航天工程任务相比,交会对接任务呈现出三个特点。
一是以前执行的都是单项任务,而这次执行的是“组合体”任务。根据工程计划,交会对接任务将执行4次发射任务。即首先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随后相继发射“神舟八号”“神舟九号”和“神舟十号”与之进行对接。
二是任务安排紧凑,型号研制时间紧张。在首次交会对接任务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承担了5个飞行器和5发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如此高密度的型号研制任务,对我们的技术攻关和管理组织能力是一个极大的考验。”童旭东举例说,从1999年的“神舟一号”到2008年的“神舟七号”,中国航天用了9年的时间圆满完成了7次载人航天任务的研制发射工作,而现在仅要在1年多的时间内,完成4次交会对接任务的组织发射,压力可想而知。
三是在这次试验中,有很多技术验证工作很难在地面上充分验证。如何增强技术风险识别成为此次任务的一个难点。以前的7次载人航天任务的顺利推进都是建立在充分的地面试验的基础上,而鉴于交会对接任务的特性,很多技术很难在地面上充分验证。
“举例来说,飞行器上有一项激光雷达威力测试,但是受重力和大气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太空上的20公里和地面上的20公里不是一个概念。尽管地面试验已经很充分了,但是仍然对太空缺乏了解。这使得此次任务的技术风险更大。”童旭东告诉记者。
如果把首次交会对接任务比做是一场“太空大戏”,那么“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的对接无疑是此次演出的高潮。
要想让两个重达8吨的“庞然大物”在距离地球350公里外的太空中实现完美对接,就不能不提到飞行过程中的精确控制。童旭东用形象的语言向记者阐述了“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进行对接的全过程。
他说,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发射成功后,将在太空中等待随后发射的“神舟八号”。在飞船发射前,“天宫一号”将进行降轨,并做好相应准备工作,静候对接的“最佳时刻”。这时候,“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即将在太空中完成4项“准备动作”。
首先要进行的是“降轨调相”步骤。“天宫一号”的飞行姿态和准备对接的姿态是不一样的,在即将对接前,“天宫一号”需要利用大气衰减的力量来降低轨道,从飞行状态“转换”成“对接”状态,等待飞船的到来。
其次要进行“地面导引”控制,由地面控制系统对飞船进行姿态调整,使得飞船能够满足自主控制的条件。
第三个步骤至关重要,神舟八号飞船进入自主控制阶段,不断接近“天宫一号”,满足初始对接条件,飞船要选择4个停泊点来进行交会对接准备,而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在距离“天宫一号”140米处测试对接机构传感器,从而确定飞船的对接状态是否已经到位。
最后一步就是对接,对接机构按照捕获、缓冲、拉近、锁紧四个阶段,完成“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的对接。
值得一提的是,成功实施对接后,“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要以“组合体”的方式在太空中飞行,并由“天宫一号”来实施对“组合体”的控制,按照计划完成实验方案。
实验结束后,“神舟八号”将返回地面,而“天宫一号”将继续在太空中服役,等待下一次飞船的对接。
“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进行对接后,将在太空中以“组合体”的方式运行。
“这在中国航天从来没有遇到过,‘组合体飞行’不仅体积大,而且很难控制。如何使组合体以规定的姿态运行很困难,这将给姿态控制和轨道控制带来很大难度。”童旭东告诉记者。
除了“组合体飞行”外,首次交会对接任务将面临“低轨道、长寿命”的考验。“以前载人航天飞行一般都会几天内结束飞行,返回地面。而交会对接任务将持续两年,“天宫一号”要在太空中飞行两年的时间,这将给控制带来不小的压力。”童旭东告诉记者,由于低轨运行,将会经受原子氧、大气阻力、地球磁场等一系列环境考验,这将对飞行器可靠性带来一定的难度。
童旭东同时告诉记者,预计从现在到2020年前后,中国航天将执行20余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任务的高强度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提高管理效能就显得更加重要。
据统计,在航天科技集团承担首次交会对接任务的科研团队中,“80后”占了较大比例。“他们中近一半的人从来没有进过发射场执行任务,经验相对不足。为了让他们提前进入工作状态,我们专门安排了发射场合练环节,让每个人对自己工作做到心中有数。”
据介绍,为了应对多种考验,航天科技集团在工程组织协调中,注重运用系统工程的管理理念,牢固掌握任务规划的重要节点,同时突出总体的牵引作用和顶层设计要求。
“在首次交会对接任务中,我们在管理上一是计划编制合理,具备了较强的操作性;二是处理问题更加快速和高效;三是条件保障到位。所有的办法都是为了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首次交会对接任务。我们相信通过精细化管理,能够让我们对飞行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做到可控。”童旭东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