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子玥因钢设市、因钢兴市,位于长江下游的马鞍山,是一座滨江工业城市。2022年,马鞍山市以全省2.9%的市域面积和全省3.6%的人口,贡献了全省5.6%的经济总量。这一年,马鞍山市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424.2亩/亿元,年下降率为8.75%,位居全省前列。
究其根本,源自马鞍山市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实践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有限的土地资源释放更大的产出效益。近年来,马鞍山市坚持改革创新,做好“新”字文章,激活资源要素活力。2023年,当涂县和博望区获得全国首批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示范县(区)荣誉称号。
日前,走进位于宁马新型功能区总投资30亿元、总占地面积350亩的美利信新能源汽车结构件智能研发生产项目现场,工程车来回穿梭,打桩机、塔吊等大型机械设备有序运转。
“你看!那里正在建设的是一间机械加工车间和一间铸造车间。”指着不远处的施工现场,宁马新型功能区规划建设局负责人高庆介绍,这个项目不仅要将机械搬上楼,厂房顶部也将新建停车场,让汽车停上顶。
传统的大型重工行业由于承重等多种因素,往往都采用单层厂房设计,这就造成了工业用地存在投资强度低、开发强度低等问题。“不同于以往,‘汽车上顶,机械上楼’这种新的节地模式,将大大提高工业用地的利用率。”高庆说。
利用好每一寸土地,就会有寸土寸金的丰厚回报。近年来,马鞍山市积极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改革试点,构建“自然精彩”节约集约利用体系,激励企业通过“空间换地”,做大“蛋糕”、提高“亩均”,破解资源型工矿城市转型要素难题。
在当涂经开区,安徽泰恩康制药有限公司新近封顶的两幢四层厂房,刷新了该园区多层厂房之最。“主体高度24米,相当于8层住宅楼的高度,主体分为四层,局部五层,总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企业常务副总经理柯江英介绍道。
去年,企业决定上马新生产线,需要新建生物药厂房、化学药厂房各一栋。项目上马的第一需求就是土地,然而,企业周边早就厂房林立,就近扩张已不可能,别处择地更是不利于内部的物流循环和管理。
为破解要素制约,该企业主动求“变”,向空间要土地,利用厂区内原有的闲置土地,建设多层厂房,实现自主增容。“提高亩均效益,是企业自身应有的追求。”柯江英算了一笔账,新项目全面达产后,年营业收入可增加到8亿元、利税5600万元,企业亩均效益将从B类直接跃入A类。
一边是新的工业项目用地紧张,一边是少数拿地企业处于低效能运作状态,土地无法物尽其用。如何破题?马鞍山市的第二子,就落到了腾笼换鸟、盘活存量上。
安徽格瑞德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以招拍挂的方式取得了位于雨山经开区的约93亩土地,地块位置优越,但企业因自身资金问题,未在合同约定的期限内投资建设,导致土地资源闲置。
“‘腾笼换鸟’关键在‘腾笼’,就是通过多种方式、多种途径,因地制宜将低效土地资源腾挪出来,空出‘笼子’。”雨山经开区规划建设局局长介绍,为破解低效用地难题,雨山经开区制定了专项处置方案,通过司法拍卖的方式收回了闲置土地。
随后,雨山经开区与深业华东科技园签订了“标准地”投资协议,“带标出让”为土地设置投资强度、亩均税收、能耗标准等“门槛”,由其新建标准化厂房,并招引符合园区定位的智能装备制造、功能性材料等战新产业,打造集生产制造和研发设计于一体的都市型工业科技集聚示范园区。
“这里的标准化厂房配套设施齐全,水、电、气、污水处理等设施已全部到位,对我们这样希望‘拎包入住’的企业来说实在是太方便了。”入驻企业安徽戴密谱检测有限公司生产负责人江宏海不禁点赞。
据悉,不到一年时间,深业华东科技园21栋厂房全部建成,80%已完成交付,其中,六七成入驻企业来自长三角地区。
2021年,马鞍山市成立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领导小组双组长的高规格领导小组,抽调纪检监察、自然资源和规划、住建等部门业务骨干组建工作专班集中办公,各县区园区压实责任、包保作战,各部门对照职责、持续发力,以“一盘棋”行动、“一股绳”合力,迅速掀起专项清理处置的强大攻势。
一块一块分类施策,一块一块整治盘活。马鞍山市根据不同企业、不同地块情况, 实行“一企一策、一地一策”,实事求是、科学合理制定处置方案,探索运用有偿收回、兼并重组、合作开发等多种途径,挖掘存量土地资源,推动建设用地从外延扩张向内涵提效转变。
“沉睡”的土地不断被“唤醒”,自2021年8月以来,马鞍山市各单位合计处置闲置、低效用地62835.74亩、“烂尾楼”项目4个,为城市高质量发展腾出了新空间。
记者了解到,自马鞍山市在全省率先启动“标准地”改革以来,截至今年7月底,已累计供应“标准地”项目用地287宗20049.64亩。
2020年3月,马鞍山市先试先行、率先破题,启动工业项目“标准地”改革,增设亩产税收、能耗和环保等一系列“门槛”,“明码标价”让项目“进门”。政府按标出让,企业对标拿地,变审批制为承诺制,最大限度提升土地供应效率和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2021年12月,马鞍山市坚持问题导向,大胆改革创新,再推“标准地”改革2.0版,通过“事前做评价定标准、事中作承诺定服务、事后定政策强监管”全生命周期的闭环管理,再次提速实现“标准地”成交即发证、交地即开工、竣工即登记。
不同于1.0版,“标准地”改革2.0版向招商阶段前移,通过合理构建共性指标体系和差异性指标体系,编制“标准地”招商产业地图,与拟入驻企业提前签订“标准地”投资建设协议,实现园区对标招商、企业对标拿地。
改革“破浪”、创新“奔涌”,迸发的是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擦亮的是营商环境的“金字招牌”。
“一个地方发展的快慢,取决于营商环境的好坏。而对于企业来说,时间就是最大的成本。”安徽新太合金有限公司董事长程来法表示。多年经商,程来法走南闯北,去过长三角、珠三角很多城市,他深切地感受到马鞍山这座城市优化营商环境的信心和决心。
今年3月6日,在签订土地出让合同后,企业即刻缴纳了土地出让金及相关税费,申请不动产登记,同步办理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不动产权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这样的速度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程来法说。
“四证齐发”,总投资50.8亿元项目、占地约370亩的安徽新太合金有限公司年产50万吨铝基新材料项目实现了拿地即开工。而这样的速度,在这座城市屡见不鲜。
5月15日,占地28.26亩的郑蒲港碳纤维设备生产项目工业用地实现“成交即交地”;5月20日,占地95亩的花山区天盛智能制造产业基地项目实现“四证齐发”……今年以来,一个个项目在马鞍山落地生根,一座座厂房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当前,‘标准地’改革进入深水区,我们正在开展中期评估工作,梳理改革中依然存在的难点、堵点,有针对性地提出创新举措。”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开发利用科科长王中介绍,下一步,马鞍山市将优化打造“标准地”改革“3.0版”,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资源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