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价前妻原标题:历史重现:万人誓师大会,史上最牛,只三个字:干!干!干 !干出世界大奇迹
召开万人誓师大会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大庆草原上的全部会战区。(续上文《历史还原:60年前,惊心动魄的石油大会战,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成》)
4月29日,有些职工凌晨3时就坐火车从驻地赶往会场。而就住在萨尔图的王进喜也起了个大早,已经提前知道当天要被大会重点表彰的他,和平常并没两样,他觉得在开会前还得抢出点时间来多做些事情。
他随即把队友们都叫了起来,一起到“萨55井”现场拆卸井架和钻机,只为提前做好向2589井转场的准备。为了给井架找铺垫枕木,他把放在钻杆堆上的大枕木拴上绳子往下拉,没想到发生了滚堆,一根钻杆直接砸在他的右小腿上,疼得他晕了小一阵子;缓过神后,王进喜要求大家保密此事,如果领导知道他被砸伤,肯定非让他住院不可,这岂不太误事了。
吃完早饭,已上午8点左右,王进喜假装若无其事,和队友们赶去万人誓师会场。
参加誓师大会的不仅有各探区和总指挥部的会战职工,还有当地职工、公社社员、学校教师和学生,人人手持鲜花、彩旗,穿着节日的盛装,有组织地提前步入会场。
锣鼓喧天、旌旗招展、人声鼎沸、神采飞扬,各种暖场的表演接连开始了,荒芜而辽阔的萨尔图草原有史以来,第一次这么热烈、隆重、漂亮。
上午9时,在齐鸣的锣鼓和鞭炮声后,大会正式开始,独臂将军、会战总指挥部长坚定的声音,通过麦克风的扩放,在空旷的原野上显得格外嘹亮。
“同志们,今天的大会是来自全国石油战线的各路英雄的会师大会,又是检阅我们力量的誓师大会!……,我们集中石油战线各个方面的精兵强将,进行大会战,就是为了高速度、高水平地拿下大油田!……。
在台上激情澎湃地做着动员讲话,还不时挥动几下拳头,台下则回与以山呼海啸般的呐喊声。
接着,省委领导致贺词,各单位登台报捷。党轮到康世恩代表会战领导小组下达战斗命令时,他很坚定地走向麦克风,并不断挥动拳头高呼:“干!干!干!誓夺头号大油田”、“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各参战单位领导分批上台领取战斗令,此时,全场万人奋然起立,齐声誓师,振臂高呼:“干!干!干!”,全草原沸腾了,真是豪气壮山河,雄心贯九霄。
把万人大会再次推向新高潮的是:72位老乡鼓起大腮帮子,吹响了72支大喇叭,他们分两列快步向会场主席台前面走来,后面依序跟着多位会战表彰英雄;英雄们肩披十字红绸,胸前佩戴大朵红花,骑在高头大马上,而为他们牵马的都是各自单位第一领导,另外每位英雄的身后都有人高举着写有其姓氏的“将”旗、标语;紧随他们之后的是17个红旗单位和14个先进单位的代表。
全场一万多名会战将士见他们们进场了,便“呼“”的一下沸腾了起来,欢呼声和鼓掌声,此起彼伏,久久不息。
当王进喜走近主席台时,部长对着麦克风带头连声高呼:向铁人学习!向铁人致敬!人人做铁人;向先进学习!人人争创新水平!”
台下万人紧跟着一起高呼齐应,震天的口号声似乎要炸裂众人耳膜,荡穿荒原苍穹。
随后,主持大会的康世恩高喊:“王老铁,上来讲两句!”,王进喜像没事儿人一样,几步就上了主席台,代表将近5万名的会战人员发言、表态。
王进喜说:盼了多少年,大油田终于找到了。我们1205钻井队一定要创造条件上,快安装,早开钻。欢迎兄弟队伍来比攀;最后,深受感动和鼓舞的王进喜当着万人的大场面,喊出发自内心的结束语:“人活一口气,拼死干到底;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王进喜朴实而又豪迈的结束语话,吼出了参战将士的雄心壮志,全场又是报以一片热烈而长久的掌声。大会结束后,王进喜因腿疼得实在太厉害了,不得不要靠人搀扶着,才能从主席台上下来;,众人见状,又给了他一阵热烈掌声。
回到井队,工友为王进喜做了付简易拐杖,这样,王进喜就可以既能指挥工作,又能稍作休息。会场的这段故事是王进喜当时的队友、誓师大会亲历者孙崇德,在几十年后回忆铁人时述说的,满眼依然都是敬佩、怀念之情。
“五一”万人誓师大会上,王进喜成为大会战树立的第一个典型,成为了大会战的一面旗帜。
誓师大会一结束,会战大军立即开赴各战区,白水黑山,莽原荒滩,处处都掀起了“学铁人、做铁人,为会战立新功”的生产竞赛高潮。特别是30台大型钻机在杏树岗、萨尔图、喇叭甸东更是开始了没日没夜、声势浩大的勘探、打钻。
1960年7月1日,会战指挥部召开庆祝建党39周年和大会战第一战役总结大会,又是一次万人大会,这次突出表彰了王进喜(1205钻井队队队长)、马德仁(1202钻井队队长)、段兴枝(1206钻井队队长)、薛国邦(采油队队长)、朱洪昌(水电指挥部副大队长)5位典型人物,他们被树为大会战的“五面红旗”,永远载入了史册,直至如今,依然是所有大庆人心中的伟大榜样和永不褪色的心灵记忆。
“英雄铁人打头阵,‘马段薛朱’紧紧追”、 “一个铁人前面走,千百个铁人跟上来“一面红旗红一点,五面红旗红一片,百面红旗迎风展,红遍松辽大平原”、 “前浪滚滚后浪涌,一旗高举万旗红”,会战中的隐形事迹枚不胜举,下面就摘取几个极具代表性的英雄人物和事例,再一次呈现、颂扬他们。
线队按计划搬往杨四屯, 转场搬家时,也就是万人誓师大会的那天清晨,王进喜右腿被钻杆砸伤,忍痛参加了激情澎湃、斗志昂扬的大誓师会;后被送进医院包扎,他又很快从医院溜回井场,拄着双拐继续指挥搬家、打井。
这次他们打的是开发试验区的第一口井——萨2589井,这个井的位置处在一个特别的地底高压区,王进喜和队友不敢有一丝懈怠,沉着冷静地不断的向下飞钻。
5月1日早晨,当该井打到700米深时,由于地层压力实在太大,大家最不想发生的井喷还是突发了,巨大的压力竟将七十多斤重的方瓦喷射至十多米的高空,刺耳的喷射声更是吓人。
想要压制井喷,当时最常用的办法就是使用重晶石粉调成泥浆,从井口灌下去,重晶石粉在其中可以发挥快速冷却钻头,使破裂的井孔壁快速封合起来,这样井里的油气就不会在地层强压下向上一直喷涌。否则的话,极易发现爆炸和地陷等,结果就是井毁人亡。
由于现场没有重晶石粉,最近的也要从40公里外的地方运过来,时间上根本来不及。焦急的王进喜看到旁边有一大堆水泥和土沙,他立刻指挥众人往泥浆池里倾倒水泥和沙子,试图用浓稠的水泥砂浆压井。
十几袋水很快倒入了泥浆池,然而比重大的水泥一下子都沉入池底,若没有进行搅拌混合,依然水泥是水泥,浑水是浑水,二者若没形成混合凝浆就根本没法用,要命的是现场没有搅拌机。
在这关键而又危急之际,王进喜毫不犹豫、奋不顾身地带着拐杖一跃而下,拐杖、手脚在池水里快速左右划动、上下翻腾,将沉底的水泥搅上来,他这分明是用自己的身体充当搅拌机来用。
那时,王进喜的腿正伤着呢,而水泥又有一定腐蚀性,他没做任何防护,就穿着棉衣棉裤直接跳了下去,周边的队友见状都愣住了,能这么干?敢这么做?春寒料峭不说,队长可是有伤在身啊!
泥浆中的王进喜大声喝道:还呆着看什么呢!快把水泥、砂土倒下来,再晚一会儿这个井口就堵不住了,要坏大事。
大伙们一下子被喝醒,明白了事情的严重和紧迫,再也容不得多想了,有五六个队友紧跟着跳入泥浆池,分散着在池子里一起充当人肉搅拌机。另外的队友迅速地将一袋又一袋的水泥倒下去,把池边的沙土铲下去,源源不断的高比重浓泥浆,经过两台高压泵的抽压,通过循环管线和钻杆强力注入地下,井中的液柱一点点被压了回去。
王进喜从泥浆池出来,查看了下压井状况,由于运动过于激烈,腿上的伤口复发,钻心般的剧痛阵阵袭来,手上和身体上都出现好几个大泡,浑身也痒的不行。井喷虽小了点,但仍在继续,还不是能暂停、休息的时候,王进喜强忍疼痛和巨痒,再次跳进泥浆池中搅拌。
又没多久,吸泥管的莲蓬头被浓浓的泥水浆糊住不少,泵往井中的泥浆变少,原来已变小的井喷一下子又大了起来。王进喜急忙招呼年轻力壮的许万明,赶快跳入池中,把堵了的莲蓬头划拉清楚,并持续守在那里看着,泥浆又得以顺利地大量注入井中。
经过三个多小时的大战,井喷终于被制服。这时,已成泥人的王进喜刚被扶出泥浆池就昏倒了,伤腿上的绷带、纱布早已不知去向,伤口被碱性泥浆浸泡、冲刷得血肉模糊。正当大家张罗着要送他去医院时,他稍微缓来了劲,大声说道:“不要管我,看井彻底压住没有?要赶快大排量循环,防止水泥凝固,泥浆快点处理!”
工人们擦去队长满脸满身的泥浆,扶他坐在那里,王进喜接着继续安排工人们处理事故后的各种事情。经过全队努力,设备安全无恙, 井保住了。
接下来几天,井越打越顺,1205队头尾只用4天就打完了第二口井,并创造了日进535米的当时最高纪录。
王进喜和1205队的英勇事迹很快传遍整个大庆油田,数万名会战将士无不被他们的顽强、拼死的斗志所欢欣鼓舞。
“铁人”可不是白叫的,1960年,王进喜带领1205钻井队连续创出了月“四开四完”、“五开五完”的好成绩,到年底,共打井19口,完成进尺21258米,接连创造了6项高纪录。
1961年2月,王进喜被任命为钻井指挥部生产二大队大队长,负责管理分布在大荒原上的12个钻井队。他经常身背干粮袋,骑着摩托车或步行,深入到各井场,调查研究,检查工作,帮助基层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他常向工人强调:“干工作要为油田负责一辈子,要经得起子孙万代的检查”。
当了大队长后,王进喜深感没文化开展工作困难,拜机关干部为师,抓紧一切机会学文化。经过两年多的时间,铁人已经可以独立地看报、读文件、学“毛选”,甚至还可以列出简单的发言提纲了。
王进喜学习技术知识始终坚持学以致用。他说:“干,才是马列主义。不干,半点马列主义也没有!”他带领工人们不断地从实际需要出发搞技术革新。为提高钻井速度,他和工人改革游动滑车;为打好高压易喷井,他带领工人研究改进泥浆泵;为提高钻井质量,他和科技人员一起研制成功控制井斜的“填满式钻井法”。他还在多年的钻井工作中摸索出一套高超的“钻井绝技”,能根据井下声音判断钻头磨损情况。
誓师大会一结束,东油库工地上,工人们冒着连天阴雨(5月降雨量达创纪录107毫米),高喊“不怕天公降暴雨,英雄妙法胜天公”的口号,无雨特干,小雨大干,大雨猛干,历时20余天抢建完工东油库,保证了对各油井日夜不断所出油的收储。
5月下旬,采油队长薛国邦接受了罐装第一车原油的任务。由于早晚气温较低,而大庆油田的原油含蜡高,凝固点也高,在非密闭的池子里就是半凝固状态,要把它泵进到油罐里,就必须先用蒸汽管子将池子里的半凝固原油化开,而单靠固定位置的蒸汽管子化油,太慢了,恐怕很难保证“6月1日首车原油外运”的既定目标。
心急如焚的薛国邦把心一横,干脆脱下棉衣直接跳进齐腰深的油池里,先用棉衣包住滚烫蒸汽管子一小截,用手紧紧握着,然后拖着它来回走动“化油”。有了队长带头,队里其余十几个人也轮流跳下油池,依法炮制进行连续不间断地“化油”;他们连干了七天七夜,终于在5月31日午夜将配有15节的第一列油罐车装满。
1960年6月1日8点30分,萨尔图东油库,人们欢天喜地、载歌载舞;副部长康世恩剪开彩绸,载着600吨大庆原油的首列油罐车一声长鸣,这是向党中央、向毛主席、向全国人民报喜的长鸣;蒙蒙细雨中,满载列车启程开往辽宁锦西石油五厂,而冒着生命危险用身体“化油”的薛国邦,却因劳累过度在一旁甜甜地睡着了。
首车原油外运,标志着大庆石油会战初战告捷;从大会战开始,到第一车原油外运,其时间之短、速度之快,在世界石油史上前所未见,也只有那个年代的中国人才能如此疯狂、如此豪迈、如此不要命地完成惊天动地的伟大壮举。
从这天开始,大庆油田所产的原油全部由萨尔图站发运,铁道部放开计划,无论萨尔图站要多少车皮就给多少车皮。随着工作量的猛增,萨尔图站也由四等站晋升为二等站,职工由14人增加到174人。1977年1月1日,萨尔图站取大庆油田之名,易名为大庆站,使用至今。
会战初期,受风潮的影响,工作重速度、轻质量,会战领导多次批评和提醒,但施工中不注意质量的问题还是时有发生。1961年1月到3月,共钻井23口,其中有4口误射孔、5口固井质量不合格、4口井底冲洗不干净、5口油层浸泡时间过长。就连王进喜领导的1205标杆钻井队,也打了一口斜度超过三度半的井。作为会战总指挥的康世恩,意识到再不整治,接下去非出大问题不可。
当年的4月19日,会战工委在群英村的油建礼堂召开了上千人参加的反事故大会,康世恩对钻井质量提出了严肃批评,并点了发生质量问题单位领导的名字,说他们是:“抬着棺材进坟墓。”
康世恩指出:“油井工程的绝大多数是隐藏在地下,使用的年限长达二三十年甚至更久,还要经受高压、高温和酸碱腐蚀的考验。因此,全体职工一定要牢固树立严字当头,好字第一,为油田负责一辈子的思想。要有一股干一件事就要干好,干不好就要推倒重来的作风。这一点从今天做起,首先将1205队的这口斜井报废,重新在旁边打一口高质量的新井。”
接着,康世恩一连向钻井指挥部领导鞠了三个躬,希望他们把队伍带到以质量为中心的管理轨道上来。部长的这三个躬,鞠得钻井指挥部领导满头冒汗,恨不得找个地缝儿钻进去。
这时,已担任了大队长的王进喜刚从工地赶到会场,门口工人拉住他说:“赶紧趴下、趴下!”,
王进喜一听,心里十分难过,他说:“你这个同志说的,我戴红花的时候,你让我抢着往头前走;批评了,就叫我悄悄地趴下当狗熊?我不能当这个狗熊!”
说完这几句话后,王进喜就直接走上主席台,坐在钻井指挥部领导身边陪着一起挨批。
填井,这对于全国石油战线钻井队,是多么大的耻辱。为了使全队牢记这一惨痛的教训,王进喜回到井队,亲自带领全队把这口不合格的井填起来。有的同志说:“填了这口井,就给标杆队的队史写下了耻辱的一页。”王进喜用严峻的目光扫视大家,沉重地说:“没有这一页,队史就是假的。这一页不但要记录在队史上,还要刻在每个人的心里!让后人都知道,我们填掉的不单是一口废井,而是填掉了低水平、老毛病和坏作风。”
从此,不仅钻井指挥部,而且油田所有工种都树立起了“好字当头,质量第一”的思想,为革命干保险活,为油田质量负责一辈子的事迹层出不穷。
1205钻井队在后来几十年里,始终牢记“铁人精神”并不断发扬光大,2020年钻井进尺突破10万米,历史累计进尺达314.5万米,近乎相当于钻透了355座珠穆朗玛峰,没有出现一例较大的安全、质量事故。
位于萨尔图油田南一区甲块的南1-3-27井,于1963年10月13日投产,连续高产稳产19年,累计产油达到100万吨,直到1993年年底因因套管变形才退役,累计为国家产油114.3254万吨,创造了砂岩油田单井产油的世界纪录,由此可见,当年钻井质量是多么杠杠的。
1202钻井队和1205钻井队,是大庆油田赫赫有名的“双子星座”。当年在玉门,两个队就较劲往前冲,看谁的钻井进尺快、新纪录多。需要强调的是1202钻井队,就是由原57师170团警通连的一个排组建的。
在他的带领下,1202钻井队全队创造了月钻井“五开四完”、“六开五完”等新纪录,用8个半月的时间打井22口,实现了钻井进尺上双万米。1961年,他带领全队职工用9个半月时间打井28口,实现了钻井进尺31700米,超过了苏联格林尼亚功勋钻井队的水平,刷新了世界钻井进尺纪录;并创造了全国中型钻机月完钻井数、月进尺、日进尺、班进尺、钻头使用、低成本等21项全国高纪录。1963年,又打出了“三一”优质试验井,创造钻机月钻井进尺4615米,队日进尺1080.26米的全国最高纪录。他所领导的1202钻井队先后被授予“卫星钻井队”、“钢铁钻井队”、“永不卷刃的尖刀”等称号。1966年12月26日,1202队和1205队在11个月零5天里,双双钻井进尺过10万米,超过美国一队一年钻90325米的世界纪录。
1960年春,段兴枝带领钻井队从四川来到大庆。为早日开钻,在没有运输设备的情况下,组织职工人拉肩扛安装钻机,竖起井架,与各钻井队展开劳动竞赛。当竞赛进入高潮时,兄弟井队1203队突然发生了井喷,急需要泥浆压井,而他们泥浆池里的泥浆已经用完,情况异常紧急。段兴枝知道后,立即亲自带领工人去支援,并把本队的重晶石粉送给了兄弟队,使井喷很快解除。
为了保证安全生产,段兴枝经常一天24小时和工人顶在井上,钻台上下什么活都干。工人们说:“天气虽冷,但是干部在身边,我们心里就觉得格外温暖”。 段兴枝的嗓门特别大,有人说,段队长在井台上一喊,那钻头就能下去一米。段兴枝被广为传播的一句名言就是:“谁英雄,谁好汉,钻井场上来检验,不英雄则狗熊。”
段兴枝当时被人们誉为“智勇双全的钻井队长”。他带领职工大搞技术革新,首创了冲鼠洞的新工艺,在全油田和全国石油系统推广,把大钻机小鼠洞接单根的工艺移植到BY—40钻机上,提高了工作效率,该工艺随后在全国石油、地质系统得到推广。他还和工人们一起,针对夏季雨多,道路泥泞,电测车到不了井场的情况,想出了利用游动滑车拉电测车到井场的办法,保证了电测顺利进行。
会战中,打一口井的时间逐步缩短到3-4天,而钻机搬家一次却要7-8天。为了更多地打好井,必须提高搬家的速度。段兴枝广泛吸取技术员、老工人的意见,带领全队职工反复研究试验,创出了用自己的柴油机的动力索引自己的钻机前进的“钻机自走”的新方法,缓解了油田拉运设备少的矛盾,曾在钻井队普遍推广。,
朱洪昌经常说:铁人王进喜是我学习的榜样,如果没有遇见王进喜,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前进的方向。因为有了他,我的人生才有了目标。
朱洪昌副大队长所在的三大队当时负责承建17.2公里大口径、长距离输水管线,为保证任务尽快完成,他和工人一起连克许多难关。一次,托管机履带板被钢丝绳卡住变形,为不影响施工,工人们商量采用喷灯加热使钢板变直的办法。不料喷灯喷油过多,机车四周燃起大火;他不顾危险,甩掉衣服,冲上去奋力扑打,手和脸烧起串串火炮。火扑灭了,他被送进了医院。
可他不顾医生的劝阻,简单包扎后,又回到了工地。随后不久,他发现有一处焊缝冻裂漏水,为不影响全线试压,他决定带压带水补焊。他跳进水中一边用手把漏缝的水抹干,一边用伤痕累累的手堵住裂缝,并对焊工陈忠盛说:“我用手抹水堵漏,你来焊”;1000多度的高温熔化了钢铁,炙热的钢管烫烤着他的双手,飞溅的焊花烧穿缠手的绷带,露出了还未长好的嫩肉;焊工见此马上停止了补焊,他却说:“现在前线各部门等水等得嗷嗷叫,不能把工期误在我们这儿,今天我就要比一比,是钢铁硬,还是我们员骨头硬。”就这样,他忍着灼痛,一直坚持着把漏缝焊完。在施工中 ,老家来信,告诉他孩子因病重住院。他强忍悲痛,继续在工地指挥生产。
1960年5月,油田需要抢修一条20公里长的大口径输水管线多名官兵支援会战。当时,油田冻住的土地还没有化透,天又下着大雨,这支参加过淮海战役的英模部队的战士们毫不犹豫地跳进没膝深的水中,清除积水、挖泥、垒土、筑堤坝,手磨出了血泡,衣服湿透了,他们仍然你追我赶,毫不相让。最终,战士们提前10天完成了任务,大大加快了原油的开采。
尽管大庆地处东北,天气寒冷,但智慧的采油技术人员和工人不惧艰苦,勇克难关,创造了“长烟道”、“热风吹”、“平顶盘管加热炉”等多种多样的保温设施,解决了油井和油、气、水集输管线的保温防冻问题,对石油的正常开采、输出作出了重大贡献。
1960年5月到12月,大庆油田共打井 322口,在油田北部探明了 865 平方公里的面积,预计地质储量22亿吨,可采储量7亿吨;1960年全年生产原油97万吨。
石油会战中的轰轰烈烈、感人至深的事迹,日新月异、无与伦比的战绩很多很多,以上陈述的只是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这些战绩、功劳、成果是全体会战人用血肉之躯苦干、硬干、巧干出来的,不由得不让人佩服、感叹;但若接着看完下面的这段文字,知道了他们是在什么样的大环境下干出来的,就只能用不可思议、匪夷所思、顶礼膜拜来表达了。
六十年代初的大庆地区,一望无际大荒原,方圆百里无人烟;又因地处高纬度,一年当中半年冬,最低温度零下40多度,草原冻土深达两米;还有,松辽平原地形像个脸盆,大庆处于盆底,曾是历史泄洪区,而1960年大庆雨水又非常多,4月下旬到9月底,三两天就一场阴雨,低洼地方水深齐胸。恶劣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对大会战的所有人都是无比严峻的考验。
几万人从全国四面八方集中到这里,“头上青天一顶,脚下荒原一片”,天寒地冻,没有房屋,没有炉灶,甚至连油盐酱醋、锅碗瓢盆在当地都很难买到。“没到现场,虽已估计到有各种困难和矛盾,到了现场,才知道困难和矛盾比预料的多得多。”当时的石油部高层如是说。
天作床,地作被,一宿没睡困成废。会战初期,住宿问题一直是指挥部头痛的事情。
初来乍到的石油工人们,有的住进了牧场废弃的牛棚、马厩、猪圈,有的支起露天帐篷和板房,有的搭马架子、挖地窨子,有的几十个人一起就在地上铺点干草,用篷布盖在身上睡觉,若能在为数不多的老乡院子里借个宿、搭个棚子算是捡到天大的便宜了。严冬时,野外作业、露天休息的工人们,身上衣裤经常会结满硬邦邦的冰碴子,走路前都要用木棍在身上打打敲敲,直到变软了才能行走。
自然条件的艰苦,今人是难以想象了。会战指挥部当时也不是不想给大家建砖房,只因条件不允许啊,施工队伍没有,大量的建筑材料一时也无法解决,最主要是没钱,当时财政非常困难,只能优先保生产,其他开支几乎是能省则省、能拖尽拖。
为解决住房这个挠头的普遍性大问题,会战指挥部深入考察后,借鉴当地老乡建“干打垒”的经验,决定推广修建不怎么花钱的“干打垒”房子,以解燃眉之急。当年6月,大庆油田“干打垒”指挥部正式成立,选定15个地方开建首批 “干打垒”建设基地。
“干打垒”所需材料相对简单,只需要料草、芦苇、泥土和木材。前三样在大庆草原上触手可得,而木材就得到几百公里外的大、小兴安岭林区砍伐;山路不便、交通不畅,大庆油田派出了专啃“硬骨头”的十三车队。
一次,时任大会战运输指挥部党委书记的喻新盛,带队到小兴安岭的深山里运木材,为了多拉几趟急需的木材,队友们头发长了来不及剪,衣服破了来不及缝;一次,好不容易路过县城,队里的一个司机趁着休息空档赶去理发,谁知理发员一看这人穿得破烂不堪,身上还有一股汗臭味,以为是逃出来的劳改犯,背地里报了警。警察来了也觉得可疑,循迹找到喻新盛,一看也是这副“逃犯”模样,差点把他也抓了起来,最后警察看了“干打垒”指挥部的介绍信和工作证才解除误会。这事一时在会战人中传为笑谈佳线个多月后,材料齐了,油田内掀起了建“干打垒”的热潮,上至部长下到普通工人,上班夺油搞会战,下班再战“干打垒”。在劳动号子声中,不到四个月时间,建成了30万平方米的“干打垒”。虽然这种低矮简易房子阴冷潮湿,酷热时房顶的油渣一晒就化,年年都需维修,但总算有了个固定安稳窝。
为国采石油,让来自五湖四海会战人中的大部分在这片油田地里扎下了根,这是如今已百万人口大庆市的最早雏形;会战的这批人是当时安达县的拓荒者,更是如今大庆的奠基人。
1960年下半年,黑龙江省里给会战指挥部发来“粮食储备已经到极限以下”的紧急通知。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有历史原因的,1960年是“三年自然灾害”的第二年,全国粮食供应益发紧张;还有,苏联在这一年撤走全部专家,单方面撕毁经济建设合同,停止了对华的所有援助,致使我国经济难上加难。
参加石油大会战的所有人也毫无例外地受到严重影响,粮食供应定量大幅削减,重体力劳动职工每人每月仅供应20斤粮食,机关和后勤人员平均只有17斤粮食,豆油、猪肉近乎没有;口粮不足,一天三餐只有五两米,俗称“五两保三餐” ;实在饿急了,只能草根就着盐水充饥,由于长期处于饥饿状态,会战人中至少超过4000多人得了浮肿病。1961年7月,大庆油田挺起了第一座高楼,不是办公楼,不是家属区,而是大庆第一所职工医院(今大庆油田总医院),用来给工人们紧急救治、看病。
面对严重粮慌的生存困境,会战人不等不靠,其实也等不来靠不准,很多地方比他们还更惨,他们一边钻井、采油,干好本职工作,一边抽空打猎、挖野菜,先熬过眼前再说;同时,会战人发扬南泥湾精神,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大规模进行开荒种地,连独臂将军都亲自拉犁耕种。1961年黑龙江省还特批北安10万亩荒地给会战指挥部,用于建设大型农业基地,携手共度难关。
到1963年,石油会战累计开荒17万亩,产粮2700万斤,靠自力更生终于度过了粮荒,这是他们坚定信念和超人意志的胜利。
经过三年博风击雪、艰苦卓绝的奋战,大庆石油会战胜利完成任务并圆满地画上句号。
在大庆石油会战期间,地方政府和人民的支援是巨大而关键的,会战主战场安达县的人民更是倾其全力,奉献所能,在保障油田会战的衣食住行等方面贡献良多。
1960年4月29日,根据北京来的指示,安达县改为安达市(地级),驻地在安达镇,隶属松花江专区;大庆油区划归安达市领导,以安达市作为大庆油田建设中心,展开大会战,拿下大油田。
为了解决会战队伍的办公和住宿,安达人民将自己的大部分房屋无条件腾置出来。他们选出城中八个最好、最方便使用的房舍宅院,交给会战指挥部,会战指挥部将其按1至8号院的顺序给予挂牌,按需分配给众部门、各科室进驻。其中,位于北横街南(现抚顺楼一带)、有128间房屋的1号院,于1960年4月8日正式启用,作为会战指挥部和松辽石油勘探局办公和吃住一体的机关驻地。随着会战重心快速转往萨尔图,会战指挥机关也于1960年10月移驻萨尔图镇。
大庆油田是是世界上极为罕见的大型砂岩油田之一。从1956年的松辽盆地石油普查到1963年的基本建成,总历时7年,如此迅速的普查、勘探、开发、建成,在世界石油开发史上绝无仅有,当时其他国家一般要用几十年才能完成这全过程。这就是国人当时被逼出来的战天斗地,人定胜天。
1963年12月4日,新华社播发的《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新闻公报》,首次向世界宣告:“中国需要的石油,过去大部分依靠进口,现在已经可以基本自给了
也就是在这之后,国家才准予可将大庆油田的新闻事迹在报纸上公开宣传、报道;超级大油田在松辽盆地现世,让当时一直关注中国动态的日本又惊又悔,他们惊讶于中国东北石油资源之丰富,同时,又悔恨当年为何不勘探得再细再久再认真点,从而活生生地错过了大油田,否则历史走势也许会因油田的提早出现而改变。关于日本在东北辛苦找油40年却找了个寂寞,小编前两期的文章《
1964年年底的北京大会上,铁人王进喜代表全国工人发言。他的讲线队和钻井二大队工作为主线,重点汇报了大庆工人阶级与恶劣的自然条件斗,与各种困难斗,终于取得了会战的伟大胜利。当他在大会堂朗诵起自己的那一首短诗: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石油工人干劲大,天大的困难也不怕!
1978年4月16日,安达(大庆)特区划归大庆油田,次年12月14日,更名为大庆市,大庆正式建市,由黑龙江省直辖。而安达县也在1984年11月17日撤销,改立安达市(县级)。
始终坚持生产,一天不能停下。1976年,大庆原油产量跨上5000万吨台阶;
写到在这里,顺便再多提一句,在 1978年,我石油产量突破1亿吨大关;自1972年起,以大庆石油为主的原油开始出口并逐年大增,为国家换回大量宝贵的外汇,并且石油还成了那时国家改善外交环境的有利筹码。在70年代全球发生石油危机、石油革命和我国处于WG后期的这种复杂乱世里,我国石油大幅增产并出口,是一次卡位极为精准却又惊险万分的时代大机遇,如果当初没有大庆石油的全力贡献,国家经济体系势将难以快速恢复和健康发展。至于从1993年,我们从石油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那是因应时代发展变化而做出的主动选择,和以前的纯进口“洋油”时代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码事,根本不能相提并论。
高产、稳产对一个大油田来说,是极其困难的,国外与大庆同时期的陆相砂岩油田,稳产10年以上就很罕见;最长者苏联杜玛兹油田,从1955年到1968年保持年产原油1000万吨以上,稳产14年;其次是苏联罗马什金油田,从1966年到1978年保持年产原油6500万吨以上,稳产13年。而大庆油田的长达27年的5000万吨以上高产、稳产就是个世界奇迹,当然,奇迹的背后是千千万万大庆石油人的长期不懈的努力、付出、奉献。
三次问鼎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特别是大庆油田创造了领先世界的陆相油田开发系列理论和技术,其勘探开发、为国贡献之功,堪比齐“两弹一星”,再怎么夸它都不为过。
如今的大庆油田,是中国第一、世界第十大油田,共有员工23万人,他们继承、发扬“铁人精神”,赋 “大庆精神”予新时代的含义和创新动力,大家高举着两面精神的伟大旗帜,朝“百年大庆油田”这一新会战目标,昂首阔步,奋勇向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