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之相如以默原标题:橙e资讯(8月18日) 物流、汽车、装配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型高端制造业
今年上半年,全省物流相关行业实现增加值2562.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4%,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2.4%,占全省GDP的比重为6.3%。
上半年,全省实现社会物流总额146540.8亿元,同比增长11.9%,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5.1个百分点,比一季度提高1个百分点,呈现稳中向好态势。其中,工业品物流总额为107017.2亿元,同比增长10.7%,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5.1个百分点;进口货物物流总额同比增长25.4%;单位与居民物品物流总额同比增长36.0%,居民消费物流需求如快递物流等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
全省上半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为5838.4亿元,同比增长9.0%,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2个百分点。全省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4.3%,比上年同期下降0.4个百分点,物流运行效率继续提高。
全省上半年货运总量为108339.6万吨,比上年增长8.4%,货物周转量为4447.1亿吨公里,同比增长12.5%。其中铁路货运量2698.7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11%,货物周转量140.9亿吨公里,同比增长2.8%。此外,上半年全省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114906.4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9.6%。
降低物流成本是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交通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中之重。2017年上半年,我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173.2亿件,从今年第二季度开始,我国常态化进入单日快递亿件时代。在此背景下,物流应用日趋广泛。未来5-10年,预计物流AGV机器人使用密度将达到每万人5台左右。业内人士指出,成本的下降主要是因为物流业进行了智慧升级,从过去的向设备、向人工要红利,升级成了向智能技术、向开放协同要红利。
近日,国家邮政局公布了2017年上半年快递行业运行情况。2017上半年,我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173.2亿件,同比增长30.7%。从2012年以来,5年间快递数量持续高速增长,市场规模自2014年开始稳居世界第一。通报还显示,从今年第二季度开始,我国常态化进入单日快递亿件时代。
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消费者的需求逐渐转变,更趋于多样化和个性化,企业的订单处理也呈现出“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高时效”的特点。特别是“新零售”概念的推出,对仓储系统的智能化、柔性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快递业务持续增长,消费者需求逐步提升的共同作用下,企业要想高效率、低成本地履行订单,一套、智能化的仓储系统显得尤为重要,这就对物流机器人的应用提出强烈需求。基于机器人的“货到人”方案可以完成补货、整箱拣货、拆零拣选、退货等物流作业,近年来需求巨大,特别是在电商物流中心应用日趋广泛。
没有机动车辆的轰鸣,没有工作人员的频繁走动,只看到AGV在快速移动、在举重若轻地搬运货物——这是以往人们想象中的“无人仓”场景。如今,这一梦想已经照进现实。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快递机器人日渐成熟,从实验室走向现实生活已经不再是梦想。
近年来,机器人在仓储系统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不仅提升了物流作业效率,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还有助于优化资源、降低成本,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8月1日,在商务部发布的《2016年中国国内贸易发展回顾与展望》中,两家物流企业获赞。回顾报告称,2016年,京东物流、菜鸟物流等一批现代物流企业采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创新合作模式,不断提高物流配送效率,“当日达”已成为配送领域新航标。
作为获赞的两家物流企业之一,菜鸟网络智慧仓相关人士表示,在菜鸟位于广东惠阳的智慧仓,装备了上百台AGV搬运,它们既能相互协作执行同一个订单拣货任务,也能独自执行不同的拣货任务。菜鸟网络物流专家游育泉表示,菜鸟网络与合作伙伴将会在多个仓库内复制这一模式,全国多地的消费者都可以享受机器人提供的高效优质服务。
另一方面,京东物流相关人士也表示,目前京东装备了物流机器人的仓库存储效率是传统横梁货架存储效率的5倍以上,并联机器人拣选速度可达3600次/小时,相当于传统仓储作业效率的5-6倍。此外,京东还不断挖掘智慧物流机器人在商用领域的需求,衍生发展出京东植保无人机、巡检机器人等多种场景下的商用机器人机型。
基于当前机器人在物流仓储行业中的应用现状,专家预计,智慧物流未来将通过连接升级、数据升级、模式升级、体验升级、智能升级、绿色升级等,全面助推物流供应链升级。未来5-10年,预计物流机器人使用密度将达到每万人5台左右。
降低物流成本是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交通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中之重。抓好这项工作,意义十分重大。当前情况下,目标已经明确,路径选择成为决定成效如何的关键问题。
降费是降低物流成本的重要途径,属于“显绩”。全面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实施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规范和减少港口收费、减轻货运车辆检验检测费用负担等降费措施,带给老百姓的是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实惠,降成本的效果也是立竿见影。去年,全行业降低物流成本558亿元,今年上半年已降低了356亿元,完成年度目标45.5%,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可以说,当前情况下,这项工作做得好不好,直接关系降成本任务能否完成,直接关系人民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必须深度挖潜、持续用劲,坚持不懈抓好这项工作。
当然,降费只是降成本的措施之一,不是全部。单纯通过降费的方式来降成本,只能治标,难以治本,也不可持续。主要是因为,降费一定程度上属于零和博弈,一方受益则意味着另一方受损。比如高速公路、港口等降费企业,本身也是物流业的重要一环,它们通过让利使运输企业和货主受了益,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物流运输成本。但客观来讲,这些降费企业也需要生存和发展,降费降到一定程度难免会遇到企业可承受度这个“天花板”,也会影响到整个物流生态链的健康运行。因此,不能只在“降费”上做文章。
增效是降低物流成本的根本途径,属于“潜绩”。对企业来讲,时间就是效益。通过组织创新,大力发展“互联网+高效物流”、无车承运人、多式联运、甩挂运输等先进运输组织形式,可以大幅提升运输效率,为企业节约大量的时间成本。通过管理创新,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可以有效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也可节省一笔不小的支出。通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能有效提升高速公路等设施的网络化水平,促使运输装备多拉快跑,提升运输的综合效率和长远效益。特别是,通过“增效”来降成本,不是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而是多方共赢的发展典范。比如,蓬勃兴起的“互联网+车货匹配”等新模式,优化了运力资源和运输路径,有效降低了空驶率,提高了运输效率,货主、运输企业、终端消费者等各方都受益了,也有效促进了交通运输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是一举多得的好办法,也是降低物流成本的治本之策。
综上,降低物流成本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必须把治标和治本统筹起来,把“显绩”和“潜绩”统筹起来,把“降本增效”和“转型发展”统筹起来,坚持“降费”“增效”双管齐下、协同发力,才能既利当前、又惠长远,向人民群众交上一份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满意答卷。
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高速发展,社会物流需求不断攀升。在“互联网+”的创新驱动下,智能配送机器人、自动货物分拣系统、智能客服等新技术正引发物流行业新一轮智慧化变革。未来物流行业的竞争将是自动化水平的竞争,智慧物流2.0时代正全面开启。
高效智慧物流的推进需要电子信息技术支撑。跨越速运集团有限公司IT总监杜伟介绍,物流行业虽是一个传统行业,为了适应新时代发展,必须深入研究智慧物流。如今,智能电子产品广泛应用于物流行业,例如智能分拣机、无人机、机器人等各类科技产品先后在物流行业内兴起。
杜伟认为,人工智能将对行业发展产生一系列深远影响。未来行业的竞争,一定是自动化水平的竞争,决定着企业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如未来智能客服可能代替人工客服,强大的场景数据库和大数据分析,使智能客服帮助客户快速解决问题,拥有同时接待上万人、全天候在线的工作能力。另一方面,智能配送机器人也会广泛应用,可以智能识别障碍物,实体轨迹预测,重新规划运动路线,还能自己坐电梯上下楼。
据介绍,近年来跨越速运每年技术研发投入超亿元,在多个物流环节实现了自动化操作。公司自主研发的ERP物流系统可与机场信息系统实现5秒至10秒一次的数据对接,实时获悉航班准点情况。目前,跨越速运累计申报软件著作权超200件,促进了行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智慧密集型转型。
跨越速运营销总裁肖瑞兰表示,为了迅速、及时地满足电商企业的运输需求,各大物流、快递都必须加强自身技术、降低运营成本、提升服务质量。跨越速运在国内首次对客户提出“限时未达,全额退款”的承诺,率先推出“当天达、次日达、隔日达”三大时效产品。如今,跨越速运已在全国拥有多架夜航包机、数万名员工、上万辆运输车辆和3000多家直营网点。
减杠杆、去泡沫、补贴退坡……从去年底开始,无论是国家的相关金融政策还是针对汽车行业的补贴政策都发生了变化,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变化所产生的合力在一定阶段内对我国汽车消费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一个具体表现便是乘用车市场的增速逐渐放缓。
与此同时,我国汽车消费市场的需求结构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随着我国汽车消费观念的转变以及汽车金融的强力推动,汽车市场的消费潜力正加速释放,尤其是随着互联网在各行各业的逐渐渗透,原本单纯的汽车消费行为已经开始与越来越多的领域发生关联,消费者购车的个性化与多元化需求也日渐细分,中国的汽车消费市场开始逐渐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状态。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汽车消费市场开始逐渐呈现两大特征。一是汽车消费趋于理性,入门级汽车产品更受市场欢迎;二是满足多家庭成员需求的车型有着更大的市场。那么,这两大特征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缘由,消费需求的变化又会对中国的汽车市场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些问题值得当前整个行业思考和探究。
不久前,国际市场咨询公司J.D. Power曾发布了《2017中国汽车销售满意度研究》。研究显示,如今消费者在购车过程中,逐渐呈现出更加开放的态度,消费者不再仅仅关注外资品牌与合资品牌,对于自主品牌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升。具体来看,目前在中国市场,购车时对其他品牌和车型持开放态度的消费者已经从2016年的22%增至今年的30%。2016年,平均每位客户在购车时仅会考虑1.8个品牌,而2017年该数值已经攀升至2.3个。
J.D. Power中国区研究总监谢娟认为,消费者对于品牌的选择变得更加开放了,这一趋势将为经销商带来更多的机遇,但也会让他们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为了吸引和留住客户,经销商必须在营运效率与消费者体验方面多下功夫。
毫无疑问,品质的提升、品牌的创建与消费需求的多元化,已经逐渐形成中国汽车消费市场的全新格局。也就是说,当前中国消费者的购车选择开始不再固定于某几个品牌,而是朝着愈发多元化的趋势发展,有了更加丰富的购车选择和更细致的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眼下自主品牌和主流国际品牌的差距进一步缩小,而从自主品牌向国际品牌流失的车主比例也在逐渐减少。数据显示,就总体的销售满意度而言,2017年,自主品牌车主中有31%是国际品牌的流失客户,比2016年增加2%。而在国际品牌车主中,从自主品牌向国际品牌流失的客户从2016年的11%减少到2017年的9%。这进一步说明,如今消费者对于自主品牌的青睐程度正在逐步提升,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自主品牌的产品品质和售后服务不断优化。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的新生儿已经达到1786万,为历史的最高水平。国内专业的育儿社区平台宝宝树商业合伙人王一村认为,自二孩政策放开以后,中国的新生儿数量明显提升,对于汽车行业而言,这蕴含着非常大的市场变革。
他表示,二孩的出生意味着不少家庭要开始换车,或者直接购买具备更大空间的车辆,这将为车企带来一个全新的机会。而根据宝宝树的相关统计显示,从备孕开始一直到二孩出生后,一些相关家庭会产生大量的购车与换车需求。同时,中国家庭不再停留于只买贵的不买对的阶段,而是格外注重性价比,注重产品细分化以及平台垂直化。
相关数据显示,今年1月~6月,我国的乘用车的批发销量为1125.3万辆,同比增长仅为1.6%。王一村认为,车市的微增长正在不断提醒着各大车企,是时候该寻求全新的销售增长点了。
他透露,通过数据统计可以发现,目前从整个家庭的角度,女性在购车中的主导作用正在逐步提升,且会直接带动部分增值服务,比如车企在销售的过程中可以针对女性用户推出相应的礼包,更好地吸引女性用户。对于车企而言,除了推出新产品以外,这也是一种全新的销售增长思路。
从千人保有量和人均GDP在国际上的情况对比看,目前中国还处于较低的汽车消费水平,还存在巨大的市场消费潜力——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中国汽车销售行业发展模式与投资分析报告》显示,未来一段时间,我国汽车市场需求重心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区、由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转移的趋势将日益明显。尤其是在中西部各省市区域,伴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的增加,对汽车的需求将逐步进入新的膨胀期,在接下来的几年存在着极大的增长潜力,增速高于传统的一线市场将成为常态。
在这个过程中,农村汽车消费市场将强势爆发。有业内人士表示,与城市相比,农村汽车消费的市场潜力还远未充分开发。
事实上,随着农民收入的日益提高,交通条件的不断完善,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消费者改善交通工具的愿望和意识越来越强烈。因此,农村市场的培育和增长,也将成为今后车市增长持续不断的推动力,推动中国汽车市场需求的开发和释放。
据印度媒体8月12日报道,雷诺-日产计划将其目前在印度的市场份额由6%提高到10%。印度LIBA工商管理学院和雷诺日产印度分公司携手在汽车行业管理体系方面提供认证项目。
克里希南 桑达拉江(Krishnan Sundarrajan)是雷诺-日产印度分公司(RNTBI)的总经理。他表示:“汽车工业为印度的国内生产总值做出了将近7.1%的贡献。这个蓬勃发展的行业站在技术革新的前沿,认证项目将会帮助学生获得汽车行业所需要的技能,并且能控制全球汽车行业的质量。”
LIBA工商管理学院的负责人克里斯蒂(Fr PChristie)认为,这个项目将会使学生熟悉“精益思想”、全面质量管理(TQM)、全面生产维护(TPM)、六项标准差以及“持续改善思想”,随着以“印度制造”为中心的积极性高涨,印度国内汽车行业的工作机会一定会得到增加。
数据显示,我国汽车后市场规模预计将以复合年均增长率12.7%的速度持续增长,并将于2020年达到2140亿美元。另外,2018年,中国汽车的平均车龄有望超过5年。根据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一旦车龄超过5年,中国汽车后市场有望迎来新的繁荣。
在如此庞大的车后市场,我们还将面临哪些挑战与机会?行业终将如何发展?在场哪些玩家将有机会最先脱颖而出?
在过去的2016年,汽车后市场达到万亿市场规模,意味着汽车服务行业已经跻身万元俱乐部。这一年,汽车后市场,万象更新,风起云涌,诸多行业的线上平台已逐渐成为广大车主智能手机中不可或缺的一款。那么2017年,一万亿规模的中国汽车后市场该怎么分?新的一年,汽车后市场大战已拉响,哪些电商能够跑步前行,厚积薄发迸发出满满的生命力?
小编针对各类连锁企业的调查显示: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还在于内部治理(集客与客户关系,配件供应链,技师),行业普遍看好扎根社区的精致化门店,这样的店铺落地能力非常强悍,日常就服务周边社区客户,具备非常强的客户粘度能力。
对比其他行业,汽后行业的连锁虽然难做,而中国汽车后市场正是处于建立连锁品牌的大好机会。虽然苦,但是机会很多,正是构建加入这个行业的最好机会,窗口期也许就3-5年,错过就是永远错过了。
而对连锁企业而言,把握好“单店控制力度”与“项目复杂度”的平衡,需要做“减法”思维,提升专业能力和客户体验才是关键——专业能力有助于建立口碑,口碑基础上塑造品牌,会更好成就“连锁化”。
供应链企业本质上是大投入的高科技企业,需要强大的零售和配送网络、高效协同的物流管理、精细化的库存管理、高水平的资金管理,而不是低水平的价格竞争。配件供应链成为汽车后市场兵家必争之地:大部分经销商企业依托平台,找准定位,提供差异化、不可替代的服务,重点做好每一个区域的客户关系,是立足根本。
车险费改启动之后,保费持续下降趋势不可逆转,保险公司重心聚焦在理赔层面的“节流”,从筛选优质修理企业、构建认证配件流通体系等方面入手,势必将主导事故车产业链的发展。
2017区域连锁并购会时有发生,但是全国性的并购尚难发生。主要原因在于在我国汽车后市场优质资产还未企业化,并购并不实际,也难以买到核心优势,阻止新进者;非优质资产并购无意义。
主机厂、保险公司、4S集团、互联网资本以及产业资本等大玩家关注独立售后带来的影响是:所有玩家都在拓展自己的空间,推动从配件生产、销售,到洗美装、维修保养、机电维修等服务领域的全价值链整合与覆盖。
4S虽然在车主维修保养上获取更大市场份额,但面临巨大挑战:价格贵且不透明,网点少不方便,新车车主流失率居高不下;拥有更好品牌识别和地理位置等优势的连锁店,是获取4S店流失客户“红利”的最大赢家。另一方面,4S集团投资人也在加大对独立售后的投入。
对门店而言,做好5平方公里的客户体验,通过总部提供的信息化工具及手段,来掌握车主和车辆的“小数据”,提供“管家式”服务构建与客户的信任关系最关键。
汽车后市场有两个消息:坏消息是车辆平均行驶里程下降,车主年平维保频次和维保支出在下降;好消息是汽车保有量仍在高速增加,而且美容装饰、及特色的个性化需求非常强烈,后市场总体规模仍在快速扩大;预计到2020年中国汽车保有量将达到2.48亿辆。
但是不管趋势如何,企业获得市场的关键还在于满足用户需求。在激烈的竞争下,全力创造丰富场景,精准理解与匹配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让用户需求得到满足是迎合行业发展趋势的最好姿势。
总的来说,2017年的汽车后市场,将是一个场景化、社交化和娱乐化的市场。中国汽车后市场企业要想发展,必须回归人的本质,结合互联网的风潮上下而求索。
2017年6月,全国12家主要起重机生产企业共销售2709台,同比2016年6月的1602台,增长69.1%;2017年上半年,累计销售工程起重机15273台,同比2016年上半年的9335台,增长63.6%。
汽车起重机方面,6月销量1651台,同比增长99.9%,环比下降3.1%。1-6月,汽车起重机累计销量9001台,累计同比增长89.3%。
汽车起重机市场寡头垄断格局一直较为明显,徐工、中联重科、三一重工三家企业占据86.6%的市场份额。其中,市场占率第一的龙头企业徐工销量4586台,占比达到52.6%,同比增长达到105.0%。
随车起重机方面,6月销售979台,同比增长40.3%,环比下降10.2%,上半年累计销售5717台,同比增长47.5%。
履带起重机方面,6月销售79台,同比增长1.3%,环比下降26.9%,上半年累计销售555台,同比增长17.1%。综合来看,起重机械各机种销量较上月均有回落,同比仍有较高增长。
工程起重机是应用领域最广的工程机械之一,发电厂、核电、码头、水利、隧道、桥梁、石化、冶金、建筑等行业随处可见它的雄姿。与其他工程机械产品的市场境遇相同,自2016年下半年以来,工程起重机市场同样呈现了回暖态势,这与一年多来,我国交通、房地产等基建投资的加码、PPP投资助力、“一带一路”投资拉动等下游需求端的改善,以及行业产品结构调整及老旧设备的淘汰等自身的结构调整都是密不可分的。
2017年7月,纳入统计的10家主要平地机生产企业共计销售各类平地机305台,同比增长25.51%;今年前7个月,各类平地机累计销量为2631台,同比增长39.35%。
自2016年7月份以来,平地机每个月均实现了同比正增长,今年以来,除了1月份增长率低至0.96%,其它月份均在25%以上,行业上升势头平稳。
180马力、165马力、200马力是今年前七月最受市场欢迎的机型,其销量分别为605台、388台和349台,分别占23.00%、14.75%和13.26%。
从区域销售情况看,2017年前7个月,新疆累计销售平地机174台,遥遥领先于其它省份,其次为河南与江苏,堪堪超过100台;需求量最低的是上海、海南、天津。
从品牌竞争情况看,徐工道路市场占有率遥遥领先,2017年前七月累计销售平地机超千台,约占总销量38%;其次为柳工约占18%,常林约占13%,卡特彼勒约占11%。
7月份,平地机出口155台;1-7月,平地机累计出口1305台,占比分别为50.82%和49.60%。前七月平地机出口量同比去年增长约20%。
随着环保督察持续加码以及专项资金设备补贴等利好政策落地,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改造升级步伐正在加快。在此背景下,工程机械行业向绿色化、智能化方向转型也已经明确。
以北京为例,2016年12月29日北京市环境保护局协同北京机动车排放管理中心、北京市工商管理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五十二条对北京市非道路移动工程机械销售网点进行联合执法检查,在联合执法检查中对部分不符合“京四”排放要求的产品封存待查。值得注意的是,联合执法检查将形成常态化机制,以防止不达标产品在北京销售和使用。
目前,BICES 2017开展在即,据了解,已有部分企业“闻风而动”,特意准备了“京四”排放标准的设备将在BICES展出,以抢占市场先机。
所以说,在不久的将来,“绿色”必将成为工程机械设备的“保护色”,不符合这一要求的企业,将有更大的概率被淘汰出局!
专家表示,制造业的绿色发展,本质上是通过制造过程效率的提高,以更小的消耗和排放来实现同样或者更大的产出价值。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提升排放无害化处理过程的效率和能力。
在近日召开的“PERC技术趋势及发展论坛”上,有专家预测,到2020年,单晶PERC整个产能达到65个吉瓦,出货量将占整个市场的50%。据了解,目前在产业化生产中,单晶PERC效率高的生产线%以上,单晶PERC成为了最具吸引力的技术方案。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在目前,通过规模效应降本已接近“地板”,而持续的技术创新则成为光伏实现平价上网的最有效手段。另外,随着国家高效“领跑者”项目的驱动,以及下游市场对高功率组件的需求,单晶市场份额将会逐步扩大。
在目前全球太阳能发电市场中,晶体硅发电占据90%以上的市场。在2014年底,多晶产品占据全球晶硅产品中70%的份额。然而近年来,由于受到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单晶硅市场火热,以及国内下游市场需求旺盛等因素的影响,国内单晶硅制造企业销量激增。
记者注意到,早在2014年下半年,SolarCity斥资3.5亿美元,并购以高效率N型单晶电池为主打产品的赛昂电力,尝试单晶硅路线年初,全球最大单晶硅光伏产品制造商隆基整合乐叶光伏,开始正式涉足单晶硅组件产品制造及销售,在进入市场开年便显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
值得一提的是,在去年年初,乐叶光伏就与六家光伏电站开发商签订战略协议,根据该协议,在未来3年内,乐叶光伏及其母公司隆基股份将向中民新能供应不低于4.3吉瓦单晶组件,向林洋能源供应不低于3吉瓦单晶硅片/电池,向招商新能源供应不低于1.8吉瓦单晶组件,向山东天恩供应不低于1.5吉瓦单晶组件,向中设无锡、天宏阳光分别供应不低于1吉瓦单晶组件。另外,目前乐叶光伏PERC单晶电池、组件的量产规模及转换效率均达到全球前列。
2016年,隆基股份取得的成绩十分亮眼。根据该公司业绩预告,隆基股份销售收入突破百亿,全年增长100%左右,净利润达到14~16亿元,成为光伏行业经营状况最好的企业之一。
此外,中环股份在2016年年报中称,2016年客户端对单晶产品的需求持续上升,以及市场有效产能供给不足,中环股份公司生产的单晶硅片受到客户信赖,持续供不应求。其实在去年,国内所有单晶企业销售基本都很火爆。
据记者了解,2014年国内单晶市场份额为5%左右,2015年底,这一数字超过了15%。在2016年,国内单晶市场份额更是突破性的提升至27%。2017年上半年,光伏市场上单晶硅片则延续2016年需求火热的趋势,下半年高效产品需求仍将提升,单晶产品的市场份额还将持续增长。
需指出的是,2006年,在晶硅产品领域,其实单晶和多晶平分秋色。由此,不难看出,目前单晶硅正呈现出强势回归态势。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在晶体硅市场一直是多晶硅“一统天下”,其中单晶硅生产成本偏高是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副秘书长王世江表示,单晶产品从2015年开始上升行情,关键就在于以技术突破带动成本下降,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单晶硅片完成了从砂浆线到金刚线切的转变,使其切割效率提升了50%以上,第二是以连续拉晶工艺,提高了单晶硅棒生产率,产量得到提升,降低了成本。
成本降低,价格自然下降。自2016年以来单晶成本快速下降,单晶的成本优势逐步凸显,未来单多晶组件价差将会缩小至0.01~0.02美元/瓦,性价比逐步凸显。据了解,目前以隆基为代表的单晶企业,将拉晶成本下降至40~50元/千克,即每瓦仅1.9~2.3美分/瓦,多晶即使完成金刚线和黑硅改造,成本优势依旧不明显。随着单晶价格的大幅下降,单晶产品渐渐有与多晶产品竞争的实力。
上述业内人士对记者说,技术进步决定光伏产业未来,光伏企业需要以技术立本,通过技术研发实力的提升,提高产品的转换效率,用效率的提升带来成本的下降,只有降本、增效二者齐头并进,才能推动光伏实现平价上网和去补贴化。
与多晶相比,单晶的优势究竟有哪些呢?据记者了解,在电站营运层面,单晶比多晶能节约5%的土地租金和6%的运维成本,而单晶每瓦发电量至少比多晶高3%,那么在25%资本金比例、15年贷款年限的融资结构下,我国中部地区投资单晶电站的资本金内部收益率会比投资多晶电站高出至少2.78%以上。
另外,一组青海格尔木20兆瓦光伏电站运行数据得出的结论显示:正常情况下(不受限电影响),10兆瓦单晶硅光伏方阵2013~2015年发电量较10兆瓦多晶硅光伏方阵发电量增加78.2万千瓦时,单晶硅较多晶硅发电量可高出4.58%。这对客户来说是实实在在的收益。
很显然,在目前光伏补贴逐步下调的情况下,今后更多的项目开发商会关注对度电成本的控制,转换效率高的单晶硅产品将会逐渐被更多人认可。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领跑者”计划自2015年推出以来,对单晶、多晶都制定了不同的效率下限,其中单晶组件是17%,多晶组件是16.5%。经过一年时间的试验,多晶产品约有20%符合“领跑者”计划标准,而单晶组件几乎100%符合标准,直接推动了我国单晶硅市场的快速发展。
据了解,2016年,在我国“领跑者”基地的推动下,单晶组件一路狂奔,取得了单晶在整体市场份额3倍之多的惊喜成就。首个大同“领跑者”基地单晶占比超过60%。
记者留意到,近日发布的《2017~2020年光伏电站新增建设规模方案》提出,2017~2020年每年安排领跑者基地项目800万千瓦。很显然,未来几年国家还将大力发展“领跑者”计划。
国家能源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全国新增分布式光伏711万千瓦,同比增长2.9倍。分布式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发展继续提速,在光伏补贴逐渐下调的情况下,分布式光伏发展速度还将进一步加快。
航禹能源创始人丁文磊表示,在分布式发电上,特别是对于屋顶电站来讲,使用单晶可以在有限的屋顶面积上,获得更多功率的装机量。“屋顶资源更加珍贵。”分布式优势在于就地消纳,而且,从德国、日本对单晶的热衷,可以看出对整个分布式单晶需求的趋势。
很显然,分布式更关注转换效率。根据《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十三五”期间,分布式光伏装机要达到6000万千瓦以上。
综上所述,不难判断,未来几年“领跑者”和分布式光伏将会有力推动单晶硅产业发展。
据相关机构预计,随着光伏市场的不断发展,以及“领跑者”计划的积极推动,高效电池将成为市场主导,单晶硅电池市场份额将会逐步增大,预计到2025年达到48%,其中N型单晶硅电池的市场份额由2016年的3.5%提高到2025年的30%。
日前,2017中国分布式能源国际论坛在北京召开。与会专家表示,到2020年底,我国将建成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147个,装机容量将达到1654万千瓦,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发展驶入快车道。
“十三五”时期,我国能源消费增长换挡减速,保供压力明显缓解,供需相对宽松,能源发展进入新阶段。目前,我国传统能源产能结构性过剩问题突出,可再生能源发展面临多重瓶颈,天然气消费市场亟须开拓,能源清洁替代任务艰巨,能源系统整体效率较低。分布式能源技术是未来世界能源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具有能源利用效率高、环境负面影响小、提高能源供应可靠性和经济效益好的特点。
我国分布式能源起步较晚,目前以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为主。根据相关统计,截至2016年底,全国共计51个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建成投产,装机容量达到382万千瓦。根据相关规划,到2020年底,全国将建成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147个,装机容量将达到1654万千瓦。
与会专家表示,我国应积极发展天然气发电及分布式能源,在能源负荷中心、产业园区、物流园区、旅游服务区、大型商业设施、交通枢纽、学校、医院等,大力发展天然气热、电、冷三联供分布式能源项目,鼓励发展天然气与风电、光伏发电等其他可再生能源结合的多能互补分布式能源项目。
地热具有资源量大、利用效率高、成本低、节能减排效果好等诸多优点,我国已把地热列入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未来我国应如何更好推进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传统石油企业能否将潜力巨大的地热资源变为企业转型新契机?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地热能技术委员会名誉主任汪集旸。
汪集旸:一个地区或者是国家是否要开发地热资源,怎样开发利用地热资源,都取决于两大因素,即社会需求和资源条件。
在防治雾霾的大背景下,我国已把地热列入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地热开发利用的需求很大。而从资源条件看,我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在很多地区有着悠久历史。早在1400多年前,咸阳境内杨贵妃安葬之地的马嵬坡温泉就闻名于世,利用现代技术开凿的中国地热“第一井”也在宝鸡西道。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在新中国成立后曾发起地热资源大调查,并在天津等地形成地热会战。
河北雄县是华北乃至我国地热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2008年,雄县积极推进城区地热集中供暖工程,并采用最先进的高效利用和回灌技术,收到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空气质量明显改善,被誉为“无烟城”。2014年,要求推广利用地下热水进行全县城镇居民冬季供暖的“雄县模式”。从“雄县模式”开始,我国地热资源开发打了一个翻身仗。
除此以外,利用地热能源解决长三角地区冬季供暖、夏季空调制冷的江苏南通“小洋口模式”,以及珠三角地区解决夏季空调制冷的广东“丰顺模式”,也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之中。江苏南通如东县的小洋口地区先后勘查成功了2口地热井,创造了江苏地热井出水温度的最高纪录。通过地热资源梯级开发、综合利用,该区将建成以地热为主,从发电到供暖/制冷、温泉疗养、工农业利用为一体的分布式独立能源系统,即所谓“小洋口模式”。广东省丰顺县是广东地热资源较为丰富的县份之一,温泉储量大、水温高、水质好、流量大、药用价值高,除用于地热发电与水产养殖外,还广泛用于旅游、疗养等领域,1970年12月建成的全国第一座地热试验电站就位于丰顺县城南端。
除高温地热发电以外,近年来在政府一系列政策的推动鼓励下,我国正大力开发中低温地热能,我国地热开发利用迎来“第二个春天”,地热工作者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记者:对于传统石油企业而言,应如何将潜力巨大的地热资源变为转型新契机,让老油田重新焕发生机?
汪集旸:我国200米至3000米地热主要集中在松辽、渤海湾、苏北等大型沉积盆地。在这些中东部大型油气盆地,很多老油田已经到开发后期,面临资源接替难题。能否将潜力巨大的地热资源变为企业转型的新契机,让油田变热田,让老油田重新焕发生机,值得高度重视。从大庆、胜利再到辽河、中原等油田都在探索,而且取得了初步成效。在西部,主要是高温地热资源。据估算仅西藏地区的资源开发潜力就有500万千瓦,很多电力从业人员认为这就是个“花生豆”还算不上个“大蛋糕”,但是我认为这在西部地区很重要。
当前,我国地热利用技术发展存在失衡现象。全国地热资源虽然经几轮评价,但基数仍然不清,特别是大型含油气沉积盆地中的地热资源量尚未得到进一步评价。勘查评价滞后于开发利用,直接影响到地热产业发展。20多年来,地热发电停滞不前,发展规模和水平已远远落后于地热直接利用。地热直接利用虽然发展较好,但也存在资源利用率较低问题,没有形成资源梯级开发综合利用的模式。
我认为,我国地热开发利用方向应该是热电并举,以热为主;深浅结合,由浅及深;东西兼顾,西电东热;干湿有度,先湿后干;“一带一路”,地热先行。
根据国家能源局目标,到2020年,地热在我国可再生能源中将占三分之一。未来要更好地开发地热资源,科技创新是根本,人才是关键。要大量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呢?现在,有些懂地质的人不懂发电,懂热泵和暖通的人又不懂地质,因此要大力培养既懂地下又懂地上的新型复合型人才,政产学研用五结合推动创新,同时地热发展也离不开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
汪集旸:从全球范围看,地热具有资源量大、利用效率高、成本低、节能减排效果好等诸多优点。“一带一路”沿线的伊朗、土耳其、意大利、印度、印度尼西亚、肯尼亚等国家,均位于全球高温地热带上,高温地热资源十分丰富。比如,位于意大利罗马西北部的拉德瑞罗地热电站是世界上建成的第一座地热发电站,2013年总装机容量已达到594兆瓦。印度尼西亚是一个火山之国,全国共有火山400多座,地热资源非常丰富,约占全球总量的40%。地处东非裂谷高温地热带上的肯尼亚,全境地热资源十分丰富。2014年10月,肯尼亚地热发电量占全国发电量的43.8%,成为肯尼亚第一大电力来源。
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起点,地处渭河断陷盆地的西安及咸阳地区地热资源丰富,具有良好开发利用前景。截至2012年年底,咸阳已成功开凿地热井40余眼,地热水年开采量为400万立方米,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已逐渐扩展到地热采暖、温泉疗养及休闲娱乐等领域,全市地热供暖面积约占全市供热总面积的30%。西咸新区位于西安市和咸阳市已建城区之间,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首个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西咸地热能源技术研发与示范基地正在着手建设之中。
当前,中国队伍已在世界很多地区参与开发地热资源。比如在肯尼亚等东非国家,中国石油的长城钻探等队伍早已经蹚出一条路,而且不但钻井还建设电厂。中国科学院也有行动,在肯尼亚建立了研发中心。再比如在印尼,一些中国民营企业也积极参与地热开发。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与沿线国家在地热开发利用方面加强交流、合作,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必将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传统的生产模式还不会很快消失,因为它对于大规模生产还是最理想的。在这些传统的工厂里,工业机器人是固定在一个位置上的,通过编程执行特定的任务。传统的工业机器人高效、精确、可靠。不过,这些传统的工业机器人无法看到它们周围的环境、感觉物体或与人类互动。
未来智能机器人的特性包括可以应用在不同行业领域中的能力,例如制造业工厂或居家。它们还需要连接到与其他智能设备共享信息的网络,以及具备通过人工智能算法、云和大数据的支持来学习的能力。它们同时也需要一个简单、安全、友好的人机界面(HMI),和可以移动的能力。
IHS研究显示机器人全球市场到2020年会大幅增长,其中工业机器人和专业服务机器人增长最多。
许多科技巨头们现在都在投身制造更加智能的机器人。例如,谷歌正在训练其六轴机器人捡起不同形状和材质的物体。这些机器人没有对特定物体进行预编程,因此在遇到新的物体时,它的失败率较高,不过它们可以从每一次失败中学习,因此能够在下一次捡起同类型物体时使用正确的策略。该机器人可以在其失败和成功的尝试中学习并通过云技术与其他机器人分享经验。
Fanuc正在使用深度学习算法进行类似的研究,使用尝试和失误来学习如何在捡起随机摆放的物体方面保持90%的精准度。Fanuc与Nvidia结成伙伴为预测停机时间以及提高现有机器人运行效率提供服务,而Nvidia为其提供提供GPU芯片组。更多对于深度机器学习的潜在应用包括,通过提前计划维护工作而降低停机时间,以及通过分析视觉系统和传感器数据来优化机器人的运动等。
尽管协作机器人和它们传统的机器人同类相比还没那么有效率和精准,不过它们的优势很多,包括安全、可移动、灵活、节省空间、安装部署和编程都很简单。IHSMarkit预测协作机器人的市场规模会从2015年的1亿8百万美元增长到2020年的5亿7千万美元。
机器人的设计理念是使其了解周围的环境并且与人类互动,这与在组装线上工作的传统机器人不同。这些技术的目的是开发出一些自然的接口,可以在培训更少、能耗更低的情况下实现复杂的机器人系统运行。
根据2016年IHSMarkit服务机器人与无人机报告来看,2015年专业服务机器人的市场估计为26亿美元,预计到2020年,销售额会达到128亿美元。2020年以后,预计专业服务机器人的全球市场会增长的更快,在2030年会达到806亿美元,更多的机器人会从原型机阶段进化到满足各个不同应用的商品化阶段。
对于专业服务机器人市场来说,专业服务应用需求是以10亿美元为单位的商机。最早对于专业服务机器人的应用领域包括农业、物流、医疗、家政服务和健康等领域。
随着对服务机器人需求的增加,自动运行的机械设备正逐步代替由农民完成的工作。它们正在用于例如播种、种植、收割、修剪、除草、采摘、分拣、喷洒以及物料搬运等流程。
医疗和保健行业也在应用服务机器人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随着外科手术机器人价格的降低以及它们在医疗操作中的任务越来越多,医疗行业仍将是机器人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随着全球老龄化到来,特别是例如日本和德国这些发达国家,对于佣人机器人的需求会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增长。
移动性是服务机器人和传统工业机器人之间的最主要区别之一。机器人的类型可以根据环境、移动性和可携带性分为四种类型:陆上用的、空中用的/空间中用的/无人机、水中用的、以及可穿戴的/外骨骼的。
机器人的形状因素与机器人工作所在的环境和机器人系统的移动性相关。靠轮子或轨道的机器人可以在结构性和可预测的环境内很好地适应(正如自动引导车在工厂内或清洁机器人在家里所做的),而有腿的机器人适合应用在非结构性和不可预测的环境中。
比如,最近,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了面向2030年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部署构筑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先发优势,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
简单来说,这一新规划为整个人工智能行业注入了强心剂。但因为发展阶段的不同,技术的成熟度、法律法规等客观条件,具体的商业化落地却展现了不同的图景。以目前人工智能商业化落地的两个领域无人驾驶和智慧停车来说,无人驾驶需要人工智能适应更加复杂的现实环境实现完美驾驶。而智慧停车的技术则相对成熟,通过人工智能实现车路协同的复杂技术体系,最后达成智慧城市,提高城市的运营效率。
不甘寂寞的巨头们也纷纷根据自己特点布局赛道,旨在抢夺人工智能这个国家战略“风口”,但每家的发展重点却各不相同。其中,阿里和百度这两大绝对的互联网巨头,就在出行领域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方面,走向了完全不同的道路。
百度方面,“阿波罗计划”是最大卖点,无人驾驶则是其核心能力。在上个月的百度AI开发者大会上,李彦宏乘坐无人驾驶汽车的现场连线视频占据各大新闻头条,一时引发国内外科技行业的热烈讨论。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对于其合法性问题的质疑。目前,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对于无人驾驶的标准和法律法规都存在一定的空白地带。特斯拉的无人驾驶更是出现过车毁人亡的惨烈事故,无人驾驶究竟何时能够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仍然是个未知数,目前看来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相比于百度大张旗鼓的“阿波罗计划”,阿里在出行领域的人工智能应用上则显得谨慎而低调,但更加务实。近期,阿里YunOSAuto系统更新了一项新的功能“无感支付”,通过与ETCP等停车场服务提供商合作,用户可以在全国超过6000个具备ETCP电子支付功能的停车场实现不停车、不使用现金缴费的智慧停车体验,其志向是打造基于YunOSAuto系统的车联网体验平台。据了解,此功能在其合作的上汽荣威RX5、荣威I6等车型中也有搭载。
一方是高调宣传“阿波罗计划”发力无人驾驶,一方是低调布局智慧停车。至于为什么会走向不同的道路,这还要从两家企业的各自优势说起。虽然都是国内互联网的顶尖巨头,但百度和阿里最核心业务所涉及的行业却完全不同。
百度拥有国内顶尖的编程、研发、搜索等方面的人才,其技术水平更是达到了国际领先地位。但从公司整体发展上讲,与谷歌、亚马逊等国外企业,或者阿里、腾讯等国内巨头相比,百度除了搜索,缺乏一款战略级的产品。同时,虽然其在人工智能领域重点发展的无人驾驶技术,但短期来看还没有盈利的预兆。
而从总体上讲,阿里的战看上去更加清晰一些,新零售生态就是其发展的最核心路径,而支付则是其核心业务能力。通过智慧停车,阿里实现了线下渠道的进一步扩展,同时占领了极为广阔的流量入口,并获取更多支付人群。通过线下停车场景的支付人群的覆盖,实现了对于整个阿里生态的反哺。
百度的无人驾驶之梦落地仍然有待时日,且充满未知挑战,产业链协同较难,大多是百度投入了巨大去做整体研发,如果未来不去跟大型车企进行合作,是否将很好的落地还有待观望。而阿里则是布局更加成熟、务实的智慧停车领域,其产业链经过最近几年发展,已颇具规模。实际上,深入了解就会发现,智慧停车其实是无人驾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智慧停车恰恰是无人驾驶停下来的基础,是让无人驾驶名副其实得以实现的关键。缺少智慧停车,无人驾驶就成为了只能行驶在路上的伪命题,可以说这两者之间并不是竞争关系,未来必将会以紧密合作的态势出现。
无论是百度的无人驾驶还是阿里的智慧停车,都已经或将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两者的发展方向并没有孰优孰劣的高下之分,均是人工智能在出行领域应用的必经之路,未来必将相互结合。而至于未来的路径哪边更好,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了。
首先工业4.0必须由家居建材产品标准化大批量生产转向个性定制,必须导入工业4.0,如果生产过程不能实行智慧型生产,这么多零散的订单,没有办法实现高效率的生产。中国家具协会统计数据表明,在2001至2010十年间,中国家具行业增速保持在30%左右,发展势头迅猛。家具行业大资金投入、高劳动密度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后续发展必须从量的增长转为质的蜕变。以往的成品家具采用的是高库存B2C模式,企业需要承担巨大的采购、仓储、库存等成本。其次最近几年,家具行业涌现出了一个新品类——定制家具。然而在制造领域,做定制的有一个问题,没有办法实现智慧化,定制的产品也没有办法实现标准化,现在定制家居最领先的企业也不够达到工业3.0。
虽然目前中国定制家居企业走进工业4.0还有一段似乎遥不可及的距离,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中国特色互联网信息产业的带动下,我们已经向工业4.0时代迈进了一大步。现如今中国企业在网络和软件领域的发展,让世界惊叹。上文提到,美国依靠互联网垄断整个欧洲大陆,推荐了欧洲的工业4.0进程。在中国,有可以与谷歌对抗的百度,与Facebook对抗的微博,与eBay和亚马逊对抗的阿里巴巴,与YouTube对抗的优酷土豆。中国网络业的迅猛发展,则为制造业建立“铜墙铁壁”,这种现象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家居行业已经提前进入工业4.0探索期。在当今的家居工业格局中,主要分成品家居、传统手工打制家居、和工业定制家居三个细分市场类别,而对于制造业来说由三个部分组成,智慧生产,智慧物流,智慧服务。工业4.0中C2B智能生产是4.0和3.0最大的区别之一,智能生产很好的满足了客户对个性化和定制化的需求。智慧制造将是定制家具行业制造技术发展的必然方向。
其次智能化是工业4.0最大的特点。家居行业4.0同样绕不开智能家居,未来的智能家居系统将包括七大生态圈:洗护、用水、空气、美食、健康、安全、娱乐居家生活。这些生态圈将分别对应:热水器、净水器、空调、冰箱、洗衣机等等家电终端产品。家居4.0将会把智能系统和产品与装修进行融合,让智能家居真正落地。
基于国情,我们在借鉴德国“工业4.0”的基础上,走渐进式工业升级之路就成为合理选择。在有条件的行业企业率先实施“工业4.0”,可为其它行业做出示范、提供借鉴,进而共同推动中国工业实现整体升级。此外家居企业应该重视并加大战略、模式、服务、品牌等方面的投入,主动顺应市场并引导产业发展,最终化被动为主动,从而迈向中国家居行业下一个辉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