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半秮鞚中国水运报 55年来,水科院的科技工作者以对我国水运事业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以科研人员严谨的工作态度,以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崇高志向,勇挑重担、敢于创新、团结进取、与时俱进,在科研开发的道路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我们水运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智能支撑和技术支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经认真筛选,将如下科研成果进行刊载。
《国际船舶和港口设施保安规则》(ISPS规则)2004年7月1日起生效。为我国顺利履约,水科院作为经交通部认可的保安组织,参与了《港口设施保安规则》及相关文件和标准的制定,建立了较为系统、规范的我国港口设施保安支撑体系,承担了部港口保安工作组秘书处的工作。与此同时,圆满完成了我国绝大多数港口设施的保安评估与保安计划制订工作,培训了1万6千人次,并组织开展了港口保安信息化研究、供应链保安研究和多次国际交流、考察、培训活动,为我国港口如期、有效履行国际公约和国际规则、创建平安港口、促进对外贸易,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七五”计划初,国家为构建我国能源运输大通道,委托水科院进行国家煤炭海运、港口系统优化论证。经过了3年系统研究,项目顺利完成以下系统优化建设项目和重大技术装备的研究,为建立合理高效的我国南北海上煤运大通道,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建设方向。
煤炭海运、港口系统优化论证,获交通部1988年科技进步三等奖;煤码头防尘工程技术措施综合评价及应用,获劳动部1991年劳动保护技术进步三等奖;3.5万吨级浅吃水经济型散货船研制,获1991年国家重大技术装备表彰项目特等奖;沿海港口多用途码头和散货码头装卸工艺及机型优化论证,获交通部1992年科技进步三等奖;1600t/h、1250t/h抓斗装卸桥研制,其中1250t/h抓斗装卸桥项目获国务院重大装备领导小组颁发的国家重大技术装备表彰项目二等奖;煤炭装卸码头自动控制系统研制,获2002年度中国航海科技二等奖;枝城港十六码头防尘工程系统改造,获劳动部1990年劳动部科技进步四等奖;TB70型推把耙机的研制,获国家1991年重大技术装备表彰项目三等奖。
水科院港口电气自动化和通讯领域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我国港口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各个阶段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科技先导作用。 1983年通过国家“六五”重点科技攻关,完成了“湛江港散粮圆筒仓自动控制和计算机管理系统”开发,填补了国内自行开发散货码头自控系统的空白。此后“散货码头计算机控制技术”被列入国家科委“九五”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并通过国际投标承担了上海民生港粮食码头、北京昌平粮库等项目。1998年,通过国际招标承接了亚洲最大粮库--大连北良公司散粮工程,完成了网络系统、自动控制、信息管理、通讯系统(含微波、集群)、监控系统开发,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远洋压载水净化和水上溢油应急处理关键技术研究》项目,为“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水科院为项目的牵头单位并承担了主要研发工作。通过研究,创建了溢油快速鉴别体系、方法、突破了复杂溢油源鉴别技术,解决了世界性的难题,研发了安全高效的采样装置,首次系统地针对清污和预防措施费用、渔业损失、经济损失、环境损害等各方面,建立了船舶溢油事故污染损害评估指标体系、程序、方法和评估软件,提出了我国油污染损害赔偿机制方案,建立了基于溢油漂移动态预报分析技术、溢油环境敏感资源预警技术和溢油应急辅助决策技术的溢油应急决策支持平台系统,实现了中国近海三维溢油模型系统的业务
化应用。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已在我国海事部门得到了应用。该项目成果为2010年大连“7.16”溢油事故的应急处置,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55年来,水科院开展了大量的有关长江水上运输的科研项目,为长江水运事业的发展贡献了力量和智慧,在长江航道规划、运输管理、通信保障、码头建设、船闸控制、船型标准化和安全环保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川江及三峡库区主要运输船舶船型研究;内河直立式码头建设关键技术研究,荣获2002年度中国航海科学技术奖三等奖;提高三峡船闸综合通过能力关键技术研究,获2009年中国航海学会科技二等奖;长江危险化学品运输安全监控与事故应急技术研究;小南海枢纽通航建筑物通航能力与标准研究;三峡枢纽坝区航运配套通信工程光传输系统,荣获2009年度中国航海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三峡---重庆航运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三峡枢纽区域运输组织模式与对策研究;三峡船闸通航船舶吃水自动检测与预警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内河船闸自动控制系统研究,获2007年中国航海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
1995年8月,经原国家计委正式批准,交通部组织实施了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际集装箱电子信息传输和运作系统及示范工程。立项目的:以计算机应用、通信网络和数据标准化三大要素为EDI的核心技术,以为实现方便、快捷地完成国际集装箱运输单证传输和运作,从而实现运输信息流转过程的自动化和高效化,减少数据重复录入和差错率等目标,拉开了我国水运行业EDI技术攻关、推广和应用的序幕,也使水运行业电子商务的建设步入高峰。经水科院科技工作者的努力,该项目取得了以下成果:
建成了五个EDI中心;建立了既符合国情又与国际接轨的集装箱运输EDI标准系统;制定了集装箱运输EDI法规体系;研发了一套生成国际标准报文的应用软件;形成EDI和EDP有机结合的“应用报文系统”;建立集装箱运输EDI报文运作的安全机制;建立了完善的培训体系。
项目的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并荣获1999年度交通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针对我国集装箱内陆集疏运严重滞后于我国国际集装箱运输发展的局面, 国家计委于1988年12月批准设立“国际集装箱运输系统(多式联运)工业性实验”(简称工试)项目,要求建立多式联运试验线,形成正规化国际集装箱运输管理体系和现代化信息管理系统,目的是建成具有推广价值的国际集装箱运输系统示范模式.
该项目的总体设计和运输组织实施,建立了一上海港为枢纽的国际集装箱运输系统,所开发应用的设备、管理、信息三方面的软、硬件成套技术包括:
提出上海港国际集装箱集疏运系统的合理配套方案,实施后效果显著;所拟订的国际集装箱业务规章实现了作业流程的规范化、制度化;统一和加强了箱务管理,箱子的管、用及承运责任明确,并采用了电脑制单和管理,实现了箱务管理现代化;成功推行了设备交接单、场站收据和交货记录三种集装箱专用单据,实现了设备交接、托运业务、交付业务的正规化管理;改革了集装箱多式联运收费办法,使公路、铁路的集散比价关系初步改善;确立了多式联运经营人的地位和作用,促进了门到门运输;提出了采用口岸进出口业务联合办公办法,形成式服务,方便货主;开发了高层次集装箱动态跟踪系统;实现了跨部门(交通、铁路、经贸),跨地区(分布与十二个城市十几个单位)的信息网;成功研制了内陆港站用35吨港池行车、36/16吨铁路龙门起重机及40英尺集装箱正面吊运机三项大型集装箱装卸设备。
“工试”取得了非常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项目获交通部1994年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1995年科技进步二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