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熙来第一任妻子在经济全球化发展新趋势下,国内供应链稳定性备受关注。12月23日,在由《经济观察报》主办的第十六届中国汽车年会上,北京大学国际关系教授、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教授、南南学院研究办公室主任查道炯,从国际政治角度对跨国供应链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查道炯指出,跨国供应链具有动态性和不确定性,现在国际分工格局走向区域化,同盟化,原有的全球化合作逻辑受到冲击。在这种情况下,中方要增强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韧性,而企业则是增强供应链韧性的第一责任方。
“所谓韧性,意思是全球化下供应链受到冲击是在所难免的,就像一座桥梁,有很多的外在条件能够冲击它,但是在设计和使用这个桥梁的时候,要让它在受到冲击之后能够反弹回来。”查道炯表示。
当前,国际关系错综复杂,华为等国内企业在美被制裁,芯片等关键零部件被“卡脖子”,均反映出中美关系紧张情况下使得供应链稳定性备受挑战。“现在全球供应链管理的追求,已经从效率优先转向了安全优先,当前主要大国都在竞相以国家安全为由,试图管控供应链的变化,这是现实,可能在十年二十年内会长期存在。”查道炯指出,在这种情况下,抱怨逆全球化,抱怨对方国家不讲道理并利用政府管制,都是没有用的,不如踏实增强自身的供应链韧性,以保证桥梁顶住风浪的袭击。
值得注意的是,在汽车行业,外方对中国的警惕性也比较高,因为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以及中国汽车企业的快速发展,欧美国家的工业化程度出现下降,这已经广泛被外方所意识到。
查道炯举了一个例子,即英国品牌MG,这个英国本土的汽车企业此前被中国南京的汽车厂收购,后来又转到了上汽集团,当前MG品牌已归中国车企所有,且所有车型都在中国生产,英国制造资产流出,当地就业也有所降低。查道炯表示,当前美国、英国、德国都开始有意识地改变,如美国所谓的“回岸”方案,也就是要求把工厂搬回美国。
“从中方利益看,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我们的制造业能力非常高,但从美国的角度看,他们看到的是对中国的依赖实在是太深了,这就有了所谓的脱钩,是所谓的回岸。同样的数据,中方看到的是喜,外方看到的是忧,忧了之后怎么办,就是反击了,就是刚才提到的安全化,政治化。”查道炯指出,基于此,企业应该有地缘政治的思维。
而对于如何在应对国际环境的变化,查道炯提出了三个基本方法,一是储备,储备能源、粮食、矿产资源以及重要零部件;二是替代,发展自有核心技术,对抗恶意竞争;三是牵制,建立多边合作机制,进入全产品链发展模式,建立自身预警机制。
另外,对于当前包括汽车产业在内的一些产业链的转移现象,查道炯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现在一些成本导向型的供应链转移,即有一些供应链生产环节要转移到其他的国家,东南亚也好,南亚也好,或者非洲也好,这是正常的。历史上,很多的供应链从日本、韩国、美国及欧洲转移到中国来,现在转移到国外去,也是正常的。”而要提高我国的制造业,国内良好的营商环境和坚实的实业技术非常重要,企业要跟学界和政府以及产学研一体化共同合作。
最后查道炯还提醒,在新能源汽车等行业的对外合作谈判中,中方应注意措辞,避免实力外露。“过去我们会反复强调的中国在哪一个产业,哪一个产品上独占鳌头,但是不能这么讲,这样就把外方吓着了,我们讲有财不外露,我们应该少谈类似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是全球第一大制造国,我们有很大的优势,也不会被取代。多谈企业对事义务,比如保护和改善全球环境的义务等等,这是国际通行的做法。”查道炯表示。
关注汽车行业发展,对新能源、自主品牌及新出行关注较多,擅长深入报道及数据分析。订阅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