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勒嘲讽梅西又是金风玉露时,一年来“暖新闻”与暖城同频共振、向暖而生,改革破题大刀阔斧,融合发展蹄疾步稳。
2022年9月,市融媒体中心成立,是全国地市级媒体融合改革60个试点之一,成为内蒙古首家地市级融媒体中心。
这一年,我们顺势而为,开启逐梦之旅,从筹备到挂牌,从“相加”到“相融”,我们坐到一起、干到一起,合而为一、融为一体;
这一年,我们守正创新,力推改革之举,从“融合”到“融活”,我们坚持报、台、网、微、端、屏,多维联动、立体传播,整合策、采、编、审、发、评,流程重塑、闭环高效;我们发布“暖新闻”品牌,打造“家园”“暖融融”服务平台,成立鄂尔多斯国际传播中心,主流舆论阵地、综合服务平台、区域信息枢纽全媒生态、一体共生;
这一年,我们牢记使命,倾力党媒之责,从“融活”到“融火”,聚焦促进政府执政效能、高质量发展、赛事赛会,我们尽责尽职、真情记录、创新表达,“爆款产品”屡屡刷屏……
市融媒体中心全心承担改革使命,全力攻克改革难关,全情回应改革所望,在全媒体时代浪潮中成长壮大,激情昂扬地写下了媒体融合发展的“暖城答卷”。
由原鄂尔多斯日报社、原鄂尔多斯广播电视台整合而成的市融媒体中心,面临着资源分散、全媒体人才短缺、经营绩效不高等问题,如何融出“1+12”的效果?
壹引其纲,万目皆张。改革以来,面对广电和报社不同媒体形态的破“界”融合,中心因地制宜做好顶层设计,着眼产生“化学反应”,实行一体化运行机制,防止“两张皮”运行,达到“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融合凝聚力。
——高位统筹凝“神”。中心“一个猛子扎到底”,不做表面功夫,往深层改。机制改革“深”,对标优秀地区经验做法,按照《鄂尔多斯市级媒体深度融合改革方案》和市融媒体中心“三定”方案,制定绩效薪酬办法、竞聘上岗方案等配套制度;统筹调度“强”,成立编委会,对新闻宣传进行统筹调度,新闻采编线实行领导轮流值周制度,轮值期间全面负责中心所有平台的新闻宣传工作,再通过周例会衔接相互之间的轮值工作。
——机构设置强“筋”。机构设置上,整合分散在各媒体平台上的采访、评论、编辑力量,组建采访部、全媒体综合采编部、评论部和6个全媒体新闻编发部;同时,应媒体发展形势,新设短视频创作部加强短视频方面的创意创作,新设媒资数据部负责对报台网所有媒资进行集中管理和数字化盘活,新设全媒体问政部和国际传播部等。重复设置的部门和平台被精简,采编力量得到优化和加强,工作效率显著提升。
——队伍建设壮“骨”。有舞台、给荣誉,才能让大家主动作为,干劲更足。中心打破不同单位之间的部门壁垒,全体起立、竞聘上岗。在中心内部开展中层正职竞争上岗和普通干部双向选择,全过程保障职工的各项权益。通过竞聘上岗,中层正职由改革前的50个减至35个,精简30%,平均年龄由过去的49岁降至43岁,研究生以上学历占比从12%提高到23%,采编岗位专业技术人员占比达到90%以上。
——流程再塑造“血”。所有平台的打通,决定了所有生产链条也要打通。为此,中心各媒体平台通过机构重组、流程再造、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人才共用、一体发展,构建全媒体矩阵,建立起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化传播体系。以编委会为中心,建立全媒体策、采、编、审、发、评一体化流程。传媒中心编委会统筹报纸、广播、电视、新媒体各平台,实现信息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全媒体传播,形成宣传合力,较好地引领了舆论、凝聚了正能量。
第一期《问政》聚焦百姓最关心的问题,醒目提神;第一份新闻早餐烹饪暖城大事,营养全面;第一期《暖周末》特刊讲述身边故事,温情满满……
中心始终坚持“内容为王”,宣传“暖城”品牌,推出了一系列有高度、有深度、有亮度、有温度的新闻作品,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增强了主流舆论的影响力、引导力。
传播更有力,融合赋能、效力提升。以暖为媒,整合报社、广播电视台、新媒体中心3家媒体资源,整合“天骄云”“鄂尔多斯手机台”“鄂尔多斯之音”3个客户端和“鄂尔多斯新闻网”“鄂尔多斯日报”“鄂尔多斯头条”“鄂尔多斯发布”4个新闻类平台号,目前运维1个“暖新闻”客户端及系列同名新媒体账号,编播2张报纸、4套广播频率和4套电视频道(正在申请关停1个广播频率和1个电视频道),主办1个新闻网站,形成“暖新闻”品牌。推出“暖新闻”Logo、“暖融融”IP形象及“暖城、暖心、暖世界”的Slogan,将网站、手机APP、社交媒体,连同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多个平台纳入暖新闻品牌体系,从新闻内容生产、服务百姓生活、服务城市发展等多角度发力,真正形成品牌引领下的大融合。
原创更丰富,“爆款”频出、品质凸显。重大主题宣传澎湃有力,围绕市委中心工作和重大主题,今年上半年,全平台发稿量6.6万多篇(条),新媒体总阅读量2.85亿次,《壮观,百辆推土机纵横大漠》短视频,以航拍画面展现“沙戈荒”基地项目建设的火热场面,发布后播放量1000多万;“暖城鄂尔多斯到底是几度?”系列评论,围绕暖城鄂尔多斯形象,推出“21°的养生天堂”“26°的温暖担当”“37°的舌尖尊享”等时评文章,配合多种报道形式,被新华社和澎湃、新浪、腾讯、新浪财经、搜狐等转发;《黄河在这里转弯》入围第十二届“光影纪年”中国纪录片学院奖;广播剧《黄河谣》获内蒙古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16件作品荣获第35届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报纸(网络)新闻暨论文奖;29件作品荣获2021至2022年度内蒙古广播电视奖。
宣传更出彩,量质齐升、精彩发声。媒体监督作用准确有力,推出全媒体问政栏目《聚焦》,形成由市聚焦办选题研判、市融媒体中心制作播出、再由市聚焦办效果评估的闭环管理模式,进一步拓宽百姓诉求渠道,以“点面结合,全域治理”的模式促进政府执政效能。内宣外宣好声音持续唱响,与旗区融媒体中心组建联盟,与“市新闻宣传指挥调度系统”联通,形成以市委宣传部为主导,以市融媒体中心、旗区委宣传部为主干,联动旗区的选题策划、采访报道、学习培训体系;成立“外宣联络部”和“鄂尔多斯央媒工作站”,第一、二季度向央媒供稿均位列自治区第一;揭牌成立新华社融媒体研究中心鄂尔多斯基地,与各行业媒体共商合作、共谋发展,建立起联动传播机制,实现双赢;今年4月份,成立了内蒙古首个国际传播中心“鄂尔多斯国际传播中心(OICC)”,让“暖城”鄂尔多斯的好声音、好故事漂洋过海。
如何跳出传媒谋产业发展?中心多点发力、多元开拓,开展融媒广告、展览展示、艺术培训等多元经营业务,构建新闻创造价值、价值支撑产业、产业反哺新闻的良性闭环体系。
坚持“事业+产业”双轮驱动。市场浪潮之下,中心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坚持“一盘棋布局,两条腿走路”,创新性由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兼任市直国有企业负责人,设立了中心和公司两个并列的正处级单位,公司向中心党委报告工作,公司董事长由中心党委书记兼任,为全市唯一一例。成立经委会,制定中心与公司经营协同实施办法,明确各类经营资源的发布和审核流程,统一各类经营资源价格,统筹推进广告、会展、印刷、物流等业务,形成具有竞争力的自有品牌,在“两分开”的同时实现“两加强”。
坚持“新闻+服务”协同推进。中心积极参与社会基层治理,陆续推出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融媒体服务。打造“家园”社区服务平台,集政策宣传、民情沟通、便民服务三大应用场景为一体,融合传统物理社区和网上虚拟社区,服务百姓更智能。“暖融融”服务,利用媒体公信力,依托群众助力、企业帮助,为群众解决烦心事、忧心事,在真正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构建社区信息枢纽方向做探路者、实践者。
日新者日进,深融者声远。一年来,我们前进的步伐没有歇脚,奋战的决心从未动摇,换来的是成绩可圈可点、高光时刻频现,中心被亚广协(北京)媒体传播技术研究院评为“影响中国传媒2022—2023年度创新力机构”;被中国地市报研究会评为2022年度“全国地方党媒深度融合年度创新项目”;被新华通讯社新闻信息中心评为“2022—2023年度全国融媒体中心能力建设十佳典型事例”;《向暖而生 因融而兴——“暖新闻”客户端全媒体传播体系案例》,作为全自治区唯一一家,成功入选中国报业协会新媒体(客户端)发展大会主旨报告优秀案例;中心创作的纪录片《黄河在这里转弯》作为全自治区唯一纪录片获奖作品,入选“2022年度优秀国产纪录片及创作人才扶持项目优秀长片类作品”……
“融”耀之光照亮新征程。改革发展道路上,市融媒体中心将继续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牢记使命任务、坚持守正创新,讲好暖人的故事、传递暖城好声音、助力城市品牌打造,为书写中国式现代化鄂尔多斯新篇章作出更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