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二若梅发展暨京津城际铁路开通十周年论坛”在北京举行。由中国铁路投资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与腾讯公司共同组建的国铁吉讯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揭牌成立。
国铁吉讯将负责向旅客提供包括Wi-Fi服务、休闲文化娱乐、新闻资讯、在线点餐、特色电商、联程出行、智慧零售等站车一体化、线上线下协同的出行服务。今年5月,腾讯携手吉利中标了动车组Wi-Fi经营公司的股权转让项目,这是铁路混改的一次重要尝试。
关于这次的主题“智能高铁”,马化腾发表了题为《数字技术助力智能高铁发展》的演讲。他认为,未来智能高铁的发展,需要汇聚“三流”、融合“两网”、打造“一体”。
1.三流:信息流需要跟上人流和物流的速度,“只有让信息和数据,跟随高铁的人流、车站的物流等一起快速流动起来,减少信息孤岛,打破数据壁垒,实现‘三流’汇聚,才能让铁路摘下‘传统’的标签”。
2.两网:高铁网与互联网的融合,有可能催生出一个开放的数字经济服务平台,让全国各地的民生服务和商业服务都能像U盘一样,可以方便快捷地加载进来,让高铁成为各个城市“智慧交通”、“智慧旅游”、“智慧零售”的组成部分。
3.一体:“如果我们能够吸引各方参与者形成一个开放的大生态,那么打造一个‘高铁数字经济共同体’,就有可能成为现实。”
2018年3月,中国铁路总公司在北京至沈阳高铁辽宁段全面启动“高速铁路智能关键技术综合试验”。2018年4月23日,中国铁路总公司发布了京张高铁智能列车的设计方案,全方位展示了智能列车的外观、造型和功能。
智能高铁将采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北斗定位、下一代移动通信、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与高速铁路技术的集成融合,实现高铁智能建造、智能装备、智能运营技术水平全面提升。
笔者看来,之所以被称作智能高铁,需要满足三点智能:速度智能、通讯智能、服务智能。
这里的速度智能,不仅仅指时速400公里的超高速度,更重要的是信息流、人流、物流的智能。
铁路系统是实体经济的大动脉,一直以来都是人流和物流的汇聚地。很多网友喜欢用“铁老大”来称呼铁路部门,一方面说明了铁路在大家心目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大家还是习惯把铁路看做“传统行业”。过去的绿皮车,已经换成了今天的高铁。
为什么坐在时速300多公里的列车上,很多人还是觉得自己在接受传统行业的服务?
马化腾认为是信息流拖了后腿,跟不上人流和物流的速度。只有让信息和数据,跟随高铁的人流、车站的物流等一起快速流动起来,减少信息孤岛,打破数据壁垒,实现“三流(信息流、人流、物流)”汇聚,才能让铁路摘下“传统”的标签,“速度”真正智能起来。
去年八月份,超高速无线通信(EUHT)技术首次在京津城际高铁上进行了演示。乘客通过手机链接到制定Wi-Fi,可稳定、流畅的上网和观看视频,实验体验和家中Wi-Fi基本没区别,就此解决了乘客长期抱怨的信号不好的问题。
在高铁全程300公里时速的高速移动情况下,EUHT技术可实现通信切换可靠性达100%,平均传输速率是现有4G大约的10倍,达到了5G技术提出的高可靠、低时延、大容量、超高速等需求。
智能高铁车上所用的超高速无线通信并不是平时说的Wi-Fi技术。而是通过车地的空中传输,实现宽带无线传输。
目前,EUHT智能交通车地、车车通信国家标准,以及EUHT用于地铁车厢视频监控住建部行业标准等已引起了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的持续关注。EUHT技术全面应用将使我国不仅拥有全球最大的高铁线路物理网络,也将拥有一张全球最领先的高铁信息虚拟网络。
事实上,EUHT能广泛应用于轨道交通、智能交通、城市热点覆盖、农村宽带最后一公里、军事国防等领域,是下一代移动互联网、物联网、车联网的主要通信技术。
未来,EUHT技术在这些领域的应用,可以不断衍生出新的产业生态和消费热点,带来数以千亿计甚至万亿的市场需求。
马化腾认为,高铁网与互联网的融合,有可能催生出一个开放的数字经济服务平台,让全国各地的民生服务和商业服务都能像U盘一样,可以方便快捷地加载进来,让高铁成为各个城市“智慧交通”、“智慧旅游”、“智慧零售”的组成部分。
在客运服务方面,服务智能包括智能售票、刷脸进站及检票、站内智能导航、车站运营智能感知、车站设备智能监控与管理等等。总之,服务智能要使乘客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当前,我们已有三大核心技术助力智能高铁更快实现:一是智能建造技术;二是智能装备技术;三是智能运营技术。
十多年来,智能建造技术已经在高铁的建设领域广泛应用。早在数年前沪昆客运专线建设期间,建设指挥部就敢于第一个吃螃蟹,利用铁路三维可视化技术开发了一套施工监控管理系统,通过物联网、云计算、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桥梁、路基、隧道等施工现场进行24小时监控,管理人员不但能够直观看到施工的进度,还能及时发现并消除各类隐患,做到足不出户,就对工程了然于心。
在京沈客专的建设现场,由于高铁动车组的运营速度高,对路基的压实度、稳定性和沉降量要求极高,以前在路基施工中,对路基压实度的监测是按频次抽点检测,一般每100米选择6个点检查,若全部合格,则压实度满足要求,若有一个点不合格,就必须补压。很明显这种按照概率法的检测技术存在成本高、检测不到位等缺点。
如今,新开发应用的“路基连续压实监控系统”就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应用这套系统,在压路机碾压路基过程中,路基反作用力产生的波形反馈回监控系统中,再与压实目标值进行对比分析,是否合格就一目了然,施工质量可达到100%。
除了这种智能路基压实监测系统之外,在某些高铁无砟轨道板的混凝土结构里还埋设物联网芯片,并进行编码,当激活芯片并联网后,就可以实时监测轨道板的使用状况,方便检修查阅数据,节省成本。随着新技术在铁路推广,智能高铁建造技术将持续升级换代,不断提高施工的自动化水平和工程建造质量。
智能高铁的另一项关键技术就是智能装备技术。智能装备中有一项很酷的技术,那就是高铁动车组的自动驾驶技术。我们知道,无人驾驶汽车早已经试验了很多年,但距离实用总差一步之遥,让人想不到的是,完全自动驾驶的高铁动车竟然在悄无声息中就要变成现实。
2016年12月,自动驾驶的地铁列车首次在香港成功应用,具备自动唤醒、自动运营、自动故障诊断及自动清洗等功能,这是中车长客股份公司自行研发制造的应用于香港南港岛线地铁车辆,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毋庸讳言,在地铁上应用无人驾驶列车要比高铁上容易得多,那么,面对动辄几百上千公里的高铁线路,自动驾驶的动车组能够胜任工作吗?答案是可以采取“无人驾驶,有人值守”的操作模式,与大型客机的自动驾驶类似。
在此之前,我国已经在珠三角的佛肇和莞惠两条城际铁路上成功应用了时速200公里/小时的自动驾驶的动车组。而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应用到京张高铁上面的自动驾驶动车组,可以做到工作状态自感知、运行故障自诊断、导向安全自决策,填补了时速300-350公里/小时的自动驾驶动车组的世界空白。
智能高铁的第三大关键技术就是智能运营技术,也就是智能运输系统,包含很多内容,几乎涵盖了高铁供电、调度指挥、运营监测、客运服务、防灾系统、节能减排、故障诊断等全方位保障高铁运营安全的技术,能够实现动车组的健康管理,也为旅客出行舒适提供了技术支持。
比如,在高铁供电领域,动车上面将配备智能供电系统,包括智能供电设备、智能供电调度、智能供电运行管理及通信网络,可实现智能故障诊断、预警、自愈重构等功能,还可以为供电系统提供健康评估服务。
作为高铁动车运营实时监控的总指挥,高速铁路智能调度指挥系统是基于人工智能构建的,可实现智能动态调度、智能协同控制、智能换乘调度、智能故障诊断等功能,还能站在整个路网的角度进行列车调度,使之达到效率最优,能够提升系统应急决策和处置能力。
未来我国大力推行的高铁智能动车组还可以实现与对风级、雨量、雪深等自然环境的自动监测与报警,与防灾安全监控系统一起,及时快速地将大风、大雪、暴雨等数据实时传递到车上和防灾系统控制中心,做出应对处理方案。还能及时预警地震并自动应急处置,并对沿线非法侵入高铁的人或者异物开展自动报警防范。
今年上半年,铁路总公司在2017年铁路发展的基础上,以2022年冬奥会为契机,积极打造中国智能高铁,在建的京张智能高铁项目将使我们的智能高铁提前实现。
结语:目前,中国高铁处在黄金发展机遇期,未来仍将持续高位运行。着眼于未来,我国将建立包括智能高铁在内的智能化运输系统和智能出行系统。并且,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实际情况研究相应技术,以期实现全球“无障碍”智能铁路建设。
[8].《国铁吉讯成立 马化腾:智能高铁要让信息流随人流、物流跑起来》;腾讯
非常荣幸,参加今天的“智能高铁发展论坛”。京津城际高铁开通以来,中国高铁在十年时间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中国速度”的一个标杆。今天的中国高铁四通八达,逐渐覆盖了人口集中的各大城市。高铁出行,改变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过去十年,也是中国互联网行业的高速成长期。我们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弯道超车”,成为了美国之外的第二个全球数字创新中心。中国互联网用户规模居全球首位,中国经济社会进入了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快车道。2015年中央政府提出“互联网+”,去年又提了“数字经济”,今年更是提出“数字中国”。可以说,中国的数字化进程每年都在大步前进。
我们今天论坛的主题,是讨论“智能高铁”的发展,这正好落在高铁以及数字技术的交汇点上。在这个重要的战略方向上,铁路总公司已经进行了富有前瞻性的探索。刚才几位领导和专家的发言,让我很受启发。下面我想从互联网从业者的角度,来谈谈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汇聚“三流”,融合“两网”,打造“一体”。
先说汇聚“三流”,就是人流、物流和信息流。铁路系统是实体经济的大动脉,一直以来都是人流和物流的汇聚地。很多网友喜欢用“铁老大”来称呼铁路部门,一方面说明了铁路在大家心目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大家还是习惯把铁路看做“传统行业”。过去的绿皮车,已经换成了今天的高铁。为什么坐在时速三百多公里的列车上,很多人还是觉得自己在接受传统行业的服务?我觉得,可能这里面有个关键点是,信息流拖了后腿,跟不上人流和物流的速度。只有让信息和数据,跟随高铁的人流、车站的物流等一起快速流动起来,减少信息孤岛,打破数据壁垒,实现“三流”汇聚,才能让铁路摘下“传统”的标签。在我看来,未来高铁的智能化,同样离不开人与人、人与物和人与服务的有效连接。
过去几年,铁总领导已经在大力推进“信息流”的精细化运营。例如,过去很多乘客天不亮就要到火车站排队买票,12306的推出,使得售票处的状况大大改善。特别是,去年以来,铁路推出了在线选座、互联网订餐、接续换乘、畅行会员、微信支付、微信通知等贴心服务,让越来越多的乘客改变了对铁路的固有印象,开始把高铁看做互联网时代的新物种。值得一提的是,两年前,腾讯与哈尔滨铁路局就尝试过用LBS大数据等预测客流状况,辅助铁路部门决策铁路资源的安排,效果很不错。
接着说融合“两网”,就是高铁网和互联网。三流汇聚的基础,就是两网融合。很多研究社交网络的人,喜欢提到梅特卡夫定律,它说的是“一个网络的价值,等于网络节点数的平方”。我认为,高铁网和互联网的融合,不是简单相加。“两网”的深度融合,会带来难以估量的“乘数效应”。我们设想一下,中国最大的线下客运网络与最大的线上社交网络,如果深度融合起来,会增加多少网络节点,带来多大的价值与创新空间?这个问题也许未来才会有答案,我这里只有一组初步数据。最近铁路部门反馈,微信支付接入后,半年内12306微信公众号的关注粉丝数增长7倍,达到3600万;12306微信小程序的累积用户也突破1000万,其中44%的用户来自微信扫一扫火车票二维码;上半年已经累计有5000万人次使用微信公众号接收12306行程通知信息。可以说,我们高铁的“铁粉”正在迅速增长。
当然,两网融合也会带来一些新的风险。铁路系统有严格的安全需求。腾讯过去20年在国内用户规模最大的互联网平台上,与网络黑产斗智斗勇,积累了丰富的网络安全技术与能力。未来,两网融合需要把线上与线下的安全视为一个整体,铁路与互联网公司更需要紧密地协作。有个小例子是,今年我们腾讯云的天御安全团队和铁科院团队联手出击,有力打击了12306上的恶意刷票行为。今年春运,旅客的购票体验得到了很大提升。
第三,谈谈打造“一体”,就是“高铁数字经济共同体”。随着高铁网络的延伸,人才、产品和资金的流动正在加速,我们越来越成为一个全国统一的大市场。这在网络密集的区域更为明显,很多地方政府已经开始在研究“高铁生活圈”和“高铁经济带”的概念。我认为,高铁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才能让“全国统一的大市场”真正成为现实。前面提到,整个中国经济社会都在进行数字化的转型升级,越来越多的城市在推进“数字政府”、“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零售”、“智慧旅游”等,高铁网络一方面需要与各城市数字化升级后的基础设施融合,比如高铁与停靠城市的轨道交通、公交和出租车系统是否能够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无缝连接”,让高铁成为各个城市“智慧交通”、“智慧旅游”、“智慧零售”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高铁还可能成为相对落后城市发展数字经济的“火车头”和“加速器”,把数字化解决方案辐射得更远。总的来说,高铁网与互联网的融合,有可能催生出一个开放的数字经济服务平台,让全国各地的民生服务和商业服务可以方便快捷地加载进来。除此之外,未来人们在高铁上度过的时间越来越多,我们需要提供真正优秀的数字文化产品,满足乘客的文化消费需求,打造“文化高铁”。特别是,随着“一带一路”的延伸,未来中国高铁“走出去”,不但拥有“科技名片”,更会拥有一张“文化名片”。我想,中国高铁未来还有很多的想象空间。如果我们能够吸引各方参与者形成一个开放的大生态,那么打造一个“高铁数字经济共同体”,就有可能成为现实。
今年5月,腾讯携手吉利成功中标了动车组Wi-Fi经营公司的股权转让项目。这是铁路混改的一次重要尝试。我们与吉利非常珍惜这个难得的机会,希望与铁路部门一起努力,打造好铁路互联网服务的开放合作平台,向旅客提供站车一体化、线上线下协同的一站式出行服务。“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过去十年,中国高铁和中国互联网的发展,让我们坚信,中国人在科技领域,有奋起直追的勇气和能力。我认为,交通强国与网络强国是并行不悖的。中国高铁和中国互联网的下一个十年,我们将携起手来,让复兴的动力更强劲。谢谢大家!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