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羽翼葵2月21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基础研究进行第三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习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
“中央政治局就加强基础研究进行集体学习,习发表重要讲话,这是前所未有的,体现了国家对基础研究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作为基础研究领域的科研人员,我们深受鼓舞。”2月22日,中科院院士、中科院理论物理所所长蔡荣根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这是自党的十六大建立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制度以来,首次专门就加强基础研究问题开展集体学习,充分凸显了基础研究对我国发展的战略性和关键性意义。”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肖尤丹说,此前中央政治局关于科技创新的集体学习,主要是针对科技发展整体趋势、我国科技创新战略以及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问题。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卢阳旭表示,中央政治局就基础研究进行集体学习,这是一个强烈的信号,更是一项明确的要求,就是要把基础研究摆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加重要的位置。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科技大厦最重要的地基。作为青年科研人员,我们必须有责任担当,在打牢地基上下苦功夫、硬功夫。”通过学习习的讲线年度何梁何利奖的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戴庆,更加坚定了艰苦奋斗、扎根基础研究的决心。
“基础研究成为推动和变革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决定性力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当前应对全球变局和国际竞争的必争之地。”肖尤丹剖析说,十年来,我国基础研究能力有了显著提升,但与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要求相比,基础研究投入、组织方式、人才队伍等体制机制问题依然突出。
“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激烈的科技竞争,我们只能从加强基础研究出发,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寻求弯道超车的技术路径,突破‘卡脖子’的关键技术。”戴庆认为,基础研究周期长、不确定性强,只有从国家层面不断鼓励探索,才可能推动原始性创新。
站在国家发展战略全局部署和推动基础研究,加强基础研究领域体制机制的顶层设计、系统实施,必然成为提升我国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关键切口。
肖尤丹举例说,比如,更加明晰基础研究布局要求,进一步破解了问题凝练、战略科技力量作用等关键问题;更加突出政策制度的驱动牵引作用,重点从扩大多元多层次投入、优化计划项目组织管理、健全评价激励方面加快形成促进基础研究的基础制度;更加强化合作开放的大国立场与国际担当……
基础研究位于创新链前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加强基础研究是必然选择。习强调,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这让不少科研人员感触颇深。
“在基础研究的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方面,我们都要高度重视,尤其要关注自由探索型基础研究,不能厚此薄彼,不然就会成为‘瘸子’。那样走不好基础研究之路,走不出科技自立自强。”蔡荣根说。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付巧妹说:“坚持目标导向,就是要对目前遇到的一些关键科技难题进行攻关。而在基础研究领域自由探索,可能会在未来带来一些变革性、颠覆性的创新,比如现在爆火的ChatGPT,就是长时间自由探索的结果。”
如何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付巧妹给出建议:要鼓励学科交叉领域的基础研究,进一步完善交叉学科基础研究评价体系以及合作机制。
习指出,加强基础研究,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人才。必须下气力打造体系化、高层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平台,让更多基础研究人才竞相涌现。
对基础研究高度重视,给了青年科研人员很大信心。付巧妹表示,将聚焦世界最前沿的科学问题,向难而行、迎难而上,力争取得重大原创性、引领性成果。
“基础研究具有特别明显的人才驱动特质,加强基础研究,要重视青年人才的培养,给他们创造一个稳定的环境,最好以平台的形式给他们稳定的支持。”蔡荣根认为,除了科研经费的支持外,也要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同时,要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根据基础研究的不同模式建立不同的评价标准。
“此次会议更加聚焦高水平人才培养在加强基础研究中的决定性作用,明确将打造体系化、高层次人才培养平台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肖尤丹说,会议同时强调了要坚持走基础研究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提出“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对此,卢阳旭持相同观点,“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是此次会议的新提法。”他解释说,这充分体现了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育、科技和人才融合发展、统一部署的精神,与习在科学家座谈会上要求的“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高度一致,找到了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关口”前移、形成拔尖创新人才全链条培养体系的关键抓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