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邪赋在立夏的时节,清新的微风拂过青翠的树叶,带来一股清甜的香气,仿佛整个世界都被洗涤过,变得更加明亮和清爽。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是学习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报推出“学思想 强党性 重实践 建新功·蹲点调研”专栏系列报道,聚焦我省大兴调查研究的方方面面,深入报道各地各部门办实事解民忧,广大党员干部扑下身子、沉到一线接地气,在调查研究中加深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新动态和新做法,敬请关注。
珠江口外,在环抱粤港澳大湾区的伶仃洋上,正巍然耸立起一座新的“国之重器”——全长24公里的深中通道。
深中通道,国家“十三五”重点工程。东起深圳宝安,西至中山横门,连通珠三角深圳、东莞、惠州城市群和广州、中山、江门城市群,建成后将极大便利粤港澳大湾区的交流,是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的超大型跨海集群工程,施工复杂性超过已建成的港珠澳大桥。
总部位于武汉的中铁大桥局,承担了深中通道S07标段的工程:建设1.6公里中山侧陆域引桥,深中通道全线米混凝土箱梁的预制与架设,以及全线米钢箱梁的运输与架设。
2023年4月28日,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合龙,标志着深中通道海上桥面全部拉通。
1000多个日日夜夜,来自中铁大桥局深中通道项目部党工委的36名党员,组织带领陆续参与建设的6500多名施工人员,以凝聚力聚合生产力,在浪奔潮涌间筑起牢固的“海上桥头堡”,保障这一超级工程豪迈越海。
从2022年9月起,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先后四次来到深中通道施工现场,见证党建引领超级工程建设风采。
山竹,一种美味的热带水果。但在2018年的太平洋台风季,山竹被命名给那年的第22号台风。
当时,“山竹”被称为近20年来最大的超强台风,最大风力达17级,9月16日在我国江门台山登陆时最大风力14级。几天前中铁大桥局深中通道项目部办公区刚刚建成启用。
50岁出头的项目部党工委书记佘巧宁戴着眼镜,看上去书卷气很浓,却是一位参与过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武汉二七长江大桥和港珠澳跨海大桥等多项重点工程建设的“老工程”。
项目部承担的陆域1.6公里的引桥施工已全面铺开,沿线多个施工点,多台大型龙门吊、钻孔机、旋挖钻机等设备进场,钻孔桩已经打了80多个,400多名工人已在工区“扎营”——超强台风来了,施工要暂停,人员、设备安全怎么办?已有的建设成果遭损毁怎么办?耽误的工程进度怎么赶?
9月15日,佘巧宁签发项目部党工委文件,宣布成立包括自己在内、由11名党员和3名群众组成的14人“防台突击队”。
联系车辆和市区酒店转运、安置撤离的工人和项目部工作人员,安排专人将大型施工机械转移至高处,检查与加固工地设施及办公区设施,做好各类应急预案,准备后勤保障物资……9月16日晚,根据工作分工,佘巧宁带领8名突击队员留守在项目部,迎战“山竹”。
时隔数年,项目部办公室主任、留守党员突击队员朱剑对那一夜仍然记忆犹新:“大家都没睡觉,大概深夜11点多台风来了,乘着夜色透过窗户向外看,几层楼高的海浪一排排地向我们的房子扑打过来。”
为了抢修被台风破坏的项目部用电系统,项目部安全部部长赵俊、一分部安全总监李秋兵和电工王宁,互相搀扶着,顶着风蹚水出去接备用电源。赵俊撑伞,李秋兵递工具,王宁接电,前后忙活了一个多小时。
施工点沿线满目疮痍,连防浪堤都被冲开一个300多米长的缺口;工地上到处是过膝的积水和台风卷来的杂物,所有打好的钻孔桩都被积水和淤泥覆盖。二分部支部书记鲁庆,开动私家车巡查工地和梁场受损情况,结果车陷在泥坑里,他干脆把车丢在那儿徒步去各处查看,直到几天后才有机会将车拖到修理厂。
清点损毁,抢修要件,与后方团队共同制定灾后重建方案、联系重建事宜……留守的突击队员们就着方便面、火腿肠和矿泉水,集中在项目部的一间会议室里吃住3天,做好各项守护工作和重建修复准备工作,将“山竹”带来的损失,降到了最低点。
“这一仗”打下来,佘巧宁对之后的工作充满了信心:“党员引领、骨干带头,这支队伍靠得住!”掐准“潮顶”——运架梁,必须要会看潮水的“脸色” 1月4日,我们第三次来到深中通道采访时,恰逢非通航孔桥吊装最后一片箱梁:第293片。
“你们来得正是时候!”当天傍晚18时,朱剑拉上我们登上“天一号”海上大型运架一体船,前往架梁现场。
“天一号”的头部,赫然起吊着当晚的主角——一根长110米、宽20米、重1252.6吨的钢箱梁。它将被架设至35—36号墩之间,从而连通全线非通航孔桥。
随着“天一号”进入待架孔位,潮水瞬间“变脸”:钢箱梁已被提升至极限,潮水的高度还差30厘米。一旦此时起风,箱梁有可能砸向桥墩,甚至造成“天一号”侧翻。
一分部现场经理苏世超的大脑飞速运转,凭借经验,他决定让“天一号”再等一等。果然,潮如约而至,箱梁被顺利架设在桥墩之间。经测量,缝隙误差不超过5厘米。
此刻,“躲”在项目部的“幕后大佬”——项目经理张爱民才放下了手中的鼠标。由于担心去现场会给大家增加心理压力,他选择留在项目部。通过不断点击刷新“船讯网”上“天一号”的经纬度,他心里有了底:最后一片梁,稳了!
霎时间,阵阵礼炮冲向空中,朵朵烟花绚烂绽放。至此,项目部承担的深中通道全线非通航孔桥箱梁架设任务,全部完成!
深中通道上有万名建设者,中铁大桥局项目部最高峰时就有千余人。“这么多人一起在大海上‘穿针引线年之久,如果没有党建引领和保障,这将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张爱民感慨,每一次运架梁,都考验着他们强大的协调能力。
每片箱梁架设前,一分部物资机械部副部长胡成这位“军师”会提前“登场”。他根据潮汐图“掐算”出“潮顶”到来的时间,以此推算出运架梁的窗口期,并制订一个庞大而周密的计划表:取梁,涉及4家供应单位;运梁、架梁,需要穿过3条航道和4个海事管理区域,涉及协调11家相关单位。“没有党建引领下的组织协调能力,这些工作的难度可想而知。”胡成说,如果要自己单独去和一家家单位协调,也“谈”得下来,但一遇到和其他单位作业期冲突,效率可就快不起来了。
苏世超会根据宝贵的窗口期,安排桥墩墩顶布置、航道疏浚、扫测等具体工作,确保“天一号”能顺利取梁、运梁、抛锚固定、架梁、退船和返航。
风向和水道的方向不一致,船就可能撞到桥墩上;遇到支航道回淤或有没扫测出的残留物,船就有搁浅风险;主航道有集装箱货轮经过,或突遇大风,起吊的箱梁也会变成“摆锤”……
每逢此种,即使苏世超再心有不甘,也只能一言不发地“打道回府”。但绝大部分时候,苏世超都是雄赳赳气昂昂地回来。一片片箱梁,如期在海上架起、连接成钢铁“巨龙”。
2022年12月,架梁到了最后的冲刺期时,正逢第一波新冠病毒感染高峰,职工们已有近三分之一“中招”。当时,没有一名党员退缩,全部挺在架梁一线。
发烧最怕吹风。最艰难的那几天,苏世超发着烧也在顶风干活,平时一口气就能爬上的60米笼梯,他不得不歇了9趟。
大家的“拼”劲给了一分部经理李勇莫大的激励。李勇本想乘胜追击,尽快把最后一片梁架完。然而,大家都几尽极限。特别是“天一号”的船员扛不住了。由于船上密闭性强,已有将近一半的船员感染。
“无论如何请‘天一号’再坚持坚持,年内把最后一片梁架完!”李勇叫上同事,专门买了几十箱牛奶,慰问“天一号”船员,还想去“做做工作”。
可船上的一幕,瞬时让他红了眼眶:船长、大副刚感染不久,强撑着半躺在座位上,嗓子痛得说不出话来;船员们的眼珠子都是红通通的……“我们有克服困难的信念,但也不能不顾科学去蛮干。要干,就干出高质量!”就这样,李勇的“工作”没做成,最后一片梁“跨了年”,业主还专门到现场为他们打气。站立潮头——敲门“敲”出国内首个智慧梁场 超级工程,就意味着有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管理方式等一系列的攻关。
智慧梁场的“诞生”,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深中通道项目的箱梁预制规模大,单片箱梁最重可达3180吨,堪称“世界梁王”;同时,箱梁种类还多,转换时必须省时、高效。为了最大程度提升制梁效率和质量,深中通道项目在国内首次大规模将BIM技术融合应用于预制箱梁的全过程生产管理,助力施工高效开展。深中通道海上桥段架设的155片混凝土梁,均由中铁大桥局自主生产预制。
2022年9月22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占地234亩中山智慧梁场,建设正酣。
梁场内,随着技术员陈德华在手机上轻轻一点,上百个喷头顷刻飒飒作响、喷出水雾,养护预制中的4片混凝土箱梁。在这里,1000多个摄像头和感应装置密布,犹如一套“神经感应”系统,不仅能看,还能感应温度、湿度,自动养护。
智慧梁场分为混凝土加工系统、钢筋加工系统、物资采购系统、张拉压浆系统、模板系统和中控及监控系统六大部分。其中,最难的就是“模板自动化系统”,它需要打通BIM软件系统和现场设备,涉及多行业、多领域。设备厂商都要用自己的软件,要他们去和别的软件连通,费劲还没有附加值,没人愿意做。
“国家有需求,我们就要搞出来。”张爱民牵头成立了BIM攻关小组团队。12名队员,全部是员。
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攻关小组队员们一次次上门做工作,不少厂商还是强硬地拒之门外。“做个样子算了。”“打不通就不打通了。”有人这样“劝”张爱民。
佘巧宁感慨,按照传统项目施工以经营利润为导向的理念,张爱民做的是“费力不讨好”且“不赚钱”的事,即使他自己愿意做,其他人也不会协作。但这是在党建引领下的伟大工程,无数像张爱民这样的员,会去做、会去拼,大家放到第一位的,不是干成就能拿多少绩效,而是“干出一番事业”。
谈未来前景、谈责任与担当,在队员们锲而不舍的“敲门声”中,一家国内企业终于同意试试。
设备厂商愿意在设备研发方面配合。紧接着,张爱民又找到了中铁大桥局桥梁科学研究院以及业内高校共同研发软件系统。很快,系统做成了,设备也到位了,国内第一个智慧梁场就此诞生,能够实现钢筋加工、模板拼装、浇筑混凝土、养护等全流程智慧化。
2018年11月,时任交通运输部总工程师周伟率院士专家一起来到梁场调研,称赞“技术领先,代表了未来中国梁场的发展趋势”。
通过BIM技术的加持,智慧梁场的钢筋加工效率提升40%、生产全过程效率提高25%、劳务人员投入减少28%、作业工时平均降低40%。与传统预制场相比,每片箱梁的生产费用可降低4.02万元,总计降低成本约3200万元。该项目获得“2021年中国公路学会交通BIM工程创新奖特等奖”。
2023年是深中通道土建主体工程收官之年,伶仃洋大桥刚刚合龙,海底隧道将实现全线贯通。
中铁大桥局深中通道的建设者经受这段历练后,将再次出发前往国内外一个个重点项目,继续为新时代伟大祖国建功立业。记者手记——在超级工程中淬炼党性 深中通道的建设者们能与潮水锲而不舍地“斗智斗勇”,绕不开两个字:党建。
深中通道有60多家参建单位、万名建设者。为了建好这一重大工程,深中通道成立建设期党委,构建起了项目建设期横跨不相隶属关系的党组织的共同体,打造重大工程项目“全域党建”新模式。
全域党建,给这一世界级工程带来了什么?深中通道管理中心党工委专职副书记杨阳用八个字总结:擘画、赋能、融合、先锋。我们在采访中,处处能找到这八个字。
联合党建,让业主方与施工方的关系从“合同”到“合作”,工作模式从“管理与被管理”切换为“党内一家亲”。
党员,是建设者们行动的“定盘星”。苏世超在架梁技术上的充分自信、李勇的实事求是、张爱民率领BIM小组开展技术攻关、党员突击队队员抗击“山竹”,他们,就是员的样子。
党员的先锋作用,还带动了普通员工的积极赶超。2019年、2020年,中铁大桥局深中通道项目部党工委连续两年获得深中通道党建红旗奖。
党建与生产深度融合,让深中通道加速越海,淬炼着湖北的建设者们。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中铁大桥局,历经70载风雨发展,已在全世界建成4000多座各类桥梁,逐步形成了“桥头堡·党建”品牌。诚如这一党建品牌的内涵——每个党支部都是一个坚强的战斗堡垒,他们再次出发前往国内外一个个重点项目,继续为新时代伟大祖国建功立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