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林中的线索星沙,这里曾是长沙县一个杂草丛生的蛮荒之地,梁稳根及其创业伙伴在短短10年间,将民营企业三一重工成功攻入国有企业一统天下的工程机械行业,且从一个资金不足1万元的乡村小厂成长为年产值达近40亿元的中国机械工程行业“大鳄”。如今的三一重工,已是“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CIMS工程示范企业”。在中国机械工业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估中,三一重工当仁不让地位列于工程机械行业的首要位置。
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梁稳根说:“人类因梦想而伟大,人类因梦想而富有意义。我的梦想是种植一块中华民族工业的‘试验田’,铸造中国的‘世界名牌’。”所以他给自己的企业取了个意味深长的名字:三一重工,即每个职员都要铭记于心的三个“一”————创建一流企业,造就一流人才,做出一流贡献。凭着这份信念,三一重工创下了一个民营企业的创业神话。
国家重工业发展一直是国有企业唱重头戏,以民营身份参与国家重工业发展,三一重工开先河。上世纪90年代,当许多民营企业还不知道产权改革是怎么回事时,三一重工已经感觉到它的紧迫性,并率先在企业内部进行了改制———引进4家机构投资者,组建了股份制公司。仅此一招,就让三一重工与传统的民营企业产权制度来了个彻底“决裂”,实现了公司产权的多元化。2000年—2002年,三一重工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分别达到40%和80%,净利润增长率分别为52%和130%,2003年,三一重工业绩进一步创新高,无怪乎人们说三一重工的“超常规”发展都是改制给企业带来的。
不同于一般传统民营企业的是,三一重工创业伊始就抛弃了家族式企业模式。国内许多经济专家在分析民营企业发展时指出,家族式管理是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一个相当大的障碍。出于长远发展的考虑,三一重工的创业班子对企业管理实行高起点、高要求,尤其是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一律不允许安排自己的亲戚朋友进企业。三一重工的管理体制是融进西方先进管理理念与思想的结晶。
“11531”是三一重工的方法论:第一个“1”是要有一个明确的期望值;第二个“1”是要建立一套科学的理念体系;“5”是要打造五项企业文化工程;“3”是要经济杠杆、法制力量、文化影响三力协同;最后一个“1”就是一个永恒的定律————公平。
这在三一重工却是完全看不到的景象。三一重工的主营业务是高新实用技术工程建设的研发、制造、销售及服务。这其中,制造是三一重工的核心能力。充分利用社会化大生产的优越条件,三一重工将科技无国界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定律诠释得淋漓尽致。尽管三一重工早期走的也是引进消化的道路,面对西方国家十分注意对核心技术的控制问题,三一重工做出了大胆的决定:采用通用元器件取代专用元器件,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终于打破了国外企业的技术垄断,拥有了自主的知识产权。
1997年,三一重工研制出国内第一台高压混凝土泵,来到正在施工的深圳彭年广场,在220米的高楼建设中小试牛刀,最终,它以比洋品牌设备更高的性能和低廉的价格在深圳一炮而红;而1998年在香港国贸中心的二期工程中,三一重工将自己研制的第一台国产高压大排量混凝土泵与号称世界第一品牌的一个德国品牌产品一较高低,以简化的施工工序和高出一倍的施工效率又一次为自己赢得了发展的空间;2002年6月,三一重工在建筑高度为世界第五、亚洲第二的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再创420米最高泵送记录。
有人说用高新科技和先进文化打造重工王国是三一重工的又一高明之处。工程机械行业一直被视为夕阳产业,但三一重工人坚信只有夕阳的企业,没有夕阳的产业。作为董事长,梁稳根的市场眼光甚为超前和敏锐。材料产品销售额达到1亿元的时候,他就将下一个目标指向了向来只有国有企业敢做的行业————重工制造行业,并且划分了股权。他曾不止一次地表示,在重工制造业中选择输送泵是选对了机会的。最初中国的混凝土输送泵市场全是大象、施维因等洋品牌的天下,而洋品牌高昂的价格、极少数国有品牌落后的服务体系让三一重工找到了好的突破口。3年前,梁稳根拍板开发18吨级的压路机,而当时市场以10吨、12吨压路机为主流,三一重工的产品面世时,正逢国家出台高等级公路必须使用18吨压路机的规定,掀起了基础建设投资的走旺,给三一重工带来了绝佳的机会,于是产品一举占领了市场。
出乎一般人想象的是,三一重工并没有将大量投资用于生产线的建设上,因为三一重工的大部分设备都是手工操作的。凑巧的是,这种手工操作的生产方式恰恰迎合了建筑机械行业的特殊需要。由于用途的特殊性和施工项目对产品要求的复杂性,一些产品基本上是不可能在大型生产线上进行批量生产的。打破了技术壁垒之后,和国外竞争就要拼成本。
作为一家创业时没有任何背景的民营企业,三一重工培养起了一流的技术能力,但更为优秀的是对技术和市场关系的理解能力。尤其是在研发方面,三一重工强调“高利市”产品,技术、利润、市场三者兼得,培养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因此,三一重工对人才是格外重视的。单是从三一重工每年投入高达数千万元的科研经费就能够看出决策层对科研开发工作和科技人员的重视程度。
梁稳根说:“我们要学习外企在资金、技术和人才以及企业运作和管理模式方面的长处,这是十分必要的,但也要看到海外企业的弱点,我们要利用自己的优势来扩充自己,才能取得胜利。”如今,三一重工依靠低成本的“比较优势”和科技研发的“后发优势”,打破了中国重工行业只有洋品牌的神话,国外厂商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已下降至10%以下,而三一重工的混凝土输送泵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48%,公司开发的泵车也占据了35%—40%的份额。
但是有着800多名研发人员的梁稳根显然并不满足,他仍有“要将全国工程机械行业的优秀人才一网打尽”的雄心壮志。三一重工麾下已经汇聚了一大批工程机械行业精英,95%的研发人员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凭。这其中有国内知名液压专家、“中国泵王”易小刚,获10多项国家专利的李冰等。三一重工研究院以计算机三维设计为基本工作手段,采用CAD、CAE、PDM、CAPP等先进技术与三一重工设在美国、法国、日本等地的工程师办公室实现全过程交互式并行设计、研究、开发。三一重工追求卓越的理念就可见一斑了。
在三一重工,工作之外最常有的一件事就是培训。三一重工对培训的理解是:进公司的时候你可能符合需要,但不是永久符合公司的需要。现在,企业里的每一种产品都有专门的培训教材,职员要进行轮岗培训,尤其是服务人员要求要一人多能。独一无二的是,三一重工还把培训做到了客户技术人员身上,仅是这一项投入每年就高达数百万元。
创建一流企业,造就一流人才,做出一流贡献,这是梁稳根创业时的抱负,如今已成为三一重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梁稳根执着地向社会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三一重工是社会型企业,这就让三一重工人进行企业战略决策时不盲目跟风,也不好大喜功,即使在许多民营业急剧膨胀发展时期,三一重工依然保持冷静、低调,专注于核心业务,使得三一重工在许多民营企业深受产业多元化困扰的时候仍然能够稳健发展。
在这方面,三一重工为自己精心打造了一张“王牌”———在全球设有数百家零部件供应网点和售后服务体系。比如在路面机械营销、服务体系网建设中,在全国设有12个分公司、49个营销服务网点和35个配件供应网点;在印度、苏丹、老挝等国设有办事处;在全国重点城市建立了拥有产权的固定营销、服务基地;以星级、零距离和超值服务的基本理念,全方位规范和体现全面、主动、快捷、线客户服务及投诉电话,使优质的服务延伸到产品售前、售中、售后的全过程中。这样一来,三一重工生产的设备从出厂到目的施工工地,技术人员都一直“陪护”着,遇到问题,随时随地都能解决,需要的零部件也可以很快地从遍布全国的网点获得。客户们一致认为,三一重工的服务人员十分专业。
梁稳根曾在公开场合多次表示:“成本优势只是我们的优势之一,实际上,三一重工最大的特点是服务,在这方面我们比其他竞争对手的优势显著得多。”随着我国重工行业应用的深入,三一重工狠抓自身的产品品质,现在已站在与国际品牌齐平的位置上。实行全球采购策略,将采购需求面向全球供应商开放,选用全球知名品牌厂商的配件,并在此基础上,集中资源研发面向中国本土客户需求和应用的核心技术,三一重工让自己的产品品质和适用性较之国外品牌更胜一筹。同时又给自己注入以现场服务为中心,本部支持为后盾的前后、内外互动的服务格局,率先在行业内推行服务质量体系认证,按照ISO9000的标准进行运作,推行“服务110”系统,确保了三一重工对客户承诺的实现。与众不同的是,三一重工服务人员的工资有独特的发放标准,它由客户来掌握,服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服务人员工资的计发,这样做一定程度上模糊了用户和员工的界限,充分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也赢得了用户的大力支持。
在证券市场上,我国国内的工程机械行业属于一个热门板块。三一重工勇敢地在这个热门板块中寻找自己的生存之地。2003年6月18日,三一重工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向社会公众公开发行6000万A股。7月3日,民营经济发展史上迎来了里程碑式的事件————三一重工正式在上证所挂牌上市(600031),募集了资金近9亿元,为经营业务的拓展准备了良好的资金基础。三一重工,这家在中国证券市场外徘徊已久的民营企业终于迈入了资本市场,成为A股上市的建筑工程机械行业的第一家民企,三湘大地上A股上市的第一家民企。
从涟源茅塘到长沙星沙再到北京,从材料工业到传统的机械制造再到光电子信息产业,从区区1万元到近40亿元的年产值,20年间,三一重工完成了三级跳,它率先完成民营企业改制,引进多种经济成分,把三一重工重工、三一重工材料、三一重工光电子、美国三一重工、香港三一重工新利恒等子公司统统收归麾下,成立了三一重工控股有限公司,组建三一重工产业报国的航母,合力打造世界级的三一重工品牌。
2003年三一重工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9亿元、主营业务利润8.48亿元、净利润3.25亿元,每股收益高达1.353元。在2003年半年报中,三一重工已名列沪深两市前八名,并入选上证180指数样本股,成为“沪市晴雨表”的一个重要表现因素。
我国公路建设投资不断增长的趋势对中国路面机械生产厂商而言无疑是一个“福音”。然而,目前高等级公路施工的主导路面机械90%以上却依赖进口。由跨国公司精心构筑的高等级公路技术、行业壁垒让众多中国企业望而却步。
针对这一现象,梁稳根董事长对记者说,“中国制造业是国家的战略性产业,必须由中国企业主导,过去我们不能进口一个现代化,现在我们更不能依靠外国建设一个现代化。中国重大装备整体依赖进口的现状对民族工业的发展不利,但反过来却给中国的民族工业以重大的发展机遇,这是一种机会,一种鞭策,更是一种责任。”
三一重工认准机遇,趁势而发。从2001年底起,三一重工路面机械研究所承担了国家863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机群智能化工程机械”及“基于转运车的机群智能化工程机械与信息化制造”课题研究,在国内率先提出并倡导在原沥青路面施工机群中增加沥青混合料转运车的新工艺。
2003年12月24日,三一重工研制成功的国内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沥青混合料转运车在沪瑞高速公路新余段投入使用,使铺筑路面的平整度提高6.5%以上,还可减少运料卡车在铺筑现场等待及卸料时间50%以上。公路施工机械化学科奠基人孙祖望教授表示:“这是我国路面机械开发史上一次非常值得纪念的创新。”
科技是品质的源泉。三一重工从切入路面机械市场的那一刻起就瞄准高端输出产品。1999年,三一重工重工先声夺人,推出YZ18C全液压振动压路机,并很快占领了高端压路机35%以上的市场。2000年10月,公司拥有中国第一条计算机控制的压路机流水装配线。
三一重工路面机械现已形成以摊铺机、压路机、平地机和沥青混合料转运车为主导的8大系列,38个品种的产品,获得专利50多项;全液压平地机为世界首创,摊铺机、沥青转运车等是进口替代产品,公司还推出了第一台国产高原型压路机和平地机。此外,公司参与了国家863计划“机群智能化工程机械”的课题,核心技术走在了国内同行的前列;尤其是摊铺机与沥青转运车联合施工所呈现出的高质量,更开创了中国道路施工的革命性新工艺,为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开创了中国高等级道路施工的新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