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明月之万里长城51941年,粟裕在苏中地区,跟日军南浦旅团,展开过大半年的连续激战,双方围绕着三仓镇和丰利镇反复争夺,粟裕打得日军一度跪地求饶。
经过8个月的巷战之后,整个三仓镇被摧毁成了平地,连一间完整的屋子都没有,可见战斗之激烈。
1941年6月,粟裕作为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带领部队在苏中设立了四个分区和一个特区。
敌人是日军南浦旅团,他们早就打探到粟裕的分区划分,将进攻重点放在了江苏东台的三仓镇,那里有一个公路十字路口,交通条件方便日军大部队开入。
南浦如果完全打下三仓镇,就犹如西瓜刀一般,把粟裕的第二分区整个切掉。而且再往前开进的话,便可剑指粟裕的师部。
粟裕察觉到南浦的意图,在作战会议上,提出积极保卫三仓,关键词便是“积极保卫”,而不是拼消耗。
当时粟裕部队所在的位置,是突出的一片区域,也是承受压力最大的区域之一,而三仓镇则是新四军和日军展开争夺的焦点区域。
南浦指挥大批日伪军,走潘家镦向三仓镇发起进攻,而我军第七团英勇抗击,又把敌人打回了潘家镦。
进入7月份,南浦采取修路的办法打三仓,从潘家镦修出两条公路,路修到哪里部队就开到哪里,虽然费时费力,但却能稳定推进。
我军面对南浦的这种公路战术,除了骚扰迟滞之外,剩下的只有在三仓打巷战了。
我军保卫三仓就等于是保卫第二分区,而南浦的公路修了两个月,抵至三仓附近。
南浦派出2000多人,从三个方向扑向三仓,摆出一副势在必得的架势,与此同时他的上级一直催促,要尽快全面占领江苏所有地区。
再看我军这边,指挥机关和单位文职人员,提前跳出了南浦旅团的包围圈,粟裕则指挥一师骨干力量,连夜破坏敌人的公路。
从形势来说,倘若把两军防线比作是两条直线,南浦打三仓镇,等于是向外突出一部分,落入我军防线三面包围。
反复争夺到10月份,粟裕指挥第七团,在三仓镇摆下疑兵,假装部队主力在三仓。
敌人误认为七团在三仓,于是沿着公路大胆推进,实际上我军主力埋伏在公路两旁,狠狠打击了敌400多人组成的突击队。
当敌人意识到第七团主力并不在三仓,于是另外几支部队,趁机又攻入了三仓镇,他们连夜修筑碉堡和营寨,想要长期占领三仓镇。
凌晨时分,敌人正处在疲惫的时刻,第七团则休息了半夜精神饱满,再次左右夹击三仓,又把敌人打了出去。
战争带来的创伤,苦了当地老百姓,全镇只有20多户人家,经过连翻激战之后,房子都被夷为平地。
敌我双方的区别是,我军是积极保卫三仓,打不过就撤出去,注重保存自身实力;而南浦则是莽撞蛮干,以拼消耗的方式抢夺三仓,所以损失很大。
南浦望着三仓镇的废墟,再看看身边的日军精锐,他面对粟裕的时候,有一万个不甘心,连续修了几个月,公路始终没能插进三仓镇。
与此同时,另外一边的江苏东台县丰利镇,也是敌我双方激战的焦点地区,反复了五次之多。
三仓镇和丰利镇,在苏中互为犄角之势,从地形的角度来说,我军很难控制丰利镇,但在这里跟敌人开战的话,可以策应三仓那边。
南浦越打越着急,随着太平洋战场的硝烟燃起,他连续败给粟裕,倘若再这样败下去,大概率会被送到太平洋战场。
而粟裕恰恰掐准了南浦的心理,在12月上旬准备打敌人一个出其不意。南浦调集3000多人,想要在三仓镇和丰利镇同时开战,尽快夺取这两个地区,他误认为粟裕主力在三仓,于是亲自去前线督战。
而粟裕所指挥的主力部队,突然出现在了丰利镇附近,一番激战过后,俘虏200多名敌人,而代替南浦督战丰利的小野大山,被我军当场击毙。
有一个名叫羽田的分队长,带着3名士兵,被我军分割包围之后,吓得双膝跪地,放下了手里的武器,祈求我军不要杀他们。
南浦勃然大怒,没想到粟裕在丰利出重拳,他一怒之下便亲自带着部队,一路赶往丰利镇。
激战五昼夜,南浦虽然暂时夺取了丰利镇,但却付出了800多人的伤亡,这恰恰是粟裕想要的结果:杀敌有生力量。
敌人因为恼羞成怒,再加上南浦一而再再而三的落败,所以派出重兵进入苏中,气势汹汹地开始了“冬季大扫荡”。
粟裕则借此机会,发动了一场“十团大战”,要求部队要像“放鞭炮”一样,在苏中各地区开展游击战。
此战最惊险的地方在于,师指挥部十多个人,在敌人的包围圈当中游走,到苏中各地指挥战斗。
例如在三仓东边的滨海地区,粟裕得知敌人多支部队扑了过来,他连夜跳出包围圈进入兴化市,来到了一个名叫“鲁家灶”的小村子。
按照以前的习惯,敌人不愿意走小路,而鲁家灶只有一条小路,通往附近的安丰镇。
所以大家都想着,在鲁家灶休息一晚,但粟裕总觉得这里不安全,担心敌人会改变以往的习惯。
再有就是,敌人如果想开往三仓,便极有可能路过鲁家灶,于是粟裕要求部队连夜过河离开鲁家灶。
粟裕带着人离开鲁家灶之后,侦察员报告附近果然出现了大批鬼子,极有可能跟我师指挥部遭遇。
可粟裕突然看到,路边有一连串的鞋印,明显是钉子皮鞋踩出来的,而在当时来说,只有日军才会大批量穿钉子皮鞋。
由此可见,前面刚刚走过一批日军,如果没有猜错的话,后面也会有一批日军跟随。
粟裕他们十多人,立刻收拾毯子,隐蔽到路边的草丛当中,人才刚刚蹲下来,大批敌军果然从身边开过,个个没有打灯,也没有出声,极有可能是发现附近有我军。由此不难猜测,敌人极有可能是在寻找我军师指挥部。
第二天就得知,粟裕他们前脚才刚刚离开张家灶,大批敌人便进了村,里里外外搜了好几遍。
事后才得知,敌人真正的目标,的确是粟裕的指挥机关,而粟裕在这次“扫荡”当中,多次跟敌人擦肩而过。
粟裕之所以在敌人的包围圈里反复穿插,是为了指挥苏中各地区的各部队,此次反扫荡,前后共杀敌500多人。
后来总结经验的时候,粟裕将这次反扫荡的打法称之为“坚持原地斗争”,成了游击战的典型案例,让整个苏中化为“汪洋大海”牵制敌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