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模殷俊钟楼向北200米、紧邻中轴线,被称为“龙尾之要”的宏恩观已在此矗立了700余年。眼下,宏恩观文物修缮保护工程接近尾声,预计6月完成整体修缮。修缮完成后,宏恩观将对外开放,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体验园区。
宏恩观前身为千佛寺,肇建于元朝元贞年间,地处元大都中轴线北起点的偏东北方向,意在护佑皇城。明清时期多次修缮,上一次大规模修缮是在1887年,并更名为“清净宏恩观”。“历经数百年风雨的宏恩观是研究我国古代宗教建筑布局特征、形制特点、装饰艺术的重要实证。”北京市古代建筑设计研究所有限公司所长张越曾说。
岁月更迭、时代变迁,近80余年来,浸染着钟鼓楼的市井气息,宏恩观不断转换着身份。上世纪60年代,它是北京标准件二厂的厂房;上世纪90年代末,变成了钟楼菜市场;2004年,又成了会聚时尚青年的高档会所
年久失修加上人为改造,让这座古建残破败落、风采不再。2022年8月,经过充分的前期调研、勘察测绘、制定修缮设计方案等,东城区启动宏恩观文物修缮保护工程。
此次修缮旨在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前提下,真实、完整地保存历史原貌和建筑特色。然而,毁坏较严重的古建,要恢复原貌,并不容易。
在修缮之前,这座二进院落的原始地面全部深埋于地下,工人们足足挖掉了深1.2米、体积1330立方米的土方,才让原始地面重见天日。
“修缮前,院子地面上覆盖着大量的混凝土。我们先用挖掘机,再用铁锹、铲子手工挖掘,直到发现了深埋地下的十字甬路。为了保护老石材,再改用扫帚、刷子一点点清理,最终使整个地面亮了出来。”记者到访时,施工单位首华建设经营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王学海正忙碌着。
数百年前的地面亮了出来,可惜甬路石、台阶、地面石砖都损坏比较严重,留存下来的并不多。施工方测量了老石材的尺寸,从工厂定制了60余块花色、石材一致的甬路石,以及上千块地面石砖,新老石材搭配使用。
如今,院落中央,十字交叉的花岗岩甬路微微拱起,连接起主要建筑,构建起院落庄重、严谨的中轴秩序。
“宏恩观内各文物建筑都已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比如大木构件糟朽、拔榫,墙体局部开裂,砖石构件缺失,屋面瓦件碎裂等,给文物建筑造成了结构安全隐患。”京诚集团工程部部长胡炜说。
文物修缮要参考原格局、原式样,为此,修缮工程搜集了大量的历史资料。“设计单位依据清朝《乾隆京城全图》、1932年的宏恩观历史老照片、1958年宏恩观文物古迹调查简图以及安全检测鉴定报告等编制了《宏恩观修缮设计方案》。”胡炜说。
山门殿南侧的石质券窗就是依照老照片恢复的。登上台阶,中间是圜门券的石质山门,两侧各有一个半圆形的石质券门窗,映衬着举架高大的山门殿,显得端庄、严谨。依据老照片,此次修缮恢复了山门南侧墙上的石质券窗、带圜门牙子。山门北侧缺失的墙体和门窗则按南侧的样式、材料、规格恢复。
帝君殿的隔扇、槛窗的棂条斜方格样式,东配房、东配殿帘架门、支摘窗的棂条步步锦样式等,都是参考老照片恢复的。“修缮中,我们尽量保留老瓦件,即便是更换新件,用的也是同规格、同工艺、同样式。”王学海说,通过对现存瓦件分类统计,依照纹饰数量最多的寿字勾头和二龙戏珠滴水,进行原样烧制。
修缮完成后,宏恩观对公众开放,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体验园区,包含展览展示、生活体验、综合服务等10个多用途文化空间。本报记者 李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