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宇霸皇诀“毒餐盒”,是指使用废塑料为原材料生产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盒。有关专家表示,废塑料在生产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苯乙烯物质,危害人体健康,严重的还可能影响女性生育能力、引发癌症。今年全国各地都针对一次性塑料餐盒的生产、销售和使用进行过专项整治。其中,本报率先暗访曝光了南昌市的生产窝点,更是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从4月初开始,本报记者根据举报线索,先后暗访调查了位于南昌市的7家生产“毒餐盒”黑窝点。随后,本报记者向质监部门举报,并配合相关部门进行执法检查,共查获720万只毒餐盒和一大批生产设备、原材料。
8月初,本报记者再次回访,发现仍有窝点死灰复燃,再次将相关情况反馈给省质监局。随后,省质监局首次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打击毒餐盒行动。
在线人的协助下,记者找到江氨住宅区不远处的一家发泡餐具作坊。透过被封的窗户缝隙,记者隐约看到阴暗肮脏的厂房内摆放着成堆的发泡饭盒和发泡碗。供进出的铁门被反锁,时值午饭时间,无论记者如何敲门,都没人回应。
和黑窝点比起来,位于南昌市民营科技园的“意佳”塑料制品加工厂显得正规许多。在一间自称是工厂负责人的林总的办公室内,记者注意到,他的办公桌一角堆放着一摞大大小小的发泡塑料饭盒,有的饭盒上还印着“环保”、“降解”等字样。
记者在厂房内看到,发泡塑料饭盒的生产过程非常简单:在生产线的源头摆放着一台搅拌机。料斗中的原料经过搅拌后,被管道传送至一套被称为“发泡片材机组”的设备上,通过高温熔化,从机组的模头上挤出、发泡,经过冷却定型,最终被卷成桶状的片材。
搅拌机旁一只开了封的编织袋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袋中装的都是黑色的塑料颗粒,手感很硬,走近就能闻到一股刺鼻的气味。经记者核实,黑色颗粒就是废塑料,售价仅为每吨5000元左右,而食品级的原料售价高达每吨上万元。
4月15日,本报刊登了《黑色废塑料增白制出“毒饭盒”》一文,对多家“毒餐盒”生产窝点、“毒餐盒”制售过程一事进行了报道。文章见报后引起了较大社会反响,不少读者向本报提供“毒餐盒”制售线索。之后,本报记者与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共同向江西省质监局举报了7家非法生产一次性发泡塑料餐盒的窝点。
4月22日,记者来到曾暗访过的几家生产发泡餐盒的窝点“回访”,发现生产者仍在大肆制售“毒餐盒”
4月24日上午,省质监稽查总队7支队伍,突击检查遭举报的7家企业(南昌市意佳塑料制品有限公司、南昌市新德荣塑料制品厂、南昌奇鸿包装容器有限公司、南昌鸿顺塑料包装厂、南昌广利以及南昌永兴等),发现均存在生产国家早已明令淘汰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盒的情况。
在此次行动中,执法人员共查获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12033件、总数达720余万只,用于生产发泡餐具的片材1020卷,总重超过25吨,生产原料废塑料颗粒846袋、滑石粉21袋、热塑性丁苯橡胶40袋。
执法人员当场查封了生产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机器。据统计,包括25台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成型机、27台裁切机在内的一批生产器械都被贴上了封条。
然而,查处行动并未解决我省有毒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泛滥的问题,查处过程中违法企业百般阻挠,有些企业在查处过后马上又投入生产。本报记者在回访过程中,还遭到了十多名非法生产者的围攻,直到110民警赶到现场才得以脱身。
“我们的突击检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仅凭我们的查处很难让毒餐盒销声匿迹。”江西省质监局稽查总队队长周南昌告诉记者。毒餐盒的生产销售涉及多个环节,如果要彻底清查,必须要多部门协同,同一开展治理行动。
6月12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会同工信部、商务部、国家工商总局和国家质检总局联合下发《关于深入开展一次性塑料餐盒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对一次性塑料餐盒的生产、销售和使用进行专项整治。此后,中央新闻媒体陆续报道了广东、北京、西安、南昌等地使用和非法生产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情况。其中,本报记者暗访报道过的南昌市多处非法生产窝点被重点曝光。
8月12日,江西省质监局下发《关于严厉查处非法生产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违法行为的通知》,要求各设区市局立即在辖区内进行全面清查,南昌市局要重点对媒体报道的几家生产企业进行检查。
据记者了解,在全省范围内对一次性发泡塑料餐盒的生产行为进行查处,这在我省尚属首次。
早在1999年,原国家经贸委颁布的6号令就将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列入了《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名单。为什么发泡餐盒10年难禁?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兼总工程师夏青认为,经济实惠、成本低廉是决定一次性发泡塑料餐盒依旧存在的最主要因素。
董金狮表示:“这种技术早已被淘汰,现在食品用塑料包装都在实行市场准入,这种国家禁止的落后工艺自然无法获得QS认证,存在监管盲点。”
中国法学会商法研究会副秘书长刘俊海表示,《食品安全法》已将食品包装材料和容器纳入了食品安全的范畴。
“目前,有关部门正在加紧对一次性餐盒的生产和流通环节制定强制性标准。”国家发改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副司长李静表示,查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盒,特别是“毒餐盒”,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产业政策、行政措施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
专家告诉我们,生产发泡餐盒的工艺早在10年前就被国家淘汰了,生产企业拿不到生产许可证,产品不得进入市场。无毒的都不能做,有毒的就更不能做。可现实是,生产者明知不能做而做,明知无毒的都不能做,还要做有毒的。这其中即有利益驱使,更有市场需要。
暗访期间,记者遭到生产者的围攻,气焰十分嚣张,全然不把自己的违法行为当回事。罚了再做,做了又罚,罚的远远不如赚的多。生产者还精通游击战术,哪边罚的重,就往罚的轻,甚至不罚的地方躲。全国各地的查处力度不一致,生产者总能找到自己的一片天,再用廉价的产品打下更大片的天。
江西省严查“毒餐盒”,很多窝点被查被封,但市场上流通的“毒餐盒”还是随处可见。批发商说,这些货能从外省低价购得;执法部门说,单一部门查处有难度;消费者说,这饭盒免费还方便。“毒餐盒”难治,“毒筷子”难治,“地沟油”难治,原因都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