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m550阜平地处太行山深处,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是我党我军历史上创建的第一块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根据地的首府,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受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等局限,阜平长期陷于贫困之中。
2012年12月,习踏着皑皑白雪,走进阜平县骆驼湾村和顾家台村,坐炕头、掀锅盖、拉家常,访贫问苦,共商脱贫之策。强调:“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自此,全国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号角,从阜平吹响。
凝心聚力,造福群众。“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希望现在还比较困难的乡亲们要有信心,在党和政府支持和帮助下,依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习在阜平考察时语重心长的一席话,把脱贫的金钥匙交给大家,为干部群众战贫斗困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要按照说的,以党支部为核心,形成整体合力。只要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各项事业就会越来越红火。”现任顾家台村党支部副书记的顾书军一直把的殷殷嘱托牢记心间。
脱贫致富,群众是主体,关键靠支部。在顾家台村党支部带领下,原先总感叹“九山半水半分田,石头缝里难挣钱”的村民,跳出靠天吃饭的传统小农生产,搞旅游、办工厂、种苹果、育菌菇、建民宿、开直播……早在2017年,村里就实现脱贫摘帽,穷乡僻壤换了新颜。
像顾家台村这样实现脱贫的村庄,在阜平还有很多。阜平结合县域实际,大力发展现代食用菌、高效林果、中药材、规模养殖、家庭手工业、生态旅游六大富民产业,加快发展以光伏为引领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以装配式建筑为主的绿色建材产业、绿色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和以“绿色、红色”为主题的全域旅游产业。2021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42元,是2012年的3.7倍。通过坚定信心、苦干实干,昔日的“穷山恶水”变成今天的“好山好水”,阜平人走出了一条“黄土生金”的新路。
山乡巨变,日子更甜。当年在骆驼湾村,习走进困难群众唐荣斌家、唐宗秀家看望。看到老区一些乡亲尚未摆脱贫困、生活还比较困难,强调,“要把帮助困难群众特别是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的困难群众脱贫致富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要心里装着困难群众,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满腔热情为困难群众办事”。
今天,走进唐宗秀家,一眼可见墙上悬挂的习和她唠家常的照片。“来我家时,还是俺家的老房子,土坯垒房,麻纸做窗”,唐宗秀回忆道。以前的骆驼湾是个特困村,村里总共有608人,直到2012年,仍有428人是贫困人口。6年前,包括唐宗秀在内的247户村民,或搬迁或改建,已陆续住上了新房。环顾装上断桥铝门窗、彩电等家电一应俱全的新家,她难掩笑容,“真得感谢党的好政策,我们赶上了好时代,日子越过越红火!”
变化的不仅是住房。道路畅通了,全县2013年以来,完成新改扩建公路50条501公里,完成村村通公路500公里。上学方便了,全县建成13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完成93所农村学校改善薄弱工程和职教学校新校区建设。看病不难了,全县完善提升13所乡镇卫生院和209个村卫生室,落实脱贫人口“先诊疗、后付费”等健康扶贫政策。环境变美了,全县推进厕所革命等环境整治措施。习“尽快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的嘱托一一变为生动现实。
老区精神,熠熠生辉。“对党的感情特别深”,习在阜平深情礼赞老区人民,指出,“有革命老区群众不怕苦、不怕难的精神,有革命战争年代那样一股劲”,“革命老区一定能够完成脱贫致富的历史任务”。
“千山万壑,铁壁铜墙!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80多年前的一首抗战歌曲《在太行山上》,讴歌了广大军民英勇杀敌、不畏牺牲的豪壮情怀。在阜平这片红色热土上,党带领人民既与敌人作斗争,也与贫穷作斗争,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老区精神已经浸润在每个人的血液里。
统筹推进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花山村毛主席旧居、马兰晋察冀日报社旧址等红色资源的保护利用,办好“永远的抗战,不朽的丰碑”等主题展览,阜平不断弘扬革命精神,加大红色革命教育力度。以摆脱贫困为新起点,红色阜平正朝着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目标持续奋进。
“阜平不富,死不瞑目。”元帅当年的这句话,习一直记在心中。党的十八大闭幕后仅40多天,就来到阜平,看真贫、听民声,向全党全国发出脱贫攻坚的动员令。奋进的号角,从骆驼湾村、顾家台村的农家小院飞出,震动着八百里太行山,传遍了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华大地。经过持续奋斗,2020年11月23日,包括阜平县在内的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阜平巨变,是新时代伟大成就的一个缩影,见证着中国脱贫攻坚的非凡历程。
“三年攒钱、三年垫台、三年盖房、三年还账”,曾经是黄河滩区群众艰苦生活的写照。而如今,外迁安置、就地就近筑村台、筑堤保护、旧村台改造提升,滩区群众终于在新时代拥有了一个“稳稳的家”。
“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就关心黄河滩区迁建问题。全面开展搬迁、迁建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2021年10月,习在山东考察期间专程来到搬迁社区,对黄河滩区居民迁建作出重要指示。亲切地对乡亲们说,“看到你们安居乐业,我感到很欣慰”。
初春时节,记者沿黄河大堤一路前行,来到“黄河入鲁第一县”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车窗外,黄河滩区绿柳拂堤、花满枝头,一片生机盎然。
搬得出、稳得住。行走在焦园乡2号村台黎明社区,白墙灰瓦的楼房整齐排列,学校、超市、各色小店一应俱全,辛庄村475户、1800多名群众2021年搬到了这里。
“扶贫路上春常在,致富村中景更新。”虎年春节是滩区群众喜迁新居后过的第一个新年,辛庄村78岁老人李进成念着家门口的春联,笑意盈盈。
“能住上安稳的楼房,是以前做梦都不敢想的事。”说起几十年来亲历的住房“三部曲”,李进成感慨万千:1962年黄河吞没村庄,村民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选址建了辛庄村,那时房子是土坯房;20世纪七八十年代,村民慢慢建起了砖瓦房,但仍时不时地被洪水冲垮;2021年7月,一家人搬进了宽敞明亮的二层楼房。
对滩区群众来说,今非昔比的,不仅是住房,在汛期等特殊时期心态的变化更是明显。2021年,黄河下游遭遇罕见秋汛,山东段流量达到5000立方米/秒量级。辛庄村党支部书记李占胜说:“以前咱的老村,是自己垫的土台子,一下雨就往外跑,害怕地基淹塌了;现在的新村台五六米高,发再大的水也不害怕。”
心里安稳了,房子也敢装修了。在1号村台向阳社区分到新房的范海娜拿到钥匙后,就张罗起了装修。她说:“买新家具加上装修,花了六七万元。以前在老村,稍微好点的家具都寄放在滩外亲戚家,说是自己的,可根本用不上。”
放眼望去,一幢幢干净整齐的小楼房、一个个标准化的卫生室、一座座现代化的学校、一处处功能齐全的社区服务中心遍布新村台,共同织起滩区的民生保障网。
能发展、可致富。搬出“穷窝窝”,扛起“金扁担”。迁建不仅“迁”出了大片土地,还引来富农产业,“迁”出了滩区群众的致富路。
春日暖风轻拂,东明虎杖产业园新栽种的千亩虎杖吐出嫩芽。竹林新村村民孟凡仁在这里工作了近两年时间,“我们前些年就搬上了新村台,家里二十亩地都靠机械化,用不着费心,在这里打工一个月还能再赚两三千元”。
“虎杖这种传统中药材易种植、销路好。”产业园项目负责人介绍说,加上今年刚流转、新种植的1500亩,虎杖种植基地已有14500亩的规模。从种植、浇水到收获,整个流程至少能够带动3500人就业。
虎杖不仅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还有显著的生态价值。“长成后可高达近2米,冠层丰富、根系庞大,可以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少风蚀和水蚀,有利于水土保持,进一步促进滩区生态环境保护。”项目负责人说。
作为山东省黄河滩区迁建的主战场,菏泽市5年来新建村台社区28个、外迁社区6个,帮助14.6万滩区群众圆了百年“安居”梦。图为菏泽市东明县长兴集乡8号村台。徐嘉辉/摄
距此不远的沙窝镇黄河滩生态农业产业园内,100多个钢结构大棚已完成施工。园区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占地1200亩的黄河鲤鱼循环养殖基地是产业园新上项目,完工后将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同步实施的食叶草健康科技产业园项目将引种食叶草1000亩,并配套建设深加工车间,带动周边更多群众增收……
向未来、底气足。千里黄河滩,旧貌换新颜。现在的好生活只是一个新起点。安居乐业后,滩区群众创造幸福生活的底气和劲头更足了。这些天,村支书李占胜一直在为对接返乡投资项目奔走忙碌。“之前滩区穷,我们村在外面打工的很多,闯出来自己建厂的也不少,现在有了新村台,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人都愿意回家投资建厂,助力乡村振兴。”
美丽的校园、崭新的桌椅、清脆的读书声……从滩内到滩外,孩子们学习的环境与城市里比也不逊色。为了从教育上“拔穷根”,菏泽市从事业编制、职称评聘、薪资待遇等方面给予倾斜,吸引年轻教师加入。
“孩子是未来和希望。村里现在特别重视教育,200多个孩子培养好了,村庄的发展动力会更足!”展望未来,滩区群众信心满怀。
滩区居民迁建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民生工程。习高度重视黄河滩区迁建工作,心系滩区百姓,亲自到迁建社区视察指导。万里黄河,奔腾依旧;千里滩区,换了人间。从过去黄河滩里的“穷窝窝”,到如今幸福河畔的“美家园”,滩区百姓生活的变化翻天覆地,祖祖辈辈为之奋斗的“安居”梦想终于在新时代得以实现。
雨中长江,烟波浩渺。阳逻港江面巨轮起航,集装箱港区龙门吊频繁起吊,集卡车不停转运,一片繁忙。
2013年7月21日,习前往湖北考察,一下飞机就冒雨来到武汉新港阳逻集装箱港区。强调,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长江流域要加强合作,充分发挥内河航运作用,发展江海联运,把全流域打造成黄金水道。
牢记习殷殷嘱托,武汉港航人砥砺奋进,高水平建设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全力打造中部地区枢纽港,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黄金水道”活力迸发,成色更足。
——“每月装卸量翻了一倍”。集装箱吞吐量是衡量港口发展的重要尺度,也是现代物流业繁荣程度的“晴雨表”。
武汉新港涵盖武汉、鄂州、黄冈、咸宁、黄石5市港口,阳逻集装箱港是其江北核心港。吕飞是阳逻港第一批龙门吊女司机。“2013年时,我一个月的装卸量大约是700个集装箱。”吕飞说,“现在每月装卸量翻了一倍,最多时一个月能吊1500多个。”
“习考察的阳逻港二期,共有15台龙门吊,当时每天运行七八台,现在是15台满开”,吕飞介绍说。
按照习“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的要求,武汉新港不断优化运输结构,积极开拓多式联运体系,江海联运、水铁联运、水水直达、沿江捎带等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武汉新港委主任张林介绍,武汉港集装箱吞吐量从2013年的85万标箱发展到2021年的248万标箱,成功跻身全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年度前20强。
——“向东出海,向西入欧”。江河滔滔,其势在畅。“黄金水道”成色如何,物流是否便利畅通是重要指标。
“2013年,阳逻港出口的货物只能坐小船到达上海洋山港等港口,再坐大船出海,耗时长、效率低”,武汉新港大通国际航运有限公司总船长邓忠诚回忆说。
习指出,“沿江省市要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找准各自定位,主动向全球开放市场”。武汉港航人开始酝酿造新船、开新线月,武汉至日本关西集装箱直达航线开通,江海直达集装箱船由阳逻港出发后,可经长江直接入海驶向日本。这是武汉首条真正意义上的对外直达班轮航线,也是长江内河(南京以上)第一条国际直航航线。一年后,“日本—武汉—欧洲集装箱水铁联运国际中转新通道”开通,来自日本的货物可直达阳逻港,无缝换乘中欧(武汉)班列,发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国际新航线的汽笛已经鸣响,更多巨轮驶向深蓝。2021年10月,武汉至韩国釜山近洋集装箱直达航线开通,成为中部地区首条直达韩国的集装箱国际班轮航线。如今,湖北及周边省市的产品源源不断出口到日韩等地,所需时间从此前的近半个月缩短到一周。
随着国际航线、长江航线、运河航线、汉江航线、武汉城市圈航线等进一步拓展,武汉新港航线体系日益成熟,为打造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奠定坚实基础。
习强调,要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作用,产业发展要体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要求。提升“黄金水道”成色,绿色环保很关键。洪程民是阳逻港的一名集卡司机。这些年,他亲眼见证了港区的变化:“业务越来越忙,但柴油味越来越少了。”柴油集卡是港区作业的高能耗和碳排放大户。近年来,武汉新港逐步投入使用新能源集卡,每台每月能减少10吨碳排放量、节约近1万元能耗费用。“安静、轻盈,行驶更加平顺,动力也很强劲,关键是没有污染”,开上新能源集卡的洪程民由衷感慨。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武汉新港大力推广码头岸电。伴随着轰鸣的马达声,一艘艘集装箱船驶入阳逻港,当接上码头智能岸电箱后,马达声立即停止,柴油燃烧的油烟随即消失。
以往,船舶进港靠岸后,需要继续开启柴油发动机,以维持船上生活用电供应,短则数小时,长则一两天,对港口空气、水体等造成污染。如今,船舶用上“绿色岸电”,可降低港口污染15%以上,节约能源30%左右,实现了环保与效益的双赢。
浩浩长江,奔腾不息;千帆竞发,货畅其流。武汉新港,正朝着“亿吨大港、千万标箱”的目标奋斗努力,生态环保的“黄金水道”,正在这里激荡起一朵朵更美丽的浪花。
习指出,长江经济带作为流域经济,涉及水、路、港、岸、产、城等多个方面,要运用系统论的方法,正确把握自身发展和协同发展的关系。武汉新港以习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找准自身定位,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拓展航运体系,同时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使“黄金水道”释放“黄金效益”,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2012年12月7日,深圳前海石旁,习深情寄语:“精耕细作,精雕细琢,一年一个样,一张白纸,从零开始,画出最美最好的图画。”2021年9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发布,赋予前海新的重大使命。合作区设立以来,前海坚持“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致力于发展成为改革创新的高地、对外开放的枢纽、创业奋进的热土。
深圳与香港,在国家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紧密合作,创造了独一无二的双城故事。新时代的前海,正为这个故事不断增添精彩篇章。近年来,前海不断提升开放合作能级,促进深港两地合作迈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加快深港产业融合,支持香港金融、会展、现代海洋、科技服务、数字创意等优势产业到前海发展;截至2022年3月,前海累计面向港企出让土地面积占新供应经营性土地出让用地面积1/3以上,不断深化深港两地产业合作;推进深港合作重大平台建设,提供产业空间82万平方米,金融、商贸物流等香港优势产业集聚态势日益凸显;建设“前海港澳e站通”项目,提供港澳资企业注册等233项服务;港澳人士备案执业范围扩大到16类。
2021年10月28日,前海深港国际金融城建设启动,一个面向国际性大型金融机构、港外资金融机构、数字金融机构的功能集聚区在前海崛起,进一步为香港金融业发展拓展空间。目前,签约入驻的金融机构超过170家,其中港资外资机构占三成。
如今的前海,已成为与香港关联度最高、合作最紧密区域之一,合作区总面积由14.92平方公里扩展至120.56平方公里。2021年,在地港资企业数量同比增长156%,实际使用港资50.6亿美元,同比增长33%,占前海实际使用外资的93.8%。
前海不断以制度创新求突破、谋发展,推动一批原创性、引领性、系统性改革举措从这里走向全国。前海努力打造以投资、贸易、金融、法治等为“四梁八柱”的制度创新“前海模式”。创新国际中转集拼物流模式,打造海运国际中转集拼中心和离港空运服务中心;加快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建设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推动实施粤港澳新型研发机构支持计划;打造一流营商环境,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支持前海“双15%”所得税政策延期,优惠目录扩围、门槛降低。
前海正加快打造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试验平台。截至2021年,前海累计推出制度创新成果685项,在全国复制推广65项,全省复制推广82项,成为国内制度创新的重要“策源地”。2022年1月4日,前海正式启用深港国际法务区,探索不同法系、跨境法律规则衔接,建设国际法律服务中心和国际商事争议解决中心。
广大港澳青年不仅是香港、澳门的希望和未来,也是建设国家的新鲜血液。前海重视面向国际青年特别是港澳青年筑巢引凤,拓展创新创业空间,为港澳青年实习就业、创新创业提供平台、岗位以及配套扶持资金、住房保障,成为港澳青年创业者的摇篮。截至2022年3月,前海累计认定港籍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835人次,前海梦工场孵化的578家创业团队中香港团队有314家。
2022年首个工作日,前海国际人才港正式对外运营,为外籍、港澳台、海归和国内各类人才提供451项国际人才服务。2022年第一季度,前海推出多项专门针对港澳青年的人才“服务包”,如就业前海“新平台”、能力提升“精英荟”、职位推介“引路人”、安居前海“金管家”等。面对疫情,前海创新推出“直播带岗”、“岗位云上荐”等系列活动,实现岗位发布数量以及新增就业数量同比大幅增长。
奋进新征程,前海深港合作举措更实、对接更密,制度创新范围更广、层次更深,对外开放力度更大、水平更高!
推进前海开发开放,是习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改革开放重大举措。前海坚持“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精耕细作,精雕细琢,从一片滩涂变成创业创新沃土,从一湾浅水变成改革开放高地,从一张白纸变成最美最好的图画。站上新起点的前海,必将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增强香港同胞对祖国的向心力中作出更大贡献。
“以前在老家的时候,只会围着锅台转,哪里想到现在到酒庄上班,还开上了小轿车。”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村民刘莉告诉记者,孩子在家门口上学,她和丈夫在酒庄干活,过上城里人生活,日子舒心有奔头,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
宁夏西海固地区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称。1997年4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组长的习同志到宁夏调研对口帮扶工作,作出了影响深远的战略决策——将西海固不宜生存地区的贫困群众“吊庄”搬迁到银川河套平原待开发的地区,建设新家园,并亲自命名为“闽宁村”。面对这片荒滩,他坚定地说:“今日的干沙滩,明日要变成金沙滩。”习同志先后5次出席闽宁联席会议,提出了“优势互补、互利互惠、长期协作、共同发展”的指导原则,“联席推进、结对帮扶、产业带动、互学互助、社会参与”的合作机制,“以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为中心”等思路举措,成为闽宁共谋发展的金钥匙。
20多年来,闽宁对口扶贫协作联席会议从未间断,一批又一批援宁干部真心奉献,数以万计的闽商在宁创新创业,几万宁夏贫困群众在福建稳定就业,为推动宁夏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闽宁村从最初移民人数8000人、年人均收入500元,发展为人口6.6万人、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万余元的新兴城镇,实现了从“干沙滩”到“金沙滩”的蝶变,大踏步赶上了时代,成为贫困地区通过对口帮扶走向全面小康的成功典范。
在闽宁镇的示范带动下,宁夏涌现出110个闽宁协作示范村、320个易地搬迁安置区,累计接收西海固地区易地搬迁移民100多万人,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在闽宁镇园艺村第三代设施温棚园区里,致富带头人马雅铃正带领村民收割芹菜。“这是第三茬芹菜,收完就准备种新品种蜜瓜,去年福建专家指导我试种了一棚就收入6万元。”马雅铃的生活满是幸福。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20多年来,闽宁两省区坚持把产业协作扶贫作为关键,把生态环境改造作为基础,把激发内生动力作为根本,做到“宁夏所需,福建所能”。从最初的菌草种植到后来的工厂化育菇、发展酿酒葡萄,闽宁镇在福建社会各界的大力帮扶下,立足当地自然禀赋,形成了以酿酒葡萄、设施园艺、肉牛养殖为主的产业格局,有效破解了贫困群众增收致富难题。一批又一批西海固移民群众通过勤劳奋斗在这片土地上扎下了根,用苦干实干弹奏出幸福的乐章。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习在宁夏考察时强调:“有党和政府持续努力,有各族群众不懈奋斗,今后的生活一定会更好更幸福。”2020年底,闽宁镇6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累计脱贫退出建档立卡1633户7046人。闽宁镇先后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等荣誉。
在“闽宁巧媳妇”直播间里,致富带头人徐美佳带着她的移民姐妹们变身成直播带货女主播,将闽宁镇自产的葡萄酒、枸杞等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也让银耳、紫菜、茶树菇、姬松茸等福建土特产打开了西北销路。曾一脸愁容的建档立卡贫困妇女成了产业工人,笑容里满是喜悦和自信。
如今的闽宁,通过福建技术+宁夏转化、福建市场+宁夏产品、福建企业+宁夏资源等形式,推动闽宁对口扶贫协作从单向扶贫解困到经济合作、产业对接、商贸往来互利共赢,从单一经济援助到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人文科技多领域全面合作,闽宁镇引进各类企业40余家,注册各类农产品商标48个,培育形成了特色养殖、特色种植、文化旅游、光伏发电、商贸物流五大支柱产业,实现酿酒葡萄、肉牛养殖等农业主导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成为周边地区的“菜篮子”。2021年,闽宁镇6个行政村年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600万元,闽宁镇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
夕阳西下,霞光满天。“东南风吹西北暖,那年你到咱家来,拔掉穷根把花栽,拔掉穷根把花栽,美得哟沙漠变花海……”一曲动听的山海情,唱出了闽宁镇人的幸福生活和对党的感恩之情。
闽宁镇从无到有、从贫到富,是中国脱贫攻坚伟大成就的一个缩影,是东西对口扶贫协作的示范样板。昔日的“干沙滩”变成了今天的“金沙滩”。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闽宁镇的干部群众牢记习的殷殷期望,沿着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实干精神,把日子越过越红火,让生活越来越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