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a750游戏初知马华松,是在新华网、人民网、学习强国、《奔流》期刊等线上线下多个平台推出的现代抒情诗歌《黄河颂》,心灵不由得为之一震,惊诧惊讶三门峡这么一个小城市会突然冒出一个诗人,一个诗歌浪漫风格犹如李白、杜甫,一个豪迈气概可比贺敬之、郭小川的诗人。再知马华松,是在国家、省、市级广播电视以及微信群、公众号、短视频等线上线下广泛传播的知名朗诵艺术家、语言教育家詹泽老师诵读的视听版专题片《黄河颂》,气势磅礴、恢宏大气的文字,抑扬顿挫、充满情感的朗诵,一下子把我的思绪拉入到一泻千里、雷霆万钧、滚滚东流的黄河母亲怀抱,心底有一种压制不住想见作者本人的渴望,此心此念萦绕心头。立体性地感受到马华松的“庐山真面目”,是在新华网客户端阅读了三门峡市原文联副主席、作家协会主席杨凡老师饱含真情充满激情创作的《人海里多瞄了它一眼》一文和70多岁知名评论家曹世忠老师倾心倾情撰写的《黄河颂:和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的精彩评论,两篇美文一下子令我脑洞大开,心潮澎湃,在《黄河颂》一浪高过一浪诗情诗意诗潮的冲击下,想要走近三门峡这方热土上成长起来的诗人马华松的心情,如黄河之水,汹涌澎湃,更加迫切……
机缘巧合,三门峡市原文联副主席、作家协会主席杨凡老师周末邀约我去开发区陕州书院练字。与杨凡主席相识日久,彼此稔熟。杨凡主席是一个资深美女、大作家,我从小就崇拜,乐观、随性、爽快、热心的性格让人亲近,她心底里的傲气傲娇令人敬佩,“独行大侠”的名号圈内尽知,今日突然约我,一方面受之若惊,另一方面蹊跷莫非要有大事发生。怀着忐忑和期待,开始陕州书院之行。清晨阳光灿烂,初夏的风暖暖地拂面而来,“陕州书院”四个大字像充满诱惑的大手,牵引着迎接着我们的到来……
在“风来翰墨香”的小院子里,我见到了我心心念念梦寐以求的黄河诗人——马华松,一个伏案认真练字,对我的到来表现不卑不亢的黄河诗人马华松,一个用略带普通话、家乡渑池口音激情朗诵《黄河颂》的黄河诗人——马华松,他那深邃的目光、儒雅的举止、闪烁着智慧般火花的语言、爽朗的笑声,带着我的思绪纷飞在院墙上盛开的凌霄花间,闻着花香,我们一起聊《黄河颂》、聊《大坝颂》、聊《秦岭颂》,聊柿子醋的香味,他的诗情画意、他的渑池口音,一个真性情、不拘小节的率真诗人马华松,带着我走进了大美黄河边、诗意三门峡,醉心享受波涛滚滚的黄河冲击波。
当我静静地坐在电脑前,我收集了马华松的上百篇诗歌作品,分别在新华社、人民日报、“学习强国”平台、中国国际卫视、环球电视台、凤凰新闻电视台、今日头条、中红融媒以及《奔流》《三门峡日报》《洛神》等电视台网站期刊媒体发表,有好几首诗歌在《新华网》点击量突破百万,为提升三门峡知名度、美誉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写到这,那个笔耕不辍,勤奋刻苦,形象高大,成就斐然的诗人马华松立刻展现在我的眼前,一腔赤子情怀跃然纸上。
黄河诗人——马华松,一经出现就搅动了整个诗坛,一经推出就峥嵘了诗歌界。这个横空出世的黄河诗人,像一颗璀璨明亮的星开始在诗坛闪烁。诗人从来都不会沉寂,但是真正有力度、有温度、有情怀的诗作《黄河颂》等,是我迄今为止看到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诗人与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用滚烫诗歌的语言,歌颂我们的祖国、我们的人民,歌颂我们的母亲河,咏叹我们中华祖脉——父亲山,咏叹我们的家乡家园。
马华松是一个典型的抒情诗人。他的诗像汛期黄河泄洪,一飞冲天,万马奔腾,意象大气磅礴,有一种“未见其人,先夺其声”的阵势,如同在现实与想象之间自由穿行,游刃有余。他的诗风豪迈,被学界誉为极有影响力的“黄河诗人”。不论何时只要读他的诗,心中总有一种东西在滚动,那是一种向上力量,尤其是他的《黄河颂》《大坝颂》《秦岭颂》三部曲个个堪称经典,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它的艺术特色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黄河颂》的风就像《诗经》里的“邶风”,是带着历史的沉淀从远古的诗经里款款走来,丰盈了黄河文化。
诗开始道“天龙出雪域 / 奔流走东海万里入胸怀 / 颂歌传千载”才一出笔就有惊涛拍岸,掀起了万丈狂澜,更别说那浊流婉转,结成九曲连环的浩瀚气势。接着笔锋一转“无数次把你仰望/无数次被你震撼/无数次把你捧在掌心/为你——黄河母亲/献上最美礼赞”。诗人能把抒情与叙事拿捏得恰到好处,喻意的转换运用得相当自如,可见功底之深厚。
《黄河颂》倾注了马华松对黄河母亲赤诚般的爱恋;爱得不可抑制时,便有了“千万次轻轻呼喊/千万次泪湿双眼”的震撼。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语言,让诗人心底那蕴藏许久的激情,瞬间如闸槛,决堤般释放。
自古黄河就是母亲河,一代又一代的诗人,用他们动人心魄的文字,展示着黄河的风貌,抒发了真挚的情感。一曲《黄河颂》让诗人的笔从源头写到入海口;从荒古写到现代;从地理上的河写到心理上的河;从古代文明写到现代文明。语言大气、神妙、现代、沉郁,包容了历史、政治、哲学、人文诸多内涵;既浓缩了五千年文化的精髓,也对现代文化发展有独到的见解,它像一部经典的史诗使读者陷入深深地思考中。
诗由心生,黄河诗人马华松的诗歌多以白描见长,那高超的艺术水准,在作品里尤为突出,那虚实结合,窄长适宜,既提升文字的亮点,也引起读者共鸣。《黄河颂》正是诗人顺应时代呼唤的积极尝试,从头到尾,都能看到那颗热爱祖国、情系家乡、成风化人、凝心聚力的家国情怀。再加上时代元素“新征程赋予黄河新内涵 /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 / 肩负时代荣光的黄河儿女 / 不忘初心 牢记嘱托 / 践行“两山”发展理念 / 构建黄河生态长廊 / 传播黄河文化故事 / 呵护华夏历史根脉 / 点燃 黄河母亲”顺应时代发展,让三门峡的秀美生态,三门峡的城市精神,三门峡人的幸福生活以及母亲河黄河,逐一在文字中得到淋漓尽致的渲染,实现了人、河、城的和谐统一,如声声凯歌奏响时代实现中国梦的最强音。
掩卷而思,眼前黄河那咆哮万里奔腾入海的气势,以及作品中那迸发出的不屈抗争、催人奋进的力量,早已被作者那身为黄河儿女的自豪,那对黄河母亲的讴歌,那对黄河文化赞美而深深地折服……那种文人情怀根植在我心里久久挥之不去……
《大坝颂》的雅,是传承《诗经》里的雅。从远古沾着日月星辰清雅地走来,成就了黄河文化的生生不息。
“天龙出雪域 / 奔流走东海 / 万里入胸怀 / 福民功勋迈”只有在清澈的源头才能窥见黄河真实的背影。“行程万里脚踩步量 / 在河出龙门一泻千里 / 最美丽的弧线上 / 在大禹治水劈开‘三门’ / 最惊险的峡谷处 / 在崤函沃野‘最早中国’/ 华夏文明的诞生地 / 奏响黄河三门峡大坝 / 惊心动魄的琴弦 / 谱写‘万里黄河第一坝’ / 巍峨壮观的画卷”,“大坝”是万里黄河第一坝,是黄河流域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碧波粼粼,一望无际,似天地之银河。大坝是⾃然地理,也是精神地理;“三门”,是神与圣的地界;“崤函沃野”被喻为“最早的中国”是铁定的;总而言之,天、地、人只有在大坝上才能包揽那“不尽黄河滚滚来,千年波涛东入海”的雄伟气势。
“历史的长河 / 演绎着岁月的惊涛骇浪 / 奔腾的浪花 / 变换了人间的沧海桑田”这是诗人站在历史的长河感受天地间的“三皇五帝”“古今风流”。“最美的弧线”是大禹为了治水用斧劈“三门”的空中弧线,也是“鬼斧神工天作险 / 人工民斧险为夷 / 三门峡上英雄汉 / 动地惊天大史诗”气吞山河的动魄惊心。这就是马华松用千百年来先人们的“鬼斧神工”创作出的黄河之魂,充分表达了诗⼈跳跃的思想,用风雅的情怀抒写了《大坝颂》气吞山河的壮美史诗。“用一双双长满老茧的手 / 把“万里黄河第一坝”不朽丰碑 / 高耸在黄河干流上 / 把不屈不挠中流砥柱精神 / 镌刻进中华民族的史册长卷”从这些滚烫的文字里,你是否可以感受到作者那颗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人民的一颗赤子之心,他像神笔马良一样举着有热度的神笔,书写出不朽的丰碑,又从不屈不挠的砥柱精神写到中华民族的史册长卷,感人的笔触里揭示了人类巧夺天工的伟大创举,由此可以看出诗人的浪漫思想。而且诗人选择的意象也是严谨的,毫无冗杂的成分,我想这个意象目前无人能超越的。
大坝是黄河上的一颗明珠,那就是天龙为何⼀致指向的“巴颜喀拉雪山”,雪山融化就是黄河的源头,这就是意象。意象⾥也是感激、感恩。是⼈性化的对大⾃然的崇敬。不仅有跨越时空的感觉,还有造句的大气,好比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在作者的笔下断然飞出,在读者心里掠过,并赋予读者无比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让大家不曾经历,却能领略到三门峡大坝的魅力,三门峡美丽的风情,三门峡人民的幸福生活。
《大坝颂》的雅在遣词造句上貌似笔墨很平淡,然而平淡下的暗流涌动,给读者展现出的无尽遐想空间和余音绕梁的艺术效果是空前绝后的。
《秦岭颂》让我想到《诗经》里的颂,它带着曲水流觞的音律从诗经走来,不知融化了马华松多少情肠,不由得就想聊《秦岭颂》。
秦岭,西起昆仑,中经陇南、陕南,东至鄂豫皖大别山以及蚌埠的张八岭。秦岭地域广阔,山脉纵横千里,蜿蜒绵长,自然资源丰富,被誉为华夏祖脉、文化圣山,是长江、黄河的分水岭。马华松的《秦岭颂》填补了中国山岳史的诗史的空白,让千百年来史书上的“秦岭”得以现代版地完整呈现。
《秦岭颂》从字里行间窥视到作者爱祖国、爱人民、爱脚下这片热土的浓浓的情怀。无论是对国家和民族的思考,还是对秦岭悠久历史的回望,都聚集在文化寻根的落脚点上;无论是对景物的描写,还是对历史人物的考量,都深刻阐明了文化底蕴的内涵和精髓。作品从深处挖掘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文化根脉,继而升华到了中华民族精神图腾。“秦岭啊!秦岭 / 你岿然屹立神州大地 / 洞见岁月变迁 / 俯瞰王朝兴替 / 目睹中华崛起”秦岭的“崛起”可以洞见历史的变迁,连日月山川都可鉴,更何况我们人类呢。“仰韶村遗址 / 半坡村遗址 / 庙底沟遗址 / 二里头遗址 / 三星堆遗址 / 石家河遗址 / 一处处“火起来”的文明遗迹 / 宛若一颗颗晶莹璀璨的珍珠 / 镶嵌在秦岭腹地 / 闪耀在中华典籍”你看,在历史的碎片里,蕴藏着文明的火种,留存着民族的根脉,记录着诗人的情怀,印证着读者的共鸣,从而发自内心对秦岭由衷地赞叹!在看“陶醉了周礼韶乐 /
慷慨了唐诗宋词 / 成就了诗圣诗仙 / 文人墨客的风华绝唱的 / 名篇诗迹”这几句历史文化底蕴很深厚,哲理思考和诗意贯穿其中,给人一种飞跃的遐想空间。
仔细品读马华松的《秦岭颂》,你会感觉到甘泉般的情愫涌出。文学就是寻根,就是考古,就是借古诵今。诗歌要给人以梦想,给人以向上的力量,那么就看看诗人是如何挖空心思尽情挥洒在生养自己这片热土的,把满腔的爱倾注在《黄河颂》《大坝颂》《秦岭颂》三部曲中吧。纵观作品的频出不仅深受广大读者喜欢,从而再次印证了一个道理:文艺创作一定要扎根本土,以时代为基础,在形式和内容上创作出有深度的作品。不然很容易走向散文随笔,走向散文化,但马华松的作品不是这样,他是以大写意的抒情贯穿其中,做到形式和内容完美地结合。
我们常闻,诗歌的语言方式是以抒情为主线的,马华松承接了抒情诗最大的特点,就是要把话说得很美、好听、有意义,讲究语言修辞技巧,有很强的表现力和语感。而强烈的语感,推动着语言滑向意义的纵深,形成一种语言的滑翔,而落脚点还是回归到诗人心中要表达的意义上,它的目的就是有话要说的写作。他的诗从来也是有情绪的发挥,也是言之有天的表述,用语言滑翔,在声音的把持下,其惯性把控人的能力,让马华松做到了这种语言驾驭的能力。
细品马华松的《秦岭颂》,因为其抒情的质地和不经意串出来的深度意象手段的运用,比较好地规避了散文化的问题,很好地把握住了诗的平衡,不管用意象化的语言来抒情,还是陈述性的语言来抒情,你最好要么抒情,要么反抒情。从语感上,我们可以判断一首诗它是不是抒情的。抒情诗的表现性写作到“反抒情”的呈现性写作,要经历语言的蜕变过程,要实现语态的转换,感觉方式的转换,以及观念的转换。马华松已有足够的才华,他能游刃有余地轻松驾驭,就像调换电视频道一样随现实与诗地相遇而自由地实现转换。
时代要发展,发展就需有正能量的文化传播者,推动社会有条不紊向前发展。就像《秦岭颂》呼唤的“只能将绿水青山 / 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 / 植入心田 / 只能将“国之大者” / 当好秦岭生态卫士的殷殷嘱托 / 化作铿锵实践……在神州沃土母亲河畔 / 瞄定伟大祖国复兴伟业 / 劈波斩浪 勇毅前行 / 书写新时代 /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 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 / 恢宏史诗”诗人豪情满怀地书写了一个新时代的发展,呼吁每个人为“伟大祖国的复兴伟业”而努力,让“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强国”的伟大梦想成为一部划时代“恢弘史诗”。
由此,我想到曾国藩说:“谋大事者,首重格局。”为人处世,胸中有大格局,方能成大事。不管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大的格局,才能“坐拥云起处,心容大江流”。纵谈当下的诗坛,马华松有属于自己的丰富写作资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命价值和感悟,坚实的生活基础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一旦深处挖掘,就像横空出世的大江大河一泻千里,他的作品以我灼见有温度、有热度,并充满着激情,透着一种魏晋的风骨,具有独特的艺术个性。每每读他的诗时,你立刻就会喜欢上这个诗人和他的刀笔下的文章。亲爱的,我非常相信,在你读完黄河三部曲,在风雅颂里你会找到一处能安放文字的故乡,一个灵魂的栖息地,也能找到一个别样根芽的诗意天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