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花天子txt走南闯北务工忙 本报肃州讯近年来,肃州区泉湖乡按照“发挥城郊优势,培育蔬菜大乡”的目标,紧紧盯住城市“菜篮子”工程,以科技示范园区为突破口,积极发展钢架大棚,稳步发展日光温室,引导农户着力发展以日光温室、钢架大棚为主的设施蔬菜产业。全乡蔬菜种植面积达25400亩,占全乡总播种面积的78%,为该乡农民依靠蔬菜增收奠定了基础。
泉湖乡永久村二组的杨春兰这几天忙得不亦乐乎,温室里葫芦刚刚卖完,西红柿又开始上市了,她每天都来采摘,新鲜的西红柿盛满了大筐小筐。杨春兰高兴地告诉笔者,她有两座温室,从去年8月到现在已收入了6000多元钱。
杨春兰说:“今年种了一棚西红柿,占地面积一亩左右,最近批发价是一块五六,预计这茬能收入五六千元。”
目前,杨春兰所在的永久村已发展成为泉湖乡最大的蔬菜专业村,农户利用地处城郊、交通便利的优势,大力发展设施蔬菜种植,蔬菜面积占到了全村耕地面积的6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蔬菜产业的占到了近70%。
今年,泉湖乡将继续采取集中连片、乡村联动、行政推动、政策补助、宣传引导等方式,大力发展以钢架大棚为主的设施农业。以四坝、永久两村为重点,辐射带动建成1个千亩钢架大棚示范区;以春光、沙滩、永久、营门、四坝等村为重点,建成10个百亩钢架大棚示范小区;以头墩、花寨、水磨沟、泉湖等村为重点,每村建成1个50亩连片示范区;以春光11组、永久5组为重点,新建改建并重,新扩建2个百亩日光温室示范区。力争全乡新增大棚蔬菜面积2000亩以上,累计达到8500亩。同时新建泉湖千亩钢架大棚蔬菜示范园1个,积极完善各类设施,强化先进技术集成配套,把农业科技园区建成技术推广的基地,学习培训的平台,示范交流的窗口,带动增长的亮点。
走出家门,寻找富路,已成为发展玉门市赤金镇经济、增加当地群众收入的有效途径和干部群众的共识。近年来,经过镇政府的大力扶持和积极引导,在不断总结探索中,赤金镇已形成了“政府规范管理、中介组织输出、服务体系健全”的劳务产业发展模式。
“如果镇上再给我们提供出国就业的机会,我一定要报名,继续去国外挣钱。”一年前跨出国门去利比亚务工,每月6500元—7000元人民币的工资收入,足以让光明村一组的张涛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憧憬。
一年零四个月的时间,张涛在利比亚挣回现金近11万元。看着拿到手里的存折,母亲卢桂香的脸上洋溢着发自内心的喜悦,给已经长大的儿子成家是父母的心愿。谈起这些,卢桂香说,如果不是利比亚发生战争,儿子两年就把娶媳妇及在镇上买楼房的钱挣回来了。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张涛只是近年来赤金镇有组织地向境外输转的劳动力之一。赤金镇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镇,人口多、耕地少是镇党委、政府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
赤金镇党委书记陈维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针对全镇发展的实际,从2007年起,镇党委采取“政府推、干部带、宣传促、政策引”一系列符合本地发展的做法,通过劳务中介机构和带头人的带领作用,不断拓宽海外劳务市场,取得了显著成效。镇上依托本地企业,建立了餐饮、计算机、电焊、挖掘机等培训基地,每年培训达3000人次。要使农民脱贫致富,必须使他们掌握专业的技术技能,实现劳务人员由传统的体力型、力量型输出向技能型、质量型输出转变,不断增加劳务效益。目前,赤金镇已经形成了国外输转、外省输转、省内输转、就近务工“四位一体”的全方位劳务输转体系。
阳光明媚的三月,家住赤金镇东湖村一组的代平红花31万元买回了一辆大型货运车。
代平红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花费3000余元购买一辆手扶拖拉机,到九十年代花4万余元购买农用车,再到如今停放在家门前的这辆价值31万元的大型货运车,43岁的代平红思维常常会穿越时空,回到记忆中缺吃少穿的年代,贫穷令他至今都心有余悸。
仅去年一年,代平红打工就挣到了5万余元。通过镇上技能型人才的培训,他已经成功实现了从当初体力型到如今技术型的转变,并掌握了相关务工维权的法律知识。
记者在采访中深切感受到,正因为赤金镇党委、政府在劳务输转工作中各项措施的不断创新落实,从而使该镇劳务输转成为推动当地农民增收最有力的途径之一。
陈维明说,要想做好劳务输转工作,必须要做到对全镇劳动力情况了如指掌,引导群众从传统观念的束缚中走出来。镇上成立了劳务工作站和劳务输转公司,对全镇劳动力年龄结构、文化程度、技术特长、就业愿望等情况进行核实登记,并建立培训输出人员的“四有”档案库,做到“在家有登记、就业有培训、输出有合同、走后有服务”,使在外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按照“巩固西部,扩大沿海,拓展规模,提升层次”的工作思路,全镇积极培养劳务输转明星和劳务输转骨干,支持和发展民营劳务机构,使输出劳务进入市场化运作。2010年,全镇有组织输转劳动力1200余人,实现劳务收入2500余万元。同时,一批国家重点工程途经赤金境内,也为当地群众就近务工挣钱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房前屋后,干干净净。房屋内的摆设和城里人已经没有了区别。小卖部就坐落在这个小康房的院落中。46岁的张维宽穿着崭新的工作服,皮鞋上一尘不染。
张维宽是西气东输工程中的一名管道巡线工,他和企业签订了非全日制劳务合同。每天的工作3小时就能完成,每月的工资却拿到了2000元。在享受与企业员工同等劳保福利的基础上,逢年过节,还能领到数目不等的奖金和实物。谈到这些,张维宽笑逐颜开。他说,自己工作的地方出门就到了,只要能抓住国家重点工程进入赤金境内的机遇,就能够发家致富。工作之余,他还能去干农活,真是工作种地两不误。
“国家重点工程从我们家门前通过时,我们最希望镇上做的事情就是,能够和这些重点工程施工方达成协议,多用我们本地的劳动力。这样,在企业发展的同时,当地农民也会加快发展的步伐。经济条件好了,其他制约我们农民自身发展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是张维宽的切身感受。
他的儿子在赤金镇境内施工的高铁公司工作,月工资2000元左右。张维宽还能利用闲余时间干些零活增加收入。去年,张维宽14亩承包地,纯收入1万多元,全家年纯收入在6万余元。今年,他又花2万余元购买二手客货两用车,出租给高铁公司,每月收入3000元。这都是一笔笔张口就能算清的收入。按此下去,今年张维宽全家纯收入达到10万元是稳稳的事。
随着市场呈现的多元化发展趋势,更多的农民寄希望于各级政府做好相关服务工作。
陈维明说,从2007年开始,镇上就依托“铁人”品牌优势,成立了“铁人”建筑安装公司,并和中石油、中铁公司等大型国有企业密切联系,双方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针对镇上部分群众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保守的现状,镇党委、政府多措并举,引导群众走出传统思维模式,让他们认识到劳务输出是一项投资少、风险小、见效快的富民产业,是饱了肚子、挣了票子、换了脑子的“铁杆庄稼”,以增加外出务工人员的信心。充分利用已建立的劳动力市场服务网络和劳务经纪人,立足城乡信息畅通、建筑工程企业多、劳务输转灵便的优势,坚持把就地输转一批、季节性输出一批、能人带动输转一批、有组织输出一批作为工作的主要形式,扩大劳务输转的规模和渠道。由镇政府统一领导,镇劳务工作站牵头,各村、社区紧密配合,村民小组劳务信息员参与齐抓共管,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和强大工作合力,使全镇劳务工作远有目标,近有措施,务工人员出去有人管,挣钱有保障,为全镇劳务输出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记者在采访中感受到,通过镇党委、政府有组织的培训,让劳动者掌握相关技能,从根本上实现劳动力的转型,从而使他们在充满竞争的市场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这就是赤金镇近年来在劳务输转过程中的创新之举。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记者从兰州海关获悉,日前兰州海关完成兰州至芽庄直飞国际航线首航监管工作,这是兰州第二条直飞芽庄的国际航班。至此,兰州中川机场国际航空口岸国际航线条。....
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示2018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候选人的通告
【全国网媒看平凉】凤凰村里飞出“金凤凰”—— 泾川县凤凰村美丽乡村建设掠影(组图)
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示2018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候选人的通告
【全国网媒看平凉】凤凰村里飞出“金凤凰”—— 泾川县凤凰村美丽乡村建设掠影(组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