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陵演员表9月26日,海底捞在港交所上市,成为国内市值最高的的餐饮企业,应该也是全球市值最高的中式餐饮企业,并且,超越121亿美元的达美乐比萨,成为全球第五大市值餐饮企业。
海底捞的市值有多高呢,相当于8个呷哺呷哺、25个全聚德、60个合兴集团(拥有中国北方的500家吉野家)。海底捞上市前,国内餐饮公司市值最高的是呷哺呷哺,突破了100亿(现在125亿)港元,海底捞上市直接冲到1000亿港元。
此次IPO,海底捞全球发售4.25亿股,仅占公司53亿总股本的8%,并且,大股东张勇为了防止股权进一步稀释,并未采用绿鞋机制去护盘,不进行超额配售,就是这么自信。最终,海底捞以发行价上限17.80港元定价,融资75亿港元。
基石投资者也都大有来头,高瓴资本与景林投资分别认购9000万美元,摩根士丹利与雪湖资本分别认购8000万美元,Ward Ferry认购3500万美元,累计3.75亿美元,占到IPO发行规模的40%。
大概十年前,我在成都挂职,有次去简阳出差,听人说起,海底捞是从简阳出去的,诧异之余,更加坚定了对海底捞以服务取胜的认识,确实拼口味,轮也不会轮到海底捞,四川的火锅太多了。
1994年,海底捞从四川简阳一家只有4张桌子的火锅城起步,创始人是张勇夫妇和施永宏夫妇,海底捞的名字来自四川麻将,意思是最后一张自摸和牌。由于火锅的口味一般,海底捞只能从服务上找补,从最初的快上菜、多赔笑,到后来帮客人带孩子、擦皮鞋,甚至是一些你完全想不到的“上帝待遇”,各种变态服务,成了海底捞的核心竞争力。
我们从海底捞的门店分布上,也能看出一点端倪,海底捞起家的四川,互火锅的大本营,只有6家店,火锅圣地重庆一家都没有,同样爱吃火锅的贵州只有两家。海底捞的门店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城市,按省份算,广东和江苏数量最多。可以说,海底捞是开给不懂火锅的人。
说话间,如今想起简阳的羊汤,依然口水一地。话说,对于餐馆来说,真正好吃的,一般还都是小店,特别是小地方的小店,四川人喜欢去吃苍蝇馆子,不无道理。
其实不难理解,如果菜品质量对厨师依赖过高,就很难通过标准化,进行复制推广,如果做到标准化,顶多只能做到不难吃,想要特别好吃,几乎不可能,这也餐饮公司很难做大的主要原因。
看看之前非标准化餐饮公司的先烈,俏江南上市对赌失败,输的一败涂地,好在,骗进来一个不错的儿媳妇。一度风光无量的湘鄂情,最后关门大吉,勉强上市的小南国,现在也基本已经沦为仙股。
继续说海底捞,后来,从成都回到北京,又陆续去过几次,主要还是图个知名度,对于他家的“变态”服务,也只是局限于对于排队食客提供的各类零食。
大概四年前,有一次领一岁的儿子去海底捞吃饭,拿出来一个搅拌器把食物搅碎给他吃,海底捞的服务员马上围过来,记录下来搅拌器的型号、价钱、从哪里可以购买,他们说要在店里配备,并且,还准备申报服务奖,那次,确实有点惊到,他们对服务,是有追求的。
曾经有媒体对张勇采访中,他就表示海底捞对员工的尊敬就是信任,信任的标志就是授权。据说,张勇在公司签字权是100万以上;100万以下是由副总、财务总监和大区经理负责;大宗采购部长、工程部长和小区经理有30万元签字权;店长有3万元签字权。
门店店长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包括:门店员工的聘用、解约、晋升,为顾提供折扣、个性化服务等。普通服务员也有送东西、打折、甚至免单的权利。在员工同门店业绩挂钩的前提下,高度授权,鼓励员工想方设法更好的服务于客户。
相对于餐饮同行,海底捞的待遇更加优厚,包吃包住,甚至还给员工的父母、子女提供各种福利。根据财报数据,公司员工人均成本6.2万元,高于呷哺呷哺的员工人均成本3.9万元。
公司有明晰的晋升机制,管理者基本都需要从基层服务员做起,店长全部是内部提拔。公司采用师徒制,店长不仅能够从自己管理的门店获得提成,还能从其徒弟、徒孙管理的门店中获得更高比例的提成。这样,店长不仅管好自己的店,还会努力做好传帮带,带出更多更好的店,形成自下而上的裂变式增长。
同时,总部对门店发展的核心环节进行严格审批,包括门店考核、店长认证、开店审批等,总部对的门店的考核,仅以“客户满意程度”和“员工努力程度”作为KPI。根据服务质量和服务桌数,对服务员进行工作量评估,对厨工和碗碟收拾工进行计件薪酬,提高工作效率。
公司自己把管理模式总结为“锁住利益,锁住管理”,锁住利益是员工利益和公司利益挂钩,锁住管理是公司做好核心控制,把握关键环节。
公司上市,陪张勇敲锣的小姐姐叫杨丽娟,是海底捞在简阳起家时候的服务员,小时候家里穷的,就差被卖掉抵债了,17岁就初中辍学打工。如今,她是海底捞的COO,持股3.6%,身价30亿左右。其经历,堪比阿里巴巴的前台小妹董文红。
据称,海底捞是国内最早使用平板点餐的餐饮企业之一,公司通过记录客户的点餐数据,可以分析客户的点餐习惯,进行菜品推荐。
顾客还可以利用平板电脑,实时监控后厨情况,吃的放心。并且,公司还在开始研究锅底自动化定制设备,顾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定制味道浓度、辣味程度、以及配料(蘑菇、葱等)。
海底捞上市后,张勇夫妇凭借60+%的持股,身价超过600亿,可以在中国财富榜前排就坐,但是,上市的海底捞仅是张勇商业帝国的冰山一角。
根据招股书披露,2017年,公司向关联方的采购金额占采购总额的81%,高达49亿元,其中包括向颐海集团采购底料9亿元、蜀海供应链采购仓储服务及食材26亿元、蜀韵东方采购装修材料12.9亿元、向扎鲁特旗海底捞采购羊肉0.71亿元、向微海咨询采购人力资源管理及咨询服务0.36亿元。
负责火锅底料的颐海集团,已经于2016年在香港先行上市,其过半收入来自向海底捞销售底料。公司上市后业绩与股价齐飞,妥妥的大牛股画风,可惜之前没注意到,目前,市值将近186亿港元,张勇夫妇持股35.59%。
蜀海供应链的实际控制人是一位叫张舒涵的自然人,她通过100%控股的宜涵管理咨询,持股31.35%,估计是张家千金,此外,张勇夫妇还通过简阳静海投资间接持股20.82%,合计持股超过50%,其他股东包括海底捞的联合创始人施永宏夫妇。值得一提的是,永辉超市的子公司永辉云创也持有蜀海供应链的9.38%。
蜀海供应链成立于2011年,起初只是海底捞的供应部门,后来打造为开放平台,提供To B服务,现任CEO为华为出身的龚力。公司定位于为连锁餐饮公司提供食材供应链。其服务客户,不乏明星餐饮公司。后面时机合适,这家公司早晚也要上市。
前面提到的关联公司,扎鲁特旗海底捞,张勇通过四川海底捞,持股51.5%,另外,海底捞旗下的冒菜公司,已经在新三板上市的优鼎优,张勇通过简阳静远投资控股。
再说回张舒涵100%持股的宜涵管理咨询,除了控股蜀海供应链,还100%控股前面提到的装修公司蜀韵东方,50%控股微海咨询。并且,通过一家全资投资子公司上海海悦投资,将触角伸到了更广阔的天地,其中包括,同用友合作成立的红火台网络科技、同科大讯飞合伙成立的讯飞至悦,另外,还有,一大批有限合伙的投资公司,投资于各类创投项目。
此外,张勇还通过四川海底捞,持有云锋投资2.54%,虽然少,但是也算是在马云的圈子里面插了一小脚。
看完张勇的商业版图,大哥不是个凡人,确实心怀高远,确实志向远大,只是,当我们在看回上市公司海底捞,它只留下了餐厅部分,所有外围配合,全部依赖大股东的关联公司,导致公司关联交易占采购总额的一半还要多。
如此高比例的关联交易,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很容易被操纵,对于投资者来说,变数太多,不是我们喜欢的风格。
公司收入几乎全部来自餐厅经营,超过97%,外卖这两年有所发展,但是,占比只有2个点。调味品销售部分更是几乎微不足道,也难怪,海底捞的调味品,主要在大股东的另外一家公司颐海集团。
海底捞的外卖服务,继承了海底捞门店的优良传统,目前所有配送全部由海底捞员工自己完成,周边配送在40分钟内可以完成。到顾客家中后,服务员会穿戴鞋套,为顾客准备餐桌菜品,店内的各种小菜水果一应俱全。据说,如果哪份菜品缺少,配送员会在附近的超市购买,洗好切好送给顾客。
个人感觉,这样的服务应该已经仁至义尽了,发展不起来,可能还是本身不适合,外卖可能还是主要面向低端餐饮,图个方便,海底捞这种中高端的,还是适合堂食。
翻台率是反映餐厅运营效率最重要的指标,海底捞的翻台率达到5次左右,呷哺呷哺只有3次左右。
翻台率:表示餐桌的重复使用率。翻台率 =(餐桌使用次数-总台位数)÷总台位数×100%。比如,你有100个台面,一天来的桌数小于100桌,那么翻台率为0,如果一天来了200桌,那么翻台率为100%
5次有多高呢?相当于同一个桌子,一天服务了六波顾客,一波客人按1.5小时算的话,相当于这个桌子服务了9个小时,如果中午算11点-15点,晚上算18点-23点,相当于餐厅的饭点时间全部满员,餐厅运营效率非常高,过去两年同店收入的增张,基本来自翻台率的提升。
翻台率是有天花板的,2018年上半年,翻台率不升反降,进一步提高翻台率的空间已经不大了。吃饭时间基本已经占满了,其他时间,就算门店24小时运营,毕竟,顾客不能全天吃饭。虽然,公司也在研发早餐和下午茶产品,增加非高峰时段的运行效率,但是,作用估计不会很明显,毕竟大家来海底捞,主要是来吃火锅的。
截至IPO期,海底捞全国门店数量由2017年底的273间增至363间,差不多相当于呷哺呷哺780家门店的一半。在2015年初,海底捞还只有112家门店。其成立的前20年,海底捞保持了非常谨慎的扩展速度,以平均每年5-8家的往前滚动。
今年内海底捞已新开设96家新餐厅,接近去年全年开店数,新开店速度高于呷哺呷哺的2018上半年48家门店。招股书预计,2018年新开门店180到220家。可以看出,从2015年后,海底捞开店速度迅速提高。这可能是因为门店裂变造成的指数式增长,也可能是为了上市冲业绩。
从区域分布来看,一线城市发展时间最长,近年,新开门店数量增长相对较少,二三线城市是快速发展重点,目前,二线门店数量占比已经接近一半,三线门店数量增长速度最快,消费下沉的趋势比较明显。同时,海外扩张速度也在加快。
去年海底捞共开了98家新店,其中的97家已达致初步月度收支平衡。今年上半年新增71家门店,其中63家已达致初步月度收支平衡。并且,大部分门店都能在1-3个月内实现盈利。按收入算,一线城市收入增长最慢,三线级以下增长最快,按照占比算,二线%。
去年海底捞共开了98家新店,其中的97家已达致初步月度收支平衡。今年上半年新增71家门店,其中63家已达致初步月度收支平衡。并且,大部分门店都能在1-3个月内实现盈利。
近年公司快速扩张,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均大幅增长,公司营业收入由2015年的57.57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106.37亿元,复合增长率高达35.9%,净利润由4.11亿元增长11.94,将近3倍,复合增长率更是高达70%。
2018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54.4%,考虑下半年还有大批门店开张,预计营收增速可能更快。同期净利润增长只有17%,增收不增利,主要是由于净利润下滑造成。
公司毛利率基本维持在58%左右,但是,由于人工成本占比升高,导致公司净利润率下滑,从最高点的12.53%,下滑到8.81%。公司解释,主要由于新开门店开业前就需要投入人工成本。
根据呷哺呷哺的2018年中报,呷哺呷哺的毛利率62.8%、净利润率9.83%、员工成本占比25.27%。毛利率基本都高于海底捞,怪不得个人也感觉呷哺呷哺的东西并不便宜,毛利率居然要比海底捞更高,不过,也有可能海底通过关联交易购买的原材料价格有失公允,按道理,定位更加高端的海底捞毛利率应该更高才对。
根据招股书中提供的沙利文调查报告,中国餐饮服务市场总收入,由2013年的2.64万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3.96万亿元,复合年增长率10.7%。2017年,中式餐饮的市场份额为80.5%,中式餐饮中,火锅占比13.7%。
火锅类中餐的市场收入,由2013年的2813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4362亿元,复合年增长率11.6%,为中餐市场增长最快的板块。火锅又分为川式、粤式、蒙式,其中,海底捞所属的川式占火锅市场的64.2%。火锅市场TOP5公司,市场占比总共只有5.5%,其中,海底捞占比2.2%。
餐饮的市场足够大,海底捞只过是市场上的九牛一毛,但是,餐饮行业赚钱并不容易,并且,虽然餐饮市场大,但是进入门槛低,竞争激烈,雪道足够长,但是,雪并不厚,并且,还很拥挤,算不上一条好雪道。海底捞和呷哺呷哺这样的明星企业,净利润率也才10%左右。
利润率不高的情况下,公司增长主要依靠规模扩张,而规模扩张的前提是标准化。公司在招股书中也提出,如何实现规模化、标准化、控制食品安全,是公司发展长期存在的痛点,前两点是为了做大,后面一点是为了不死。
这两年的急速扩张,让公司的营业收入保持了高速增长,但是,没来得及消化的成本增长,削弱了公司的净利润率。以公司营业收入除以门店数量,毛估公司每家门店的营业收入,大概一年4000万元左右,如果2018年能够完成年度开店目标,门店数量将达到470家左右,公司2018年营业收入毛估180亿元左右,同比增长高达70%,但是,如果净利润率按照8.5%估算,毛估净利润15.3亿元,同比增长只有28%。
就目前来看,公司的发展模式,无疑是成功的,服务有特色、扩长有节奏,上面是具备战略眼光的管理层,下面是拼命开疆拓土的基层员工,上下一心,生机勃勃。但是,随着体量的迅速膨胀,公司后续的管理制度是否仍然有效,是对管理层最大的考验。
另外,对于餐饮来说,特别是对于中高端餐厅来说,口味还是很重要的,个人觉得,真正能够吸引回头客的应该还是口味。对于麦当劳、肯德基这样的快餐,味道一般,没几个钱,大家或许不会那么挑剔,对于人均消费超过100的海底捞,如果味道一般,新鲜感过了以后,为什么还要继续去呢,只剩下应酬请客了。
作为一家餐饮公司,海底捞的优势非常明显。出类拔萃的服务水平、鹤立鸡群的公司管理制度,让海底捞拥有了自己的护城河,体量巨大的餐饮市场,为海底捞提供了一个几乎没有天花板的表演舞台。
能打败海底捞的可能只有海底捞自己,公司发展最大的风险在于,规模扩大后,现在的管理制度会不会失效,甚至崩盘,100家店和1000家店,或许需要公司的管理制度,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
另外,就细节层面,我们最不放心的是公司的关联交易,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公司的的架构布局,为公司的利润调节,留下了巨大的可操作空间。
就估值而言,目前公司市值942亿元,静态PE76倍,动态PE61倍,估值不可谓不高。根据我们毛估的2018年15亿元净利润,就算考虑公司成长性给个30倍PE,合理市值也只有450亿元,相当于现价打个对折。个人感觉,现在的千亿市值,被杀估值的风险非常高。预计2018年下半年到2019年中,股价承压比较重。
等到2019年下半年,才能看清海底捞的真实发展速度,上市也上了,没有冲业绩的压力了,门店扩张可以回到自然的节奏。这两年新开的门店,是否能够顺利消化,也可以有个初步结论了。
如果新开的门店可以顺利消化,收入稳定增长,净利润率开始回升,净利润增长才能进入快车道,公司和股价和业绩才有希望进入良性互动。
消费下沉后,二三线城市是否能够承接海底捞的消费水平,也是接下来的重要看点,这两年海底捞大举扩张的二三线城市,如果一两年后生意还是这么红火,那真是为海底捞的大发展打开了广阔空间,否则,成长堪忧。
在操作上,建议等待杀估值以后上车,或者等明年下半年,业绩增长相对确定后,再做考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