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8.gs登上《新闻联播》,成长为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在央视《开讲啦》与撒贝宁、董宇辉同台,还被撒贝宁“质疑”青年身份,要喊他一声“大哥”——金秋收获时节,苏报融媒记者在苏州市相城区望亭镇的金黄色的稻田里见到了这位“90后新农人”朱赟德,在田间耕作十年,年轻的他用泥土一般质朴的语言描述自己从事的行业——每当秋收的时候,看着自己种植的粮食丰收,当人们尝到自己种的米之后送来的赞美,任何一个工作都无法体验这种收获感!
今天,秋阳高照,正是秋收的好天气。在北太湖边的望亭镇,湖风吹拂着低垂的稻穗,摇晃出沉甸甸的收获感。
朱赟德驾驶着联合收割机驶过一垄一垄稻田,稻谷顿时从稻穗上分离开来,又被机器滚入储仓——好一个“颗粒归仓”!
不多时,整片的稻田已经只剩下硬稻茬竖在田地间。“现在正是大面积收割的农忙时节了,趁着天气好,要赶紧收!”朱赟德一刻不停歇,操纵着收割机掉转方向,驶入另一片田地。
2013年,从扬州大学资源环境与科学专业毕业后,朱赟德随即回到了家乡——望亭镇,帮着父亲、全国种粮大户朱伟琪,一起种水稻。朱赟德当时看着父亲从事农作辛苦,本想帮忙帮一阵子,再去尝试自己的天地,“辛苦半年,水稻丰收,人与地的情感发生了共鸣,我割舍不掉了!”
这一帮就是十年,朱赟德直言,如今回首,未能想到当初会坚持这么久。“最近农忙,早上天不亮就要出门,一直要干到晚上九、十点。务农并不是一项省力的活儿。”
天天晒在田里的朱赟德还上了央视《开讲啦》,还被撒贝宁误认为是“大哥”,而这声玩笑的背后,则是他十年来田间地头的一步一个脚印:2018年,朱赟德被评为苏州市十佳新型青年农民;2021年,被评为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今年,他又获得“江苏青年五四奖章”,被评为全国农业农村劳模。
在朱赟德在田地操控着收割机进行抢收,而在他们家的仓库,去杂草设备、烘干机、脱粒机、自动包装机……十余台机器都以最大功率轰鸣着——秋收,一刻不等闲!
回想2013年刚刚毕业的时候,朱赟德与老父亲仅有四台脱粒机,几台插秧收割机,“当时的农业机械化仅仅停留在播种和收割两端,全流程的机械化耕作还处于起步阶段。”仅仅十年时间,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发展,就让这位大学生农人都带着惊讶,“现在我们有插秧机、脱粒机、收割机、植保机共计29台,另外还有撒药无人机,北斗导航系统、电脑控制自动灌溉系统……”
全流程的农机自动化,让朱赟德的生产效率越来越高,2016年,他流转的土地从1300亩拓展到1500亩;2019年,拓展到3500亩。朱赟德说:“我们现在用北斗导航系统,对田块周围进行定位,规划好无人收割机的行走路径,这样一台机器一天就可以收割上百亩地,这个事情放到十年前,我们是想都不敢想。”
机械化水平提高的不仅仅是农业生产力,更是标准化农业生产的必然要求。“老一代农民非常勤劳,总觉得依靠自己的努力,依靠自己更多的劳动时间,就能够节约农机设备的钱。”朱赟德回忆起自己刚刚毕业时,家里农田的一次事故,“一位女工在喷洒农药的时候,意外摔断了肋骨,父亲为此花费了20多万元。他不仅心疼受伤的乡亲,也担心种稻成本的提高。”
“降低农事生产成本,提高安全生产系数,必须要有农业标准化和农机现代化。”朱赟德当时就给扬州大学农机系的老师打电话,他获悉有一种行走式植保机,喷洒农药有效宽幅12米,一天的喷洒面积,相当于20人手动喷药完成的量,“我和父亲马上就去了农机厂,但是23万元一台的价格,立即‘吓退’了父亲。”
不过,在朱赟德的坚持和劝说下,两周后,这台设备运回了望亭镇。2015年,朱赟德又买了一台行走式植保机;2017年,朱赟德开始购置农用小飞机洒药;拖拉机也从50马力,更换成了95马力和140马力的新机型;打浆机的耕作宽幅则从2米宽扩到5.6米。“插秧和喷药都不用人工了,基本实现了全过程机械化,不仅省时省力,更为关键的是标准化程度提高了。”
朱赟德熟练地操作着收割机在稻田里工作,尽管农机效率高效,但是朱赟德依旧急匆匆的。时不时传来的手机铃声,都是乡亲们邀约的收割时间。
除了要管理自家承包的3200亩稻田,他还服务着周边农户的4000多亩地。从一颗种子到一粒米,朱赟德为他们提供水稻生产种、管、收、加工的全流程服务。眼下,水稻收获季,他正和周边农户挨个沟通,排出收割计划,“很多散户,他们是没有能力购买大型收割设备的,那么我们也为大家一起提供农机服务,用现代化的管理,推进全域农业自动化水平。”
打开手机就能看到水稻长势、田间管理用上大数据分析——朱赟德解放了双手,但是依旧没有闲着,“说实话,像我一样年轻的农民还是少数,大多都是和我父亲一般年纪,他们对于电脑系统应该说很陌生。”朱赟德希望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水平和公司化的管理制度,为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耕作“焕新”。
每次有农科院推广新品优质稻,朱赟德总是第一个为乡亲们试验,再把成功经验推广;一旦收获季节遇到阴雨天气,朱赟德家百吨级的烘干设备也会为乡亲们彻夜轰鸣。
如今,朱赟德建起来的全套智能化设备和加工生产线多亩地,不仅亩产成本降低60元左右,还带动农户从传统卖稻,转为销售优质大米,每年为周边农户增收约300万元,带动地方品牌成为了全省著名商标。“我和土地有了深厚的情感,每年的收获时节,任何工种都无法体会我这种收获的快感,这绝不仅是金钱和荣誉带来的快乐。”朱赟德说,“看多了不会操纵农业机械、不习惯机械种田的叔叔、伯伯,我能感受到他们的真诚和需要,这种价值感让我越来越满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