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好地方也有好吃食在所有的粮食中,大米对广东人来说是最有灵魂的。不管山珍海味还是家常便饭,都需要配上香软可口的米饭才算完整。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全国第一大粮食主销区、第一经济大省的广东,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把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
过去吃饱,现在吃好。米饭好不好,拼的都是水稻品质。这个“好”,也体现在广东农业的综合实力上。一代又一代的农业人躬身下田,潜心付出,从育种、种粮、托管、服务到科研,只为了餐桌上一碗碗白米饭,抚慰广东人骨子里的“米饭情结”。
黄华占和美香占2号,是广东大米市场中有两个重要的原米品种,也是业界公认的高档品种,它们均出自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周少川团队。改革开放以来,广东水稻品种相继历经了四次提质,在稻米产业升级的背后,是周少川团队花了40年时光去研究、去探索、去推广而来的成果。
“我从事水稻育种研究已将近40年,近十年,我们团队培育的众多品种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在2022年全国农业主导的19个籼稻品种中,由广东育成、合作育成组配的品种达10个。”周少川表示,黄华占是全国最大的籼稻,累计推广面积超1.65亿亩,创造社会经济效益超过420亿元。
黄华占是我国首个晚籼稻期货基准交割品参照品种,具有优质高产、抗逆、适应性广的特点,不仅适合人工插秧模式,而且在机插秧、直播稻、再生稻、双水稻和华南地区“菜稻菜”等模式中得到广泛应用。
经过多年推广,黄华占在南方稻区被大规模应用。据统计,自2013年起,黄华占位居我国籼稻推广面积前两位,并且在印度、印度尼西亚、越南和莫桑比克等亚非等国实现大面积产业化。
首个“广东丝苗米”品种——美香占2号同样出自周少川团队。自2015年起,美香占2号雄踞广东省水稻品种推广面积首位,2018年起推广面积列我国常规籼稻第五位、全国优良食味品质鉴评籼稻金奖品种推广面积第一位,获得2020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迄今南方稻区美香占2号累计种植面积2076万亩,农民增收32亿元。
在台山市东南部,大片三角洲海积平原土壤肥沃、耕作便利,都斛镇近5万亩耕地正处在平原的核心区,有“广东第一田”的美誉。在这里有一对种粮“父子兵”——父亲李胜业,儿子李锐锋。
李胜业是江门台山都斛镇莘村的种植大户,耕种着1300亩水稻田,成立了台山市都斛镇莘村联业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农带动2000多户,被广东省农业农村厅认定为“2021年广东省十大杰出精勤农民”之一。
身为“95后”的李锐锋对于种粮更有想法。从父亲手中接棒后,李锐锋开始把互联网思维融入农业生产、经营和销售全过程,实现农业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还把目光投放到智慧农业上。
“10年时间里,我父亲由从前的40亩地到现承耕的1300多亩。一开始只有一台手扶拖拉机耕作,现在播种、打田、插秧到收割等全程机械化。”李锐锋说,现在种田再也不用弯腰下地,还能带动周边农户多种粮。更重要的是,这份事业对国家有贡献,李锐锋“感到自豪和骄傲”。
90后姑娘沈燕芬的家位于“中国丝苗米之乡”广州市增城区,这里种植的丝苗米久负盛名,被称为“米中碧玉,饭中佳品”。
2009年,沈燕芬的父亲沈灿星成立了增城石乡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增城区最早一批经营农机耕种服务的主体之一。
“2019年,合作社遇上一个转型升级的大机遇——申报省级‘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联合体。但新的技术、新的模式让父亲有些力不从心。”在这一契机下,沈燕芬心中的这粒“种子”开始发芽壮大。2020年春节后,沈燕芬放弃在深圳的白领工作,加入务农“沈家军”。
随着沈燕芬的加入,沈家五姐弟全部回乡务农。如今,五姐弟个个都是农机老手,精通拖拉机、收割机、插秧机、无人机等各类大中型农业机械。在他们的带领之下,合作社还吸引了一批年轻人加入农机耕作大军。
“投身农业后,我发觉乡村振兴的平台很大,只要年轻人敢想肯干,可发挥空间非常大。我们在2018年前后回来,现在种粮大户普遍有两三百亩田地,需要更多元、更专业的社会化服务。”沈燕芬说,这十年来,随着高新农机的不断迭代更新,农户从一家人辛辛苦苦耕种两三亩田到现在一个人轻松种植两三百亩田农户种植成本大幅降低,种植效率有了质的提升,农户收益更有保障。
“今年在韶关内涝救灾活动中,我们轻骑兵第一时间赶到灾区救灾,有效减轻农户的受灾范围与程度。”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种植业技术与种业推广部品种试验科科长周继勇是广东农技轻骑兵的一员。
“十四五”开局之年,广东省创新农技推广服务方式,由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牵头统筹各级农技公共服务和社会化服务力量,围绕各地产业发展和技术需求,组建一支支农技“轻骑兵”队伍,深入生产一线,开展农技服务乡村行,线上线下精准施策,打通基层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瓶颈。
除了农技轻骑兵,周继勇还是广东粮食安全的守护者,以主要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示范为主阵地,近年来每年试验水稻、玉米新品种近600个,年推荐审定100个左右。
他还是良种良法集成推广的先行者,着力推动水稻“三控”技术、双季超级稻强源活库优米栽培技术、香稻增香栽培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与金农丝苗、19香等高产优质品种的配套集成攻关,推动广东水稻单产不断创新高。
“2016年,超级稻配套强源活库优米栽培技术在兴宁创下双季亩产1537.78公斤的世界纪录。2020年,丝苗米品种19香配套香稻增香栽培技术在兴宁创下高端优质香稻早、晚造双季亩产1300.12公斤的世界纪录。”周继勇表示,这十年,广东水稻单产提高建立在高质量的基础上,目前广东省水稻优质化率超过74%。
2022年4月,周继勇荣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他说,“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作为曾经跟随袁隆平院士左右的学生,近年来,周继勇持续在广东丝苗米产业振兴方面发力,通过“以米带种”“以种强米”的产业全链条发展思路,大力推动广东丝苗米品种、品质、品牌的提升,三年共认定16个广东丝苗米品种和22个广东丝苗米产品。
杂交水稻育种是我国农业领域的特大成果,对我国粮食安全作出重大贡献。但杂交稻育种涉及的育性控制的关键科学问题长期未得到阐明。为此,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植物遗传学家刘耀光团队问“稻”二十余年,一直探寻杂交水稻的“穷极”,解密杂交水稻育性分子机理。
2019年1月,由刘耀光主持完成的“杂交稻育性控制的分子遗传基础”项目,获得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对指导杂交稻的高效育种和种质资源利用,促进我国水稻种业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如今,该项理论成果已成功应用到杂交水稻培育中,帮助国家培育出更优良的杂交水稻品种。
但刘耀光认为,“科学没有止境”,获奖之后,团队又将目光投向了基因编辑技术。“我们团队目前聚焦水稻等作物的重要性状分子遗传基础研究和分子育种新技术研发,包括高效转基因技术、高效基因编辑技术和高效的杂种优势利用新技术等。”刘耀光告诉记者,基因编辑技术展示出了巨大的潜力,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十年来,广东水稻育种水平不断提高,广东优质常规稻(广东丝苗米)亩产由390公斤跃升至450公斤-500公斤。
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走向
完善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工作机制 着力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
消除过去“高负债 高周转 高杠杆”的模式弊端 更好满足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农视网是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新媒体平台,三农信息及时传达,农影智造,专业有用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