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圣叹先生传赞二战时期中国工业虽然贫弱,但是还是通过进口引进了多国,数十种型号,下面由小编带大家盘点一下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空军力量~
伊-15战斗机采用木质骨架结构,初期型号为“海鸥”式上机翼,起落架为固定式,开放式座舱和固定式后三点起落架,设有两叶式螺旋桨,外形比较简洁,装有一台M-22星形发动机,功率为353千瓦,机载武器为两挺带同步射击装置的7.62毫米PV-1机枪,后期变为4挺;中期型的伊-152上翼改为平直翼;后期型伊-153安装有可收放式起落架,同时上机翼改回海鸥式布局。
1937年8月21日,中国和苏联签订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苏联向中国提供军事援助贷款。从1937年10月到1939年9月,苏联向中国空军援助了985架飞机,其中伊-15(主要是伊-152)347架。援华的苏联空军志愿队的编成中也有部分I-152或-153。在抗日战争初期的空战中伊-15系列和日军的早期战斗机性能不相上下,在抗击日军轰炸机方面还卓有成效。为中国空军掌握1937-1940年间的战场制空权做出了不小的战果。但中国空军装备的伊-152战斗机在日军1940年的投入的新型“零”式一一型战斗机在中国战场出现后,伊-15性能和机动性上都落后明显,完全不是零式战斗机的对手,在空战和事故中这些早期型号逐渐消耗殆尽、
伊-16长6.1米,高2.6米,翼展9米,空重仅有1.5吨,比二战时期的主力飞机都小一号,但其速度可达450千米/小时,比当时世界上其他主力战机的速度高出100千米/小时左右。伊-16装有20毫米机炮和7.62毫米机枪,是最早配备机炮的战机之一。在速度和火力上占有双重优势的伊-16马上装备了苏联空军,与适于低速盘旋缠斗的伊-15搭配作战,战果卓著。
动侵华战争后,中国面临极为严峻的作战环境,抗击日本法西斯的航空兵极为虚弱。8月,前苏联紧急向中国方面提供6个旅的战机,包括两个旅的轰炸机和4个旅的战斗机。后来,前苏联又向中国送来了200架战和伊—16战斗机等。其中,一些前苏联志愿飞行员来华,驾驶伊-16等型战斗机,协助中国人民进行空中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作战。
1939年,伊-16第10型战斗机开始空中抗击日本法西斯战机,曾经击败了日军Ki-27战机,大战日本法西斯的A5M战斗机。日本法西斯不甘心空中受到牵制,1940年开始使用更先进的A6M零式战斗机。零式战斗机的作战性能高于伊-16第10型战斗机,包括武器和战机性能等方面。伊—16战斗机损失开始增多,最后,不得不退出空战行列。其中,一些该型机转为空中联络机,还有一些在翼尖配备了相机,成为侦察机。
起落架左、右两边裙罩内的机轮上方,分别有2支勃朗宁式固定前射机枪,每支备600发。装备有C—4式机枪瞄准器,位于风挡正前方,备有左右两个装置位置,以供飞行员选择使用;后舱同样装有1支C—4式活动机枪,并配有5个100发弹匣;驾驶舱后方的主油箱两侧,各装有一组N-2式直立挂装炸弹架,每组可挂装5枚13.6千克的杀伤弹,炸弹舱门的开启依靠炸弹下坠重量致动而作用;在主油箱下方托架外部的机腹部位,装有P-1式炸弹架。炸弹架可供挂装45.4千克的爆炸弹,或挂装4枚22.7千克的化学弹,或挂装1个236.4升的外油箱,还可安装烟幕施放箱,这写挂状物均可投放或抛掷,紧急时机内之主油箱亦可抛下;在后舱下方机外,还可挂装2枚照明伞弹。总共进口20架A-12列装于民国空军第九大队,初期用于支援华北战场,淞沪会战爆发后与日军在空中展开厮杀,基本在战斗中损毁。
该机1933年出厂,是霍克2舰载战斗机的改进型。它与2型的主要区别在于霍克3起落架可收藏于前机身两侧,它是寇蒂斯最后一种双翼战斗机。该机除可空战外,还可进行俯冲轰炸和执行侦察任务。在中国1932年,美国寇蒂斯飞机公司综合了舰载战斗机F11C-II和陆军航空。抗日战争时期的霍克-3型战斗机队用机P-6E的特点,重新设计了一种专为外销的“鹰”II型战斗机,并曾派人来华架机表演进行推销。1933年,南京政府和广东政府发动捐机运动,共购买50架“鹰”II。
1936年初,南京国民政府发起为蒋介石50寿辰的献机运动,共筹得350万元。这笔款项大部分用于购买霍克3整机和零部件。加上广州地方空军订购的9架,中国共订购霍克3飞机102架和一批主要零部件。此后,霍克3成为抗战初期中国空军的主力机种。霍克3虽不是什么名机,但它毕竟在中国伟大的抗日空战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特别是这种机型跟中国许多抗日英烈的名字联系到一起,更值得后人缅怀与追忆。
德国hs-123俯冲轰炸机,空重1.5吨,搭载一台880马力发动机,时速341公里,配两挺7.92毫米口径机枪,另可挂载450公斤炸弹。Hs-123是亨舍尔于1934年研制的产物,抗战爆发后,民国于1938年向德国购买了12架Hs-123,主要用于攻击长江上的日军物资船,后来因为零件得不到补充而停用。
CW-21战机全名为Curtiss Wright 21,绰号“Demon”,是寇蒂斯公司旗下的圣路易制造分部于1938年在CW-A19R教练机的基础上,加以改进而成的一款单座轻型驱逐机。该机的座舱位于机身的中段,起落架为向后折收式,装有850马力的R-1820G5型发动机,机首部位装备12.7毫米和7.62毫米机枪各一支。这款战机由于采用了全铝合金半硬壳式结构,且未设置保护装甲和自封油箱,因此全机净重仅有1383公斤,由于重量如此之轻,使得该机每分钟的爬升率高达1440米,最大时速486公里,升限10500米,航程为928公里。
这款战机虽然爬升速度极其突出,水平机动能力也不错,但由于缺少相应的保护措施,火力也不够强大,因此美国军方并不青睐这款小飞机。于是寇蒂斯开始寻求海外买家。最终民国买了3架CW-21及27架零组件,移交飞虎队,但全部在1941年因为燃料不纯坠毁,买的27架零组件也没来得及组装,便因日军攻势太猛来不及转移而自毁。
SB-2轰炸机定位是中型快速轰炸机,载弹量有600公斤,最大航程980公里,和美国德国的中型轰炸机相比略显不足,和日军的中型轰炸机相当,但是在实战中SB-2的载弹量可以达到900公斤。在防护上,SB-2设计之初就具备一定的装甲防御能力,机体和内部关键部位则采用强度很高的锘锰硅钢。自卫武器为4挺苏制7.62mm机枪,可以有效形成自卫火力网。实战中,SB-2经常击落防御力低下的日军战斗机,有一次击落5架日军战斗机的战例。而自己则很难被击落。诸如1938年8月3日3架SB-2轰炸机对安庆日军机场的轰炸后,被日军战斗机追击,其中一架被打了70多个弹孔,仍然全身而退。
1937年8月21日签订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其后苏联向中国提供了2.5亿美元的军事援助。其中就SB-2轰炸机328架,并派遣航空军事顾问和志愿航空队来华协同作战。9月SB-2轰炸机从苏联境内分批飞抵兰州,装备了武汉和南昌地区的中国空军第一和第二大队。12月2日SB-2首战告捷,9架SB-2在苏联志愿队科兹洛夫的率领下,轰炸了停泊在上海的日军舰队,炸毁了包括一艘巡洋舰在内的7艘舰艇。事后,日军起飞6架中岛95式战斗机追击,但是其350公里/小时的速度,根本追不上SB-2。12月15日,27架SB-2再次袭击已经沦陷的南京,在4000米的高度投弹10余吨,完全炸毁大校机场,摧毁日本飞机40余架。1938年2月,在接到报告后,48架SB-2组成机群,轰炸了当时日军占领的台北松山机场,共投弹280枚,摧毁储油罐,炸毁日本飞机40余架。
1938年的武汉会战,SB-2轰炸机尽全力出击,不但轰炸日军地面部队,日军机场,更多的是沿着长江水道轰炸日军军用船只。会战期间,SB-2轰炸机炸沉日军军用船只23艘,炸伤67艘,严重阻碍了日本舰队的推进。日军舰队在本来2天就可以走完的江段,花费了整整2个多月时间。
P-40飞机是飞虎队的主要装备,也是太平洋战争初中期美国陆军的主力战机。这种战斗机装有1台水冷活塞式发动机,流线型机身和机头下方硕大的散热器,构成该机优美的外形,梯形下单翼装有武器,可收放后三点起落架。它的最大速度为552千米/小时。二战期间,P-40主要对手是日本零式战斗机。对比而言,P-40机动性不如日本零式战斗机,但具有较高的俯冲速度。因此飞虎队往往采用高速俯冲,打了就跑的战术,避免与零式战斗机纠缠。
根据《租借法案》,美国将P-40战斗机大量援外,总数达到5492架,其中分配给英国2799架,苏联2069架,中国仅分到少量的377架。中国空军获得的P-40包括E、K、M及N等4型,其中以N型最多,达299架。1942年初,中国空军第4大队首先获得27架E型,至10月,各部队已逐次换装E或K型,P-40成为中国空军战斗机序列中的绝对主力。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主要机型就介绍到这里,如有遗漏可以评论补充,感谢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