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世女特工狼妃老金沟以盛产黄金而闻名于世。老沟金矿位于黑龙江边漠河县西林吉镇北43公里,北极村南32公里处,始建于1889年,史称漠河金厂、漠河金矿局,现称老沟金矿。“老金沟”的名字缘于山形地势,从地图上看,老金沟南北走向,东面山和西面山两山对峙,中间是一条狭长的沟系,全长14公里,沟系的最东端凹下去,拐了个深弯,犹如一个钩子。
100多年,沙土被筛淘过几十遍,至今仍可淘到黄金,老金沟从发现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这里的沙土已被筛淘过几十遍,但是至今仍可以淘到黄金,可见这里黄金储量之丰富。老沟金矿于1989年建成投产,1990年黄金产量为4,433,295两。 除1987年受5.6火灾的影响外,年年超产,经济效益较好。
老沟金矿1号船,单船产量突破2000两,老沟金矿现有职工137人,矿址上有砖木结构办公室、职工宿舍、食堂、材料库、机修车间、发电站,有独立的财务、材料后勤、行政等矿务机构。整个矿区除了生产用地之外还有李金镛祠堂遗址,埋葬了5国500多名妓女的墓葬群、采金文化陈列馆、胭脂亭。
1877年发现金沙后,遭到民间的疯狂盗采,1877年,一位鄂伦春老人在黑龙江边葬马掘穴,发现许多金苗,并在老沟河底捞起一把河沙,河沙中金沫几乎占了一半,这一消息很快在俄罗斯的阿穆尔、西伯利亚、中国的黑龙江等地传开。一个名叫谢列特金的俄国人,亲自带着矿师到老沟河谷考察,经过鉴定,其中含纯金87.5%、白银7.9%,其他杂质4.6%。
于是他纠集一伙俄人越过黑龙江来中国窃采黄金,中国的大批华人也来窃采,最多时达到一万多人,仅1883年至1884年两年就盗采21.9万余两。
1887年,李鸿章督办漠河金厂,1887年,新上任的黑龙江将军奏请清政府督办漠河金厂,清政府指令北洋大臣李鸿章督办漠河金厂,调李金镛主持办理。李金镛清政廉洁、苦心经营,将漠河金矿弄的是日趋繁荣,捷报频传,仅1889年清政府从这里获得黄金达两万两。到1895年年产黄金已达5万余两,达到了胭脂沟黄金开采的顶盛时期,历史上都叫它“漠乾金潮”。
在这段时间里,李金镛一面组织生产,一面又派人把墨根到漠河的山间小道重修了一遍,并且每隔几十公里建一座驿站,一共三十几个驿站,以方便过往行人和马匹休息,从而保证了矿区生产生活物资的供应以及黄金的外运。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黄金古道”和“黄金驿站”。
这里的金子为慈禧太后换过胭脂,赐名胭脂沟,每年大雪封山前,这李金镛都要派人把生产的黄金通过黄金古道进贡给朝廷。这些差人将这带有脂粉味的黄金运进京城,向慈禧老佛爷奏报老金沟黄金开采情况时,慈禧老佛爷听后是分外高兴,马上叫李莲英安排人用这些黄金到法国购置高档胭脂,供自己和后宫享用。自从这慈禧老佛爷得到了这能买胭脂的黄金,真是欣喜若狂。当听说老金沟因妓女的存在而社会稳定,生产繁荣,且这儿生产的黄金自己又都用它买了胭脂,于是御笔一挥,赐名漠河老金沟为“胭脂沟”,就这么着把个胭脂沟的小名给扶正了。
金沟里的李金镛祠堂,1890年,李金镛的工作刚刚做出点成绩,却因操劳过度,早早的病逝了。为表彰他的丰功,经北洋大臣李鸿章奏请光绪皇帝恩准,在金沟林场所在地为李金镛建祠堂一座,祠堂内有木雕像一尊,以木结构建造,至民国末年被毁。1997年在遗址上,以原来的结构方式对祠堂、胭脂亭进行复建,祠堂内设有李金镛牌位,生平及当时采金所使用过的工具。
1900年俄军入侵,漠河金厂解体,胭脂沟发现黄金距今100多年内,始终没有停止黄金开采。据不完全统计,1908年产黄金27万余两。1934年日本侵略中国,掠夺黄金11.76万余两。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80年代以来,漠河黄金开采进入了大发展时期,在胭脂沟老沟河金矿投资建设了100升中型机械采金船两艘,1989年至90年产黄金2.5万两。1990年以来,允许私人开采黄金后,引进湖南小型采金船来此采金。采金主要分为机械采金和手工采金两种方式,机械采金又分为机械采金船和大溜槽,主要靠装载机和推土机。
手工采金也是最原始的淘金方式。工具一般有金锹、金镐、金斧、金锤等;用木板钉成木槽,在底部放入毛毡,再放入梯子状木格;一般由二到三人上溜,积料(矿沙)上溜(把矿沙铲到溜上),舀水洗料,然后把毛毡上的重砂,用水舀到金簸子里,用水摇,最后拿到的才是金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