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龙珠之乐平新传2020年11月24日,bauma China 2020首日,徐工面向全球发布XC9350。徐工成为目前中国唯一、全球第三家具备35吨级以上超大吨位装载机生产能力的企业,一跃成为全球大吨位装载机领导者。
2020年的特殊性无须赘述,bauma China2020的如期举办,实属不易。在这样一个世界级工程机械展会上发布,配得上35吨级装载机的份量。
20世纪80年代,刚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中国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呈现蓬勃发展之势,工程机械产品需求日渐增多。1982年,在自制大量工装、模具的基础上,徐工开始了ZL40型装载机的试制。由于具有制造拖拉机的经验和技术,企业很快生产出了装载机样机,并于1983年通过了省级鉴定,产品迅速投放市场。
彼时,我国装载机制造技术还主要停留在小吨位领域,对于“大吨位”这颗明珠,全行业望尘莫及,“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产品格局极大限制了我国装载机品牌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未来的中国市场离不开大吨位产品,民族品牌在全球舞台与外资品牌竞争时,想要掌握主动权和话语权,就必须突破大吨位产品技术这道关。
1985年年初,徐工开始寻求国外制造商,进行技术交流。同年5月,当时的国家物资总局、天津工程机械研究所和徐州装载机厂组成考察团,由徐州装载机厂苏知行任副团长一行5人赴日本考察。此行确定了徐工与川崎重工的技术合作方案,并决定引进80年代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KLD85Z装载机。随着徐工KLD85Z装载机的下线年代国内最大吨位、替代进口的装载机产品,不断销往葛洲坝、大庆油田、大型矿山和重要港口等大型建设现场,徐工成为当时国内同行业独此一家引进大吨位装载机的企业,也由此掀开中国大吨位装载机发展新的篇章。
之后的故事脉络如大家所知,经历了技术引进、消化、创新。大吨位产品开拓的道路上,徐工一直引领国内装载机产业前进方向,没有背靠大树的乘凉,更没有捷径可弯道超车,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边走边架桥。要说一帆风顺,谁都不会信,“领导者”俱乐部的门槛可不是谁想迈就能迈过去。曾国藩有句名言,“十余年来,但知结硬寨、打呆仗,从未用一奇谋、施一方略制敌于意计之外。”三十余年来,“一根筋”地瞄准全球装载机领域金字塔尖目标的徐工不也是在“结硬寨、打呆仗”吗?最残酷的竞争下,若没有坚定的追梦信念、一往无前的决心和大国重器的使命与担当,断不会如此付出,又获得如此成绩。
2019年12月12日,习视察徐工两周年之际,徐工隆重召开“76载不忘初心・30年创新奋斗”珠峰登顶誓师大会。“向报告!徐工永远对党忠诚、为国争光!请放心!珠峰登顶是我们矢志不渝的追求!”现场3000余名徐工代表发出他们最响亮的声音,这其中,包括200名徐工装载机的代表。
珠峰登顶之路,注定是一条充满艰险的征程,会遇到“缺氧”、“装备不足”的困境。
2009年,徐工装载机迈出践行高端、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吨位的“三高一大”产品战略重要一步,瞄准12吨级,立誓打破国外大吨位装载机垄断。但当时国内尚没有10吨以上大吨位装载机的制造先例,缺乏能够与之配套的结构件,徐工装载机决定:自己造!便有了2010年,徐工LW1200K面世的同时,全球一线品牌同吨位产品在中国市场的全线吨,大吨位装载机结构件100%全部由徐工制造,XC9350的整机国产化率已达到80%以上,徐工始终在努力打破国内大吨位技术领域的“0”。当梦想照进现实,徐工已悄然登上了珠峰的又一级天阶。
其实,想要在一个行业生存下来并且具有自己的优势、特色,未必要走那条最难走的路,做最顶尖的企业。因为个性化、定制化的含义绝不仅仅是金字塔尖的内容,还包括量最大、面最广的中部市场的用户需求,只要自己具有足够特点,甚至在某一细分领域足够专业,就可以在市场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
但徐工的发展格局从不局限于一城一域的谋求和企业自身的存活,而是要代表中国制造业最高的制造水平和中国最优秀的品牌品质,站在世界舞台的最中央,与全球同行同台竞技。脱胎于“鲁南第八兵工厂”的徐工有着与生俱来的红色基因,骨子里怀揣着产业报国的情怀。徐工核心板块之一的徐工装载机,在担大任、行大道、成大器的旗帜下,很好地继承了红色血脉与徐工精神,在我国铲土运输机械产业发展的道路上,始终保持昂扬斗志,一代又一代徐工人艰辛创业、传承发扬和开拓创新,不断引领着产业的发展方向,向着工程机械行业“珠穆朗玛峰”最顶端攀登。
任何一个领域,我们都渴望中国队站上“世界第一”的奖台上。竞技体育如此,产品创新如此,品牌发展同样如此。
今天,当看到徐工成功跻身“全球超大吨位装载机领导者”俱乐部的时候,这种情绪与我们观影中国女排《夺冠》时的激动相似,与我们为华为取得5G赛道领先而骄傲相似,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民族自豪感。
回首中国装载机产业数十年的发展历程,已经有多少品牌几易其主,甚至淡去了身影。究竟是时间的熔炉锻造了如今的徐工,还是珠峰登顶的梦想支撑起了这个新晋豪华俱乐部的成员?或许这并不能归结成一个单项选择的问题。人类永远在发现极限,然后再挑战极限。徐工的信念,正如数百年来人们对珠峰的敬畏和向往,深埋心中,矢志登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